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第一章 孟子思想的时代背景 1
第一节 战国时期的经济变革与政治风云 2
第二节 战国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术文化的繁荣 13
第七章 仁政论 17
第三节 孟子的身世与师承 23
第二章 天道观 32
第一节 孟子天道观中的神学残迹 33
第二节 孟子的“命运之天”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44
第三节 孟子天道观中的唯物主义因素 55
第三章 认识论 64
第一节 先天的理性思维和后天的知识积累 66
第二节 对认识的层次和知行关系的探索 75
第三节 关于认识的检验问题 86
第四章 人性论 92
第一节 孟子人性论中反映出来的对人的重视 94
第二节 性善论是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100
第三节 孟子人性论的伦理化和理性化倾向 107
第五章 历史观 118
第一节 英雄史观 121
第二节 社会治乱交替论 127
第三节 社会分工论 131
第六章 伦理观 146
第一节 道德的先天起源与后天的修养 146
第二节 居仁由义--培养理想人格的基石 156
第三节 维护宗法纽带是孟子伦理观的核心 166
第一节 孟子的仁政论是早期民本思想在战国中期的新发展 178
第二节 孟子的仁政设想是带有理想色彩有超前方案 188
第三节 孟子的仁政论要求适当限制群主的权力 203
第八章 审美观 215
第一节 孟子关于美善统一和美高于善的观点 217
第二节 美感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问题 227
第三节 孟子对文学作品特点的分析 233
第九章 价值观 241
第一节 在培养理想人格的过程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 244
第二节 价值取向的多层次原则 249
第三节 人的价值是在矛盾冲突中实现的 255
第十章 名实观 262
第一节 孟子的正名思想 264
第二节 孟子论“知类”和“求故” 267
第三节 孟子论言、意、志 276
结束语 281
后记 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