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1
第一章 岭南文化的本质和历史地位 3
第一节 岭南概貌 3
第二节 岭南文化的本质、特征和历史地位 16
第二章 岭南文化的构成 35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结构剖析 36
第二节 岭南文化的门类及其特色 41
第三节 岭南文化的内涵构成 54
第四节 岭南文化的区域构成 63
第三章 岭南文化的发展 79
第一节 岭南文化的分期和比较 80
第二节 独立发展期 85
第三节 百越文化圈期 93
第四节 汉越文化融合期 102
第五节 中西文化碰撞期 109
中编 119
第四章 远古文化遗存 121
第一节 岭南人的远祖“马坝人”和“柳江人” 121
第二节 母系氏族社会与西樵山文化 127
第三节 新石器晚期的父系氏族社会与石峡文化 134
第五章 百越文化圈和汉越文化的融合 140
第一节 先秦百越文化圈中的岭南文化 141
第二节 秦统一岭南与汉越文化融合初始阶段 149
第三节 赵佗与南越国时期的文化成就 151
第四节 汉武帝时期岭南文化的发展 157
第五节 唐代岭南文化的繁荣 163
第六章 古代中原移民与岭南文化 171
第一节 秦汉时期中原移民与岭南早期文化建设 172
第二节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移民高潮及文化影响 180
第三节 两宋移民高潮与珠玑巷民族南迁 183
第四节 明末移民及其影响 193
第五节 历史上贬谪岭南的“罪官” 197
第七章 近代思想文化 206
第一节 近代岭南思想文化的发展阶段及理论特色 207
第二节 变革学风的朱次琦和陈澧 217
第三节 洪秀全、洪仁玕与太平天国的文化精神 220
第四节 近代岭南早期改良主义思想家 224
第五节 爱国主义思想家黄遵宪 230
第六节 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的文化思想 232
第七节 孙中山与朱执信的社会思想 240
第八章 岭南文化的现状和未来走向 248
第一节 岭南文化在新时期的发展 248
第二节 岭南文化的未来走向 265
下编 277
第九章 文化典籍与古代学术思想 279
第一节 杨孚与《南裔异物志》 280
第二节 东汉时期岭南经学 283
第三节 王范的《交广春秋》与岭南地方史志 286
第四节 余靖的科学论文《海潮图序》 291
第五节 陈白沙对岭南学术的贡献 294
第六节 屈大均与《广东新语》 298
第七节 说粤书与范端昂的《粤中见闻》 301
第十章 宗教 306
第一节 道教的传入与葛洪的神仙论 307
第二节 佛教的流播与惠能的禅宗顿教 314
第三节 唐代广州的伊斯兰教 322
第四节 明清时期天主教、基督新教对岭南的影响 326
第十一章 教育与报刊 335
第一节 岭南书院的兴起与发展 336
第二节 近代西方教育对岭南的影响 346
第三节 岭南报刊的流变及特色 352
第十二章 诗歌与“岭南诗派” 363
第一节 粤讴、岭南民谣及其对岭南诗歌的影响 364
第二节 从崛起到高涨 368
第三节 近代“岭南诗派” 376
第十三章 绘画与“岭南画派” 390
第一节 明代以前广东绘画的发展 391
第二节 明清时期岭南绘画的风格 397
第三节 “岭南画派”的形成与发展 403
第四节 “岭南画派”的特征与贡献 411
第十四章 音乐和戏曲 420
第一节 绚丽多姿的岭南器乐 421
第二节 独具风情的岭南民歌 429
第三节 丰富多采的岭南戏曲 436
第十五章 工艺 446
第一节 岭南工艺概述 446
第二节 岭南工艺的独立发展 448
第三节 百越文化圈时期的岭南工艺 452
第四节 汉越文化融合期的岭南工艺 455
第五节 中西文化碰撞期的岭南工艺 459
第十六章 建筑 464
第一节 岭南建筑概述 464
第二节 从洞穴到干栏式建筑 466
第三节 飞跃发展的岭南建筑 471
第四节 中西文化碰撞中的岭南建筑 476
第五节 走向现代化的岭南建筑 480
第十七章 方言 486
第一节 岭南方言的形成和发展 486
第二节 岭南方言的特色 496
第十八章 民俗文化 508
第一节 岭南民俗的源起 508
第二节 岭南重要民俗概览 514
第三节 岭南民俗的经济背景和文化精神 526
第十九章 饮食文化 535
第一节 享誉海内外的粤菜 535
第二节 广东饮食风格 540
第三节 广州饮茶传统与潮州茶道 548
第二十章 少数民族文化 556
第一节 百越族的演变与少数民族的产生 557
第二节 中原文化对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影响 566
第三节 岭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色 577
后记 5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