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深化改革与金融风险防范对策》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李炳炎,徐银芬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 出版年份:2000
  • ISBN:7501748527
  • 页数:369 页
图书介绍:

上篇 企业重组与证券市场 1

第一章 我国企业重组的宏观原因及背景 1

1.1我国国有企业的产生和发展 1

1.1 .1 我国国布企业的产生 1

1.1.2 国有企业的发展及其地位和作用 2

1.2 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必要性 4

第二章 我国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实证分析 9

2.1 不同产权制度下国有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及效率 9

2.1.1我国国有承包制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 9

2.1.2 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的特点 12

2.2 我国国有公司制企业治理结构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2.2.1 股权结构极不合理,决策政企不分 14

2.2.2 国有企业委托人问题 15

2.2.3 内部人控制问题 16

2.3 创建新型的国有公司治理结构 20

2.3.1 变革国有股权的代理关系 21

2.3.2 构建以机构或银行持股为主体的股权结构 22

第三章 国有控股公司的特征与组建途径 27

3.1 国有控股公司的涵义 27

3.1.1 控股公司的涵义 27

3.1.2 国有控股公司的涵义 28

3.2 国有控股公司的基本特征 29

3.3 国有控股公司的组建途径 30

3.4 国有控股公司的外部政企关系 32

3.4.1 控股公司与国有资产管理部门的关系 32

3.4.2.2 控股公司的财务管理问题 34

3.4.2 控股公司与综合经济部门的关系 34

3.4.2.1 控股公司的融投资权 34

3.4.2.3 控股公司的法律地位 35

第四章 国有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与功能分析 37

4.1 控股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 37

4.1.1 控股公司的财产组织形式 37

4.1.2 控股公司的企业制度形式 39

4.1.3 控股公司的组织管理形式 40

4.1.3.1 控股公司的产权结构 40

4.1.3.2 控股公司的组织结构 45

4.1.3.3 控股公司的管理体制 55

4.2控股公司的功能分析 57

4.2.1 控股类型的选择 57

4.2.2 控股公司的功能分析 59

4.2.2.1 资产管理功能 60

4.2.2.2 投资功能 64

4.2.2.3 融资功能 66

4.2.2.4 战略规划功能 69

4.2.2.5 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功能 71

第五章 我国企业集团的公司制改造 77

5.1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的目标模式 77

5.1.1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内容 77

5.1.2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的目标模式 78

5.2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中的出资人制度 79

5.2.1 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中的产权安排 79

5.2.2 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制改造中出资人制度的两种类型 80

5.2.4 国有大中型企业集团公司化的转变 83

5.2.3 企业集团公司制度下母公司与子公司出资关系分析 83

5.3 构建以资产为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 85

5.3.1 企业集团公司管理体制的主要要求 85

5.3.2 企业集团的组织机构 86

5.3.3 企业集团发展需研究的问题 88

5.3.4 集团公司中母公司对子公司的管理 89

5.4 强化企业集团母公司的功能 91

5.4.1 给优势企业以资本经营权 91

5.4.2 加强企业集团的技术开发能力 92

5.4.3 增强企业集团的国际竞争力 93

5.4.4 多渠道增补试点企业集团资本金 93

6.1 并购概述 95

6.1.1 并购的一般概念 95

第六章 优势国有企业并购扩张的理论分析 95

6.1.2 并购的主要形式 96

6.1.3 并购纳基本特征 98

6.2 并购的经济理论 99

6.2.1 马克思的资本集中理论 99

6.2.2 西方学者关于并购的理论 102

6.3 我国优势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分析 107

6.3.1 迅速扩大企业实力,获取规模经济效益 107

6.3.2 创造市场优势,加强垄断地位 109

6.3.3 谋求企业长远发展 109

6.3.4 合理避税,减轻税负 110

6.3.5 降低交易费用 111

第七章 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发展及其功能 112

7.1 我国证券市场的产生和发展 112

7.2 证券市场的主要功能 115

7.2.1 融资功能 116

7.2.2 资本流动的导向功能 116

7.2.3 分散投资风险功能 117

7.2.4 产权复合功能 117

7.2.5 宏观调控功能 117

7.2.6 信息传递功能 118

7.3 证券市场的风险 118

7.3.1 系统风险 118

7.3.2 非系统风险 122

7.4 对我国证券市场功能的新认识 125

第八章 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分析 129

8.1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阶段性与必然性 129

8.1.1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三个阶段 129

8.1.2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必然性 135

8.2 我国股票市场现状的总体特点分析 137

8.2.1 股权结构的特点 137

8.2.2 投资主体的特点 138

8.2.3 股市规模发展的特点 139

8.2.4 市场交易特点 140

8.3 我国股市面临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141

8.3.1 国有股、法人股、社会公众股的划分导致股权不平等 141

8.3.2 限制公有股上市流通将导致国有资产隐性流失 143

第九章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模式、目标与对策 145

9.1 借鉴国外股市发展模式,确立我国股市发展模式 145

9.1.1 国外股市发展的两种模式及其特点 145

9.1.2 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动态 149

9.1.3 我国股票市场发展模式的选择 153

9.2.1 规范的证券市场 157

9.2 确立我国股票市场发展目标 157

9.2.2 产权明晰、股权社会化的证券市场 159

9.2.3 开放型、国际化的证券市场 161

9.3 实现发展目标的关键及对策 164

9.3.1 关键问题何在 164

9.3.2 对策要点 166

第十章 上市股份公司并购、重组的若干问题分析 174

10.1 企业并购、重组的动因及其目标 174

10.1.1 企业资产重组的动因 174

10.1.2 企业资产重组的目标 180

10.2 企业战略性重组的成本收益分析 181

10.2.1 买壳上市的成本分析 183

10.2.2 重组上市后的收益 184

10.3.1 债务处理方式及其分析 188

10.3 资产并购中的债务处理问题 188

10.3.2 债务处理方式多样化的深层次原因 191

10.4 企业资产重组上市的财务效应 192

10.4.1 降低并购后企业的资金成本 193

10.4.2 通过并购实现合理避税的目的 194

10.5 企业并购方向和并购、重组的风险 198

10.5.1 并购方向 198

10.5.2 资产重组的风险 200

下篇 金融风险与防范对策 203

第十一章 东南亚金融危机及其影响 203

11.1 东南亚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浅析 203

11.2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东南亚经济发展的影响 208

11.3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10

11.4 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启示 212

第十二章 金融风险及其管理的一般理论 216

12.1 金融风险的涵义、特征 216

12.1.1 金融风险的涵义 216

12.1.2 金融风险的特征 217

12.2 金融风险的类型 218

12.3 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本质和目标 221

12.3.1 金融风险管理的意义 221

12.3.2 金融风险管理的本质 222

12.3.3 金融风险管理的目标 223

第十三章 银行信用风险的的管理与防范 224

13.1 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及类型 224

13.1.1 银行信用风险的产生与发展 224

13.2.1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 227

13.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现状和成因分析 227

13.1.2 银行信用风险的类型及特点 227

13.2.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 230

13.3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管理与防范的策略 234

13.3.1 银行贷款风险管理 234

13.3.2 银行贷款风险防范的策略探讨 243

13.3.3 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 253

13.3.3.1 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成因分析及识别 253

13.3.3.2 银行自身信用风险的管理措施 254

13.3.4 银行投资信用风险的管理 259

第十四章 外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262

14.1 外汇风险的一般理论 262

14.1.1 外汇风险的涵义 262

14.1.2 外汇风险的分类 263

14.2 外汇风险的管理与防范措施 266

第十五章 内控风险的管理与防范 275

15.1 从金融风险看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75

15.1.1 内部控制的由来与涵义 275

15.1.2 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277

15.2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279

15.2.1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79

15.2.2 对内控制度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282

15.3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原则及措施 284

15.3.1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原则 284

15.3.2 健全和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 285

第十六章 金融风险与中央银行监管 290

16.1 中央银行实施金融风险监管的必要性 290

16.2 中央银行实施金融监管的目的 293

16.3 当前中央银行金融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295

16.4 中央银行实施和加强主要措施 296

附录一 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监控、监测指标 300

附录二 资产证券化:化解银行不良贷款的新思路 304

第十七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监测 310

17.1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管系统的构造 310

17.1.1 监督主体 310

17.1.1.1 外部监管主体 310

17.1.1.2 内部监管主体 313

17.1.2 监管内容 313

17.1.2.1 外部监管的主要内容 313

17.1.2.2 内部监管的主要内容 314

17.1.3 监管方式 315

17.1.4 监管体系 316

17.2.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监测指标设计 317

17.2.2 设立信用风险监测指标的原则 317

17.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监测指标设计 317

17.2.1 信用风险辨识 317

17.2.4 对违约风险的监测指标设计 319

17.3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度量模型的构造 323

17.3.1 国外信用风险的评估模型及其评价 323

17.3.2 我国银行信用风险的度量模型 325

17.4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测定 332

17.4.1 目前我国银行采用的贷款风险度测量方法及其评价 332

17.4.2 通过改进后的贷款风险度计算方法来测量违约风险 333

第十八章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预警 336

18.1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预警系统的基本框架 336

18.1.1 预警组织结构 337

18.1.2 预警操作工具 338

18.2 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预警 339

18.1.3 顶替实施过程 339

18.1.4 预警防范措施 339

18.2.1 美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预警系统 340

18.2.2 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外部预警系统构造 342

18.2.3 建立我国的存款保险制度——预警防范的重点措施之一 345

18.2.4 塑造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约束的微观金融机制——预警防范的重点措施之二 347

18.3 商业银行贷款违约风险的预警 354

18.3.1 风险贷款分类法主要内容 354

18.3.2 借款企业违约风险的预警系统构造 355

18.3.3 消除信用风险的生成根源 357

主要参考资料 361

后记 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