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史的考察 3
第一章 资本主义的初级阶段——自由竞争阶段 3
第一节 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 3
一、资产阶级革命在欧美先进国家先后取得胜利 4
二、工业革命与工厂制度的建立 5
三、农业中资本主义的普遍发展 6
第二节 资本主义生产力大发展的起点 8
一、生产规模尚相对狭小 8
二、机械化和现代技术的使用刚刚起步 9
三、生产力的飞跃仅仅是开始 11
第三节 商品资本关系的发展远没有充分展开 13
一、封建残余仍然是资本主义向纵深发展的阻力 13
二、当时的交通通讯条件限制着商品与资本市场的扩展 14
三、众多的农村人口限制着国内市场的扩大 15
四、浅层次的国际分工及保护关税限制着国际市场的扩大 16
第四节 资产阶级统治尚不成熟 18
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演变 18
二、无产阶级贫困化和阶级对立的发展 19
第二章 资本主义的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22
一、早期股份公司及私人垄断组织是资本社会化的初级形态 23
第一节 私人垄断阶段向资本主义高级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发展 23
二、私人垄断是国家垄断的基础 25
三、私人垄断向国家垄断发展的必然性 26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级阶段的主要标志 29
一、国家垄断宏观经济调节机制的普遍建立 29
二、资本国际运动的广泛展开 33
三、生产力发展达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36
第一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9
第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类型 39
一、以国家财政、金融调节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国家 40
二、国有经济比较发达的国家 41
三、以福利国家为特点的国家 42
第二节 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 44
一、高收入石油输出国 45
二、新兴工业化国家地区 46
三、其他发展中资本主义国家 47
一、独资和合伙企业 51
第一节 私人资本主义企业的所有制形式 51
第二篇 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所有制形式 51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的集中和垄断——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发展之一 51
二、股份公司 52
第二节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55
一、集中、垄断和资本主义所有制 55
二、战后集中和垄断的特点 58
三、战后西方国家的中小资本主义所有制 67
第三节 战后金融业资本的集中和垄断 69
一、银行垄断资本的加强 69
二、现代垄断银行的新作用 71
三、金融机构多样化 74
第五章 当代金融资本——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发展之二 76
第一节 金融资本范畴与当代现实 76
一、金融资本概念的建立 76
二、金融资本概念需要拓宽 78
第二节 西方国家的金融资本 79
一、垄断公司仍然依赖金融业资本 79
二、联合控股——垄断资本集体所有制的新发展 83
三、人事结合依然是溶合为金融资本的重要环节 92
第三节 金融资本的结构和财团 94
一、金融资本结构 94
二、美国财团正在瓦解 96
第六章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所有制 102
第一节 国有经济的发展 102
一、国有经济的概念及其二战前的状况 102
二、战后国有经济的发展 104
三、国营企业的经营目标和亏损问题 109
第二节 西方国家国营经济的性质和作用 115
一、国营经济的性质 115
二、国营经济的作用 117
第三节 80年代西方国家的私有化浪潮 118
一、新自由主义的泛起——国有化与私有化的理论之争 118
二、私有化浪潮 120
三、私有化的原因和作用 122
一、战后合作制的发展 126
第一节 合作制发展概况 126
第七章 合作所有制 126
二、合作制发展的原因 129
第二节 合作制分类 133
一、非农业部门的生产性合作社 133
二、非农业部门的服务性合作社 134
三、农业部门的生产性合作社 136
四、农业部门的服务性合作社 137
一、合作制的性质和基本特征 138
第三节 合作制的性质和作用 138
二、合作制的作用和意义 140
三、合作制的发展趋势和历史命运 143
第三篇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 151
第八章 竞争和垄断 151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 151
一、自由竞争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准备阶段 151
二、垄断是资本本性的要求和体现 154
三、现代垄断体制的形成、发展和多元化 156
一、垄断和竞争的对立和统一 160
第二节 垄断和竞争的结合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本质 160
二、两种垄断(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和两种竞争(自由竞争和垄断竞争)的交错结合 163
第九章 国家干预与市场调节 168
第一节 市场机制的演变及运行过程 168
一、完全竞争的运行过程 168
二、市场机制的演变 171
第二节 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措施 176
一、凯恩斯的国家干预理论 177
二、国家干预的形式 179
三、国家干预的具体措施及其演变 181
第三节 国家干预与市场机制的结合 184
一、国家干预、市场调节与当代资本主义经济 184
二、国家干预的具体政策与市场机制的矛盾 186
三、解决矛盾的尝试及前景 188
第十章 企业管理的演进 192
第一节 西方企业管理的社会化 192
一、企业生产管理的协作化 192
二、企业管理手段的社会化 193
三、专业管理机构的网络化 194
一、50—6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点——人、财、物的管理 196
第二节 西方企业管理的“文化化” 196
二、70年代企业管理的重点——战略管理 197
三、80年代企业管理的新动向——“公司文化” 198
第三节 西方企业管理的“民主化” 200
一、经理阶层的形成和所谓“管理革命” 200
二、管理“民主化”和所谓“劳资合作” 202
三、资本主义管理的二重性和职能 204
第四节 现代公司内部管理的新变化 205
一、多样化公司的形成 206
二、多样化公司的管理体制 207
三、多样化公司的决策层次 209
第五节 西方企业管理演进的原因及其局限性 211
一、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跨部门集中是战后西方企业管理演变的基础 211
二、西方企业管理发展的历史局限性 213
第一节 再生产周期的形成 215
一、周期四个阶段的形成和再生产周期成熟 215
第十一章 再生产周期的变形 215
二、战前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218
第二节 战后影响资本主义经济周期的新因素 219
一、国家干预经济 219
二、第三产业的发展 222
第三节 周期变形 224
一、再生产周期的阶段性和长度的变化 225
二、在周期的各个阶段上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同时并存 227
第一节 科技革命与剩余价值的生产 237
一、现代科技革命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结构的影响 237
第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主产和分配 237
第四篇 当代资本主义的分配制度 237
二、现代科技革命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 241
三、剩余价值规律仍然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248
第二节 战后剩余价值分配的形式和特点 250
一、战后剩余价值分配的主要形式 250
二、战后剩余价值分配的特点 254
第三节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剩余价值率变化的一般趋势 257
一、方法论 257
二、战后剩余价值率变化的一般趋势 261
第一节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263
一、名义工资 263
第十三章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工资和工人实际收入 263
二、实际工资 266
第二节 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收入 273
一、实际收入的定义 273
二、实际收入的结构分析 273
三、实际收入的变化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280
一、马克思的工资理论从短期到长期的发展 282
第三节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及贫困问题 282
二、关于贫困问题 286
第十四章 “社会福利制度” 289
第一节 “社会福利制度”的形成和发展 289
一、“社会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剥削方式历史发展的产物 289
二、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 292
第二节 战后“社会福利制度”广泛发展的根本原因 294
一、要求国家保证社会劳动力再生产正常进行所必要的条件 294
二、要求国家调节 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过程 297
三、要求国家维护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共同的外部条件 299
第三节 “社会福利制度”的实质 301
一、社会福利的基本形式 301
二、社会福利是社会劳动力总价值一部分的转化形式 305
三、“社会福利制度”是现代资本主义工资制度的新的组成部分 309
第五篇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结构 315
第十五章 阶级与阶层 315
第一节 阶级是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315
一、划分阶级的依据 315
二、用收入划分阶级是不科学的 317
三、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阶级 318
第二节 阶层的多义性 319
一、跨阶级的阶层与准阶级的阶层 319
二、阶层论还是阶级论? 322
第十六章 资产阶级 329
第一节 资产阶级的外部界限 329
一、资产阶级外部界限与内部构成的变化 329
二、对资产阶级外部界限的考察 330
一、组成资产阶级的各个集团和阶层 339
第二节 资产阶级的内部构成 339
二、金融家头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 341
第十七章 工人阶级 346
第一节 关于划分工人阶级的标志 346
一、狭义的与广义的工人阶级 347
二、工人阶级概念内含的缩小与外延的扩大 348
三、总体工人 350
第二节 当代工人阶级的内部构成 352
一、产业工人与非产业工人 352
二、工人与职员 356
三、熟练工、半熟练工与非熟练工 360
第十八章 “中产阶级”论评述 364
第一节 什么是“中产阶级” 364
一、“老式中产阶级”与“新式中产阶级” 364
二、“新中产阶级”是一个阶级吗? 370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趋势 372
一、关于“中产阶级多数” 372
二、关于“社会流动性” 374
三、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 377
第六篇 当代资本主义世界体系 385
第十九章 生产国际化和资本国际化 385
第一节 战后商品资本国际化 385
一、商品资本国际化的现状 385
二、影响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重要因素 389
三、商品资本国际化对生产国际化的促进作用 391
第二节 跨国公司与生产国际化 392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 392
二、跨国公司在生产国际化中的主体作用 398
第三节 跨国银行与货币资本国际化 400
一、货币资本国际化的特点 400
二、战后跨国银行的产生和发展 403
三、跨国银行的全球经营及其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的地位和作用 405
第二十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 409
第一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409
一、经济生活国际化是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基础 409
二、促进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其他因素 410
第二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及其调节经济的主要措施 414
一、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组织形式 415
二、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组织及调节经济的主要措施 419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性质、倾向和影响 421
一、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性质 421
二、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主要倾向 423
三、资本主义经济一体化的影响 426
第一节 南北经济关系的由来与发展 430
一、南北经济关系的产生 430
第二十一章 发展中国家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经济关系 430
二、南北经济关系的演变与发展 431
第二节 南北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点 433
一、南北经济关系中的两个层次和三个方面 433
二、南北经济关系中的直接和间接剥削 435
三、发展中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 441
第三节 围绕国际经济新秩序展开的斗争 443
一、旧国际经济秩序的主要特征 443
二、发展中国家提出的新国际经济秩序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447
一、战后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使南北双方存在着改善经济关系的基础 449
第四节 南北经济关系的发展前景 449
二、未来的南北经济关系只能在曲折中逐渐得到发展 451
第二十二章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453
第一节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的概貌 454
一、从美国独霸到以美国为主体的美、日、欧三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454
二、以美国为主体的三极对峙格局的发展 456
第二节 影响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几个重要因素 460
一、现代科技革命对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同影响 460
二、各国生产关系成熟程度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运动侧重点不同 463
三、各国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和外贸结构的差异 467
第三节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和斗争及其特点 469
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本土已成为它们之间斗争的主要战场 470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斗争和国际协调相互交错、推进、波浪式地向前发展 472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斗争集中在经济领域,迄今未爆发资本主义大国间的世界大战 474
第七篇 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走向 479
第二十三章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趋势 479
第一节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479
一、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地快于战前 479
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推动作用 480
一、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 481
二、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481
第二节 促进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481
二、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的推动作用 483
三、垄断竞争的推动作用 483
四、私人垄断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485
六、国际经济交流的推动作用 489
第三节 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局限性及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性 491
一、私人垄断的阻碍作用 491
二、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破坏作用 493
三、国家垄断的消极作用 494
第二十四章 当代资本主义仍然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资本主义 496
第一节 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 496
一、关于资本主义“自行扬弃的矛盾”的理论 496
二、垄断使生产走向最全面的社会化,这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物质准备 498
三、垄断为社会主义准备着社会化的管理机构 500
四、垄断成为将资本变为社会财产的过渡点 501
五、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性是由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决定的 501
一、关于帝国主义过渡性和无产阶级社会革命的关系问题 503
第二节 帝国主义灭亡要经历一个历史时代 503
二、帝国主义在全世界的灭亡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 505
第二十五章 西方“经济制度趋同”理论评析 509
第一节 “趋同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核心 509
第二节 对“所有制趋同”理论的评析 512
一、资本主义所有制具体形式的历史变化并不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的改变 512
二、是用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历史趋势,而不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所有制的“趋同” 515
第三节 对“分配制度趋同”理论的评析 516
一、“收入均等化”理论和资本主义累进税制 517
二、资本主义累进税制的阶级实质 518
三、“收入均等化”理论的虚伪性和欺骗性 519
四、财富分配的两极分化是资本主义分配制度的必然结果 521
第四节 对“经济体制和经济机制趋同”理论的评析 522
一、从与经济体制、经济机制有关的几个基本范畴说起 523
二、计划调节 与市场调节 的结合,是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主义经济所“共有”,而不是“趋同” 525
三、资本主义的经济计划和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有本质的区别,这是“趋异”,更不是“趋同” 526
四、在资本主义市场商品经济中和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中,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在结合的基础、方式和目的上有本质的区别。这也是“趋异”而不是“趋同” 527
后记 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