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广泛传播和初步应用(1883—1906) 4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入和俄国社会哲学思潮的演变 4
第一节 平民革命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最初接触 4
一、平民革命家的崛起及其哲学思想 4
二、平民革命家与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接触 6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粹主义理论的影响 8
一、革命民粹主义的形成及其理论前提 8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民粹主义理论的影响 10
一、80年代的俄国社会状况和民粹派的瓦解 13
第三节 民粹主义的分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俄国的传播 13
二、马克思对俄国农村公社命运的分析 14
三、普列汉诺夫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相对它的传播 16
第二章 普列汉诺夫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系统阐发 20
一、批判民粹主义的哲学基础 20
二、批判伯恩斯坦哲学修正主义 22
三、批判伯恩斯坦修正主义在俄国的变种 25
第一节 普列汉诺夫在1883至1905年期间的哲学活动及其著作 26
第二节 普列汉诺夫对辩证唯物主义的论述 27
一、唯物主义是唯心主义的直接对立物 27
二、现代辩证唯物主义是完整彻底的世界观 29
三、“观念的东西”和“物质的东西”既是同一的又是不同一的 31
第三节 普列汉诺夫对历史唯物主义的丰富和发展 34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来源 34
二、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 39
三、社会的结构和发展动力 42
四、社会意识的结构和它的发展规律 45
五、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的作用 48
第一节 列宁在1905年革命准备时期的理论与实践活动 52
一、新时代的开始和革命中心的转移 52
第三章 列宁在1905年革命准备时期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捍卫和阐发 52
二、列宁在革命斗争中走向马克思主义 54
三、列宁初期的哲学活动 56
第二节 列宁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捍卫与阐发 60
一、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及其方法 60
二、社会经济形态学说及其辩证性质 64
三、社会活动中客观因素与主观因素的辩证法 69
第三节 列宁对社会革命理论的研究和斯大林早期的哲学理论活动 72
一、列宁对社会革命理论的研究 72
二、斯大林早期的哲学理论活动 77
一、科学革命第一阶段在认识方面的特征 87
第一节 自然科学革命的第一阶段与经验批判主义 87
第二编 马克思主义哲学新阶段的开辟——列宁主义哲学的形成(1906—1914) 87
第四章 自然科学革命和俄国社会革命将认识论问题提到哲学的首位 87
二、实证主义对认识论的巧妙伪造 91
第二节 俄国宗教唯心主义的泛滥和经验一元论 94
一、宗教神秘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进攻 94
二、与不同的退却路线相联系的哲学认识路线 97
三、经验一元论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背叛 99
第三节 列宁对宗教神学与马赫主义的批判 103
一、普列汉诺夫与马赫主义、宗教唯心主义的论战 103
二、列宁对宗教唯心主义的批判 108
三、列宁与经验批判主义的斗争 110
第五章 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党性原则 117
第一节 哲学基本问题的发展与具体化 117
一、哲学基本问题的认识论含义 117
二、将哲学基本问题的两方面内容统一起来 121
第二节 哲学基本问题和物质概念 126
一、作为哲学范畴的物质定义 126
二、物质概念由抽象向具体上升 132
一、在解决哲学问题上有两个基本派别 135
第三节 哲学基本问题和哲学党性原则 135
二、哲学上的党派斗争表现着敌对阶级的思想体系 138
三、将唯物主义庸俗化实质上是丑化唯物主义 141
第六章 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原理 144
第一节 感觉的源泉和反映论前提 144
一、从感觉出发可以走向不同的哲学路线 144
二、感觉是以特殊方式组成的物质的内在特性 146
三、反映论以承认被反映对象的客观实在性为前提 149
一、反映的相符性是认识论的重要原则 153
第二节 反映论的实质在于认识同客体相一致 153
二、符号及其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155
三、反映论以活生生的人类实践为基础 159
第三节 意识反映客体的辩证过程 163
一、主体在反映客体过程中的能动性 163
二、人类认识的发展是从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 168
第七章 自然科学革命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经验的总结 174
第一节 自然科学革命与物理学危机 174
一、自然科学革命与物理学危机 174
二、物理学危机的实质 177
三、物理学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179
一、现代自然科学正在产生辩证唯物主义 182
第二节 辩证唯物主义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182
二、辩证唯物主义在自然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185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经验总结 189
一、必须坚持创造性地应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理论 189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斗争中发展的 192
三、要善于识别披着伪装的假马克思主义 194
第三编 列宁主义哲学在探索中全面发展(1914—1924) 201
第八章 研究和发展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 201
第一节 辩证法包含着无数观察和接近现实的成分 201
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第二国际领袖的公开叛变 201
二、诡辩论成为社会沙文主义者替自己叛变行径辩护的最好手段 203
三、必须锻造反对机会主义和确定无产阶级革命的战略和策略的辩证武器 206
第二节 辩证法不是实例的总和而是一门系统科学 207
一、试图实现马克思写作辩证法专著的哲学宿愿 207
二、批评普列汉诺夫把辩证法归结为实例的总和 209
三、唯物辩证法应该是一门完整的理论科学 212
第三节 作为哲学科学的辩证法的多面性 215
一、把逻辑学认识论与本体论一致起来是黑格尔哲学的特色 215
二、逻辑学、辩证法和唯物主义认识论是同一个东西 220
三、必须研究作为逻辑和认识论的辩证法 224
一、黑格尔构划逻辑学体系的方法就是他的体系的形式 229
第九章 唯物辩证法体系的构思 229
第一节 从逻辑范畴发展的观点出发去写思想史 229
二、范畴和逻辑规律是客观事物在人的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232
三、唯物辩证法必须依据自己的原则和方法构成逻辑范畴体系 238
第二节 阐述唯物辩证法的四个纲要 243
一、对辩证法要素的较为详细的表述 243
二、探索唯物辩证法的源泉 246
三、未来辩证法著作的第一个草稿 248
第一节 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统一的学说 252
一、将对立面的统一作为辩证法实质的正确性必须由哲学史和科学史来检验 252
第十章 唯物辩证法的核心和要素 252
二、对立面统一的观点是理解一切事物辩证运动的钥匙 256
三、对立面的统一是相对的,对立面的斗争是绝对的 260
第二节 说明和发挥唯物辩证法核心的其它要素 265
一、事物和现象的一切方面必然的、客观的联系 265
二、差别、两极性的进展和斗争的内部客观逻辑 267
三、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 271
第十一章 探索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辩证法 280
第一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创立关于帝国主义的理论 280
一、现代帝国主义研究中出现的种种理论 280
二、帝国主义理论研究在方法论上的真正变革 284
三、帝国主义理论在研究历史观上作出的贡献 293
第二节 运用唯物辩证法制定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298
一、研究具体的矛盾运动得出新的结论 298
二、促使帝国主义战争向革命辩证地转化 305
三、无产阶级专政下的民主问题 308
第十二章 探索社会主义社会形成发展的辩证法 313
第一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发展与唯物辩证法 313
一、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矛盾将仍然存在 313
二、由矛盾所引起的社会生活从旧质态过渡到新质态的渐进性 321
三、矛盾决定历史发展是迂回曲折的 324
四、新社会的内容同形式是多样的和能动的 326
五、建设新社会要依靠千百万人的实践经验 327
六、辩证逻辑的基本要求 330
第二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形成与历史辩证法 334
一、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辩证法 334
二、过渡时期的社会经济结构及其发展 342
三、过渡时期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其发展 343
四、过渡时期的精神文化结构及其发展 346
一、对列宁哲学社会学理论的系统阐释。布哈林后期的哲学理论活动 356
第一节 布哈林对列宁哲学社会学理论的通俗宣传与系统阐释 356
第十三章 布哈林和德波林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和初步阐发 356
第四编 列宁主义哲学在新时期的阐发和运用(1924—1953) 356
二、布哈林的社会历史理论 362
三、布哈林平衡论中的机械化倾向 371
第二节 德波林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初步研究与阐发 375
一、哲学虚无主义和机械论思潮的流行 375
二、德波林及其学派同机械论的斗争和对列宁辩证法思想的初步阐释 378
三、德波林在对列宁哲学思想的研究中存在的缺陷 383
四、德波林以后列宁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 385
一、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与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 388
第一节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实质与基本问题的揭示 388
第十四章 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及其哲学基础的捍卫 388
二、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是无产阶级专政问题 390
三、列宁主义的原则是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392
第二节 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框架和基本特征的论述 394
一、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原理 394
二、最初体系的局限性 399
第三节 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和经济规律的探讨 402
一、哲学史和遗传学研究中的形而上学倾向 402
二、语言学争论与斯大林对意识形态发展特点的研究 408
三、斯大林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探索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