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写说明 1
第一编 奴隶制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商周——春秋) 1
第一章 古代无神论和唯物主义自然观的产生及其反对有神论的斗争 7
第一节 殷周时代的宗教迷信 7
第二节 朴素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10
第三节 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萌芽 15
第四节 无神论观念的兴起 18
第二章 孔丘的唯心主义 22
第一节 复兴周礼的正名思想 23
第二节 “克己复礼”的仁 27
第三节 “生而知之”的先验论 32
第四节 “道中庸”的折中主义思想 36
第五节 “富贵在天”的天命论 40
第三章 孙武“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44
第一节 富国强兵的思想 45
第二节 “不可取于鬼神”与“知彼知己”的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47
第三节 “奇正相生”的军事辩证法思想 49
第四章 墨翟的唯物主义经验论 53
第一节 “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思想 54
第二节 唯物主义经验论的认识论 61
第三节 “天志”、“明鬼”的宗教思想 65
第二编 封建制形成和确立时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战国) 74
第一章 前期法家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告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74
第一节 前期法家的进步社会历史观 74
第二节 告子思想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77
第二章 孟轲的“人性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 80
第一节 孟轲的“仁政”学说 81
第二节 天赋道德的“性善”论 85
第三节 “良知”说的先验论和“劳心者治人”的英雄史观 88
第三章 老子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和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93
第一节 “小国寡民”的政治思想 93
第二节 “道”生万物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96
第三节 朴素的辩证法因素 98
第四节 “玄览”的神秘主义认识论 100
第四章 《管子》书中《心术》等四篇的唯物主义思想 103
第一节 法、礼结合的社会政治思想 103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精气”说 105
第三节 “静因之道”的认识论 107
第五章 庄周的唯心主义和相对主义 112
第一节 追求无条件精神自由的虚无主义人生观 112
第二节 相对主义的不可知论 114
第三节 主观唯心主义体系 118
第六章 惠施、公孙龙的名辩思想 122
第一节 惠施的“合同异”说 123
第二节 公孙龙的“离坚白”说 127
第七章 后期墨家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32
第一节 注重实际功利的进步社会历史观 132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133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逻辑理论 137
第八章 《易传》的唯心主义和辩证法因素 142
第一节 关于《易传》 142
第二节 唯心主义的体系 143
第三节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146
第九章 荀况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 151
第一节 进步的社会政治历史观 151
第二节 “性恶”论的人性论 155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58
第四节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逻辑思想 161
第十章 韩非的进步社会历史观和唯物主义无神论思想 168
第一节 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思想和进步的历史观 169
第二节 注重“参验”的唯物主义认识论 174
第三节 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178
第三编 封建制前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汉——唐) 190
第一章 汉初的哲学思想 190
第一节 汉初的黄老学派 190
第二节 陆贾的哲学思想 192
第三节 贾谊的哲学思想 194
第二章 董仲舒的神学唯心主义形而上学思想体系 200
第一节 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政治理论 200
第二节 “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目的论和“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世界观 203
第三节 唯心主义认识论 209
第四节 循环论的唯心史观和性三品说 211
第三章 扬雄和桓谭的哲学思想 213
第一节 扬雄对于当时宗教迷信观念的批判 213
第二节 《太玄》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15
第三节 扬雄的辩证法观点 218
第四节 扬雄的认识论 219
第五节 扬雄的人性论与社会政治思想 221
第六节 桓谭对谶纬迷信的批判 222
第七节 桓谭的唯物主义形神论 223
第四章 谶纬迷信和《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225
第一节 谶纬和象数之学 225
第二节 《白虎通》的宗教神学 231
第五章 王充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思想 237
第一节 反对天人感应论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 238
第二节 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243
第三节 历史观和人性论 247
第四节 命定论思想 249
第六章 王弼的唯心主义本体论 252
第一节 “名教”本于“无为” 253
第二节 “以无为本”的客观唯心主义体系 255
第三节 “得意在忘象”的唯心主义先验论 259
第四节 “治众者至寡”的英雄史观 261
第七章 裴頠和欧阳建的唯物主义思想 264
第一节 裴頠等反对玄学唯心主义斗争的历史背景 264
第二节 裴頠“崇有论”的唯物主义理论 266
第三节 欧阳建“言尽意论”的唯物主义反映论 269
第八章 郭象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73
第一节 “独化”说的神秘主义世界观 273
第二节 形而上学的诡辩论 278
第三节 不可知论的认识论 281
第四节 维护封建等级制的社会政治理论 284
第九章 南北朝时期的佛教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 287
第一节 佛教的传人和盛行 287
第二节 慧远的宗教唯心主义和神不灭论 290
第三节 僧肇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体系 298
第十章 范缜的战斗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309
第一节 范缜“神灭论”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309
第二节 范缜对形神关系的唯物主义无神论论证 316
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道教唯心主义的发展 326
第一节 道教的形成和概况 326
第二节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道教唯心主义 330
第三节 隋唐时期的道教唯心主义 338
第四节 道教与佛教的相互影响和斗争 346
第十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唯心主义的发展 350
第一节 玄奘与唯识宗 353
第二节 法藏与华严宗 361
第三节 慧能与禅宗 367
第十三章 韩愈和李翱的唯心主义及其反对佛教的斗争 376
第一节 韩愈等人反对佛教斗争的历史背景 376
第二节 韩愈的唯心主义及其反对佛教的斗争 379
第三节 李翱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人性论 389
第十四章 柳宗元和刘禹锡的唯物主义和无神论 394
第一节 柳宗元刘禹锡和二王的政治改革运动 394
第二节 柳宗元的政治思想和社会历史观 396
第三节 柳宗元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400
第四节 刘禹锡的唯物主义自然观和无神论思想 404
第五节 柳宗元刘禹锡和佛教 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