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概论 1
第一节 耳穴诊治原理 1
一、祖国医学理论原理 1
二、现代医学理论原理 3
第二节 耳穴诊治研究概况 12
第二章 耳廓解剖 15
第一节 耳廓表面形态解剖名称 15
一、耳廓正面表面形态解剖名称 15
二、耳廓背面表面形态解剖名称 17
第二节 耳廓神经、血管、淋巴分布 17
一、耳廓的神经分布 18
二、耳廓的血管分布 20
三、耳廓的淋巴分布 21
第三章 耳穴的分布与定位 22
第一节 耳穴的分布规律 22
第二节 耳穴的定位与主治 23
一、耳轮部穴位 23
二、耳舟部穴位 25
三、对耳轮上下脚穴位 25
四、对耳轮穴位 26
五、耳屏与对耳屏穴位 27
六、三角窝穴位 29
七、耳甲腔与耳甲艇穴位 30
八、耳垂部穴位 33
九、耳背面穴位 34
第一节 常用传统诊法 36
第四章 耳穴诊断 36
一、望诊法 37
二、触诊法 40
第二节 耳穴电测法 43
一、耳穴电特性 43
二、耳穴探测仪的种类 45
三、耳穴电探测方法 46
四、低电阻敏感程度分级及符号 47
五、低电阻点的临床意义 47
六、电探测注意事项 48
七、信息综合分析方法 49
一、耳穴压痕法 52
二、耳廊染色法 52
第三节 其它诊断方法 52
三、耳痛原因分析法 53
第四节 三早全方位信息诊疗仪对肿瘤及常见病的诊断 55
一、肿瘤诊断 55
二、常见病诊断 61
第五章 耳穴治疗概论 71
第一节 耳穴治疗的特点、适应症和禁忌症 72
一、耳穴治疗特点 72
二、耳穴治疗适应症 72
三、耳穴治疗禁忌症 73
四、耳穴治疗中常见的反应 73
五、耳穴治疗中发生异常情况的处理 73
一、毫针刺法 74
第二节 耳穴治疗种类及其方法 74
三、电针法 76
二、埋针法 76
四、耳穴药物注射法 77
五、耳穴离子透入法 78
六、耳灸法 78
七、耳穴贴压法 79
八、耳穴放血疗法 81
九、耳穴割治法 82
十、耳穴按摩法 83
十一、磁朱丸压耳穴法 83
十二、耳穴麻醉法 84
一、相应部位取穴 86
第三节 耳穴治疗取穴及配穴原则 86
二、敏感点、反应点取穴 87
三、中西医结合理论取穴 87
四、中医脏腑学说取穴 87
五、中医经络学说取穴 88
第六章 常见病的耳穴治疗 89
第一节、内科疾病 89
一、感冒 89
二、咳嗽 91
三、哮喘 93
四、呃逆 96
五、呕吐 97
六、胃痛 100
七、泄泻 102
八、胆囊炎、胆石症(附、胆绞痛) 105
九、便秘 107
十、头痛 109
十、耳鸣、耳聋 112
十二、眩晕 114
十三、失眠 116
十四、郁证 118
十五、胸痛 121
十六、心悸 123
十七、吐血 126
十八、咳血 128
十九、衄血 130
二十、便血 132
二十一、尿血 134
二十二、泌尿系结石 135
二十三、水肿 136
二十四、肾盂肾炎 138
二十五、前列腺炎 139
二十六、阳萎 140
二十七、痹证 141
二十八、消渴 142
二十九、肥胖病 144
三十、癫痛 145
一、月经先期 147
第二节 妇儿科疾病 147
二、月经后期 148
三、月经先后不定期 149
四、月经量少 150
五、闭经 151
六、功能性子宫出血 152
七、痛经 154
八、更年期综合征 156
九、带下 157
十、习惯性流产 158
十一、妊娠恶阻 160
十二、妊娠高血压综合征 161
十三、缺乳 162
十四、子宫下垂 163
十五、子宫肌瘤 164
十六、小儿感冒 165
十七、口疮 167
十八、流行性腮腺炎 169
十九、小儿泄泻 170
二十、脱肛 172
二十一、小儿遗尿症 173
二十二、垂体性侏儒症 174
第三节 五官、皮肤、外科疾病 175
一、眼睑炎 175
二、麦粒肿 176
四、急性传染性结膜炎 177
三、散粒肿 177
五、白内障 178
六、鼻窦炎 179
七、扁桃体炎、泡疹性咽峡炎 180
八、慢性咽炎 181
九、牙痛 182
十、失音 183
十一、荨麻疹 185
十二、湿疹 187
十三、带状泡疹 189
十四、黄褐斑 190
十五、急性扭伤 191
十七、颈椎综合征 192
十六、落枕 192
十八、肩关节周围炎 193
十九、腰痛 194
二十、乳腺炎 195
二十一、急性阑尾炎 196
附篇 198
附一、耳穴功能归类 198
附二、耳穴标准化方案 204
附三、耳穴疗法典型病例 216
附四、耳针治疗急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220
附五、耳针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病探讨 224
一、音乐脉冲治疗概论 229
附六、音乐脉冲治疗法 229
二、取穴原则及注意事项 231
三、内科病证选穴处方 231
1. 胃下垂 231
2. 胃脘痛 232
3. 呃逆 234
4. 急性胃肠炎 234
5. 腹痛 235
6. 便秘 236
7. 三叉神经痛 237
8. 面瘫(口眼斜) 238
9. 胁痛 239
10. 遗精 240
11. 阳萎 241
12. 水肿 242
13. 淋症 243
14. 癃闭 244
15. 痹证 245
16. 腰痛 246
17. 痿症 247
18. 哮喘 248
19. 咳嗽 249
20. 心痛 250
21. 心悸、怔忡 250
22. 眩晕 251
23. 中风 252
24. 头痛 253
25. 神经衰弱 255
26. 狂证(精神分裂症) 255
27. 癔病 256
28. 坐骨神经痛 257
29. 小儿麻痹后遗症 257
30. 遗尿 259
四、外科疾病选穴处方 259
31. 肩周炎 259
32. 骨质增生 260
33. 前列腺炎 261
34. 急性乳腺炎 262
35. 荨麻疹 263
36. 急性腰扭伤 264
37. 阑尾炎 265
五、妇科疾病选穴处方 265
38. 功能性子宫出血 265
39. 痛经 266
40. 经闭 267
41. 带下 268
六、五官科疾病选穴处方 269
42. 耳鸣、耳聋 269
43. 鼻渊 270
44. 牙痛 270
附七、主要参考书目 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