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3
第一章 一致和分歧的种类 5
一、分析的目的与范围 6
二、信念分歧与态度分歧 6
三、流行的观点 13
四、伦理学问题的二元性 16
第二章 工作模型 25
一、道德判断和祈使句的比较 25
二、使伦理学成为可推理和探究之科学的因素 32
三、语言的灵活性 39
四、小结 43
第三章 意义的一些实用方面 45
一、语言研究的相关性 45
二、说明情感意义的例子 45
三、澄清意义实际含义的困难 50
四、倾向性 55
五、被看作语词倾向性的意义 63
六、情感意义的特殊性 69
七、描述意义;语言规则 72
八、意义的相互关系;隐喻 82
九、意义的其它种类;独立和依赖的情感意义 88
十、小结 91
第四章 分析的第一个模式 92
一、善的情感意义 92
二、语言的灵活性和依赖的情感意义 96
三、第一模式的显著特征 101
四、某些明显的模棱两可性 109
五、可能出现的误解 115
六、自然主义与非自然主义 122
第五章 第一模式:方法 125
一、论证的理由 125
二、理由使用方式的例证 127
三、个人决定与人际决定的比较 146
四、伦理学方法的终极性问题 150
第六章 劝导 156
一、非理性的方法 156
二、实例;通常与劝导相伴随的理性成分 158
三、自我劝导 166
第七章 有效性 171
一、伦理学的有效性与归纳演绎逻辑的有效性之比较 171
二、对方法的评价 175
三、分析本身在多大程度上包含着这样的评价? 180
四、技术性的说明 185
五、“真实性”的不同含义及其对问题的影响 189
一、问题:目的确实能够独立于手段之外吗? 196
第八章 内在价值与外在价值 196
二、基本概念;流行的假定 200
三、态度一致的类型;没有目的一致的手段的一致 203
四、混合的与复合的一致;强化 210
五、手段在方法论中的必要性 216
六、手段发展为目的 219
七、适用于规范伦理学的结论;目的与最根本目标 224
八、小结 231
第九章 分析的第二模式;劝导性定义 233
一、第二模式的显著特征——即承认伦理学术语中除情感意义外还有丰富多样的描述意义 233
二、以原因为理由的定义 238
三、这些定义在伦理学中的作用 247
四、柏拉图对劝导性定义的隐含用法 254
第十章 第二模式:方法 258
一、两个模式的实际对等之处 258
二、对方法的具体例证 262
三、其它的相似性 270
第十一章 道德家与宣传家 276
一、赞成和反对规劝的规劝 276
二、作为一种科学的、中性术语的“宣传” 278
三、被加以劝导性定义的“宣传” 282
四、小结 287
一、约翰·杜威分析的中心内容 288
第十二章 某些相关理论 288
二、艾耶尔、罗素、卡尔纳普和其他一些作家 301
三、培里论兴趣的包容性 305
四、穆尔和不可定义性 308
五、休谟 310
第十三章 关于定义功能的进一步考察 315
一、劝导性的准定义 315
二、中性定义及其对知识兴趣的影响 321
三、再强调定义 330
四、法律定义 334
一、独立的可避免性与非决定论 338
第十四章 可避免性;非决定论 338
二、如果判断要指导随后的行为,那么可避免性就是至关重要的 342
三、惩罚理论中的相似问题 347
四、判断的其它先决条件 351
五、非决定论对道德是不相干的 354
第十五章 分析的实践意义 361
一、对方法论的规范研究 361
二、对于科学之道德含义的几种典型误解 362
三、关于如何正确运用科学的建议 371
四、劝导的正当用法 376
五、结论 380
人名索引 3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