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
第一章 中国人的社会化模式:批判的回顾 1
冲动的控制 2
宽厚与严厉 2
父母的态度 7
控制和约束的技术 9
孩子对父母的知觉 12
儿童的行为 13
成就 15
成就动机 15
学习和认知能力 17
小结 19
第二章 中国人的感知过程 21
视敏度 23
视敏度、定向扫描、眼动 23
定向扫描 25
眼动 26
综述 27
颜色编码及影响 28
颜色编码 28
颜色与情感 30
综述 31
社会化、现场依赖性与认知方式 32
视错觉和现场依赖性 32
社会化和认知方式 34
认知的复杂性与僵化 36
社会定向 38
偏手性与认知机能的侧重性 40
偏手性 40
综述 40
认知机能的侧重性 42
综述 45
阅读与阅读障碍 45
阅读与语义理解 46
阅读与眼动 49
阅读障碍 51
综述 53
数字的发音 54
结论 56
第三章 中国人的认知 61
概述 61
一般理论方案 62
同步处理模式 62
认知的发展 65
中国人的独特经验 66
中国人认知上的性格特征 74
言语和意念的流畅性 75
记忆和其他认知技能 79
表象和分类 84
不变的特征 87
有关的概念化 91
心理分化 92
初级和中级控制 94
小结和推测 95
第四章 中国人的人格及其变化 99
概述 99
中国人的人格特征 101
动机特征 102
评价——态度特征 106
气质特征 126
中国人的个性变化 138
动机特征的变化 142
价值观念的变化 144
气质特征的变化 145
第五章 中国人的心理病理 150
历史概观 150
精神病发病率的研究 152
中国人心理病理的定义和表现 157
社会因素 162
社会变化 163
应激及其缓冲器 167
社会化与家庭动力学 170
认知因素 172
解释模式 172
控制点 174
应付策略 176
羞耻与自罪 178
治疗 179
小结 182
第六章 中国人的社会心理 184
概述 184
儒家传统 185
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模式 188
美国的理论 189
本国的理论 191
用跨文化的方法来分析中国人 197
霍夫斯特德的研究 198
研究材料的特点 200
社会心理的研究——个人的社会知觉 201
情绪与认知 201
归因过程 202
突出特质 203
自我 204
刻板印象 205
社会心理的研究——人际交往过程 208
人际吸引 208
脸与面子 210
交往模式与自我表现 216
领导行为 217
顺从 220
分配原则 221
民族认同与跨文化适应 222
攻击与冲突 222
第七章 中国人的组织行为心理 225
概述 225
地区状况 226
解释中的问题 227
综合文化的解释 228
新儒家假说 230
分析的框架 231
组织结构 232
所有权 233
规模 234
科学技术与组织结构 234
管理过程 237
领导和决策 237
管理控制 238
组织成员 242
社会稳定性 243
实利主义 249
中国人组织心理的特征 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