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内容 1
一、诊法 1
二、辨证 2
第二节 中医诊断疾病的特点 3
一、整体观念 3
(一) 人体是个统一的整体 3
(二) 人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3
二、四诊合参 4
三、辨别病证 4
第三节 中医诊断学简史 5
第二章 诊法 10
第一节 望诊 10
一、望神色形态 10
(一) 望神 10
(二) 望色 11
(三) 望形体 13
(四) 望姿态 14
二、望局部 14
(一) 望头与发 14
(二) 望面 15
(三) 望目 15
(四) 望鼻 16
(五) 望耳 16
(六) 望口唇 17
(七) 望齿龈 17
(八) 望咽喉 17
(九) 望颈项 17
(十) 望皮肤 18
三、舌诊 20
(一) 舌与脏腑的关系 20
(二) 舌诊的内容 21
(三) 舌质与舌苔的关系 25
(四) 舌诊的临床意义 25
(五) 望舌应注意的事项 26
四、望排出物 26
(一) 望痰涎 27
(二) 望呕吐物 27
(三) 望大便 27
(四) 望小便 27
五、望小儿指纹 27
(一) 望指纹的方法 28
(二) 望指纹的临床意义 28
附:色诊相气与色部 28
第二节 闻诊 30
一、听声音 30
(一) 正常的声音 30
(二) 病变的声音 31
二、嗅气味 34
(一) 口气 34
(二) 汗气 34
(三) 痰、涕之气 34
(四) 二便之气 34
(五) 经带之气 34
(六) 呕吐物之气 34
(七) 病室之气 35
第三节 问诊 35
一、问一般情况 35
二、问生活习惯 36
三、问既往病史与家族病史 36
四、问起病 36
五、问现在症状 36
(一) 问寒热 36
(二) 问汗 39
(三) 问疼痛 40
(四) 问睡眠 43
(五) 问饮食与口味 43
(六) 问二便 45
(七) 问耳目 46
(八) 问经、带、胎、产 47
(九) 问小儿 50
第四节 切诊 50
一、脉诊 50
(一) 脉象形成的原理 50
(二) 脉诊的临床意义 50
(三) 诊脉部位 51
(四) 诊脉方法 53
(五) 正常脉象 54
(六) 病脉与主病 55
(七) 真脏脉 64
(九) 诊小儿脉 65
(八) 诊经产妊娠脉 65
(十) 脉症顺逆与脉症从舍 66
附:脉象现代研究动态简介 67
二、按诊 67
(一) 按诊的方法 67
(二) 按诊的内容 68
第三章 辨证 73
第一节 八纲辨证 73
(一) 阴证与阳证 74
一、阴阳 74
(二) 阴虚证与阳虚证 75
(三) 亡阴亡阳 76
二、表里辨证 77
(一) 表证与里证 77
(二) 表里同病 78
(三) 表里出入 78
(一) 寒证与热证 79
三、寒热辨证 79
(二) 寒热错杂 80
(三) 寒热转化 81
(四) 寒热真假 81
四、虚实辨证 81
(一) 虚证与实证 82
(二) 虚实错杂 82
(三) 虚实转化 84
(四) 虚实真假 85
第二节 病因辨证 85
一、六淫、疫疠证候 86
二、七情证候 89
三、饮食劳逸证候 89
四、外伤 90
五、虫积 91
(一) 气虚证 92
(二) 气陷证 92
一、气病辨证 92
第三节 气血津液辨证 92
(三) 气滞证 93
(四) 气逆证 93
二、血病辨证 93
(一) 血虚证 93
(二) 血瘀证 94
(三) 血热证 94
(四) 血寒证 95
三、气血同病辨证 95
(一) 气滞血瘀证 95
(二) 气虚血瘀证 95
(三) 气血两虚证 95
(二) 水液停聚证 96
四、津液病辨证 96
(一) 津液不足证 96
(五) 气随血脱证 96
(四) 气虚失血证 96
第四节 脏腑辨证 100
一、肝与胆病辨证 100
(一) 肝气郁结与肝气横逆证 102
(二) 肝火上炎(肝胆火盛)证 102
(三) 肝阳上亢证 102
(四) 肝血虚证 103
(五) 肝阴虚证 103
(六) 肝风内动证 103
(七) 寒滞肝脉证 104
(八) 肝气虚与肝阳虚证 105
(九) 肝胆湿热证 105
二、心与小肠病辨证 106
(十) 胆郁痰扰证 106
(一) 心气虚、心阳虚与心阳暴脱证 107
(二) 心血虚证 108
(三) 心阴虚证 108
(四) 心血瘀阻证 109
(五) 心火亢盛证 109
(六) 痰火扰心证 110
(七) 痰迷心窍证 110
三、脾与胃病辨证 111
(一) 脾气虚证 112
(二) 脾气下陷证 112
(三) 脾不统血证 113
(四) 脾阳虚证 113
(五) 寒湿困脾证 113
(六) 胃寒证 114
(八) 胃热证 115
(九) 胃阴虚证 115
(七) 脾胃湿热证 115
(十) 脾阴虚证 116
(十一) 食滞胃脘证 116
(十二) 血瘀胃脘证 116
四、肺与大肠病辨证 117
(一) 肺气虚证 118
(二) 肺阴虚证 118
(三) 风寒束肺证 118
(四) 寒邪客肺证 118
(五) 痰饮停肺证 119
(六) 风热犯肺证 119
(七) 热邪壅肺证 119
(八) 燥邪犯肺证 120
(九) 大肠湿热证 120
(十一) 大肠液亏证 121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121
(十) 大肠虚寒证 121
(一) 肾阳虚证 122
(二) 肾阴虚证 123
(三) 肾精不足证 123
(四) 肾气不固证 123
(五) 肾不纳气证 124
(六) 膀胱湿热证 124
(二) 心脾两虚证 125
(一) 心肺气虚证 125
六、脏腑兼病辨证 125
(三) 心肝血虚证 126
(四) 心肾阳虚证 126
(五) 心肾不交证 126
(六) 肺脾气虚证 127
(七) 肝火犯肺证 127
(八) 肺肾阴虚证 127
(十) 肝脾不调证 128
(十一) 肝胃不和证 128
(九) 脾肾阳虚证 128
(十二) 肝肾阴虚证 129
第五节 经络辨证 129
一、十二经脉病证 130
二、奇经八脉病证 132
第六节 六经辨证 134
一、六经病证的分类 134
(一) 太阳病证 134
(二) 阳明病证 136
(三) 少阳病证 137
(四) 太阴病证 138
(五) 少阴病证 138
(六) 厥阴病证 139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 140
一、卫气营血病证的分类 141
第七节 卫气营血辨证 141
(一) 卫分证候 142
(二) 气分证候 142
(三) 营分证候 142
(四) 血分证候 143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相互会谈 143
一、三焦证候的分类 144
(一) 上焦证候 144
第八节 三焦辨证 144
(二) 中焦证候 145
(三) 下焦证候 145
二、三焦证候的传变 146
第四章 诊断步骤与思维方法 146
第一节 诊断的内容与要求 146
一、诊断的基本内容 146
(一) 病名诊断 146
(二) 证候诊断 146
二、诊断的书写要求 147
(三) 同病异证和异病同证 147
第二节 诊断的基本原则 148
一、诊断的基本原则 148
(一) 诊断是一个过程,需要不断地进行修正 148
(二) 必须详尽而准确地掌握临床资料 149
(三) 要以主症为中心进行诊断 149
(四) 要以多数症状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149
二、诊断中应注意的辩证关系 150
(一) 机体与环境 150
(六) 要首先考虑常见与多发病证,但也要注意少见及罕见病证存在的可能性 150
(七) 要从疾病的发展与治疗经过去分析病情,做出诊断 150
(五) 尽量以一种病证解释病人的全部表现 150
(二) 局部和整体的关系 151
(三) 邪气和正气的关系 152
(四) 病与证的关系 152
(五) 现象和本质的关系 153
第三节 诊断步骤 154
(六) 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154
一、收集资料 155
(一) 以主症为中心收集资料 155
(二) 要主动地收集资料,使资料尽量系统而完整 155
(三) 要防止主观和片面,要注意资料的真实和准确 155
二、对资料的分析与判断 156
(一) 对症状的分析和判断 156
(二) 对症状属性的分析和判断 157
(三) 对症证的分析与判断 157
三、对诊断的验证 161
(一) 理论验证 161
(二) 实践验证 161
第五章 病案 162
一、中医病案的沿革 162
二、中医病案的内容及要求 163
(一) 中医病历的书写要求 163
(二) 中医病历的内容及要求 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