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研究动机与方法 1
一、研究动机与过程 1
二、研究重点与方法 2
第二节 青铜爵、斝“双柱”问题研究的回顾与途径 4
一、青铜爵、斝“双柱”功用说法的回顾 5
二、青铜爵、斝“双柱”问题研究的新路径 11
第三节 青铜礼器对文化起源研究的意义 11
一、“青铜礼器”的意义 11
二、“礼器”的特质 12
三、青铜礼器与“图腾崇拜”及族属性格 14
四、爵、盉、斝、觚在夏、商两代礼器中的地位及特质 15
第四节 夏、商文化的考古学研究概述 17
一、夏文化的探索及亟待突破的关键 17
二、商文化的探索及夏、商文化的断代争议 21
第二章 陶鬶起源、发展与形制问题的初步探讨 24
第一节 陶鬶起源问题的探讨 24
一、关於“鬶” 25
二、陶鬶的起源 25
第二节 陶鬶的发展与传播 35
一、太湖系统陶鬶的发展与传播 35
二、中原系统陶鬶的渊源、发展与传播 54
三、海岱系统陶鬶的渊源、发展与传播 96
第三节 陶鬶的形式及其象征意义 101
一、海岱系统陶鬶的图腾意义 101
二、太湖及中原系统陶鬶的图腾意义 109
第三章 青铜爵、斝的起源及“双柱”问题研究 116
第一节 青铜斝及其与陶鬶的关系 116
一、关於“斝” 116
二、青铜斝的兴衰及演变概况 117
三、青铜斝起源的探讨 119
第二节 斝柱的意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133
一、斝柱的实际——祖形特征“泥饼饰”的遗留 133
二、斝柱的意义——鸟的双目 134
三、斝的精神因素——“金乌负日”的图腾象征物 134
四、馀论——史前陶鬶、陶斝名称的商榷 141
五、小结 143
第三节 青铜爵及其与陶鬶的关系 144
一、关於“爵” 144
二、青铜爵的兴衰及演变概况 144
三、青铜爵起源的探讨 146
第四节 爵柱的意义及相关问题探讨 172
一、爵柱功用的探讨 172
二、爵的精神因素——“金乌负日”的图腾象征物 175
三、馀论——青铜爵的其它问题 177
四、小结 180
第四章 青铜爵的来源对夏文化起源问题的启示 182
第一节 夏文化起源研究概述 182
一、当代学者研究的回顾 182
二、文献有关夏族起源地点的说法 188
三、考古学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192
第二节 封顶盉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194
一、关於“封顶盉” 195
二、“封顶盉”的起源 197
三、“封顶盉”的其它问题 198
第三节 觚的起源及相关问题 206
一、关於觚 206
二、青铜觚的兴衰及演变 207
三、陶觚的发展与来源 208
四、觚与图腾文化的关系 239
第四节 从青铜爵、封顶盉、觚的来源探讨夏族的起源 240
一、三大礼器来源研究结论的重点 240
二、夏文化起源的推溯 243
第五节 从古传说验证及思考夏族的起源 249
一、大禹治水及与之相关的传说 249
二、夏族图腾的传说 257
三、夏族起源及迁徙始末的总结 260
第五章 青铜斝的来源对先商文化及夏、商断代研究的启示 262
第一节 商文化起源研究概述 262
第二节 从青铜斝的来源探讨先商文化 267
一、对漳河类型文化为“先商文化”的个人看法 267
二、从青铜斝的来源探讨先商文化 276
第三节 夏、商断代研究概述 283
第四节 从青铜斝进入中原谈夏、商断代问题 286
一、夏、商断代研究各家论点的分析 286
二、青铜斝、陶斝在二里头遗址及南关外遗址发现的启示 294
第五节 以“南关外期”为界标看亳都的问题 303
一、两商城的始建年代无法解决亳都争议 303
二、“两京制”的可能及其相对关系的看法 304
三、两商城间仍存在作为前后首都的可能 305
四、笔者对两商城关系的假说 308
第六章 结论 309
第一节 爵、斝的起源及“双柱”问题研究 310
一、前论——陶鬶的起源、发展与传播 310
二、斝的来源及“双柱”的意义 313
三、爵的来源及“双柱”的意义 314
第二节 夏、商文化的起源与断代问题研究 316
一、论证基础——爵、盉、斝、觚是夏、商文化的重要礼器 316
二、青铜礼器来源对夏商文化起源及断代问题的启示 316
三、研究成果与〈夏商周年表〉的比较 320
第三节 研究心得与建议 323
【后记一】 有关陶鬶起源与发展的问题——写在《蒙城尉迟寺》出版之后 327
一、《蒙城尉迟寺》的陶鬶类型及发展之探讨 327
二、海岱起源说的困境 331
三、笔者说法的验证 331
四、小结 333
【后记二】 有关夏文化起源与迁徙的问题——安徽蚌埠“禹墟”发掘的思考 335
一、蚌埠“禹墟”的重要性及其发掘之进展 336
二、“禹墟”现阶段发掘成果的讨论 338
三、小结 341
参考文献 3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