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近代邯郸的开端 1
一、古代历史述略 1
(一)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 1
(二)古代邯郸的兴衰 3
二、近代前夕的经济与祖传 5
(一)落后的经济与文化 6
(二)传统的阶级结构 10
(三)传统的经济结构 12
(四)传统的生活方式 16
三、京汉铁路通车与邯郸近代的开端 18
(一)京汉铁路通车与邯郸站建成 18
(二)近代城市的开端 20
第二章 商业城市的初步形成 25
一、民国时期的政区与政治 25
(一)政区沿革 25
(二)县政府机构的演变 26
(三)黄纱会与天门会对邯郸城的占领 28
(四)国民党的邯郸县党部 32
(五)中国共产党在邯郸的组织与活动 33
二、交通与邮电业的兴办 39
(一)近代公路的修筑 39
(二)公路运输业的经营 42
(三)滏阳河水运 45
(四)邮电通讯设施建设 46
三、开发中的农矿业 47
(一)水利设施的兴修 48
(二)植棉业的发展 50
(三)顺成煤矿与复兴煤矿的开办 57
四、机器工业的出现与手工业的发展 59
(一)近代工业企业的创办 60
(二)手工业规模的扩大 68
五、民国年间邯郸商业市场的日渐兴旺 73
(一)北洋政府时期商业市场的形成 74
(二)国民政府时期商业经济的发展及特点 78
六、民国时期的教育与文化 84
(一)新式教育的创办 85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教育发展 87
(三)民国年间的文化发展概况 90
第三章 殖民地统治背景下经济的畸形发展 100
一、三个政权并存的政治局面 100
(一)日寇的残酷统治及其伪政权 101
(二)中共领导的抗日政权 107
(三)国民党的邯郸县政府 109
二、日寇对交通运输业的控制 110
(一)垄断性的交通建设 111
(二)垄断性的运输经营 113
三、经济资源和民族工业的劫难 117
(一)日寇对棉花资源的掠夺 118
(二)民族工业遭到的摧残 120
四、殖民地化的商业经济与冀南商业中心的形成 122
(一)商业区街与城市建设 123
(二)“组合”机构对市场的垄断 124
(三)“军管理”金融对市场的统治 127
(四)冀南商业中心地位的确立 128
五、教育及教育界的抗日斗争 136
(一)普通教育概况 137
(二)职业教育与文物浩劫 138
(三)“星火社”及爱国知识分子的抗日活动 140
第四章 在战时经济条件下向工业城市的过渡 143
一、解放邯郸与平汉战役 144
(一)古城的新生 144
(二)邯郸破“梦” 148
二、人民政权的诞生 155
(一)中共邯郸市的党组织建设 155
(二)城市的政权建设 161
三、晋冀鲁豫边区的首府 167
(一)边区政府的诞生 167
(二)边区政府在邯郸 169
(三)边区政府迁驻武安 178
四、农业生产关系的变革 179
(一)解放初期的土地情况 180
(二)城乡土地改革的全面展开 181
(三)对错斗工商业的退补 185
(四)土改的完成及其意义 187
五、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189
(一)公路的修筑与管理 189
(二)裕通公司的创办 191
(三)铁路的修筑与管理 194
(四)航运的恢复与发展 197
(五)马车与人力车运输的管理 199
六、工商业的恢复与发展 200
(一)邯郸市的工商业政策 200
(二)工业和手工业的发展 206
(三)商业在恢复中日益繁荣 213
(四)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226
七、财政税收的新体制 228
(一)财政的方针与管理 229
(二)税制与税种 232
(三)财税工作的特点和作用 236
八、边区的金融中心 237
(一)冀南银行在邯郸的经营 238
(二)瑞华银行的创办 242
(三)中国人民银行邯郸办事处的设立 246
(四)群众信用社与民间银号 248
九、城建与民政 254
(一)市政建设的全面展开 254
(二)民政事业的创立 261
十、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的成就 264
(一)普通教育的恢复与发展 264
(二)成人教育的开办 268
(三)城市文化艺术的繁荣 270
(四)医疗卫生事业的兴办 273
后记 2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