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阴阳的社会科学背景 1
第一节 阴阳概念的形成 2
一、形成的年代 2
二、阴阳的原始意义 4
二、阴阳概念的基本特点 6
第二节 阴阳概念的发展 9
一、概念的扩展 9
二、阴阳的解释作用 12
第三节 从阴阳学说到阴阳哲学体系 14
一、阴阳是各派的共识 14
二、哲学阴阳学说 16
三、阴阳哲学体系 21
四、阴阳五行学派 26
第四节 阴阳三大根系 27
二、阴阳是气 28
一、阴阳是实体 28
三、阴阳是事物的属性 30
第二章 阴阳的自然科学背景 31
第一节 日、地、月概况 31
一、太阳概况 31
二、地球概况 32
三、月球概况 33
第二节 阴阳的自然科学根据 34
一、原始阴阳的自然科学根据 34
二、哲学阴阳的自然科学根据 35
三、中医阴阳的自然科学根据 36
第三节 阴阳消长的自然科学根据 39
一、天球与太阳的视运动 39
二、阴阳消长与季节 41
三、传统历法 43
第三章 中医阴阳概念 46
第一节 中医阴阳学说 46
一、中医经典著作 47
二、从哲学阴阳学说到中医阴阳学说 48
三、难题和困惑 50
第二节 中医阴阳概念的定义 52
第三节 阴阳的普遍性--兼论阴阳无限可分 55
第四节 中医阴阳三大根系 57
第四章 中医阴阳概念的哲学层次 60
第一节 观点 60
一、普遍联系的观点 61
二、变化的观点 63
三、朴素的辩证法 64
一、普通划分方法 66
第二节 方法 66
二、中医阴阳分类列举 68
三、阴阳分类的意义 73
第五章 气 76
第一节 阴气、阳气 77
第二节 人的阴、阳二气的性质和分工 78
第三节 生命图像 80
一、形象的描绘 81
二、生命图像 83
第四节 疾病的解释性模型 87
一、阴、阳二气受到干扰、侵袭 87
二、阴阳失常、失职 89
三、阴阳不和 89
四、具体疾病模型 90
第六章 变量 93
第一节 《内经》的模糊量 93
第二节 阴阳--变量 95
第三节 符号学简介 97
第四节 阴阳--状态变量 101
第五节 疾病的实用性模型 105
第七章 人体正常三律 109
第一节 节奏律 109
一、《内经》记述的生命节律现象 110
二、人身阴阳节律 112
三、数学模型 115
四、阴阳极限环 118
第二节 稳定律 121
一、阴阳平衡 121
二、平衡与平衡态 125
三、平衡的简易表达式 129
四、平衡与稳定 132
五、平衡不是消极概念 133
第三节 演化律 135
一、《内经》记述的生命演化规律 135
二、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136
三、阴阳的演化规律 140
四、数学模型 143
第四节 生与死 145
第五节 “中国式”的生命模型 147
一、人体正常三律之间的关系 148
二、中国古代的时间观念 149
三、阴阳螺旋 153
第八章 阴阳--不可测量 157
第一节 中医学的病因 158
一、自然因素 159
二、精神因素 160
三、生活方式 160
四、社会因素 161
一、望诊 162
第二节 中医学的诊法 162
二、闻诊 163
三、问诊 164
四、切诊 164
第三节 人身阴阳的产生 165
第九章 人体病变四律 170
第一节 失衡律 170
一、阴阳失衡 170
二、相图 172
三、两组状态变量、两个坐标系 175
四、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179
五、聚类分析 180
第三节 衰减律 190
二、数学表达式 191
一、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91
三、两个吸引子 192
第三节 假象律 193
一、阴证似阳,阳证似阴 193
二、实例 196
三、解释性模型与实用性模型 198
第四节 突变律 200
一、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201
二、阴阳突变 204
三、数学模型 207
第五节 阴阳的量变、质变问题 214
一、阴阳转化 214
二、阴阳的量变、质变问题 215
结语 220
参考文献 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