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部分《资本论》第一卷研究 1
关于《资本论》的对象、方法和结构 3
一、《资本论》的研究对象 3
二、《资本论》的方法 27
三、《资本论》的结构 77
关于第一篇《商品和货币》 83
关于第一章《商品》 84
一、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为什么从商品开始,以及这里所考察的商品的社会属性如何? 84
二、关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以及使用价值在政治经济学中的地位 92
三、马克思怎样从交换价值中引出价值范畴? 98
四、关于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的问题 102
五、价值形式的分析 107
六、关于商品拜物教的问题 115
关于第二章《交换过程》 122
一、这一章的研究课题及其理论上的意义 123
二、交换过程的矛盾和货币的产生 128
关于第三章《货币或商品流通》 133
一、本章的内容所体现的逻辑与历史的关系 133
二、商品流通的概念和商品交换的矛盾在商品流通中的表现 136
三、商品流通与货币的各种职能的关系 141
四、货币流通和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规律 149
五、关于价值规律作用的问题 151
六、关于第一篇在理论上的重要意义及其在《资本论》全书中的地位 153
关于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160
一、关于资本的总公式的分析及其意义 161
二、总公式的矛盾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 168
三、关于劳动力的买卖 171
四、货币转化为资本这一问题上的逻辑和历史的关系 177
关于第三篇《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180
一、关于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分析在马克思剩余价值理论中所具有的特殊的和一般的意义以及本篇的逻辑结构 182
二、在一般的形态上研究剩余价值 185
三、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与价值增殖过程的关系 188
四、关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以及剩余价值率的分析 197
五、关于第八章《工作日》的几个问题 205
关于第四篇《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12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和研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重要意义 212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机制和超额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217
三、协作、分工和机器大工业这三章内容的历史的和逻辑的关系 222
四、独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与发展 225
五、生产方式的变革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30
六、资本主义生产管理的两重性质 235
七、独特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对资本隶属关系的变化 236
八、资本主义在提高劳动生产力、变革生产方式方面的历史作用和资本主义的根本矛盾 242
九、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一个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社会主义的产生创造条件 247
关于第五篇《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250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的概念 251
二、剩余价值生产和劳动生产力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256
三、关于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的考察 259
关于第六篇《工资》 264
一、本篇在《资本论》第一卷中的逻辑地位及其理论上的重要意义 264
二、关于工资作为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的分析 269
三、从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的分析到工资的具体形式的分析 273
四、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问题的研究 276
关于第七篇《资本的积累过程》 280
一、把积累只作为“直接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来研究——第七篇的逻辑地位及其在方法论上的特点 280
二、关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考察 286
三、关于资本积累和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化为资本主义占取规律 291
四、关于资本积累的量的问题 301
五、资本构成不变的资本积累过程中调节工人就业和工资变动的机制 305
六、资本构成提高情况下的资本积累过程对工人阶级状况的影响和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311
七、关于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在现实中的“变化”和工人阶级贫困化的问题 321
八、从原始积累到资本主义的必然灭亡 333
第二部分《资本论》第一卷学习提纲 343
第一篇 商品和货币 345
第一章 商品 345
1.商品的两个因素:使用价值和价值(价值实体,价值量) 345
2.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347
(1)价值表现的两极: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 349
A、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349
3.价值形式或交换价值 349
(2)相对价值形式 350
(a)相对价值形式的内容 350
(b)相对价值形式的量的规定性 352
(3)等价形式 352
(4)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 354
B、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354
(1)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 354
(2)特殊的等价形式 355
(3)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的缺点 355
C、一般价值形式 356
(1)价值形式的变化了的性质 356
(2)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发展关系 357
D、货币形式 358
(3)从一般价值形式到货币形式的过渡 358
4.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 359
第二章 交换过程 364
(一)商品交换过程的矛盾导致货币的产生 364
(二)货币产生的历史过程 365
(三)货币的本质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错误观点 366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368
1.价值尺度 368
2.流通手段 370
(a)商品的形态变化 370
(b)货币的流通 374
(c)铸币。价值符号 375
3.货币 377
(a)货币贮藏 377
(b)支付手段 378
(c)世界货币 381
第二篇 货币转化为资本 382
第四章 货币转化为资本 382
1.资本的总公式 382
2.总公式的矛盾 385
3.劳动力的买和卖 387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390
第五章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 390
1.劳动过程 390
2.价值增殖过程 392
第六章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96
(一)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和新价值的创造同劳动二重性的关系 396
(二)劳动过程的各种物质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397
(四)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398
(三)劳动过程的主观因素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398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399
1.劳动力的剥削程度 399
2.产品价值在产品相应部分上的表现 401
3.西尼耳的“最后一小时” 402
4.剩余产品 402
第八章 工作日 403
1.工作日的界限 403
2.对剩余劳动的贪欲。工厂主和领主 404
3.在剥削上不受法律限制的英国工业部门 406
4.日工和夜工。换班制度 406
5.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十四世纪中叶至十七世纪末叶关于延长工作日的强制性法律 406
6.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对劳动时间的强制的法律限制。1833—1864年英国的工厂立法 408
7.英国争取正常工作日的斗争。工厂立法对其他国家的影响 409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和剩余价值量 411
(一)关于剩余价值量的三个规律 411
(二)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最低限额 412
(三)生产过程中资本对劳动的强制 412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13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413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413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产生 413
(三)增加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是资本的内在冲动和经常趋势 415
第十一章 协作 416
(一)简单协作是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 416
(二)协作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 416
(三)资本主义协作的条件和特征 417
(四)协作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419
第十二章 分工和工场手工业 420
1.工场手工业的二重起源 420
2.局部工人及其工具 421
3.工场手工业的两种基本形式——混成的工场手工业和有机的工场手工业 421
4.工场手工业内部的分工和社会内部的分工 424
5.工场手工业的资本主义性质 426
第十三章 机器和大工业 429
1.机器的发展 429
2.机器的价值向产品的转移 431
3.机器生产对工人的直接影响 433
(a)资本对补充劳动力的占有。妇女劳动和儿童劳动 433
(b)工作日的延长 433
(c)劳动的强化 435
4.工厂 436
5.工人和机器之间的斗争 437
6.关于被机器排挤的工人会得到补偿的理论 438
7.工人随机器生产的发展而被排斥和吸引。棉纺织业的危机 441
8.大工业所引起的工场手工业、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革命 442
(a)以手工业和分工为基础的协作的消灭 442
(b)工厂制度对于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的反作用 442
(c)现代工场手工业 443
(d)现代家庭劳动 443
(e)现代工场手工业和家庭劳动向大工业的过渡。这一革命由于工厂法在这两种生产方式中的实行而加速 443
9.工厂法(卫生条款和教育条款)它在英国的普遍实行 444
10.大工业和农业 445
(一)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劳动 446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关系 446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446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446
(三)剩余价值生产和自然条件 447
(四)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认为剩余价值来源于劳动生产力的错误观点 448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的量的变化 449
Ⅰ、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已定),劳动生产力可变 449
Ⅱ、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450
Ⅲ、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不变,工作日可变 451
Ⅳ、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452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各种公式 453
①表示剩余价值率的三个正确的公式 453
②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虽非有意识地但实质上也制定了剩余价值率的公式。即:剩余劳动/工作日=剩余价值/产品价值=剩余产品/总产品 453
③从(剩余劳动/必要劳动)这一公式中还派生出另一公式,即:无酬劳动/有酬劳动 453
(一)工资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态而不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 455
第六篇 工资 455
第十七章 劳动力的价值或价格转化为工资 455
(二)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在工资上的歪曲表现 456
(三)劳动力的价值和价格表现为劳动的价值和价格的必然性 456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458
(一)计时工资是工资的基本形式 458
(二)计时工资和劳动价格 458
(三)资本家利用计时工资加强剥削的种种方法 459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460
(一)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460
(二)计件工资的特点 460
(三)计件工资随劳动生产率而变动 461
(三)资本主义生产发达的国家与不发达的国家的工资水平 462
(二)价值规律在不同国家间起作用的特点 462
第二十章 工资的国民差异 462
(一)工资的国民差异及其考察的方法 462
第七篇 资本的积累过程 464
第二十一章 简单再生产 465
(一)简单再生产的概念 465
(二)可变资本实际上是由工人自己不断再生产出来的劳动基金 465
(三)简单再生产的进行会使任何资本迟早都变成资本化的剩余价值 466
(四)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同时也再生产着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466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 468
1.规模扩大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商品生产所有权规律转变为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468
2.政治经济学关于规模扩大的再生产的错误见解 471
3.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节欲论 471
4.几种同剩余价值分为资本和收入的比例无关但决定积累量的情况: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劳动生产力;所使用的资本和所消费的资本之间差额的扩大;预付资本的量 473
5.所谓劳动基金 475
1.资本构成不变,对劳动力的需求随积累的增长而增长 476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76
2.在积累和伴随积累的积聚的进程中资本可变部分相对减少 478
3.相对过剩人口或产业后备军的累进生产 481
4.相对过剩人口的各种存在形式。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 484
5.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的例证 486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积累 487
1.原始积累的秘密 487
2.对农村居民土地的剥夺 488
3.十五世纪末以来惩治被剥夺者的血腥立法。压低工资的法律 488
4.资本主义租地农场主的产生 489
5.农业革命对工业的反作用。工业资本的国内市场的形成 489
6.工业资本家的产生 490
7.资本主义积累的历史趋势 491
第二十五章 现代殖民理论 493
后记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