序言 1
前言页 1
第二版序言 4
1963年修订版序言 6
第一章 东非的早期历史 7
和地理的关系 7
独桅船和季风 8
早期的外来人 8
亚述人 9
中国人 9
早期的贸易 9
入侵内陆的民族 10
班图人 10
东非的部落 11
人口 11
地图 12
(1)东非部族分布图 12
乌散巴腊 13
穆罕默德 14
伊斯兰教的影响 14
僧祇帝国 16
阿拉伯人贸易的衰落 18
僧祇帝国的贸易 19
沿海一带的生活状况 20
《环航记》 21
(2)印度洋 22
早期的蒙巴萨 23
瓦斯科·达·伽马的到达 24
达·阿尔布克尔克制订了葡萄牙人征服各地的计划 25
葡萄牙人征服东非的开始 26
达·阿尔梅达 27
葡萄牙帝国的基地 28
葡萄牙人征服东非的后果 29
蒙巴萨的动乱 30
耶稣堡 31
葡萄牙势力的衰落 32
反抗葡萄牙人的几次重大起义 33
塞伊夫·本·素丹 34
葡萄牙人统治的结果 35
第二章 赛德·赛义德治下的桑给巴尔 36
和英国合作 36
赛德·赛义德即位 36
赛义德和马兹鲁伊家族的斗争 37
莫尔斯比条约 37
英国放弃了蒙巴萨保护地 38
赛义德迁都桑给巴尔 39
桑给巴尔的优点 40
引种丁香 41
奴隶和象牙的出口 42
赛义德的商业眼光 42
设立领事馆 43
对外贸易 43
桑给巴尔的奴隶贸易 45
英国对奴隶贸易的态度 45
联合英国所得的好处 46
赛德·赛义德的势力范围 47
坎宁的仲裁决定 48
第三章 奴隶贸易和非洲 49
奴隶制度 49
非洲的奴隶贸易应归咎于谁 49
阿拉伯人从事奴隶贸易的动机 50
阿拉伯人的奴隶贸易的范围和路线 51
阿拉伯人奴隶贸易的方式及影响 54
(3)猎奴路线图 56
欧洲人从事奴隶贸易的动机 59
奴隶贸易和西印度群岛 61
西非的奴隶贸易 62
奴隶贸易的范围和组织 63
东西非奴隶贸易的比较 64
当时的其他祸害 66
当时人对奴隶贸易的态度 67
反对废止奴隶贸易的势力 68
支持废止奴隶贸易的势力 69
格兰维尔·夏普和英国的废止奴隶制度运动 71
英国废奴运动的重要性 73
第四章 英帝国和东非的废奴运动 74
第一节 英帝国的废奴运动 74
帝国的扩张和移民 74
福音派的影响 76
废奴运动的发展 77
威尔伯福斯 78
英帝国奴隶贸易的废除 80
反对奴隶制运动 82
英帝国奴隶制的废除 83
废除奴隶制的结果 84
国外的废奴协定 85
第二节 东非的废奴运动 85
印度和东非的奴隶贸易 86
毛里求斯和东非的奴隶贸易 87
莫尔斯比条约,1822年 89
欧文保护地,1823年一1826年 90
哈默顿条约,1845年 91
限制政策的困难 92
(4)奴隶贸易条约示意图 93
完全禁止奴隶贸易的决定 94
弗里尔使团和1873年的条约 95
企图规避禁令 96
废奴运动的影响 97
东非奴隶制的废除 98
难以到达的内陆 100
第五章 探险 100
地理障碍 100
早期探险的限度 101
第一次和非洲人接触 102
(5)东非可通航的水道分布图 103
尼日尔河探险 104
尼罗河问题 105
克拉普夫与雷布曼 106
发现乞力马扎罗山与肯尼亚山 107
伯顿与斯皮克 108
斯皮克与尼罗河 110
斯皮克与格兰特 110
贝克夫妇 111
归途 111
发现阿伯特湖 112
默奇森瀑布 113
(6)东非探险家行迹图 114
利文斯敦 115
青少年时代 115
尼罗河水系 115
第一个职务 116
向剑桥大学呼吁 117
第一次探险 117
第二次探险 118
第三次探险的目的 119
结果 120
困难 121
缺乏供应品 121
(7)中非水系分布图 122
成就 123
逝世 123
性格 124
斯坦利 124
少年时代 125
《我怎样找到了利文斯敦》 126
《穿过黑暗大陆》 127
尼罗河的发源地 129
刚果河 129
交通与商业 130
难以穿越的森林 131
埃明帕夏 131
一次不受欢迎的援救 132
斯坦利的后期生涯 132
约瑟夫·汤姆森 133
穿过马赛兰 134
对肯尼亚前途的看法 134
非洲人的信仰:阿坎巴人 136
阿吉库尤人 136
第六章 传教会与东非的早期发展 136
马萨伊人 137
巴干达人 137
伊斯兰教的传播 138
印度教 140
基督教传教士:克拉普夫 140
研究斯瓦希利文 141
利文斯敦 142
大学中非传教团 142
解放的奴隶 143
圣神会 144
另外两个早期的传教会 145
弗里尔敦 145
创业阶段结束时各教会的分布情况 146
传教团对社会的贡献 147
(8)东非传教会分布图(至1885年) 148
传教团的影响 149
汉宁顿主教 149
英帝国东非公司决定撤出乌干达 151
坦噶尼喀湖周围一带的纠纷 152
新来的传教会 152
成立传教团联盟的建议 153
传教团与办学 153
坦噶尼喀的教育 155
行医的传教团 155
公立医院和教会医院 156
非洲籍的圣职人员 157
传教团和基督教 157
教会当局 159
十九世纪末叶对待殖民帝国的态度的改变 160
第一节 争夺非洲 160
第七章 争夺非洲和第一次瓜分东非 160
帝国扩张的动机 162
十九世纪末叶殖民帝国的扩张 162
民族主义和德国 163
利奥波德和瓜分非洲 164
柏林会议,1884年一1885年 165
抢占西非 166
抢占西南非 166
抢占北非和东非 168
瓜分非洲对欧洲列强的影响 168
瓜分非洲对非洲的影响 169
(9)瓜分非洲(1879年一1899年) 170
布鲁塞尔会议,1889年一1890年 172
第二节 瓜分东非 172
1875年素丹统治的疆域 172
1875年埃及的侵略引起素丹的戒备 173
麦金农租让地,1877年一1878年 173
比利时远征队来到东非,1877年一1884年 175
法国远征队来到东非,1878年一1881年 177
英国坐失良机 178
卡尔·彼得斯的远征队,1884年 180
早期德国远征队来到东非 180
(10)1886年和1890年英德协定 181
彼得斯的条约的重要性 182
公开并吞乌萨加腊,1885年3月 183
素丹的抗议 183
并吞维图(1885年4月)和维图的重要性 184
素丹、柯克和英国政府的态度 185
德国强迫素丹同意割地,1885年8月 186
桑给巴尔委员会,1885年一1886年 187
促成瓜分的其他因素 188
柯克建议瓜分 188
1886年瓜分东非条约 189
条约的后果 190
英帝国东非公司 191
公司的困难 192
英国公司和德国公司 193
彼得斯远征队来到布干达,1889年一1890年 195
赫耳果兰条约,1890年 197
乌干达的民族和王国 200
第八章 1890年以前的乌干达的历史 200
布干达的兴起 202
(11)乌干达 203
布干达的政治和社会组织 204
大酋长(巴康古) 205
农民(巴科皮) 206
小酋长(巴塔卡) 206
职业、衣服、住房 207
奴隶(巴杜) 207
宗教 208
对十九世纪中叶布干达的评价 209
第一批阿拉伯人的到来,1848年一1852年 210
斯皮克的到来,1862年 212
埃及入侵 213
贝克在赤道省的政绩,1872年一1873年 214
戈登在赤道省的政绩,1874年一1876年 215
英国行教会的到来,1876年一1877年 217
穆特萨和传教团 219
白衣神父会的到来,1876年 219
传教团的工作,1879年一1882年 220
迫害时期,1882年一1885年 221
杀害汉宁顿主教,1885年 222
1886年的殉难者 223
1888年9月革命 224
这场革命的重要性和派别的产生 225
阿拉伯人征服布干达,1888年10月 226
驱逐阿拉伯人,1889年10月 227
天主教派占优势 229
斯坦利、杰克逊、彼得斯率领的诸远征队 230
赫耳果兰条约 232
第九章 卢加德勋爵 233
卢加德在热带非洲的重要性 233
早年的经历 234
性格 235
尼亚萨兰和非洲大湖公司 237
卡龙加战役,1888年一1889年 238
卢加德和英国东非协会 240
卢加德在早期为公司办理的事情,1889年一1890年 240
卢加德和吉库尤族 241
远征队到达布干达,1890年12月 242
布干达的困难 243
姆万加接受条约 245
1891年初卢加德在布干达的地位 246
伊斯兰军队败于布甘加齐 248
远征队到达卡瓦利斯 248
“法兰沙”一“英格利扎”之战,1892年1月一3月 251
战后的和解 253
从乌干达撤退的建议 254
决定不撤出乌干达 255
杰拉尔德·波特尔爵士的远征队,1893年 256
英帝国东非公司的结束 257
卢加德在非洲的经验 258
英属东非保护地,1895年6月15日 258
尼日利亚的情况 258
法国和英国在西非的对抗 259
北尼日利亚高级专员卢加德的政绩 260
皇家尼日尔公司的结束 260
(12)尼日利亚 261
间接统治 262
卢加德和南北尼日利亚的统一 264
退休和《双重委任统治》 264
卢加德的国际影响 265
第十章 英国控制下的桑给巴尔 267
巴加什即位 267
约翰·柯克爵士 268
桑给巴尔的社会状况 268
柯克担任领事工作 269
1873年法令 269
柯克的影响的重要性 270
1862年宣言与德国的野心 271
柯克的后期经历 272
欧洲人对桑给巴尔的兴趣 273
巴加什 274
交通的发展 274
禁止奴隶贸易以及同英国的关系 275
对内政策 275
巴加什的继承者 276
英德抗衡:在非洲的利害关系 277
桑给巴尔的改革 279
挑选赛德·阿里的继承人 280
对英帝国东非公司的补偿问题 281
阿拉伯人的不满 281
英国国内的态度 282
沿海地区的暴动 283
争夺继承权 283
经济发展 284
发展国内交通 285
卫生措施 285
司法改革 285
移交给殖民部 286
设立立法会议,取消高级专员 286
限制素丹的权力 287
最近的体制改革 288
布拉德委员会的建议 288
地方政府 289
第十一章 铁路与肯尼亚的经济开发 291
布鲁塞尔会议 291
需要铁路 291
英帝国东非公司撤出乌干达 292
修建铁路的困难 292
(13)肯尼亚的铁路、欧洲人定居地和农产品 295
费用 296
铁路的延长 297
印度商人 298
土地问题与阿吉库尤人 299
土地问题引起的磨擦 300
需要欧洲移民 301
南非人来到东非 302
1911年的马萨伊协定 303
1904年的马萨伊协定 303
卡特土地委员会 305
德拉梅尔勋爵 306
早期经历和对畜牧业的贡献 307
小麦 309
1914年以前的成绩总结 309
白种人移民的领袖 310
争取普选的活动 311
选举立法会议议员 312
服役,1914年一1918年 312
德文郡公爵的白皮书 313
主要商品 314
奶品制造业 314
咖啡 315
除虫菊 315
茶叶与剑麻 315
土壤 316
劳工问题 317
科学耕种 317
1895年至1914年的经济发展 318
第一次世界大战引起的问题 319
赋税 319
士兵定居地计划 320
缺乏劳工 321
通货危机 322
萧条 323
战争进程 324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324
东非的贡献 325
小引 326
第十二章 肯尼亚政治体制的发展 326
第一届立法会议 327
中央政府的创立 327
参政权的提出 328
印度籍居民的状况 330
德文郡公爵的白皮书 331
自治的进步 332
行政会议和部长会议 334
中央政府概况 336
国务会议 336
第一次兰开斯特宫会议 339
肯尼亚宪法大纲 341
前途 343
1893年伊斯兰教徒的起义 345
第十三章 乌干达现代史 345
入侵布尼奥罗 346
和平时期,1894年一1897年 347
1897年酋长之乱 348
(14)乌干达 349
苏丹军队叛变的原因 350
1897年至1898年的叛变事件 351
卡巴里加和姆万加的被放逐 353
布干达需要改组机构 353
保护地在1900年时的版图和状况 354
1900年协定:土地问题的处理 355
哈里·约翰斯顿爵士 355
财政问题的处理 356
政治体制问题的处理 357
二十世纪的疆界变迁 358
中央政府的发展,1900年一1954年 359
地方政府 361
布干达 362
乌干达保护地的中央政府 365
1955年布干达协定 365
独立:1962年 367
经济发展:棉花 367
咖啡 369
采矿 370
交通运输的发展 370
水力发电 371
经济发展的障碍 372
社会发展。非洲人 373
欧洲人和亚洲人 374
第十四章 坦噶尼喀现代史 375
发展概况 375
英国公司和德国公司的目的和方法 376
德国人和殖民 376
德国公司交出行政管理权 377
德国人的管理方法 378
德国的土地政策 380
马及-马及叛乱,1905年一1907年 381
早期的叛乱 381
(15)坦噶尼喀 382
德国殖民地事务的改革 383
官方对待非洲人态度的改变 384
铁路系统的扩大 385
1914年的经济状况 386
教育 386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一1918年 386
战争对坦噶尼喀的影响 389
“委任统治”制 390
霍勒斯·拜厄特爵士的政绩 390
唐纳德·卡梅伦爵士的政策 391
行政机构的改组 392
立法会议和地方政府 393
经济发展 394
一般的经济困难 396
运输 396
社会发展。非洲人的人口 397
一般的经济政策 397
欧洲人的人口 399
东非高级委员会 400
地区之间的合作 400
亚洲人的人口 400
东非共同事务组织 401
结束语 403
(16)非洲独立国家的成长(一) 406
(17)非洲独立国家的成长(二) 407
附录(一)肯尼亚战后的变化,1945年一1960年 408
附录(二)肯尼亚的地方政府 423
(18)肯尼亚分省图(1963年1月1日) 428
附录(三)研究参考书目 434
索引 4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