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推拿基础篇 3
第一章 推拿学简史 3
第二章 中医基础 16
第一节 阴阳五行学说 16
一、阴阳学说 16
二、五行学说 20
三、阴阳学说与五行学说的关系 22
第二节 脏象学说 23
一、五脏 24
二、六腑 29
三、奇恒之腑 31
四、脏腑之间的关系 32
第三节 气、血、津液学说 34
一、气 34
二、血 35
三、津液 36
第四节 病因学说 37
一、发病原理 37
二、致病因素 37
第五节 诊法 43
一、望诊 43
二、闻诊 54
三、问诊 55
四、切诊 61
第六节 辨证 70
一、八纲辨证 70
二、气、血、津液辨证 77
三、脏腑辨证 79
四、六经辨证 86
五、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 90
第七节 治则治法 93
一、治疗原则 94
二、治疗大法 95
第八节 预防 103
一、未病防病 104
二、已病防变 107
第三章 经络腧穴与小儿推拿特定穴 108
第一节 经络腧穴 108
一、经络腧穴总论 108
二、经络腧穴各论 125
第二节 小儿推拿特定穴 196
一、头面颈项部 199
二、胸腹部 202
三、腰背部 205
四、上肢部 208
五、下肢部 220
一、头面部 225
第一节 推拿常规诊断方法 225
第四章 推拿基础 225
二、胸腹部 226
三、脊柱部 227
四、上肢部 232
五、下肢部 238
第二节 与推拿有关的特珠检查方法 245
一、感觉的检查 245
二、感觉平面定位 245
三、反射的检查 246
六、不同平面脊髓完全横断损害的临床表现 247
五、肌力的检查 247
四、自主神经的检查 247
七、脊髓部分受压或不完全横断损伤的表现 248
八、上、下运动神经元损害的主要体征 248
九、周围神经损伤的主要体征 249
第三节 推拿的作用原理 250
一、中医对推拿的作用原理的认识 250
二、西医对推拿的作用原理的认识 253
三、推拿作用原理的神经机制的几种学说 257
第四节 推拿的治则治法 259
一、推拿的治则 259
二、推拿的治法 262
一、推拿适应证 267
第五节 推拿适应证与禁忌证 267
二、推拿禁忌证 268
第六节 推拿注意事项 268
第七节 推拿介质 268
第八节 推拿意外的预防及处理 269
第二篇 功法手法篇 277
第五章 基础功法 277
第一节 易筋经 277
一、易筋经锻炼法 277
二、基本动作 277
一、少林内功锻炼法 286
二、基础裆势 286
第二节 少林内功 286
三、基本动作 290
第三节 简化太极拳 299
第四节 太极剑 309
一、预备势 310
二、基本动作 310
第六章 气功功法 325
第一节 华佗五禽戏 325
第二节 八段锦 326
第三节 内功健身八法 329
第四节 放松功 330
第五节 内养功 333
第六节 太极气功十八式 333
第七节 六字诀 343
第八节 大力功 352
第九节 少林内劲一指禅 359
第七章 推拿手法 375
一、四指推法 375
二、一指禅推法 376
三、?法 378
四、揉法 379
五、摩法 380
六、推法 380
七、擦法 384
九、扫散法 385
八、抹法 385
十、抅法 386
十一、按法 386
十二、压法 387
十三、点法 388
十四、掐法 389
十五、捏法 390
十六、拿法 391
十七、抓法 391
十八、挤法 391
十九、扯法 392
二十、拧法 392
二十二、搓法 393
二十一、捻法 393
二十三、振法 394
二十四、颤法 394
二十五、抖法 395
二十六、弹法 397
二十七、踩跷法 397
二十八、蹂法 398
二十九、刮法 398
三十、挪法 399
三十一、扼法 399
三十三、梳法 400
三十二、捋法 400
三十四、弹拨法 401
三十五、击法 401
三十六、拍法 403
三十七、叩法 403
三十八、啄法 404
三十九、摇法 405
四十、扳法 407
四十一、背法 410
四十二、捏揉法 411
四十三、按揉法 411
四十六、搓揉法 412
四十五、顶揉法 412
四十四、屈伸法 412
四十七、推摩法 413
四十八、点颤法 413
四十九、点顶法 413
五十、点扳法 413
五十一、顶推法 413
五十二、对抗牵引法 414
五十三、后扳拔伸法 414
五十四、对抗牵引后扳拔伸法 414
五十五、拔仲法 415
一、打马过天河 416
第八章 复式操作法 416
二、引水上天河 417
三、水底捞月 417
四、大推天河水 417
五、?肘走气 418
六、飞经走气 418
七、飞金走气 418
八、黄蜂入洞 418
九、黄蜂出洞 419
十、天门入虎口 419
十二、老汉扳缯 420
十三、运水入土 420
十一、按弦走搓摩 420
十四、运土入水 421
十五、揉耳摇头 421
十六、开璇玑 422
十七、揉脐及龟尾并擦七节骨 422
十八、猿猴摘果 422
十九、孤雁游飞 423
二十、双龙摆尾 423
二十一、乌龙摆尾 423
二十二、苍龙摆尾 423
二十四、龙入虎口 424
二十五、老虎吞食 424
二十三、二龙戏珠 424
二十六、双凤展翅 425
二十七、凤凰展翅 425
二十八、凤凰单展翅 425
二十九、凤凰鼓翅 426
三十、赤凤摇头 426
三十一、丹凤摇尾 426
三十二、旋推法 427
三十三、滑推法 427
三十四、颤推法 427
三十五、推提法 428
三十六、提弹法 428
三十八、抚摩法 429
三十七、捏脊法 429
三十九、总收法 430
第三篇 推拿治疗篇 433
第九章 骨伤科疾病 433
一、颞下颌关节炎 433
二、颞下颌关节脱位 434
三、落枕 435
四、寰枢关节半脱位 436
五、颈椎小关节错位 437
六、颈椎病 438
七、菱形肌损伤 441
八、肩胛提肌损伤 442
九、背肌筋膜炎 443
十、肩关节周围炎 444
十一、冈上肌肌腱炎 448
十二、冈下肌损伤 449
十三、小圆肌损伤 450
十四、创伤性肩袖肌腱炎 452
十五、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453
十六、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滑脱 455
十七、肱二头肌短头肌腱损伤 456
十八、肩峰下滑囊炎 458
十九、肩手综合征 459
二十、肱骨外上踝炎 460
二十一、肱骨内上踝炎 461
二十二、尺骨鹰嘴滑囊炎 462
二十三、肘关节扭挫伤 463
二十四、肘关节骨化性肌炎 464
二十五、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 465
二十六、桡侧腕伸肌腱周围炎 467
二十七、腕关节扭挫伤 468
二十八、三角纤维软骨盘损伤 469
二十九、腱鞘囊肿 470
三十、腕管综合征 471
三十一、指部腱鞘炎 473
三十三、胸廓出口综合征 474
三十二、指关节扭伤 474
三十四、胸椎小关节紊乱 476
三十五、胸壁扭挫伤 477
三十六、岔气 478
三十七、肋软骨炎 478
三十八、急性腰扭伤 479
三十九、棘上韧带和棘间韧带损伤 480
四十、腰椎小关节紊乱 481
四十一、腰肌劳损 482
四十二、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483
四十三、腰椎退行性脊柱炎 485
四十四、椎弓崩裂及脊椎滑脱症 486
四十五、腰椎间盘突出症 488
四十六、腰椎管狭窄症 494
四十七、腰骶部骨发育异常症 496
四十八、髂腰综合征 497
四十九、骶髂关节损伤 499
五十、致密性髂骨炎 500
五十一、梨状肌综合征 501
五十二、臀上皮神经损伤 503
五十三、髋关节扭伤 505
五十四、髋部滑囊炎 505
五十五、弹响髋 507
五十六、扁平髋 508
五十七、股四头肌萎缩 509
五十八、股内收肌综合征 510
五十九、侧副韧带损伤 511
六十、半月板损伤 513
六十一、髌下脂肪垫劳损 515
六十二、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 517
六十三、胫骨结节骨骺炎 518
六十四、腘绳肌损伤 519
六十五、小腿三头肌损伤 520
六十六、踝关节扭伤 522
六十七、踝管综合征 523
六十八、跟腱炎 524
六十九、腓骨肌肌腱滑脱 526
七十、跟痛症 527
第十章 内科疾病 529
一、中暑 529
二、厥证 530
三、感冒 531
四、咳嗽 533
五、哮喘 535
六、头痛 536
七、眩晕 539
八、不寐 541
九、心悸 543
十、胸痹 544
十一、胁痛 546
十二、胃脘痛 548
十三、胃肠神经官能症 550
十四、胃下垂 551
十五、呃逆 552
十六、泄泻 554
十七、便秘 556
十八、消渴 557
十九、癃闭 559
二十、阳萎 561
二十一、遗精 562
二十二、痹证 564
二十三、痿证 565
二十四、偏瘫 567
二十五、面瘫 568
二十六、三叉神经痛 570
二十七、肋间神经痛 570
二十八、周期性瘫痪 571
二十九、帕金森病 573
三十、重症肌无力 576
三十一、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578
三十二、肌萎缩侧索硬化 581
一、乳痈 583
第十一章 妇科疾病 583
二、痛经 584
三、闭经 585
四、月经不调 587
五、崩漏 589
六、经行乳房胀痛 591
七、经行头痛 591
八、经行身痛 592
九、经行泄泻 593
十、绝经前后诸证 594
十一、带下病 595
十二、慢性盆腔炎 597
十三、子宫内膜异位症 598
十四、不孕症 599
十五、妊娠腰痛 600
十六、妊娠恶阻 601
十七、胎位不正 602
十八、滑胎 603
十九、产后耻骨联合分离症 604
二十、产后缺乳 605
二十一、产后大便难 606
二十二、产后腰痛 606
二十三、阴挺 607
一、发热 609
第十二章 儿科疾病 609
二、感冒 610
三、咳嗽 611
四、肺炎喘嗽 613
五、哮喘 614
六、麻疹 615
七、顿咳 617
八、疳证 619
九、积滞 620
十、厌食 621
十一、呕吐 622
十二、小儿泄泻 623
十三、痢疾 624
十四、便秘 626
十五、脱肛 627
十六、遗尿 627
十七、肠套叠 629
十八、小儿麻痹症 630
十九、惊风 632
二十、腹痛 633
二十一、夜啼 634
二十二、鹅口疮 635
二十三、小儿肌性斜颈 636
二十五、夏季热 637
二十四、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637
二十六、佝偻病 638
第十三章 其它科疾病 640
一、溺水 640
二、肥胖症 640
三、夜游症 641
四、晕动病 641
五、胆绞痛 641
六、肾绞痛 642
七、肠梗阻 642
八、疝气 642
九、脱肛 642
十一、白内障 643
十、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643
十三、结膜炎 644
十四、耳鸣、耳聋 644
十二、视神经炎 644
十五、中耳炎 645
十六、变应性鼻炎(鼻鼽) 645
十七、鼻出血 645
十八、口腔炎 645
十九、咽喉炎 646
二十、扁桃体炎 646
二十一、牙痛 646
二十四、带状疱疹 647
二十二、声门闭合不全(音哑、失暗) 647
二十三、荨麻疹(瘾疹) 647
二十五、冻疮 648
第四篇 养生保健篇 651
第十四章 自我推拿保健法 651
一、固肾益精法 651
二、健脾益胃法 652
三、疏肝利胆法 652
四、宣肺通气法 653
五、宁心安神法 654
六、镇静催眠法 654
七、消除疲劳法 655
八、振奋精神法 656
九、调和阴阳法 656
十、湿润护发法 657
十一、养血荣目法 657
十二、开窍益聪法 658
十三、疏通鼻窍法 658
十四、利舌生津法 659
十五、润喉开音法 659
一、落枕 660
第二节 常见病家庭推拿 660
第一节 家庭推拿注意事项 660
第十五章 常见病症家庭推拿保健法 660
二、颈椎病 661
三、肩周炎 662
四、胸胁迸伤 663
五、急性腰扭伤 664
六、腓肠肌痉挛 665
七、慢性腰痛 665
八、膝部软组织损伤 666
九、踝部软组织损伤 666
十、足跟痛 667
十二、腕关节扭伤 668
十一、肘部扭挫伤 668
十三、指问关节扭伤 669
十四、头痛 669
十五、感冒 671
十六、失眠 672
十七、眩晕 674
十八、胃脘痛 675
十九、胃下垂 676
二十、便秘 677
二十一、偏瘫 679
二十二、痛经 679
二十四、牙痛 681
二十三、近视 681
〔附〕小儿推拿保健法 682
第十六章 减肥推拿法 684
一、肥胖症 684
二、分部推拿减肥法 686
第十七章 运动推拿 688
第一节 运动损伤的病因 688
第二节 运动损伤的治疗原则和治法 688
一、理筋手法治疗 689
二、包扎固定 689
三、药物治疗 689
五、其他种类的疗法 690
四、功能锻炼 690
第三节 手法治疗在运动损伤中的作用 691
第四节 常见运动损伤 692
一、指间关节扭挫伤 692
二、肩部挫伤 693
三、肱骨外上髁炎 694
第十八章 美容推拿 695
第一节 美容推拿的历史和概念 695
二、皮肤的按摩、推拿 696
〔附〕面部按摩操 696
一、皮肤的特征 696
第二节 皮肤与推拿 696
第三节 美容推拿的基本手法 697
一、手法的总要领 697
二、手法种类 697
第四节 几种常见病的美容推拿法 700
一、痤疮 700
二、黄褐斑 700
三、雀斑 701
第十九章 常见病的气功治疗 702
一、头痛 702
二、眩晕 703
三、失眠 704
五、呕吐 705
四、哮喘 705
六、牙痛 706
七、胃脘痛 706
八、慢性胃炎 707
九、冠心病 708
十、高血压病 709
十一、神经衰弱 710
十二、癔症 711
十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 711
十四、遗精 712
十七、近视眼 713
十六、痛经 713
十五、阳萎 713
第五篇 辅助疗法篇 717
第二十章 穴敷疗法 717
第一节 概况 717
第二节 常见病穴敷法 718
一、内科疾病 718
二、外科疾病 722
三、妇科疾病 724
四、儿科疾病 725
五、伤科疾病 726
一、刮痧疗法的作用及原理 729
二、常用器具与介质 729
第一节 概述 729
第二十一章 刮痧疗法 729
三、刮痧方法 730
四、操作程序 730
五、刮痧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730
六、痧象的临床意义 731
七、刮痧疗法的注意事项 731
第二节 常见病刮痧部位 731
一、百病通用方 734
第二节 临床常用膏方 734
第一节 概述 734
第二十二章 膏摩疗法 734
二、伤科方 735
三、外科方 736
四、内科方 739
五、妇产科方 745
六、儿科方 745
第二十三章 耳穴疗法 747
一、耳穴图 747
二、耳穴 747
三、耳穴疗法的作用手法 751
一、概述 752
二、手穴 752
第二十四章 手穴疗法 752
三、手反射疗法的作用手法 754
第二十五章 足反射疗法 755
第一节 概述 755
一、作用手法 755
二、操作顺序 756
三、注意及要求 756
第二节 作用部位 756
第三节 临床应用 762
二、饮食疗法的作用 767
一、中医食疗简史 767
第一节 概述 767
第二十六章 中医饮食疗法 767
三、食物的性味 769
四、因时、因地、因人施膳 769
五、虚证的饮食调护 770
第二节 药膳饮食 771
一、补气饮食 771
二、补血饮食 772
三、补肺止咳饮食 773
四、补肾饮食 774
五、祛暑饮食 775
六、止咳平喘饮食 776
七、利湿消肿饮食 777
九、通乳饮食 778
八、润肠通便饮食 778
十、软坚散结饮食 779
第六篇 推拿文献篇 783
第二十七章 古代推拿文献研究 783
一、浅析《内经》中之推拿应用 783
二、试析《内经》中有关按摩临床的论述 785
三、《内经》“卒日僻”对推拿治疗面瘫的启示 787
四、《易筋经》初考 788
五、谈八法在《巢源》导引法中的体现 791
六、论《外台秘要》的按摩学成就 793
七、论《千金方》对推拿学的贡献 795
八、明清时期小儿推拿的发展概况和学术特点 797
九、《保婴神术·按摩经》考略 800
十、《幼幼集成》按摩法 802
十一、《理沦骈文》中的简易自我按摩导引防病治病法 803
十二、复云集及《保赤推拿法》 804
十三、谈古代小儿推拿歌赋中推拿处方特点 805
十四、中国自我养生按摩的几个特点 807
第二十八章 推拿手法功法及机制研究 810
一、推拿手法深透性与生物组织作用机制研究总结 810
二、手法热效应机制的实验研究 812
三、推拿前后局部血液中组胺含量变化初探 813
四、推拿对局部组织温度与血管容积波幅上升时相关系的研究 815
六、按揉肩髃穴对肢体指端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816
五、按摩风池穴对颈总动脉血流量的影响 816
七、按摩穴位对小腿血流量的影响 817
八、推拿作用机制的探讨 819
九、推拿对人体肺活量影响的实验观察 820
十、按摩穴位对肝血流图的影响 822
第二十九章 推拿临床及实验研究 824
一、推拿对慢性单纯鼻炎患者功能的影响 824
二、“类风湿性关节炎”推拿手法治疗前后检验学指标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 826
三、推拿牵引对外周单胺类物质的调整作用 827
四、从尿中单胺类物质含量的改变观察推拿牵引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镇痛机制 829
五、退六腑手法对幼兔发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 830
六、推拿对脾虚泄泻模型大鼠作用的初探 833
七、推拿“内关”穴对家兔痛阈的影响 834
八、手法治疗肘关节血肿的组织学实验研究 836
九、按摩对软组织损伤家兔全血乙酰胆碱酯酶活力的影响 837
十、推拿按摩镇痛和调整作用的研究 839
十一、按摩足部胃反射区对胃电图的影响及其机制的探讨 842
十二、手法推拿与仿生推拿机治疗软组织损伤的比较观察 843
十三、推拿功法(少林内功)提高健康男性青年肺功能的临床观察和机制探讨 844
十四、易筋经锻炼6个月前后心功能变化初探 846
十五、按摩经穴的机制探讨 847
十六、按摩治疗作用的物理基础探讨 849
十七、按摩治疗胃肠病腹痛的机制探讨 853
十八、推拿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生物力学原理 855
十九、推拿镇痛的神经机制研究与假说 857
二十、对推拿镇痛作用的生理机制初探 859
二十一、推拿抗衰老机制探讨 861
第三十章 推拿意外病案选 863
一、推拿不良反应--休克 863
二、软组织损伤 863
三、神经系统损伤 864
四、内脏损伤 865
五、骨关节损伤 866
六、推拿误诊 867
第三十一章 常见病临床资料汇萃 872
第一节 骨伤科疾病 872
一、颞下颌关节炎 872
二、颞下颌关节脱位 874
三、落枕 875
四、寰枢关节半脱位 877
五、颈椎小关节错位 877
六、颈椎病 878
七、菱形肌损伤 883
八、肩周炎 883
九、肱骨外上髁炎 888
十、指部腱鞘炎 889
十一、胸廓出口综合征 889
十二、胸椎小关节紊乱 890
十三、肋椎关节错位 892
十四、急性腰扭伤 892
十五、腰椎小关节紊乱 898
十六、腰肌劳损 900
十七、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 901
十八、退行性脊椎炎 902
十九、腰椎间盘突出症 903
二十、腰椎管狭窄症 910
二十一、梨状肌综合征 911
二十二、臀上皮神经损伤 913
二十三、股内收肌损伤 914
二十四、半月板损伤 915
二十五、髌骨劳损 915
二十六、创伤性滑膜炎 915
二十八、腘绳肌损伤 916
二十七、增生性膝关节炎 916
二十九、踝关节扭伤 917
三十、跟痛症 918
第二节 内科疾病 919
一、感冒 919
二、咳嗽 920
三、头痛 920
四、高血压病 924
五、不寐 926
六、心悸 927
七、胸痹 928
八、胁痛 930
九、胃脘痛 931
十、胃下垂 934
十一、呃逆 937
十二、泄泻 939
十三、癃闭 940
十四、阳萎 941
十五、面瘫 941
十六、偏瘫 943
十七、帕金森病 945
第三节 妇科疾病 945
一、乳痈 945
二、痛经 947
三、慢性盆腔炎 949
四、不孕症 950
五、妊娠恶阻 950
六、胎位不正 951
七、产后尿潴留 951
八、产伤麻痹 951
第四节 儿科疾病 952
一、发热 952
二、咳嗽 954
三、疳积 955
四、厌食 957
六、小儿泄泻 959
五、呕吐 959
七、遗尿 963
八、蛔虫性肠梗阻 964
九、夜啼 964
十、鹅口疮 965
十一、小儿肌性斜颈 965
十二、小儿桡骨头半脱位 967
十三、小儿流涎 967
十四、疝气 967
十五、小儿先天性畸形足 967
十六、百日咳 967
十八、小儿癫癎 968
十七、小儿头痛 968
十九、小儿关节滑膜炎 969
二十、小儿腓总神经损伤 969
第五节 其他科疾病 970
一、肥胖病 970
二、神志不清 970
三、疟疾 970
四、白细胞减少症 970
五、老年性痴呆 971
六、雷诺病 971
七、胆绞痛 971
十一、腹部切口癫痕和术后粘连 972
十、腹股沟淋巴管炎 972
八、急性腹痛 972
九、输尿管结石 972
十二、肛裂 973
十三、男性不射精 973
十四、近视眼 973
十五、天行赤眼 975
十六、咽喉炎 975
十七、扁桃体炎 976
十八、眼睑瞤动 977
十九、外伤性眼外肌麻痹 977
二十、牙痛 977
一、四指推拿法 981
第七篇 推拿流派篇 981
第三十二章 推拿流派介绍 981
二、一指禅推拿法 982
三、?法推拿法 983
四、四应六法推拿法 984
五、内功推拿法 986
六、运气推拿法 988
七、正骨推拿法 989
八、腹诊推拿法 991
九、指压、指针推拿法 991
十、脏腑推按法 994
十一、点穴推拿法 995
十二、经穴按摩法 997
十三、捏筋拍打法 999
第三十三章 全国推拿名家介绍 1004
施和生 1004
马万起 1004
刘绍南 1004
王子平 1004
曹锡珍 1004
刘志亮 1005
朱金山 1005
曹泽普 1005
李墨林 1005
郑怀贤 1005
黄万香 1005
丁凤山 1005
冯泉福 1006
张汉臣 1008
曹仁发 1008
丁季峰 1008
邵铭熙 1010
金义成 1010
许建明 1011
栾长业 1011
罗志瑜 1011
李业甫 1012
骆竞洪 1012
庞承泽 1013
孙和甫 1013
刘开运 1013
王友仁 1013
曾文赋 1013
范炳华 1014
胡正明 1014
周华龙 1014
王国冰 1015
汪建民 1015
陈嘉兴 1015
第三十四章 特色手法及验案 1017
一、施和生的四指推法 1017
二、丁季峰的?法推拿 1018
三、丁鸿山的点按手法 1019
四、丁竺群的三指推拿法 1020
五、罗志瑜谈颈椎斜扳法 1021
六、邵铭熙的对抗牵引下的后扳拔伸法 1022
七、王友仁的膝顶法 1023
八、王中衡的通督疗法 1025
九、何晓峰的“三阳开泰”头部按摩法 1028
十、姚旭堂的指针点穴法 1029
十一、鲁根琛按摩法 1031
十二、黄派整体经穴推拿术 1032
十三、姜春华的截断方法 1033
十四、徐岩肘臂揉压按摩法 1034
十五、民间推拿“八把半锁” 1035
十六、抓火按摩疗法 1037
十七、脚踩按摩法 1038
十八、聪耳按摩法 1040
十九、最新推拿“顺法” 1040
二十、腹部按摩十法 1043
二十一、经穴按摩健腰功 1044
二十二、平衡按摩--运动疗法 1045
二十三、马万龙的“少林内功”推拿治疗虚劳杂病 1046
二十四、王纪松治疗内伤头痛 1047
二十五、“弹拨八虚”用于昏厥急救 1049
二十六、林如高肩周炎康复疗法 1049
二十七、朱慧贞手法治疗小儿慢性荨麻疹 1050
参考文献 1051
索引 1053
一、手法名称索引 1053
二、病症名称索引 1054
三、穴位名称索引 1055
四、英汉对照推拿常用关键词 10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