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土壤的形成 1
一、地球上的土壤 1
二、岩石的风化物及其运积 3
(一)物理的风化 4
(二)化学的风化 5
(三)生物的风化 6
(四)岩石风化的运积 6
三、岩石的风化物只是形成土壤的母质 7
四、绿色植物创造了肥沃的土壤 8
五、影响土壤形成的各种因素 10
(一)母质 10
(二)地形 12
(五)时间 13
(四)生物 13
(三)气候 13
六、人类活动对土壤形成的影响 14
第二章 土壤的组成 16
一、土壤中的矿质成分及机械组成 16
(一)土壤矿质颗粒的分级 16
(二)各级土粒的性质 20
(三)土壤矿物质的矿物成分 21
(四)土壤的机械组成和质地分类 22
二、土壤中的有机物质 25
(一)土壤中有机质的来源及组成 26
(二)土壤中有机质的矿化作用 28
三、土壤腐植质 29
(一)土壤中有机质的腐植化作用 30
(二)土壤腐植质的组成和性质 31
四、土壤中的微生物 33
(一)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及其形态 33
(二)土壤微生物的生活条件 37
五、土壤中的水分 40
(一)吸湿水 40
(二)膜状水 41
(三)毛管水 42
(四)重力水 43
六、土壤中的空气 44
(一)土壤空气的组成和作用 44
(二)土壤通气性及其调节 46
七、土壤是一个特殊的机体 47
第三章 土壤的物理性质 49
一、土壤的三相比例 50
二、土壤的比重与容重 52
(一)土壤比重 52
(二)土壤容重 53
三、土壤中的孔隙 54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 55
四、土壤的结构 56
(二)土壤团粒的形成 58
(三)土壤结构改良剂的应用 60
(四)土壤的团粒结构与土壤肥力 62
五、土壤的温度 64
(一)土壤温度与植物生育 64
(二)土壤热量的收入与支出 65
(三)土壤的热性质 67
(五)影响土壤热状况的因素 71
(四)土壤温度的变化 71
六、土壤的物理机械性 72
(一)土壤粘结性 73
(二)土壤粘着性 75
(三)土壤塑性 76
第四章 土壤的化学性质 78
一、土壤的化学组成 78
一、土壤的反应 83
(一)土壤酸度 84
(二)土壤碱度 86
三、土壤的缓冲性能 87
四、土壤的氧化还原反应 88
五、土壤中的酶 91
(一)土壤中的无机胶体 93
第五章 土壤胶体及其作用 93
一、胶体的概念及土壤胶体的种类 93
(二)土壤中的有机胶体 95
(三)土壤中的有机无机复合胶体 95
二、土壤胶体的构造 96
三、粘土矿物的构造特征 98
四、土壤胶体的性质 102
(一)胶体具有巨大的表面能 102
(二)胶体具有带电性 103
(三)胶体的凝聚和分散作用 105
五、土壤的阳离子交换 106
(一)阳离子交换作用的特点 106
(二)阳离子的交换能力 107
(三)阳离子交换容量 109
(四)土壤的盐基饱和度 110
六、土壤的阴离子交换吸收作用 111
七、土壤胶体的保肥与供肥 112
第六章 土壤对植物的养分供给 114
一、植物从土壤中吸收的养料 114
二、土壤中的氮 116
(一)土壤中氮的形态 117
(二)土壤中含氮有机物的矿质化过程 118
(三)土壤中的固氮作用 120
(四)土壤中的脱氮作用 121
三、土壤中的磷 122
(一)土壤中磷的形态 122
(二)土壤中磷的固定 123
四、土壤中的钾 125
(一)土壤中钾的形态 126
(二)土壤中钾的释放 127
(三)土壤中钾的固定 128
五、土壤中的其它营养元素 129
(一)土壤中的硫 129
(二)土壤中的钙和镁 129
(三)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130
六、土壤溶液的特性 131
七、土壤怎样供给植物养分 133
第七章 土壤对植物的水分供给 136
一、土壤中的水分运动 136
(一)土壤水的薄膜运动 136
(二)土壤水的毛管运动 138
(三)土壤水的重力运动 141
(四)土壤水的气态运动 142
二、冬季春季土壤水的运动 143
(一)冬季土壤水分向表层的汇集 144
(二)春季土壤的“返浆”与“煞浆” 145
三、土壤水的有效性 146
四、土壤的含水量 150
五、土壤怎样供给植物水分 153
六、土壤水分的能量概念 154
七、土壤水分状况的调节 159
(一)春季整地保墒 159
(二)适时早种与适当深播 160
(三)踩好格子与播后镇压 161
第八章 土壤的管理与培肥 163
一、土壤的肥力 163
二、土壤的生态系统 166
三、土壤的污染 168
四、土壤的侵蚀与恶化 172
五、土壤的管理 174
(一)土壤污染的防治 174
(二)土壤侵蚀的防治 176
(三)土壤风蚀、砂化、盆碱化的防治 176
六、土壤的培肥 177
(一)土壤肥力的下降 178
(二)土壤肥力的培育与调节 181
(三)土壤的培肥措施 182
第九章 吉林省土壤形成的自然条件 185
一、气候 185
二、地形 191
三、成土母质 197
(一)各种岩石的风化物 198
(二)各种土质堆积物 200
(三)冰碛物和冰水堆积物 201
(四)火山碎屑堆积物 202
四、植被 203
(一)森林植被 203
(二)森林草原植被 204
(三)草原植被 205
五、河流水系 206
(一)松花江水系 206
(二)图们江水系 207
(三)鸭绿江水系 207
(四)辽河水系 207
一、吉林省土壤形成的特点 208
第十章 吉林省土壤的主要成土过程 208
(一)东部山区土壤形成的特点 209
(二)中部台地区土壤形成的特点 210
(三)西部平原区土壤形成的特点 211
二、土壤形成的灰化过程 211
三、土壤形成的潜育化过程 213
四、土壤形成的白浆化过程 214
五、土壤形成的草甸化过程 216
六、土壤形成的沼泽化及泥炭化过程 217
七、土壤形成的黑土化过程 221
八、土壤形成的聚钙化过程 222
九、土壤形成的盐碱化过程 223
(一)土壤的盐化 224
(二)土壤的碱化 226
(一)山地苔原土 229
一、东部山地的土壤 229
第十一章 吉林省的主要土壤 229
(二)棕色针叶林土 230
(三)暗棕色森林土 232
二、白浆土 233
(一)白浆土的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 234
(二)白浆土的类型 235
(三)白浆土的农业利用 236
三、黑土 237
(一)黑土的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 237
(二)黑土的类型 239
(三)黑土的农业利用 240
四、黑钙土 241
(一)黑钙土的形态特征及理化性质 241
(二)黑钙土的类型 242
(三)关于淡黑钙土 244
(四)黑钙土的农业利用 244
五、栗钙土 245
六、草甸土 246
七、沼泽土、泥炭土及水稻土 248
(一)沼泽土 249
(二)泥炭土 250
(三)沼泽土及泥炭土的改良利用 251
(四)水稻土 252
八、盐碱土 253
(一)盐碱土的分类 253
(二)吉林省盐碱地土壤的类型 257
一、坡耕地的治理与土壤改良 260
(一)水土流失的类型及其危害 260
第十二章 低产土壤的改良 260
(二)坡耕地的治理 262
(三)坡耕地的土壤改良 263
二、黄土地土壤的改良 264
(一)黄土地土壤低产的原因 265
(二)黄土地的土壤改良措施 265
三、涝洼地土壤的改良 268
(一)涝洼地的低产原因 269
(二)改良涝洼的地主要措施 270
四、砂土地的改良 273
(一)土壤风蚀的防治 273
(二)农田防护林的功用 275
(三)砂土地的农业生产特性 276
(四)砂土地的土壤改良 277
五、盐碱地土壤的改良 278
(一)盐碱地妨害作物生育的原因 279
(二)盐碱地土壤的改良 281
附录一:土壤养分的速测方法 284
一、对土壤速测方法的要求 285
二、土壤的采样和处理 287
三、土壤含水量的速测 290
四、土壤pH值的速测 291
五、土壤中氮素养分的速测 292
六、土壤中速效磷的速测 297
七、土壤中速效钾的速测 301
八、试剂和标准溶液的配制 302
附录二:吉林省土壤分类系统表 308
一、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暂行)土壤工作分类制 308
二、吉林省土壤工作分类系统表 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