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言 1
中国外交的起源 1
前言 1
上篇:春秋部分 3
郑庄公拉开春秋外交序幕 3
西周的捍卫者,东周的叛逆者 3
优先谋求国家统一与安定 6
周礼——春秋战国的国际法 7
揭下周天子神圣不可侵犯的面纱 8
道德观念在国际关系中的作用 12
挫败五国武装干涉,激化卫国内部矛盾 12
远交齐鲁,近攻宋卫 15
郑齐鲁之交始合,小霸初具 15
盟誓——制约国际关系的国际条约 17
宋服于郑,霸业告成 17
败戎救齐,小霸达顶 19
划分势力范围:历史上最早的托管地 21
郑庄对中国古代外交实践的突破 22
争霸、联盟与战略策略的运用 24
祭足叛君卖国的外交 25
贪生怕死,立废郑昭 25
郑厉背赂,对宋用兵 27
郑昭被弑,子?丧生 28
外援内应,郑厉复位 29
外交实践的历史遗产 30
追究祭足死党,无端迫害原繁 30
郑厉祭足皆受挞伐 31
齐襄制鲁,为齐桓称霸奠基 33
遵从父嘱,矢志灭纪 33
利用文姜,谋杀鲁桓 34
对外交人员的要求 36
又用哀姜,酿成鲁乱 36
文桓哀庄,何以为训? 38
晋虢结怨 40
“唇亡齿寒”在国际关系中的历史教训 40
战国外交的特点及其影响 42
灭虢并虞的计划 43
虞公何以爱玉如命? 44
宫之奇的人神观救不了昏聩的虞公 46
从奴隶到大夫的百里奚 49
虞公堕入彀中,与虢同归于尽 50
白璧光泽如初,惟马齿徒增 52
晋灭虢虞的战略意义 53
管仲的外交思想与实践 55
三太傅私谋齐政 56
富国强兵的思想基础 61
战略目标与策略手段 66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68
首先打开中原门户 69
服鲁郑,齐桓始霸 70
“攘夷”:存邢,救卫,伐楚 71
“尊王”:齐桓霸业的顶点 74
葵丘之盟在国际法中的地位 75
“老马识途”,为燕拓土 78
压楚妥协,稳定中原 79
齐桓称霸的历史意义 85
齐桓的悲剧下场 86
管仲外交实践的现实性 88
遍知天下,明于机数 88
守信义,尚谦逊 89
根据才能专长遴选外交官员 91
外交人员不得有私心杂念 92
以仁义自命,强行扶立齐孝 94
宋襄公图霸失败的外交 94
一意孤行,杀鄫子祭河神 96
异想天开,妄图压楚就范 98
鲁僖为宋斡旋,楚成当了盟主 101
泓水一战,宋襄幻想破灭 103
泓水之战的历史影响 105
秦穆公东进外交再三受挫 107
外交扩张的基础 107
收周故土余民,实行独有的政经制度 108
依靠客卿,起用流亡奴隶百里奚 109
向往霸业,面向东方 110
初置不仁,晋惠背赂 111
着眼于“民”,争取晋国 113
晋惠被俘,仍不屈服 115
晋使攻心,秦穆释囚 117
再嫁宗女,子圉潜归 118
联姻乱伦,晋文抗秦 120
晋襄继父志,拒秦于河西 123
晋文公称霸的外交战略与策略 126
称霸的基础和条件 126
流亡八国,阅历丰富 128
得力于“卿材”之士的襄助 129
善于团结人,善于用人 131
得力于“贤内助”的帮赞 132
城濮之役,外交与军事并施 135
先攻曹卫,宋围自解 135
争取齐秦,孤立荆楚 138
扣留楚使,激怒楚将 139
退避三舍,夺得主动 141
论功行赏,道义为上 144
践土之盟,策命侯伯 145
公审卫侯,诸侯离心 146
“攘夷”扩军,功盖齐桓 150
对晋文父子的评价 151
烛之武和弦高智退秦师 154
烛之武开创秘密外交先例 154
弦高冒充使臣退秦师 156
秦穆公反间外交霸西戎 158
西向战略的形成 158
竭力争取由余 159
反间奏效,称霸西戎 162
称霸西戎的历史意义 165
秦穆之死与秦势中衰 166
吕相绝秦,外交文书传千古 169
化解不开的秦晋宿怨 169
先数秦穆“罪状” 172
再评当前关系的是非 174
秦师屡败,齐楚逼和 177
楚庄王败晋称霸、蔑视周王的外交 179
以浪漫手法考察忠奸 180
一鸣惊人:灭庸舒,亲秦拒晋 182
镇压叛族,稳定内部 184
起用孙叔敖,富国强兵 185
王孙满举“德”护周鼎 189
争夺中间地带 191
对陈:欲吞又吐 191
对郑:克而复舍 193
邲之战:军事与外交的作用 194
晋营内部:意见分歧 194
伍参献计,智服楚庄 195
郑卿煽动,晋营分裂 197
和谈试探,反复进行 197
沙场献鹿,双方避战 198
追求七德,不夸武功 199
晋军战败,血染黄河 199
成败论是非 201
制造外交借口攻宋逼和 203
楚使不假道,宋为主权而战 203
出使不辱君命,楚庄义释解扬 204
华元夜劫楚营,楚庄逼盟罢兵 205
双方换俘,晋楚和解 206
对楚庄的历史评价 207
齐太后笑谑晋使引起战争 209
晋制狄患,争取齐国联盟抗楚 209
笑谑晋使,礼所不容 211
齐使逃会,错上加错 213
鞍之战,齐师败北 214
齐使据理打掉郤克非分要求 218
自愿联盟与被迫联盟的分野 221
晋楚第一次订立同盟条约 223
晋迁都新田的意义 224
重大战略决策:联吴制楚 225
晋自顾不暇,对楚作出和解姿态 227
在宋都举行“弭兵”之盟 228
晋楚第三回合争霸:鄢陵之战 230
双方各有打算,自行其是 230
两国内部的反战主张 232
战场上的“君子之风” 234
晋悼公和戎、服郑、敝楚、拒秦的外交战略 237
晋厉失政为晋悼继位开门 237
依靠贤佐,巩固政权 239
执行明智的民族政策 242
“九合诸侯”与“三驾制楚” 244
联吴制楚外交战略的胜利 246
坚持传统的拒秦战略 248
八十年争霸告一段落 249
国际关系史上最早的和平会议 252
历史发展的需要 252
晋楚协议举行和会 255
赵武抓住时机,策动鲁宋奔走 255
蔡使说服楚令尹言和 257
宋左师为晋楚撮合 258
和会结果:晋楚并列为中原霸主 259
楚提出属国“交相见”要求 260
晋楚争盟 261
晋方妥协 262
“弭兵之会”的历史意义 264
历史性转折 264
华夏范围扩大 265
持久的和平局面 267
战争实未有穷期 267
子产——春秋最杰出的外交家 270
政治上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272
唯物主义的无神论者 276
从“朝晋暮楚”到“从晋和楚”的外交路线 279
在夹缝中挣扎,无所适从 279
外交走向的大辩论 280
“朝晋暮楚”两相违 282
“从晋和楚”两相宜” 283
捍卫国家独立主权和尊严 285
批驳晋国“征朝” 285
力争减轻贡赋 286
为伐陈辩解,晋“不能诘” 289
毁晋馆,维护国家尊严 291
拒售玉环:高度原则性的体现 293
不容晋大夫干涉内政 296
利用神话为外交服务 297
对楚防范不懈 299
影射楚国以大欺小 299
拒绝楚令尹带兵迎亲 300
对子产的历史评价 301
叔向——开明而保守的外交家 305
身世与才智 305
对新兴地主阶级的代表既同情又反对 308
说服晋侯释放陈无宇 308
辗转说服释放鲁季孙 309
反对子产铸刑鼎 310
剖析楚诸公子得失 310
坚持以礼、敬、信为国际关系准则 312
断言齐庄、卫殇没有好下场 312
断言鲁昭违礼失国 313
既批评周王违礼,又维护周室权威 313
礼却楚王骄横 315
为外交实践树例 316
外交谈判不以个人好恶为转移 316
“辞不忘国,先国后己” 317
灵活运用对等原则 318
对外注意言谈仪表 318
受羹反锦,不受贿赂 319
自觉遵守外事纪律 319
盲师旷为叔向完成使周任务 320
晏子——机智善辩的外交家 323
“社稷之臣” 323
“重民循礼”的政治思想 326
出使楚国,气概非凡 328
非使狗国,不进狗门 329
一心可事百君,百心不能事一君 330
君臣关系的原则界线 331
俸禄为国,延及交游 332
庸臣使庸国,英才访明君 333
齐人至楚为盗,罪不在齐而在楚 334
“不出于尊俎之间,而知千里之外” 336
“直称之士” 337
外交不得私议本国政治之非 338
孔子问礼,鲁昭问治 340
二桃杀三士 342
季札——历史上最早的文化使节 346
洁身自爱,不当国君 347
出访中原,体察形势 348
访鲁求知,欣赏歌舞 348
临淄新郑,内乱方息 350
居卫不安,入晋知乱 351
挂剑徐墓,情系故人 352
置身内争之外,但求国祚延续 353
吸收中原文化,推动东吴发展 355
叔孙豹的外交立场和风格 357
旧秩序的卫道士 357
维护国君尊严,预测楚宫有变 359
批评齐相出使失态 361
坚持原则,临危不惧 361
语偷失政 363
赋诗催救兵 364
出使不逾礼 365
批评卫使僭越失礼 366
为“不朽”定下不朽的定义 367
外交艺术的奇葩——赋诗言志 369
诗在春秋外交中的地位 369
为政治试探而赋诗 372
秦穆、重耳在赋诗中完成政治交易 372
齐郑使臣赋诗释卫侯 373
不便直言,赋诗陈情 374
赋诗不当与不知赋的后果 375
赋诗超常,客人不受 375
无知失礼,不类受伐 376
妇女赋诗明志 377
少数民族首领赋诗抗晋卿 378
三次赋诗高潮 379
晋郑卿士赋诗抒怀 379
赋诗称颂中原局势缓和 381
晋卿要求赋诗言志,郑卿赋郑风回敬 382
赋诗是外交人员素质的集中体现 383
孔子的外交,言易行难 385
战略目标与手段 386
夹谷之会,身手下凡 389
“求仕行义” 392
绝齐就卫,处处碰壁 394
首开游说之风及其影响 399
吴王夫差的外交战略:臣越,破楚,弱齐,与晋争霸 403
征服越国,犹存仁义 403
孙子用兵,伍员鞭尸 405
为报私仇,伍子胥投敌 405
孙子献策,文武并举 407
楚令尹索贿,逼蔡唐投吴 409
随侯庇楚王,阖闾引兵去 410
申包胥哭秦廷,孙子功成身退 411
艾陵败齐,黄池争盟 412
子胥托孤涉嫌,太子讽谏受斥 412
夫差冒险争盟,晋方逼吴遵礼 414
夫差不明礼制,鲁臣说以得失 416
夫差君臣已去,东吴文物生辉 417
越王勾践灭吴称霸的外交 418
假投降,准备东山再起 418
收买吴臣,入吴称臣 420
托国人吴,范蠡随行 421
亡臣协力守国 422
临江诀别亡国恨 423
忍辱负重,以曲求伸 425
范蠡不失臣节 426
夫差义释勾践 427
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教训 429
向范蠡请教哲理 430
向计然讨教富强之道 432
向文种求取雪耻大计 433
向逢同请教外交谋略 434
灭吴称霸,拉开兼并大国序幕 435
西施入吴,为越内应 435
申包胥访越,智促勾践伐吴 436
夫差自尽,叛臣受诛 438
忠良难容,范蠡功成身退 440
子贡——战国纵横家先驱 442
父事孔子 442
攻心为上,说齐伐吴 445
投其所好,说吴救鲁 449
设身处地,说越攻吴 451
鼓动晋侯,迎战东吴 453
开战国纵横家倾危变幻之先河 454
下篇:战国部分 459
哲学家惠施登上国际政治舞台 459
惠施之法行之于魏 460
强魏、弱赵、抑齐、存燕的合纵战略 461
辅佐魏王率诸侯朝天子 464
徐州相王,魏齐尤强 465
张仪赂抑惠施,惠施智拙张仪 467
惠施出走,楚王不纳 469
惠施哲理长存,庄子痛失辩友 470
商鞅变法及其东进外交 474
入秦前的思想准备 474
两条思想路线的斗争 477
变法强秦 480
东进战略取得历史性突破 483
国家的强盛,带来了外交上的进展 485
诈擒魏将,收复河西失地 487
秦坚持没有商鞅的商鞅路线 489
是非功过任评说 492
张仪弱楚的欺诈外交 496
司马错辩拙张仪 498
张仪欺楚,破坏齐楚联盟 500
屈原三使齐国,功败垂成 501
初次使齐,促使齐楚联盟 501
再次使齐,重修旧好 502
义愤填膺,怒斥张仪 503
三使临淄,与齐合纵 505
国都沦陷,痛不欲生 506
张仪外交的成败 508
苏秦——历史上罕见的反间外交家 510
未尝与张仪私谋左右国际形势 510
强燕弱齐的战略构想初试受挫 511
以攻宋为突破口,破坏齐赵、齐秦关系 515
合纵攻秦无功,离间齐赵受阻 519
破坏齐赵之交起伏跌宕 523
以死完成反间使命 527
苏秦外交探源 529
孙膑蒙冤“私齐” 534
身世与时代背景 534
受骗人魏,饮恨终生 536
运筹赛马,奇谋荐身 537
马陵中伏,庞涓自杀 542
围魏救赵,千古传颂 544
晚年失意,兵书传世 545
孟子求仕,壮志未酬 547
历史背景 547
才华横溢,抱负非凡 549
初次游齐,未见威王 551
游宋过邹之滕,了无用武之地 553
重义轻利,未为魏王赏识 557
虚悬高位,理想终成泡影 560
游说之道,清高自重 565
“滑稽”使节淳子髡 568
魏冉与杜仓亲楚与攻楚外交 575
“三贵”专秦政 575
魏冉亲楚攻魏 577
杜仓攻楚破郢的历史意义 582
赵武灵王伪装使臣窥秦 587
历史遗产与严峻的现实 587
“胡服骑射”的争论 590
立竿见影,攻灭中山 595
乔装入秦,战略观察 597
重演齐桓悲剧 599
本文附录:彼得大帝伪装使团成员出国考察 602
对簿秦廷,完璧归赵 604
蔺相如——智压秦王的外交家 604
威慑秦王,为国争气 610
顾全大局,将相和好 612
虞卿——合纵抗秦的谋士 616
毛遂自荐,使楚救赵 622
范雎远交近攻的外交战略 627
远交近攻的内涵与外延 627
远交齐楚,近攻三晋 629
“索头”外交,践踏政治庇护权 630
先攻魏韩,得心应手 633
再攻强赵,有得有失 635
赵奢智勇破秦军 635
范雎行间屠长平 637
败走邯郸,失策图穷 639
范雎的阶级局限性 644
鲁仲连——调解国际争端的高手 648
春申君为楚国求生存的外交 657
战国四后与国际关系 665
两个时期不同的“义”“利”观 665
母后干政始于战国 666
君王后助齐复国 668
赵太后纳谏舍子质齐救国 669
宣太后手刃情夫义渠王 672
赵威后诘难齐使 676
政治庇护与人质外交 677
秦国的反间外交 684
苟延残喘的周室外交 689
甘罗——外交史上唯一的少年使节 699
韩非与李斯的存韩与亡韩的外交斗争 707
建议攻赵存韩 708
李斯使韩无功 710
面说秦王 712
死于个人恩怨?学派之争? 716
假使臣荆轲为六国奏挽歌 720
太子丹与荆轲密谋刺杀秦王 721
图穷匕首见,荆轲魂断秦廷 728
荆轲塔旁犹闻蛙声 733
附录一:引用书目 735
附录二:古今地名对照表 7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