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 3
黄帝内经素问 3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林忆等 3
第一部 黄帝内经素问 3
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序 王冰 5
卷第一 7
上古天真论篇第一 7
四气调神太论篇第二 8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10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 11
卷第二 13
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 13
阴阳离合论篇第六 16
阴阳别论篇第七 17
卷第三 18
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18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 19
五脏生成篇第十 21
五脏别论篇第十一 22
卷第四 23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 23
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 24
汤液醑醴论篇第十四 25
玉版论要篇第十五 26
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 26
卷第五 28
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 28
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 30
卷第六 32
玉机真脏论篇第十九 32
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 36
卷第七 38
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 38
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 39
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 41
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 42
卷第八 42
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 42
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 44
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 45
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 47
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 48
阳明脉解篇第三十 49
卷第九 50
热论篇第三十一 50
刺热篇第三十二 51
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 52
逆调论篇第三十四 53
卷第十 55
疟论篇第三十五 55
刺疟篇第三十六 57
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59
咳论篇第三十八 59
卷第十一 60
举痛论篇第三十九 60
腹中论篇第四十 62
刺腰痛篇第四十一 63
风论篇第四十二 64
卷第十二 64
痹论篇第四十三 66
痿论篇第四十四 67
厥论篇第四十五 68
卷第十三 69
病能论篇第四十六 69
奇病论篇第四十七 70
大奇论篇第四十八 72
脉解篇第四十九 73
卷第十四 74
刺要论篇第五十 74
刺齐论篇第五十一 75
刺禁论篇第五十二 75
刺志论篇第五十三 76
针解篇第五十四 76
长刺节论篇第五十五 77
卷第十五 78
皮部论篇第五十六 78
经络论篇第五十七 79
气穴论篇第五十八 80
气府论篇第五十九 81
卷第十六 82
骨穴论篇第六十 82
水热穴论篇第六十一 84
卷第十七 85
调经论篇第六十二 85
卷第十八 88
缪刺论篇第六十三 88
四时刺逆从论篇第六十四 90
标本病传论篇第六十五 92
卷第十九 93
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 93
五运行大论篇第六十七 95
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 97
卷第二十 101
气交变大论篇第六十九 101
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 105
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 112
卷第二十一 112
至真要大论篇第七十四 128
卷第二十二 128
卷第二十三 139
著至教论篇第七十五 139
示从容论篇第七十六 139
疏五过论篇第七十七 141
微四失论篇第七十八 142
阴阳类论篇第七十九 142
卷第二十四 142
方盛衰论篇第八十 144
解精微论篇第八十一 145
附:黄帝内经素问遗篇 147
刺法论篇第七十二 147
本病论篇第七十三 151
第二部 黄帝内经灵枢经 161
卷之一 161
九针十二原第一 161
第二部 161
黄帝内经灵枢经 161
本输第二 163
小针解第三 166
邪气脏腑病形第四 168
根结第五 172
卷之二 172
寿夭刚柔第六 174
官针第七 176
本神第八 177
终始第九 178
经脉第十 182
卷之三 182
经别第十一 189
经水第十二 190
卷之四 191
经筋第十三 191
骨度第十四 194
五十营第十五 195
脉度第十七 196
营气第十六 196
营卫生会第十八 197
四时气第十九 198
卷之五 200
五邪第二十 200
寒热病第二十一 200
癫狂病第二十二 201
热病第二十三 203
厥病第二十四 204
病本第二十五 205
杂病第二十六 206
周痹第二十七 207
口问第二十八 208
卷之六 210
师传第二十九 210
决气第三十 211
肠胃第三十一 212
平人绝谷第三十二 213
海论第三十三 213
五乱第三十四 214
胀论第三十五 215
五癃津液别第三十六 216
五阅五使第三十七 217
逆顺肥瘦第三十八 217
血络论第三十九 219
阴阳清浊第四十 219
卷之七 220
阴阳系日月第四十一 220
病传第四十二 221
淫邪发梦第四十三 222
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第四十四 223
外揣第四十五 224
五变第四十六 224
本脏第四十七 226
卷之八 229
禁服第四十八 229
五色第四十九 230
论勇第五十 232
背腧第五十一 233
卫气第五十二 234
论痛第五十三 235
天年第五十四 235
逆顺第五十五 236
五味第五十六 236
卷之九 237
水胀第五十七 237
贼风第五十八 238
卫风失常第五十九 239
玉版第六十 240
五禁第六十一 241
动输第六十二 242
五味论第六十三 243
阴阳二十五人第六十四 244
卷之十 247
五音五味第六十五 247
百病始生第六十六 248
行针第六十七 250
上膈第六十八 250
忧患无言第六十九 251
寒热第七十 251
邪客第七十一 252
通天第七十二 254
卷之十一 256
官能第七十三 256
论疾诊尺第七十四 258
刺节真邪第七十五 259
卫气行第七十六 263
九宫八风第七十七 264
卷之十二 266
九针论第七十八 266
岁露论第七十九 269
大惑论第八十 271
痈疽第八十一 272
第三部 神农本草经 277
卷一 277
上经 277
神农本草经 277
第三部 277
玉石(上品) 278
丹沙 278
云母 278
玉泉 278
石钟乳 278
涅石 278
消石 278
朴消 278
滑石 278
石胆 278
空青 278
曾青 278
禹余粮 278
太乙余粮 278
白石英 279
紫石英 279
五色石脂 279
白青 279
扁青 279
草(上品) 279
昌蒲 279
鞠华 279
人参 279
天门冬 279
甘草 279
干地黄 279
术 279
兔丝子 279
牛膝 280
充蔚子 280
女萎 280
防葵 280
茈胡 280
麦门冬 280
独活 280
车前子 280
木香 280
署豫 280
薏苡仁 280
泽泻 280
远志 280
龙胆 280
细辛 281
石斛 281
巴戟天 281
白英 281
白蒿 281
赤箭 281
奄闾子 281
析蓂子 281
箸实 281
赤、黑、青、白、黄、紫芝 281
卷柏 282
蓝实 282
芎 282
蘼芜 282
黄连 282
络石 282
蒺藜子 282
黄箸 282
肉松容 282
防风 282
蒲黄 282
香蒲 282
续断 282
漏芦 282
营实 283
天名精 283
决明子 283
丹参 283
茜根 283
飞谦 283
五味子 283
旋花 283
兰草 283
蛇床子 283
地肤子 283
景天 283
因陈 283
杜若 283
沙参 284
白兔藿 284
徐长卿 284
石龙刍 284
薇衔 284
云实 284
王不留行 284
升麻 284
青蓑 284
姑活 284
别羁 284
屈草 284
淮木 284
木(上品) 284
牡桂 284
菌桂 285
松脂 285
槐实 285
枸杞 285
柏实 285
伏苓 285
榆皮 285
酸枣 285
蔾木 285
干漆 285
五加皮 285
蔓荆实 285
辛夷 285
桑上寄生 285
杜仲 286
女贞实 286
木兰 286
蕤核 286
橘柚 286
人 286
发髭 286
兽(上品) 286
龙骨 286
麝香 286
牛黄 286
熊脂 286
白胶 286
阿胶 286
禽(上品) 286
丹雄鸡 286
雁肪 287
虫鱼(上品) 287
石蜜 287
蜂子 287
蜜蜡 287
牡蛎 287
龟甲 287
桑蜱蛸 287
海蛤 287
文蛤 287
蠡鱼 287
鲤鱼胆 287
果(上品) 287
藕实茎 287
大枣 287
葡萄 288
蓬? 288
鸡头实 288
米谷(上品) 288
胡麻 288
麻蓂 288
茱(上品) 288
冬葵子 288
苋实 288
瓜蒂 288
瓜子 288
苦菜 288
卷二 288
中经 288
玉石(中品) 289
雄黄 289
石流黄 289
雌黄 289
水银 289
凝水石 290
阳起石 290
孔公孽 290
殷萆 290
铁精落 290
理石 290
长石 290
肤青 290
草(中品) 290
干姜 290
?耳实 290
葛根 290
栝楼根 290
慈石 290
苦参 290
石膏 290
当归 291
麻黄 291
通草 291
芍药 291
蠡实 291
瞿麦 291
元参 291
秦艽 291
百合 291
知母 291
贝母 291
白茞 291
淫羊藿 291
黄芩 291
石龙芮 292
茅根 292
紫菀 292
紫草 292
败酱 292
白鲜 292
酸酱 292
紫参 292
藁本 292
石韦 292
萆薢 292
白薇 292
水萍 292
狗脊 292
王瓜 292
地榆 293
海藻 293
泽兰 293
防己 293
歙冬花 293
牡丹 293
马先蒿 293
积雪草 293
女菀 293
王孙 293
蜀羊泉 293
爵床 293
假苏 293
翘根 293
木(中品) 293
桑根白皮 293
竹叶 294
吴茱萸 294
卮子 294
芜荑 294
枳实 294
厚朴 294
秦皮 294
秦茮 294
山茱萸 294
紫葳 294
猪苓 294
白棘 294
龙眼 294
松萝 294
卫矛 295
合欢 295
兽(中品) 295
白马茎 295
鹿萆 295
牛角? 295
?羊角 295
牡狗阴茎 295
羚羊角 295
犀角 295
禽(中品) 295
燕屎 295
天鼠屎 295
虫鱼(中品) 295
蝟皮 295
露蜂房 295
龟甲、鳖甲 295
蟹 296
柞蝉 296
蛴螬 296
乌贼鱼骨 296
白僵蚕 296
鱼甲 296
樗鸡 296
活蝓 296
石龙子 296
木虻 296
蜚虻 296
蜚廉 296
?虫 296
伏翼 296
果(中品) 296
梅实 296
米谷(中品) 297
大豆黄卷、赤小豆 297
粟米 297
黍米 297
菜(中品) 297
蓼实 297
葱实 297
薤 297
水苏 297
卷三 297
下经 297
玉石(下品) 297
石灰 298
?石 298
铅丹 298
粉锡、锡镜鼻 298
代赭 298
戎盐、大盐、卤盐 298
白垩 298
冬灰 298
青琅玕 298
附子 299
乌头 299
天雄 299
半夏 299
虎掌 299
茑尾 299
大黄 299
亭历 299
桔梗 299
莨荡子 299
草蒿 299
旋复花 299
藜芦 299
草(下品) 299
钩吻 299
蛇全 300
恒山 300
蜀漆 300
甘遂 300
白敛 300
青葙子 300
瞿菌 300
白芨 300
大戟 300
泽漆 300
茵芋 300
贯众 300
荛花 300
射干 300
牙子 300
商陆 301
羊蹄 301
萹蓄 301
狼毒 301
白头翁 301
鬼臼 301
羊桃 301
女青 301
连翘 301
闾茹 301
乌韭 301
鹿藿 301
蚤休 301
羊蹄躅 301
石长生 301
陆英 301
荩草 302
牛萹 302
夏枯草 302
芜花 302
木(下品) 302
巴豆 302
蜀茮 302
皂荚 302
柳花 302
楝实 302
郁李仁 302
莽草 302
雷丸 302
桐叶 302
梓白皮 302
石南 303
黄环 303
溲疏 303
鼠李 303
药实根 303
栾花 303
蔓椒 303
兽(下品) 303
豚卵 303
麋脂 303
?鼠 303
六畜毛蹄甲 303
虫鱼(下品) 303
蝦蟆 303
马刀 303
蛇蜕 303
蚯蚓 303
?? 303
蜈蚣 303
水蛭 304
班苗 304
贝子 304
石蚕 304
雀甕 304
蜣螂 304
蝼蛄 304
马陆 304
地胆 304
鼠妇 304
荧火 304
衣鱼 304
木(下品) 304
桃核仁 304
杏核仁 304
米谷(下品) 305
腐婢 305
菜(下品) 305
苦瓠 305
水? 305
彼子 305
第四部 黄帝八十一难经 309
卷上 309
一难 (论独取寸口) 309
二难 (论脉有尺寸) 309
三难 (论脉有太过,有不及) 309
四难 (论脉有阴阳之法) 309
黄帝八十一难经 309
第四部 309
五难(论脉有轻重) 310
六难 (论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 310
七难 (论王脉) 310
八难 (论寸口脉平而死者) 310
九难 (论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 310
十难 (论一脉为十变者) 310
十一难 (论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 310
十二难 (论五脏脉,内外之绝,何以别之) 311
十三难 (论色之与脉,当参相应) 311
十四难 (论脉有损至) 311
十五难 (论弦、钩、毛、石四时之脉) 312
十六难 (论脉有三部九候) 313
十七难 (论病者死生存亡可切脉尽知) 313
十八难 (论脉三部,部有回经) 313
十九难 (论脉有逆顺,男女有恒) 314
二十难 (论脉有伏匿,阴阳相乘相伏) 314
二十一难 (论形脉相应,以决生死) 314
二十二难 (论脉有是动,有所生病) 314
二十三难 (论手足三阴三阳脉之度数) 315
二十四难 (论手足三阴三阳气绝之脉) 315
二十五难 (论十二经与五脏六腑对应关系) 316
二十六难 (论十二经与十五络的对应关系) 316
二十七难 (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的关系) 316
二十八难 (论奇经八脉与十二经何起何继) 316
二十九难 (论奇经之为病) 316
卷下 317
三十难 (论营气与卫气运行相随) 317
三十一难 (论三焦者禀生始终治常之理) 317
三十二难 (论心肺独在鬲上) 317
三十三难 (论肝青象木,肺白象金) 317
三十四难 (论五脏各有声色臭味) 317
三十五难 (论五脏与六腑各有近远) 318
三十六难 (论肾为脏,何有两者) 318
三十七难 (论五脏之气通九窍) 318
三十八难 (论脏惟有五,腑独有六者,何也?) 318
三十九难 (论腑有五,脏有六者,何也?) 318
四十难 (论五脏所主) 319
四十一难 (论肝独有两叶,以何应也?) 319
四十二难 (论肠胃长短,受水谷多少) 319
四十三难 (论人不食饮,七日而死者,何也?) 320
四十四难 (论七冲门何在) 320
四十五难 (论八会者何也?) 320
四十六难 (论老人卧而不寐,少壮寐而不寤) 320
四十七难 (论人面独能耐寒者,何也?) 320
四十八难 (论人有三虚三实,何谓也?) 320
四十九难 (论五经自病,五邪所伤) 320
五十难 (论病邪之种类) 321
五十一难 (论病有欲得,而知病位) 321
五十二难 (论脏腑发病根本等否?) 321
五十三难 (论七传者死,间传者生) 321
五十四难 (论脏病难治,腑病易治) 321
五十五难 (论积聚何以别之) 322
五十六难 (论五脏之积) 322
五十七难 (论泄) 322
五十八难 (论伤寒有几?其脉如何?) 322
五十九难 (论狂癫之病,何以别之?) 323
六十难 (论头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 323
六十一难 (论望闻问切) 323
六十二难 (论脏井荥有五,腑独有六者) 323
六十三难 (论五脏六腑荥合,皆以井始) 323
六十四难 (论井荥合与阴阳五行之关系) 323
六十五难 (论所出为井,所入为合) 324
六十六难 (论十二经之原) 324
六十七难 (论脏之募皆在阴,俞在阳) 324
六十八难 (论井荥俞经合各有所主) 324
六十九难 (论虚实补泻) 324
七十难 (论春夏刺浅,秋冬刺深) 324
七十一难 (论刺营卫之法) 325
七十二难 (论调气之方) 325
七十三难 (论气虚者,井穴刺法) 325
七十四难 (论按季节对井荥俞经合的刺法) 325
七十五难 (论五行生克的刺法) 325
七十六难 (论补泻与取气) 325
七十七难 (论上工治未病) 325
七十八难 (论补泻刺法) 326
八十难 (论针刺入与出) 326
八十一难 (论实实虚虚,损不足益有余之害) 326
七十九难 (论泻其子,补其母之刺法) 326
第五部 伤寒论 329
伤寒杂病论原序 329
伤寒论 329
第五部 329
桂枝汤 330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330
桂枝加葛根汤 331
桂枝麻黄各半汤 332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 332
桂枝去芍药汤 332
桂枝加附子汤 332
桂枝二麻黄一汤 333
白虎加人参汤 333
桂枝二越婢一汤 333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 333
甘草干姜汤 334
芍药甘草汤 334
调胃承气汤 334
四逆汤 334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 335
葛根汤 335
葛根加半夏汤 335
葛根黄芩黄?汤 335
麻黄汤 335
小柴胡汤 336
大青龙汤 336
小青龙汤 336
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337
干姜附子汤 339
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 339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339
桂枝甘草汤 339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339
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340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 340
芍药甘草附子汤 340
茯苓四逆汤 340
五苓散 340
茯苓甘草汤 341
栀子豉汤 341
栀子甘草豉汤 341
栀子生姜豉汤 341
栀子厚朴汤 341
真武汤 342
栀子干姜汤 342
小柴胡汤 343
小建中汤 344
大柴胡汤 344
柴胡加芒硝汤 344
桃核承气汤 345
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345
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346
桂枝加桂汤 346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346
抵当丸 347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 347
抵当汤 347
大陷胸丸 348
大陷胸汤 348
小陷胸汤 349
文蛤散 349
五苓散 349
白散 349
柴胡桂枝汤 350
柴胡桂枝干姜汤 350
半夏泻心汤 351
十枣汤 351
大黄黄连泻心汤 351
附子泻心汤 352
生姜泻心汤 352
甘草泻心汤 352
赤石脂禹余粮汤 352
旋复代赭汤 353
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353
桂枝人参汤 353
瓜蒂散 354
白虎加人参汤 354
黄芩汤 354
黄芩加半夏生姜汤 355
黄连汤 355
桂枝附子汤 355
去桂加白术汤 355
甘草附子汤 356
白虎汤 356
炙甘草汤 356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358
大承气汤 358
小承气汤 358
白虎汤 360
栀子豉汤 360
白虎加人参汤 360
猪苓汤 360
蜜煎方 361
茵陈蒿汤 361
吴茱萸汤 362
麻子仁丸 363
栀子蘖皮汤 364
麻黄连轺赤小豆汤 364
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364
小柴胡汤 364
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365
桂枝加芍药汤 365
桂枝加大黄汤 365
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366
麻黄细辛附子汤 367
麻黄附子甘草汤 367
黄连阿胶汤 367
附子汤 367
桃花汤 367
猪肤汤 368
甘草汤 368
桔梗汤 368
苦酒汤 368
半夏散及汤 368
白通汤 369
白通加猪胆汁汤 369
真武汤 369
通脉四逆汤 369
四逆散 370
猪苓汤 370
辨厥阴病脉证并治 371
乌梅丸 372
当归四逆汤 372
茯苓甘草汤 373
麻黄升麻汤 373
干姜黄芩黄连人参汤 373
通脉四逆汤 374
白头翁汤 374
辨霍乱病脉证并治 375
四逆加人参汤 375
五苓散 376
理中丸 376
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 376
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 377
烧裈散 377
枳实栀子豉汤 377
牡蛎泽泻散 377
理中丸 378
竹叶石膏汤 378
第六部 381
金匮要略方论 381
第六部 金匮要略方论 381
卷上 38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 381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383
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386
疟病脉证并治第四 389
中风历节病脉治并治第五 390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393
肺瘘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 396
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 399
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 400
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 401
卷中 405
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405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 407
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 411
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 413
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 417
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第十六 419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 421
疮痈肠痈浸淫病脉证并治第十八 426
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治第十九 427
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 428
卷下 428
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 430
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 432
杂疗方第二十三 435
禽兽鱼虫禁忌并治第二十四 438
果实菜谷禁忌并治第二十五 443
第七部 中藏经 451
华氏中藏经序 451
第七部 451
中藏经 451
卷上 452
人法于天地论第一 452
阴阳大要调神论第二 452
生成论第三 453
阳厥论第四 454
阴厥论第五 454
阴阳否格论第六 455
寒热论第七 455
虚实大要论第八 456
上下不宁论第九 456
脉要论第十 457
五色脉论第十一 457
脉病外内证诀论第十二 457
生死要论第十三 458
病有灾怪论第十四 458
水法有六论第十五 459
火法有五论第十六 459
风中有五生死论第十七 459
积聚症癃杂虫论第十八 460
劳伤论第十九 461
传尸论第二十 461
论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之法第二十一 462
论肝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二 462
论胆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三 463
论心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四 463
论小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五 465
论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六 466
论胃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七 467
论肺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八 468
论大肠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二十九 470
卷中 470
论肾脏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 470
论膀胱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一 472
论三焦虚实寒热生死逆顺脉证之法第三十二 472
论痹第三十三 473
论气痹第三十四 474
论血痹第三十五 474
论肉痹第三十六 474
论筋痹第三十七 475
论骨痹第三十八 475
论治中风偏枯之法第三十九 475
论五丁状候第四十 476
论痈瘟疮肿第四十一 476
论脚弱状候不同第四十二 477
论水肿脉证生死候第四十三 478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第四十四 479
论服饵得失第四十五 480
辨三痞论并方第四十六 480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第四十七 481
论诊杂病必死候第四十八 483
察声色形证决死生第四十九 485
卷下 487
疗诸病药方六十八道 487
附录 500
药方三卷 500
第八部 脉经 519
脉经序 519
第八部 519
脉经 519
脉形状指下秘诀第一 520
卷一 520
平脉早晏法第二 521
分别三关境界脉候所主第三 521
辨尺寸阴阳荥卫度数第四 521
持脉轻重法第六 522
两手六脉所主五脏六腑阴阳逆顺第七 522
平脉视人大小长短男女逆顺法第五 522
辨脏腑病脉阴阳大法第八 523
辨脉阴阳大法第九 523
平虚实第十 524
从横逆顺伏匿脉第十一 525
辨灾怪恐怖杂脉第十二 525
迟疾短长杂脉第十三 526
平人得病所起脉第十四 527
卷二 528
平三关阴阳二十四气脉第一 528
诊病将差难已脉第十五 528
平人迎神门气口前后脉第二 530
平三关病候并治宜第三 534
平奇经八脉病第四(八脉为病不在十二经,故以系此卷之末) 537
卷三 539
肝胆部第一 539
心、小肠部第二 540
脾胃部第三 542
肺、大肠部第四 544
肾、膀胱部第五 545
卷四 547
辨三部九候脉证第一 547
平杂病脉第二 551
诊五脏六腑气绝证候第三 553
诊脉四时相反脉证第四 554
诊损至脉第五 555
诊脉动止投数疏数死期年月第六 558
诊百病死生诀第七 558
诊三部脉虚实决死生第八 562
卷五 563
张仲景论脉第一 563
扁鹊阴阳脉法第二 563
扁鹊华佗察声色要诀第四 565
扁鹊脉法第三 565
扁鹊诊诸反逆死脉要诀第五 568
卷六 572
肝足厥阴经病证第一 572
胆足少阳经病证第二 574
心手少阴经病证第三 575
小肠手太阳经病证第四 577
脾足太阴经病证第五 577
胃足阳明经病证第六 580
肺手太阴经病证第七 581
大肠手阳明经病证第八 583
肾足少阴经病证第九 583
膀胱足太阳经病证第十 585
卷七 586
病不可发汗证第一 586
三焦手少阳经病证第十一 586
病可发汗证第二 589
病发汗以后证第三 591
病不可吐证第四 593
病可吐证第五 594
病不可下证第六 594
病可下证第七 597
病发汗吐下以后证第八 600
病可温证第九 604
病不可灸证第十 605
病可灸证第十一 605
病不可刺证第十二 606
病可刺证第十三 606
病不可水证第十四 608
病可水证第十五 609
病不可火证第十六 610
病可火证第十七 611
热病阴阳交并少阴厥逆阴阳竭尽生死证第十八 611
重实重虚阴阳相附生死证第十九 613
热病生死期日证第二十 614
热病十逆死日证第二十一 615
热病五脏气绝死日证第二十二 615
热病至脉死日证第二十三 616
热病损脉死日证第二十四 616
卷八 616
平卒尸厥脉证第一 616
平痓湿暍脉证第二 617
平阳毒阴毒百合狐惑脉证第三 618
平霍乱转筋脉证第四 619
平中风历节脉证第五 620
平血痹虚劳脉证第六 620
平消渴小便利淋脉证第七 621
平水气黄汗气分脉证第八 622
平黄疸寒热疟脉证第九 625
平胸痹心痛短气贲豚脉证第十 626
平腹满寒疝宿食脉证第十一 627
平五脏积聚脉证第十二 628
平惊悸衄吐下血胸满瘀血证第十三 629
平呕吐哕下利脉证第十四 631
平肺痿肺痈咳逆上气淡饮脉证第十五 633
平痈肿肠痈金疮浸淫脉证第十六 635
平妊娠分别男女将产诸证第一 636
卷九 636
平妊娠胎动血分水分吐下腹痛证第二 637
平产后诸病郁胃中风发热烦呕下利证第三 641
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 642
平郁胃五崩漏下经闭不利腹中诸病证第五 644
平咽中如有炙脔喜悲热入血室腹满证第六 645
平阴中寒转胞阴吹阴生疮脱下证第七 645
平妇人病生死证第八 646
平小儿杂病证第九 646
卷十 647
手检图二十一部 647
第九部 黄帝针灸甲乙经 655
《黄帝三部针灸甲乙经》序 (晋) 皇甫谧 655
第九部 655
黄帝针灸甲乙经 655
精神五藏论第一 657
卷之一 657
五藏变腧第二 659
五藏六府官第四 660
五藏六府阴阳表里第三 660
五藏大小六府应候第五 661
十二经水第七 664
十二原第六 664
四海第八 665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日分漏刻第九 666
营气第十 668
营卫三焦第十一 668
阴阳清浊精气津液血脉第十二 670
津液五别第十三 671
奇邪血络第十四 671
五色第十五 672
阴阳二十五人形性血气不同第十六 674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上 678
卷之二 678
十二经脉络脉支别第一下 683
奇经八脉第二 687
脉度第三 689
十二经标本第四 689
经脉根结第五 690
经筋第六 691
骨度肠度肠胃所受第七 694
头直鼻中发际傍行至头维凡七穴第一 696
卷之三 696
头直鼻中入发际一寸循督脉却行至风府凡八穴第二 696
头直侠督脉各一寸五分却行至玉枕凡十穴第三 697
头直目上入发际五分却行至脑空凡十穴第四 697
头自发际中央傍行凡五穴第六 698
头缘耳上却行至完骨凡十二穴第五 698
背自第一椎循督脉下行至脊骶凡十一穴第七 698
背自第一椎两旁侠脊各一寸五分下至节凡四十二穴第八 699
背自第二椎两旁侠脊各三寸下行至二十一椎下两旁侠脊凡二十六穴第九 701
面凡三十九穴第十 702
耳前后凡二十穴第十一 703
颈凡十七穴第十二 704
肩凡二十八穴第十三 705
胸自天突循任脉下行至中庭凡七穴第十四 706
胸自输府侠任脉两旁各二寸下行至步廊凡二十穴第十五 706
胸自气户侠输府两旁各二寸下行至乳根凡十二穴第十六 707
胸自云门侠气户两旁各二寸下行至食窦凡十二穴第十七 707
腹自鸠尾循任脉下行至会阴凡十五穴第十九 708
腋胁下凡八穴第十八 708
腹自幽门侠巨阙两旁各半寸循冲脉下行至横骨凡二十二穴第二十 709
腹自不容侠幽门两旁各一寸五分至气冲凡二十四穴第二十一 710
腹自期门上直两乳侠不容两旁各一寸五分下行至冲门凡十四穴第二十二 711
腹自章门下行至居髎凡十二穴第二十三 711
手太阴及臂凡一十八穴第二十四 712
手厥阴心主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五 713
手少阴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六 713
手阳明及臂凡二十八穴第二十七 714
手少阳及臂凡二十四穴第二十八 715
手太阳及臂凡一十六穴第二十九 716
足太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 717
足厥阴及股凡二十二穴第三十一 718
足少阴及股并阴跷阴维凡二十穴第三十二 718
足阳明及股凡三十穴第三十三 719
足少阳及股并阳维四穴凡二十八穴第三十四 720
足太阳及股并阳跷六穴凡三十四(六)穴第三十五 721
经脉第一上 723
卷之四 723
经脉第一中 725
经脉第一下 728
病形脉诊第二上 731
病形脉诊第二下 733
三部九候第三 735
卷之五 736
针灸禁忌第一上 736
针灸禁忌第一下 739
九针九变十二节五刺五邪第二 740
缪刺第三 743
针道第四 746
针道终始第五 748
针道自然逆顺第六 751
针道外揣纵舍第七 752
卷之六 753
八正八虚八风大论第一 753
逆顺病本末方宜形志大论第二 755
五藏六府虚实大论第三 756
四时贼风邪气大论第五 759
阴阳清浊顺逆乱大论第四 759
内外形诊老壮肥瘦病旦薏夜甚大论第六 760
阴阳大论第七 762
正邪袭内生梦大论第八 764
五味所宜五藏生病大论第九 764
五藏传病大论第十 767
寿夭形诊病候耐痛不耐痛大论第十一 769
形气盛衰大论第十二 770
卷之七 77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上 771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中 774
六经受病发伤寒热病第一下 778
足阳明脉病发热狂走第二 781
阴裘发热厥阳衰发寒厥第三 782
太阳中风感于寒湿发痉第四 784
阴阳相移发三疟第五 785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上 789
卷之八 789
五藏传病发寒热第一下 792
经络受病入肠胃五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 794
五藏六府胀第三 797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藏第四 799
肾风发风水面肘胕肿第五 800
卷之九 801
大寒内薄骨髓阳逆发头痛第一 801
寒气客于五藏六府发卒心痛胸痹心疝三虫第二 802
邪在肺五藏六府受病发咳逆上气第三 803
肝受病及卫气留积发胸胁满痛第四 805
邪在心胆及诸藏府发悲恐太息口苦不乐及惊第五 806
脾受病发四肢不用第六 807
脾胃大肠受病发腹胀满肠中鸣短气第七 807
肾小肠受病发腹胀腰痛引背少腹控睾第八 809
三焦膀胱受病发少腹肿不得小便第九 812
三焦约内闭发不得大小便第十 812
足厥阴脉动喜怒不时发癫疝遗溺癃第十一 813
足太阳脉动发下部痔脱肛第十二 814
卷之十 814
阴受病发痹第一上 814
阴受病发痹第一下 816
阳受病发风第二上 818
阳受病发风第二下 821
八虚受病发拘挛第三 823
热在五藏发痿第四 824
手太阴阳明太阳少阳脉动发肩背痛肩前臑皆痛肩似拔第五 825
水浆不消发饮第六 825
胸中寒发脉代第一 826
卷之十一 826
阳厥大惊发狂痫第二 826
气乱于肠胃发霍乱吐下第四 829
阳脉下坠阴脉上争发尸厥第三 829
足太阳厥脉病发溏泄下痢第五 829
五气溢发消渴黄瘴第六 830
动作失度内外伤发崩中瘀血呕血唾血第七 831
邪气聚于下脘发内痈第八 832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上 833
寒气客于经络之中发痈疽风成发厉浸淫第九下 833
欠哕唏振寒噫啑泣出太息?下耳鸣啮舌善忘善饥第一 837
卷之十二 837
寒气客于厌发瘖不能言第二 839
目不得眠不得视及多卧卧不安不得偃卧肉苛诸息有音及喘第三 840
足太阳阳明手少阳脉动发目病第四 841
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 843
手足阳明脉动发口齿病第六 844
血溢发衄第七(鼻鼽息肉著附) 845
手足阳明少阳脉动发喉痹咽痛第八 845
气有所结发瘤瘿第九 845
妇人杂病第十 846
小儿杂病第十一 847
卷第二(卷末缺) 851
卷第一(佚) 851
顺养 851
黄帝内经太素 851
第十部 851
第十部 黄帝内经太素 851
六气 857
九气 858
调食 859
寿限 864
卷第三(卷首缺) 874
调阴阳 874
阴阳杂说 879
卷第五(卷首缺) 889
阴阳合 889
卷第四(佚) 889
四海合 893
十二水 895
卷第六(卷首缺) 903
五脏命分 903
脏腑应候 908
脏腑气液 910
卷第七(佚) 928
卷第八(卷首缺) 928
经脉病解 928
阳明脉解 931
经脉之二 932
经脉正别 932
卷第九 932
脉行同异 935
经络别异 939
十五络脉 940
经脉皮部 944
卷第十 947
督脉 947
带脉 948
阴阳乔脉 949
任脉 950
冲脉 952
经脉标本 954
阴阳维脉 954
经脉根结 957
卷第十一 960
本输 960
变输 968
腑病合输 970
气穴 972
气府 978
骨空 982
卷第十二(卷首缺) 984
营卫气 984
营卫气行 987
营五十周 991
卫五十周 993
经筋 996
卷第十三 996
骨度 1002
肠度 1004
脉度 1007
卷第十四(卷首缺) 1008
诊候之一 1008
四时脉形 1013
真脏脉形 1016
四时脉诊 1018
人迎脉口诊 1021
卷第十五 1032
色脉诊 1032
色脉尺诊 1037
尺诊 1039
尺寸诊 1040
五脏脉诊 1046
卷第十六(佚) 1058
卷第十七(卷首缺,只余卷尾,篇目亦缺) 1058
证候 1058
卷第十八(佚) 1060
卷第十九 1060
设方 1060
知古今 1060
知要道 1061
知方地 1063
知形志所宜 1064
知视由 1066
知针石 1067
知汤药 1074
知官能 1075
卷第二十(佚) 1080
卷第二十一(佚) 1080
卷第二十二 1080
九针之二 1080
刺法 1080
九针所主 1084
三刺 1085
三变刺 1089
五刺 1090
五脏刺 1091
五节刺 1092
五邪刺 1095
十二制(亡) 1098
卷第二十三 1098
九针之三 1098
量缪刺 1098
量气刺 1104
量顺刺 1105
疽痈逆顺刺 1106
量络刺 1108
杂刺 1109
天忌 1113
卷第二十四 1113
本神论 1115
真邪补泻 1117
虚实补泻 1121
虚实所生 1125
卷第二十五 1130
伤寒 1130
热病诀 1130
热病说 1133
五脏热病 1138
五脏痿 1141
疟解 1144
三疟 1146
十二疟 1148
卷第二十六 1152
寒热厥 1152
经脉厥 1154
寒热相移 1156
厥头痛 1158
厥心痛 1160
寒热杂说 1161
痈疽 1166
虫痈 1170
寒热瘰疬 1171
灸寒热法 1172
七邪 1173
卷第二十七 1173
十二邪 1176
邪客 1180
邪中 1182
邪传 1184
卷第二十八 1189
诸风数类 1189
诸风状论 1191
诸风杂论 1192
九宫八风 1193
三虚三实 1196
八正风候 1198
痹论 1199
卷第二十九(卷首缺) 1204
气论 1204
津液 1205
水论 1206
胀论 1208
风水论 1213
咳论 1214
卷第三十 1216
重身病 1216
温暑病 1217
四时之变 1217
伏梁病 1218
息积病 1218
热痛 1219
脾瘅消渴 1219
胆瘅 1220
头齿痛 1220
颔痛 1220
项痛 1221
喉痹嗌干 1221
目痛 1222
耳聋 1222
疹筋 1223
喜怒 1223
衄血 1223
血枯 1224
热烦 1224
身寒 1224
肉烁 1225
卧息喘逆 1225
少气 1226
气逆满 1227
疗哕 1227
腰痛 1227
髀疾 1229
痿厥 1230
癃泄 1230
膝痛 1230
如蛊如妲病 1231
癫疾 1231
惊狂 1232
厥逆 1233
厥死 1234
阳厥 1234
风逆 1235
风痉 1235
酒风 1236
经解 1236
身度 1237
经络虚实 1237
刺疟节度 1238
禁极虚 1238
顺时 1238
刺腹满数 1239
刺霍乱数 1240
刺痫惊数 1240
刺腋痈数 1240
病解 1241
久逆生病 1241
六腑生病 1242
肠胃生病 1242
经输所疗 1242
附篇 1243
遗文 1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