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PDF下载

  • 购买积分:12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罗炽,刘泽亮著
  • 出 版 社:武汉:武汉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4
  • ISBN:7543012928
  • 页数:333 页
图书介绍:

《中华易文化传统丛书》总序 1

序一 唐明邦 1

第一章 源一流分--中国的易文化传统与民族思维方式 1

第一节 中国的易文化传统 1

一、传统、民族文化传统 2

二、《周易》、易文化传统 4

序二 冯天瑜 5

自序 7

三、儒家《易》学与道家《易》学 13

第二节 易文化奠定的民族传统思维方式 18

一、思维方式、民族思维方式及其成因 18

二、《周易》奠定的中华民族思维方式 23

三、太极、阴阳、五行模式与经学模式 38

第二章 天人合一--整体思维 41

第一节 先秦道家的整体思维 42

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42

二、“营魄抱一”,“涤除玄鉴” 45

三、“道通为一” 47

第二节 先秦儒家的整体思维 50

一、“获罪于天,无所祷也” 50

二、“尽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则知天矣” 53

三、“万物同宇而异体” 56

第三节 《易传》儒道互补的整体思维 64

一、“天地絪缊,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 65

二、“《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68

三、“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 71

四、《易传》整体思维的流风余韵 78

第四节 秦汉黄老道家、道教与佛教的整体思维 81

一、“生气通天” 82

二、“三道由一” 84

三、“三合相通” 87

四、“一多相即” 90

第五节 宋明道学的整体思维及对它的批判总结 93

一、“天人无二,不必言合” 94

二、“理一分殊” 95

三、“宇宙即是吾心” 98

四、“以人道率天道” 99

第三章 奉常处变--循环思维 106

一、“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107

第一节 先秦道家儒家的循环思维及其整合 107

二、“得其环中,以应无穷” 111

三、“五百年必有王者兴” 115

四、“始则终,终则始” 117

五、“复,其见天地之心” 118

第二节 秦汉黄老道家、道教与佛教的循环思维 122

一、“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22

二、“天道不远,三五复反” 127

三、“三世因果,六道轮回” 132

第三节 儒学的循环思维 139

一、“天不变,道亦不变” 140

二、“物理极而必反” 142

三、“统、泯、随之交、轮、几” 149

第四章 寓理于事--形象思维 157

第一节 先秦道家、儒家的形象思维及其互补 159

一、“天地之间,其犹?与” 159

二、“混沌之死” 163

三、“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172

四、“上下与天地同流” 177

五、“善言天者必有征于人” 179

六、“近取诸身,远取诸物” 183

第二节 秦汉黄老道家、魏晋玄学和道教的形象思维 188

一、“人天相类” 188

二、“寻言以观象,”“寻象以观意” 188

三、“把乾坤为鼎器” 190

第三节 佛教的形象思维 193

一、“从熟酥出醍醐” 194

二、“五戒”与“五常” 196

三、“镜灯万象” 200

四、“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204

第四节 儒学的形象思维 209

一、“天者,万物之祖也” 209

二、“月落万川,处处皆圆” 212

三、“万物森然于方寸之间” 214

四、“盈天下皆象也” 215

第五章 内省顿悟--直觉思维 218

第一节 先秦道家、儒家的直觉思维及其升华 220

一、“静观玄鉴” 220

二、“得意而忘言” 222

三、“万物皆备于我” 227

四、“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233

第二节 黄老新道家、魏晋玄学和道教的直觉思维 237

一、“游于太素” 237

二、“得意忘象” 240

三、“冥然自合” 242

四、“可以口诀,难以书传” 244

第三节 佛教的直觉思维 249

一、“以无知之般若,照彼无相之真谛” 250

二、“一悟即至佛地” 251

三、“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254

第四节 儒学的直觉思维 259

一、“内视反听” 259

二、“通微生于思” 260

三、“通天人,合内外” 269

第六章 革故鼎新--中华民族传统思维方式的继承和创新 276

第一节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价值评估 276

一、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互补与关联 276

二、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二重性 279

三、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双重效应 286

第二节 理性的觉醒和传统思维方式的重构 295

一、时空的移转与主题的变换 295

二、西学的流播与传统的超越 299

三、哲学的还原与思维的进化 308

第三节 现代化与思维方式的趋同 310

一、实践的呼唤与科学的折光 311

二、历史的抉择与民族的觉醒 316

三、在否定中更生,在发展中趋同 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