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思想史 隋唐宋元明清卷》PDF下载

  • 购买积分:20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刘泽华主编;乔治忠等撰稿
  • 出 版 社: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21301224X
  • 页数:736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章 隋唐诸帝成熟且完备的君道论 1

第一节 隋唐诸帝的自我政治意识与君道 2

一 帝王观念:神化、道化、人化 3

二 君道的内在矛盾与“为君实难” 8

三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12

第二节 民本论:君权的绝对性与相对性 15

一 “君依于国,国依于民” 16

二 重民政策的基本原则及其实践极限 22

三 君权至上与民为国本的一致性 29

第三节 君臣一体论:驭群臣与驭天下 34

一 君臣:政治统一体 35

二 “封建”之争:论传祚与公私 43

三 孝治:忠孝规范与臣之轨度 50

四 御臣之道与御臣之制 54

第四节 法制论:人治与法治 59

一 以王权为依归的法制思想 60

二 法的命运系于君主的德行 65

第五节 纳谏论:兼听与独断 69

一 纳谏:对一切帝王普遍适用的政治原则 70

二 导谏:“恐人不言,导之使谏” 82

第二章 隋唐时期佛教和道教的政治思想 88

第一节 佛、道、儒三教的争衡与兼摄 88

一 傅奕尊王权、辨华夷的废佛论 89

二 佛教佛性论、道教道性论与儒家心性论 93

第二节 道教神化王权和宗法的政治思想 98

一 唐代著名道士的尊王崇道论 98

二 道教经戒对社会政治文化的影响 109

第三节 佛教的中国化与政治文化 114

一 佛教道德的宗法化与臣民文化 115

二 “辅教助化”:佛教与王权进一步结合 121

三 “弥勒出世”与反抗王权的政治意识 127

第三章 隋唐儒学的复兴及其政治哲学的新变化 129

第一节 孔颖达的道论与治道 132

一 自然本体和伦理本位相结合的道论 133

二 以礼仁为中心的治国之道 136

三 君德论 144

四、弘扬道论与继往开来 149

第二节 《中说》兴王道、正礼乐的政治思想 151

一 “三教可一” 153

二 “措之事业则有主”的天人观 154

三 兴王道、正礼乐 156

四 守道无私、爱民厚生 158

一 重人事的天与人不相预论 162

第三节 柳宗元的大中之道及国家政体论 162

二 国家政体论:郡县制为“势”之必然 166

三 仁义、礼法、经权与王权体系 169

四 “生人”之道与“苛政猛于虎” 172

第四节 韩愈的道统论与尊君思想 175

一 博采众艺,“务使合于孔子之道” 175

二 道统论:儒为中华之魂 178

三 性品说:社会等级制度的理论基础 182

四 圣人创制立法说与尊君论 185

第五节 李翱的复性说和儒家道德的绝对化 187

第四章 唐末、五代反思君主政治、憧憬均平理想的政治思想 193

第一节 农民战争的武器批判与均平意识的凸显 194

第二节 皮日休对专制帝王的批判与仁政论 200

第三节 《无能子》否定圣人、君王和纲常的政治思想 205

一 自然、无为、无心的天理论 206

二 圣人是人类社会的罪人 208

第四节 罗隐对暴君的批判与明君论 214

第五节 谭峭的君盗论与均食、尚俭论 221

第五章 北宋时期改革政治、强化王权的政治思想 227

第一节 宋初诸帝改革体制、强化集权的政治方略 227

一 “驾驭戎臣为要机” 228

二 削夺地方权力 限制朝臣权柄 230

三 “与士大夫治天下”:养官和不抑兼并 231

四 守内虚外 232

第二节 改革思潮的兴起和“庆历新政 234

一 改革思潮的兴起及其特点 234

二 范仲淹变通更张与忧君忧民的政治思想 238

第三节 李觏通变救弊的政治思想 246

一 礼论 247

二 道兼常权、通变救弊与君主“安民”之策 250

三 王与霸属同质 食与货为政本 253

四 强本节用 理财平土 寓兵于农 255

第四节 司马光“急于求人,缓于立法”的政治思想 258

一 以史资治的政治意识 259

二 “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 263

三 理想的圣王模式 266

四 以用人为中心的御臣和治国之术 269

第五节 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熙丰新法” 274

一 道兼本末与“性不可以善恶言” 276

二 改易更革论 283

三 大明法度 众建贤才 摧抑兼并 286

四 改易更革的归宿 289

一 理学思潮兴起的原因 293

第一节 宋代理学思潮及其主要流派 293

第六章 宋代理学的政治哲学、政治价值和政策思想 293

二 宋代理学的流派及其主要代表人物 295

第二节 理(道)论:宗法君主制度社会规范的绝对化 302

一 道(理)是宇宙的本体和最高主宰 302

二 万殊一本:道与人伦同实异名 306

三 “理一分殊”:纲常为“人道之大经,政事之根本” 309

四 理想政治模式:宗法、分封、井田 312

第三节 人性论:“存天理,灭人欲” 318

一 天命之性:尽人皆同的道德属性 318

二 气质之性:人类品流参差的根由 320

三 理欲之辨与宗法伦理性政治人格 326

四 内圣外王:造就君主制度合格政治角色的进修之术 333

第四节 中和论:礼仁政治的方法论 338

一 分二合一、定位不易的矛盾观 339

二 中和的政治哲学意义 344

三 礼仁一体的政治论 352

四 德与刑:为民请命与为民请杀 357

第五节 道统论:政治思想与匡时济世 364

一 圣王合一的政治理想 365

二 纲常盛衰、周而复始的历史哲学 368

三 损益、经权、革命:政治调节的方法和主体 374

四 “一心可以兴邦”与“格君心之非” 381

第七章 南宋的事功思潮和邓牧的异端思想 388

第一节 陈亮“倡事功”的政治思想 388

一 陈亮与朱熹的王霸义利之辨 389

二 论君臣:“操其要于上,而分其详于下” 396

三 论华夷之分与辨和战 401

一 “以利和义”、“道归于物” 404

第二节 叶适“以利和义”的政治思想 404

二 独运威柄 分画事权 406

三 德治为本 举贤养民 409

第三节 邓牧抨击君主制度的异端思想 412

第八章 辽、西夏、金的统治思想 417

第一节 兼容并包、因俗而治、逐渐汉化的统治方略 418

一 仿效中原王权,建立皇帝制度 419

二 因俗而治,两套官制 421

三 “夷可变华”,尤重儒教 423

四 习中华君道,做正统天子 426

五 不断改革,与中华渐趋大同 430

第二节 承天后及辽圣宗的政治思想 432

一 任贤纳谏 用人不疑 432

二 整顿吏治 严惩贪酷 433

三 开科取士 重用汉宫 434

四 修订法律 改革制度 435

第三节 金世宗的吏治思想 436

一 天子不能专行独断 437

二 知人则哲 唯贤是用 440

三 严明制度 以法御臣 443

第九章 元代“用夏变夷”思潮与理学的官学化 448

第一节 早期汉蒙文化关系与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 449

一 元朝民族歧视政策与政治思想发展趋势 449

二 耶律楚材的治国主张 451

第二节 以郝经为代表的“用夏变夷”思潮与礼治思想 457

一 “用夏变夷”:汉蒙文化沟通的价值中介 458

二 推行汉法与礼义治国 462

一 程朱理学北传与倡兴“有用之学” 467

第三节 理学的官学化 467

二 许衡与理学的官学化 470

第十章 明代统治者强化集权、专制的政治思想 474

第一节 朱元璋维护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 475

一 兴革命与禁革命 475

二 重民与君主专制 478

三 尊儒崇经与愚民 481

四 治吏之术 485

第二节 朱棣崇道统、尊理学的政治思想 487

第三节 丘?的“帝王之学” 493

一 “立万世帝王天德王道之标准” 494

二 正朝廷 固邦本 498

三 “正君心”与“审几微” 503

第四节 张居正“尊主庇民”的政治思想 507

一 “振纪纲”:加强中央集权 508

二 综核名实 整饬吏治 510

三 抑豪强以固邦本 513

四 禁私学,实行文化专制 516

五 治体用刚 519

第十一章 王阳明心学及其后学的政治思想 521

第一节 王阳明心学与“破心中贼” 522

一 “心即理”与“天下一家”的政治理想 523

二 “致良知”与“破心中贼” 527

三 “知行合一”与政治道德实践 534

第二节 王艮、何心隐世俗化的儒学政治思想 538

一 王艮的“百姓日用之学” 539

二 何心隐“非名教之所能羁络”的道德平等观 544

第三节 李贽追求平等、张扬个性的政治思想 550

一 天地本源说与平等观 551

二 童心说与传统价值批判 556

三 私利说 561

四 发展多样化的理想社会 563

第十二章 东林党人关切时弊的政治思想与忠君政治心态 567

第一节 维护君权的理想选择和现实中的冲突 569

一 尊君和制约君权 569

二 “以道匡君”与君权的冲突 572

第二节 道德救世 576

一 礼义道德治天下 576

二 兴儒学以救世 579

三 修身为本 人皆向善 581

第三节 惩治贪官污吏 583

一 吏治颓坏的现象及原因 583

二 治吏之方 586

三 严惩矿监税使 587

第四节 君子小人辨 589

一 君子小人与治乱 589

二 君子小人的绝对化与党派意识 591

第五节 东林党人的政治心态 593

一 东林党人的政治选择 593

二 东林党人的政治心态特征 595

第十三章 清初封建士大夫群体的自我批判思潮 599

第一节 黄宗羲对秦汉以来政治体制的批判 600

一 “天下为主,君为客”说 601

二 宰相理政、方镇御边、学校清议 609

三 “重定天下之赋”和“工商皆本” 614

第二节 顾炎武改革君主集权政体的设想 618

一 批判“私天下”的政治体制 619

二 适度分权的政体论:“寓封建之意于郡县” 622

三 明道救世与“废天下之生员” 626

第三节 王夫之对儒家政治哲学的反刍和重构 630

一 “循天下之公”及对“孤秦陋宋”的激烈抨击 631

二 内蕴悖论的历史观:理势相成与礼惟贞常 634

三 理欲合一与夷狄、小人、庶民禽兽论 640

四 道器统一论与任法任人并重 648

五 道统、治统与尊君 654

第四节 吕留良对“天下一统于君”的抨击 658

第五节 唐甄抨击暴君、调整王权的思想 662

一 秦汉以来帝王皆贼 663

二 调整绝对君权的具体设想 668

三 “平则万物各得其所” 671

第一节 绝对君主专制的政治理论 674

一 君位独尊、严抑臣下 674

第十四章 清代前期诸帝维护绝对君权的政治思想 674

二 批斥和杜绝朋党 679

三 文化领域的崇正斥邪论 682

四 秘密建储的理论及其实质 685

第二节 突出“臣节”的政治价值观 689

第三节 敬天法祖的政治原则 693

第四节 “大一统”论与“正统论” 700

第十五章 龚自珍与古典政治思维的终结 709

第一节 19世纪前期的社会思潮 710

第二节 龚自珍“自改革”、救衰世的政治思想 713

一 激烈抨击“衰世”,劝诫朝廷“自改革” 714

二 平均、农宗与尊命 720

三 理想:君师合一 726

四 “尊君—罪君”政治文化范式 728

后记 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