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哲学和时代精神 1
第一节 哲学的性质、对象和特征 1
一 哲学是理论化和系统化的世界观 1
二 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4
三 哲学是特殊的意识形态 6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 7
一 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7
二 哲学基本派别 9
三 哲学的历史形态 12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发展 16
一 哲学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 16
二 真正的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19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21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21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社会历史条件 21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自然科学基础 22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理论来源 2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变革 27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地规定了哲学对象 27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完整严密的科学体系 29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32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35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发展的科学 35
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 36
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当代 39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43
第一节 哲学的物质观 43
一 哲学物质概念的历史发展 43
二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范畴 45
三 物质范畴在现代科学中的深化 48
第二节 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49
一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49
二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方式 53
三 物质的系统性、结构性和层次性 57
一 世界统一于物质 59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59
二 世界物质统一性的科学证明和哲学论证 60
三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3
第四章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65
第一节 意识的起源 65
一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5
二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67
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70
第二节 意识的本质 70
二 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72
三 意识与信息 75
四 意识与人工智能 79
第三节 意识的能动作用 82
一 意识的能动性 82
二 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 84
一 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87
第五章 世界的普遍联系和发展 87
第一节 世界的普遍联系 87
二 联系的多样性和条件性 90
三 普遍联系和系统论 92
第二节 世界的永恒发展 95
一 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运动和发展 95
二 事物运动、发展的规律性 96
三 规律的分类 98
第三节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101
一 唯物辩证法的科学体系 101
二 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03
三 唯物辩证法与诡辩论的对立 106
第六章 对立统一规律 109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109
一 矛盾及其根本属性 109
二 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113
一 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14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114
二 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116
三 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推动事物的发展 117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19
一 矛盾的普遍性 119
二 矛盾的特殊性 120
三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4
第四节 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式 126
一 矛盾的性质及其表现形式 126
二 矛盾的解决方式 127
第七章 质量互变规律 131
第一节 质和量 131
一 质 131
二 量 133
三 度 135
二 量变和质变的关系 138
一 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138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138
三 事物发展是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144
第三节 质量互变的普遍性和多样性 146
一 质量互变的客观普遍性 146
二 质量互变的多样性 148
第八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154
第一节 肯定和否定 154
一 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 154
二 辩证的否定观 156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160
一 事物发展的周期性 160
二 事物发展的前进性和曲折性 162
三 否定之否定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165
第三节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72
一 新事物和旧事物 172
二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73
一 原因和结果的含义 176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76
第九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76
二 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79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82
一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含义 182
二 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84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87
一 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含义 187
二 可能性和实现性的辩证关系 190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92
一 内容和形式的含义 192
二 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93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196
一 本质和现象的含义 196
二 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97
第一节 认识的主客体及其关系 200
一 认识主体的规定性 200
第十章 认识和实践 200
二 认识客体的规定性 202
三 认识主体和客体的辩证关系 205
第二节 认识的本质 207
一 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07
二 在认识本质问题上,唯物论和唯心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210
第三节 实践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213
一 实践及其特点和形式 213
二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215
三 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 218
第四节 认识的辩证过程 220
一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220
二 从理性认识向实践转化 224
三 认识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227
第十一章 辩证的思维方法 230
第一节 归纳和演绎 230
一 什么是归纳和演绎 230
二 归纳和演绎的辩证关系 232
三 归纳和演绎的作用 234
第二节 分析和综合 236
一 什么是分析和综合 236
二 分析和综合的辩证关系 238
三 分析和综合的作用 242
第三节 抽象和具体 243
一 什么是抽象和具体 243
二 抽象和具体的辩证关系 244
三 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 246
第四节 历史的与逻辑的统一 249
一 什么是历史的和逻辑的 249
二 历史的与逻辑的辩证统一 250
三 逻辑的方法和历史的方法的统一 252
第十二章 真理 256
第一节 客观真理 256
一 真理的客观性 256
二 真理的具体性 259
三 真理和谬误 261
第二节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 265
一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 265
二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267
三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错误实质 269
第三节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270
一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270
二 逻辑证明在检验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273
三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275
第十三章 科学的社会历史观 277
第一节 两种社会历史观 277
一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277
二 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根本对立 279
第二节 劳动在人类产生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83
一 达尔文的贡献与马克思恩格斯的重大突破 283
二 劳动发展史是理解全部社会发展史的钥匙 287
一 自然历史过程的含义和根据 290
第三节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自然历史过程 290
二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293
第十四章 社会生产方式 299
第一节 生产方式的结构与系统 299
一 生产力 299
二 生产关系 303
三 生产方式 306
第二节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规律 307
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 307
二 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过程 310
三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311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 314
一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 314
二 社会主义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 316
三 在经济体制改革中逐步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 319
第一节 社会形态的结构与系统 322
一 经济基础 322
第十五章 社会形态 322
二 上层建筑 325
三 社会形态 328
第二节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规律 330
一 社会形态内部要素的相互作用 330
二 社会形态的矛盾运动过程 334
三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336
一 社会形态的发展 338
第三节 社会形态的发展与改革 338
二 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体制改革 342
第十六章 阶级、国家和社会革命 346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346
一 阶级的起源和实质 346
二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49
三 社会主义时期阶级关系的新变化 353
第二节 国家 355
一 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355
二 国家的职能和形式 357
三 社会主义国家的民主与专政 361
第三节 社会革命 364
一 社会革命的实质和历史作用 364
二 社会革命的根源和条件 365
三 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367
四 社会改革的实质和作用 370
第十七章 社会意识 373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构成 373
一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373
二 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 375
三 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376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特点和形式 377
一 社会意识的特点 377
二 社会意识形态诸形式 380
第三节 科学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83
一 科学的本质和特征 383
二 科学发展的规律性 385
三 科学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巨大杠杆 387
第四节 精神文明建设 390
一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390
二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关系 392
三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393
第十八章 社会生活方式 397
第一节 生活方式的结构和特性 397
一 生活方式的科学含义 397
二 生活方式的构成要素 399
三 生活方式的基本特性 402
第二节 生活方式的社会制约性 405
一 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 405
二 生活方式的其它制约因素 408
三 生活方式的历史变迁 410
第三节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 413
一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基本特征 413
二 社会主义生活方式的建设 416
一 现实的活生生的人 419
第十九章 人的本质、人的价值和人的全面发展 419
第一节 现实的人及其本质 419
二 人的本质 422
三 人的本质的历史变动性 423
第二节 人的需要和人的价值 425
一 人的需要和人的主动性、创造性 425
二 人的价值的含义和构成 428
三 人的价值的评价根据和实现途径 429
一 人的发展与社会进步 432
第三节 人的全面发展 432
二 “自我设计”与社会需要 435
三 做“四有”新人,创造真善美的人生 437
第二十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439
第一节 人民群众历史上的作用 439
一 唯心史观否定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439
二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伟大作用 443
三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作用的社会制约性 446
一 普通个人,历史人物,杰出人物 448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448
二 杰出人物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449
三 工人阶级领袖的历史作用 452
第三节 党的领导和群众路线 457
一 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政党 457
二 共产党是人民群众的领导核心 458
三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路线 461
第二十一章 从必然王国到自由王国 464
第一节 自由的本质 464
一 人类对必然与自由认识的发展 464
二 自由和必然的辩证关系 469
三 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转化永无止境 473
第二节 社会进步和人类解放 475
一 社会进步 475
二 人类解放 478
三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4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