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三七的考证与植物学概述 1
1-1 三七的利用历史与考证 1
1-1-1 名称考证 1
1-1-2 利用历史考证 1
1-1-3 医疗价值 3
1-2 三七的植物学 3
1-2-1 学名考证 3
1-2-2 形态特征 4
1-2-3 细胞学特征 5
1-2-4 地理分布 5
1-3 人参属植物的系统分类 6
第2章 三七的化学成分与人参属的化学分类 9
2-1 三七的三萜皂甙成分 9
2-1-1 三萜皂甙的提取分离 11
2-1-2 三萜皂甙的化学结构与分布 12
2-1-3 三萜皂甙的化学性质 19
2-1-4 三萜皂甙的结构鉴定 19
2-2 三七皂甙的含量分析方法 27
2-2-1 三七总皂甙的含量测定 27
2-2-2 三七组织培养物质及其他制剂中总皂甙测定 28
2-2-3 三七皂甙元的含量测定 28
2-2-4 三七分组皂甙的含量测定 28
2-2-5 三七中各单体皂甙的含量测定 29
2-3-1 提取和分离 31
2-3 多糖 31
2-3-2 化学结构 32
2-4 三七中的三七素 32
2-4-1 三七素的提取和分离 33
2-4-2 三七素的结构 33
2-4-3 三七素的含量测定 34
2-5 挥发油 34
2-6 黄酮 34
2-7 氨基酸 34
2-9 种仁油的成分 36
2-8 微量元素 36
2-10 甾醇 37
2-11 炔烃化合物 37
2-12 人参属植物的化学分类 37
第3章 三七药用成分细胞工程 43
3-1 引言 43
3-2 组织培养的建立 47
3-2-1 愈伤组织诱导 47
3-2-2 愈伤组织无性系的建立 48
3-2-3 目的次级代谢物合成能力的确定 48
3-2-4 各部位愈伤组织的生长特性 48
3-2-6 茎愈伤组织的初步培养 49
3-2-5 最佳部位愈伤组织无性系的选择 49
3-2-7 优良无性系的筛选 50
3-3 愈伤组织培养 50
3-3-1 培养中的激素调节 50
3-3-2 培养中的营养调节 52
3-3-3 培养中的诱导子调节 52
3-3-4 无激素培养 58
3-3-5 三七、人参和西洋参愈伤组织培养的比较 60
3-4 细胞悬浮培养 60
3-4-1 三七细胞悬浮培养的时间进程 61
3-4-2 诱导子调节 62
3-4-3 前体和抑制剂 63
3-4-4 植物培养细胞中次级代谢的各条途径观点 65
3-4-5 三七、人参和西洋参细胞悬浮培养的比较 65
3-4-6 细胞平板培养与优良细胞系筛选 66
3-5 细胞大量培养 68
3-5-1 细胞大量培养的研究进展 68
3-5-2 三七细胞大量培养的“种子”和接种量 71
3-5-3 生长曲线与pH值和糖利用率动态 71
3-5-4 液膜容量传质系数(Kla)号通气速率(vvm)的关系 73
3-5-5 通气速率变化对三七细胞发酵培养的影响 74
3-5-6 细胞发酵培养与细胞悬浮培养的比较 74
3-6-1 液膜容量传质系数与通气速率的关系 75
3-6 三七、人参和西洋参细胞大量培养的比较 75
3-6-2 pH值变化的比较 76
3-6-3 细胞大量培养的比较 76
3-7 皂甙成分的分离鉴定 77
3-7-1 皂甙的主要成分 77
3-7-2 培养细胞与栽培三七中主要皂甙成分含量的比较 77
3-8 细胞大量培养的经济分析 78
第4章 三七的药理作用 85
4-1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影响 85
4-1-1 止血作用 85
4-1-2 造血作用 86
4-1-3 活血作用 87
4-1-4 溶血作用 89
4-2 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89
4-2-1 对心脏活动的影响 89
4-2-2 对血压的影响 91
4-2-3 对血管的影响 92
4-2-4 对心律的影响 93
4-2-5 对耐缺氧能力的影响 94
4-2-6 抗休克作用 94
4-2-7 对脑缺血的影响 95
4-3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95
4-3-1 镇痛作用 96
4-4 抗炎症作用 97
4-3-3 对神经系统的其他作用 97
4-3-2 镇静作用 97
4-4-1 对各种实验性炎症的影响 99
4-4-2 抗炎症有效成分及其作用原理 99
4-5 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99
4-5-1 对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的影响 99
4-5-2 对溶血空斑形成的影响 100
4-5-3 对自然杀伤细胞的影响 100
4-5-4 对血清中溶菌酶含量的影响 100
4-6-1 三七皂甙的抗肿瘤作用 101
4-6 抗肿瘤作用 101
4-5-6 对其他免疫功能的影响 101
4-5-5 对特异玫瑰花形成细胞的影响 101
4-6-2 三七多糖的抗肿瘤作用 102
4-7 抗衰老作用 102
4-7-1 对半乳糖所致糖代谢紊乱的影响 102
4-7-2 抗自由基作用 102
4-8 其他药理作用 103
4-8-1 对消化系统的影响 103
4-8-2 对肝功能的影响 104
4-8-3 对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104
4-8-4 对微生物的影响 104
4-8-6 抗应激作用 105
4-8-5 三七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05
4-8-7 对生长发育的影响 106
4-9 对物质代谢的影响 106
4-9-1 对糖代谢的影响 106
4-9-2 对脂类代谢的影响 107
4-9-3 对蛋白质代谢的影响 108
4-9-4 对核酸代谢的影响 109
4-9-5 对其他代谢的影响 110
4-10 毒性研究 110
4-10-1 急性毒性 110
4-11-1 耐缺氧的作用 112
4-11-2 对冠脉流量的影响 112
4-11 三七培养细胞粗提物的药理作用 112
4-10-2 亚急性毒性 112
4-11-3 对痉挛主动脉条的解痉作用 114
4-11-4 止血作用 115
4-11-5 对离体肠管平滑肌作用 115
4-11-6 镇静作用 116
4-11-7 镇痛作用 116
4-11-8 抗炎作用 116
4-11-9 急性毒性试验 117
第5章 三七的临床应用 124
5-1 引言 124
5-2-1 冠心病心绞痛 125
5-2 临床应用 125
5-2-2 高胆固醇、高血脂症 126
5-2-3 脑疾患 126
5-2-4 出血 127
5-2-5 慢性迁延性肝炎 128
5-2-6 伤痛与炎症 129
5-2-7 子宫脱垂 130
5-2-8 输卵管阻塞 130
5-2-9 滋补强壮 130
5-3 三七应用前景的探讨 131
6-1-1 生长发育特征 135
第6章 生态习性与栽培 135
6-1 生态与生长习性 135
6-1-2 生态环境对生长的影响 136
6-1-3 不同生态类型区的栽培特点 138
6-1-4 北移 139
6-2 栽培技术 140
6-2-1 栽种前的准备 140
6-2-2 种植方法 143
6-2-3 田间管理 146
7-1-1 培育壮苗 149
7-1-2 消除病菌及时隔离 149
7-1 综合防治 149
第7章 病虫害防治 149
7-1-3 合理用药减少农药污染 150
7-1-4 建立合理的耕作制度 151
7-2 防治方法 151
7-2-1 常见主要病害防治 151
7-2-2 常见主要虫害防治 157
7-3 附录:常用农药及其使用方法 162
第8章 三七产品加工储藏和质量鉴定 167
8-1 三七采收时间和方法 167
8-2 产品加工及炮制方法 167
8-2-1 加工方法 168
8-2-2 产品炮制方法 169
8-3 产品储藏方法 170
8-4 产品质量鉴定 170
8-4-1 商品品质与规格 171
8-4-2 药材性状 172
8-4-3 显微性状 172
8-4-4 三七药材的理化鉴别 173
8-5 三七化学成分的鉴别方法 173
8-6 以三七命名的中草药植物 173
8-7 三七常见伪品区别 174
8-8 影响三七产品质量的一些因素 176
8-8-1 不同产地三七的质量比较 176
8-8-2 栽培因素对三产品质量的影响 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