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人类进入电视的新时代 1
一 什么叫电视 1
目录 1
二 电视年轻的历史 3
三 电视的特性、功能和扬长避短 7
(一)技术手段的先进性——与影、剧相比的独特性 10
(二)形象的传真性——电波传送的及时性 13
(三)深入浅出的通俗性、深入家庭的群众性 20
(四)形、声、色结合——视、听结合的生动性,服务范围的广泛性 23
(五)电视的局限性 27
1.过眼、过耳不留,缺乏纪录性 27
3.报道不易具有深度性 28
2.看时不容许选择的强制性 28
4.传播具有语言的障碍性 29
5.普及时的经济限制性 30
(六)电视与书籍印刷传播工具功能的长与短 31
(七)电视与广播的共性与差异 33
(八)博采众长,为我所用,发扬优势 36
(九)兴利防弊、恰当掌握、运用电视工具 38
四 电视在中国 39
五 电视在国外 41
六 电视的未来 48
(一)电视新闻是新闻报道中的尖兵 57
第二章 时代的纪录——电视新闻 57
一 电视新闻在新闻战线上的地位和作用 57
(二)电视新闻标志电视是新闻舆论工具 58
(三)电视新闻是“临场性”的现实纪录和历史编年 63
(四)电视新闻的局限性 66
二 电视新闻的产生和发展 67
三 电视新闻的特点和原则 72
(一)新闻性、思想性是灵魂 74
(二)形象的艺术性是血肉 79
(三)真实性是生命 81
1.为什么必须完全真实 81
2.如何理解真实 82
3.真实是无产阶级新闻工作的优良传统 84
4.失实的表现和原因 86
5.新闻的真实和文艺的真实 89
6.真实性与政治关系 95
7.真实性与拍摄方法 99
第三章 围绕建设四化和精神文明 106
加强电视经济报道 106
一 “索然无味”的主因——狭隘地理解了经济报道的指导性 106
二 “多谈些经济”——谈什么?怎样谈? 110
(一)不要“普不普,专不专”;要万众咸宜,雅俗共赏 111
(二)要围绕建设四化和精神文明的实际,选取其典型题材 114
(三)既要坚持党性,把握报道的政治方向,又要面向群众生活,做到有的放矢、言之有物 115
(四)既要坚持表扬为主,又要审慎、正确地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118
(五)从总体上、发展上把握党的经济政策,注意针对性、连续性、准确性,防止片面性 121
(六)既要抓“大路货”,也要抓“鲜活”;要占领新“山头”,开垦“处女地” 126
(七)经济报道工作者要既懂经济,又懂电视报道业务 129
三 内容与形式力求和谐统一、鲜明生动 132
(一)一般化、老一套、“印版化”的症结所在 132
(二)克服一般化、老一套,要注意抓“人”、抓“新”、抓特点、抓针对性、抓动态和连续报道 136
(三)不要贪多(大)求全、堆砌事件和主观说教;要具体精彩、潜移默化 139
(四)创造新颖的表现技巧,调动各种报道手段,充分发挥电视工具现代化、形象化的特长 139
一 采访摄影的特点和要领 141
第四章 电视新闻的主要拍摄方法——采访摄影 141
二 采访摄影的实际运用 146
(一)关于事先通知被拍摄对象 148
(二)关于稍加整理 152
(三)关于更换服装 154
(四)关于更换时间 157
(五)关于换位置和借位置 159
(六)关于更换地点 161
(七)关于提前拍摄和事后补拍 163
(八)关于停顿和再现动作 164
(九)关于启发情绪 167
(十)关于改变摄影机的频率 168
(十一)关于以物代物、“建议”、“授意”、集中拍摄及其它 170
第五章 电视新闻报道的新武器 173
——电子新闻编采技术 173
一 电子新闻编采技术的产生和发展 173
二 电子新闻编采技术的特长 175
第六章 卫星收录的国际新闻 180
一“秀才不出门,能知天下事” 180
二 从传送到收录 183
三 编制、合成和播出 186
四 面对观众,讲究效果 190
五 突破惯例和今后展望 193
一 社会舆论的向导——电视评论 206
(一)电视评论要对人民负责 206
第七章 电视新闻片贵在凝炼 206
第八章 电视评论与舆论调查 206
(二)办好评论要贯彻群众路线 208
(三)要有预见性,要抓带倾向性的典型问题,要注意社会效果 210
(四)评论员要有全面才能;评论形式要多样化 212
(五)要结合实际,取长补短 212
二 电视、广播的“神经”和“耳目”——舆论调查 213
(一)舆论调查是一门专门的学问 215
(二)目的、任务和实质 217
1.公民舆论的实际状况和动向调查 219
2.选举舆论调查 219
(三)调查种类 219
3.公民生活时间调查 220
4.对观、听众本人和家庭的调查 220
5.对广播、电视意向的调查 221
6.对广播、电视节目视、听状况的调查 221
7.对舆论调查的综合分析调查 221
8.对外调查 222
(四)调查对象选择法 223
(五)调查方法 225
1.个别接触法 225
2.发表回收法 225
(六)调查后的运用效果 226
3.机器调查法 226
4.邮送法 226
(七)今后的发展 229
第九章 关于系列电视纪录片 230
一 系列电视纪录片为什么得以盛行? 230
二 从合拍《丝绸之路》谈系列电视片的制作 233
(一)制定总体设计方案 233
(二)编导的权威 235
(三)编导的“二”、“三”、“四”、“五” 239
(四)编导、摄影手法种种 240
(五)先进的制片工艺;不倦的工作精神 241
一 电视剧——荧光屏上的宠儿 243
第十章 电视剧的历史、特点和发展趋势 243
二 电视剧产生的历史和现状 245
三 我国电视剧的诞生和发展 250
四 电视剧的特点 259
(一)电视剧和戏剧、电影的血缘关系 259
(二)电视剧的艺术样式 263
1.单本剧 263
2.戏剧集 264
3.连续剧 265
(三)电视剧的艺术类别 266
1.更加生活化、多样化,更注意社会效果 269
(四)电视剧创作、录制上的特点 269
2.运用电视手段制作并在电视屏幕播出 272
3.突破舞台剧空间局限,可多用近景、特写镜头刻画人物 275
4.演出人物少而鲜明 276
5.重视实景拍摄,布景不宜多,场数要适宜 277
6.音乐的布局、选配要合理迅速 278
五 电视剧的创作倾向和发展趋势 279
第十一章 论电视新闻纪录片解说词 285
一 解说词写作是一种专门学问 285
二 解说词的特征 286
(一)影片非常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段之一 287
(二)言论的直接体现 288
(三)是和画面结合在一起的特殊文学作品 289
三 解说词的主要任务和作用 294
(一)阐释画面的内在涵义,赋予画面以深刻思想 295
(二)辅助影片更加精确、完整地体现所报道的事实 302
1.精确、完备、自然地交代新闻要素 302
2.尽可能交代事件结果 303
3.交代事件的侧面 304
4.介绍事件的背景 305
5.突出对典型事例的描写 306
6.及早回答观众可能提出的问题 306
(三)寓知识、趣味于影片之中 309
2.引用历史典故、传说以加强影片的知识性 310
1.直接简要地对画面表现的事物本身,赋以知识性说明 310
3.通过引语增强影片的知识性 312
4.通过数字、比喻增强影片的知识性 315
(四)加强画面的艺术效果 318
1.促进画面特定意境的形成,在思想上、情绪上打动观众 318
2.充当画面的有声发言人,从艺术上评论事件 321
3.促进影片风格的形成 325
(五)连接画面,承上启下 329
四 解说词写作实践中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335
(一)要正确反映时代精神 336
(二)要力求生动,防止枯燥无味 338
(三)要通俗、简炼、质朴,不要晦涩、花梢、矫饰 340
(四)精心写好开头和结尾 347
五 解说词作者的素养 353
第十二章 电视播音创作的特点和方法 355
一 天赋和勤奋 355
二 群众是最好的评判者 357
三 电视播音是紧张的劳动和艺术创作 358
四 电视播音的种类及其特点 363
(一)出图像播音 364
1.任务和身份 364
2.责任和要求 365
3.服饰化妆 367
4.对象感及其他 368
2.掌握语言表达技巧 372
(二)不出图像的配音解说 372
1.正确处理解说与音乐、音响效果和同期声的关系 372
3.配音解说的艺术处理 378
五 电视播音员的素养 394
第十三章 电视的广阔前途在人民群众之中 401
一 可喜的变化,面临的新问题 401
二 党的立场,群众的电视 409
三 扩大报道题材,做到雅俗共赏 416
四 充分发挥电视的特长,联系群众要制度化 420
五 办好电视评论,做社会舆论的“向导” 423
六 沟通各种渠道,丰富电视节目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