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
第一章 爱国主义与忧患意识 1
一、祖国在危急中 2
二、“中国无可亡之理,而有必强之道” 7
三、救亡与振兴“惟有自强” 12
四、“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与“合群保种” 16
五、对帝国主义的模糊认识和矛盾态度 23
第二章 论“法必变”与“变法当知本原” 29
一、“四千年未有之变局” 30
二、“变者,古今之公理也” 34
三、“非变革不足以救中国” 40
四、“变法当知本原” 47
五、“变法之本原”是什么? 52
第三章 论“兴民权” 57
一、只有“兴民权”才能救中国 59
二、民权观 63
三、平等观 68
四、自由观 73
五、政变前的宪政思想 79
六、政变后的宪政思想 88
七、论个人自由与团体自由、个人解放与民族解放 93
第四章 论“三强”、“开民智”、“新民” 100
一、速成与渐进 101
二、“三强”为本说 104
三、“权生于智”说 111
四、“开民智”与“开绅智”、“开官智” 114
五、从《中国积弱溯源论》到《新民说》 120
六、对“奴隶性”的清算 125
七、对“新民”的具体规划 129
八、“三强”、“新民”诸说的理论贡献和失误 134
九、康有为的《物质救国论》,康梁的分歧 138
第五章 文化批判与重构之一:对孔子和儒学的利用和改造 141
一、康有为关于“孔教复原”的主张 143
二、宋恕关于“排洛闽之伪教以复洙泗之真教”的主张 153
三、谭嗣同关于孔教改革的主张 158
四、梁启超对孔子和儒学的公开批评 163
五、严复对儒学和传统文化的批评态度 167
第六章 文化批判与重构之二:“文化革命”帷幕的拉开 172
一、文化重构的必要与方针 173
二、“道德革命”(上):对旧道德的批判 180
三、“道德革命”(下):对新道德的提倡 186
四、“诗界革命”和“小说界革命”,提倡白话文和推广“官话” 196
五、“史界革命” 205
六、哲学变革 210
七、戊戌“文化革命”的积极影响与不足 215
第七章 文化批判与重构之三:关于建立宗教的主张 218
一、对宗教的关注 219
二、出于非宗教动因的宗教热情,拟建新宗教的特点 226
三、康有为建立孔教的主张 229
四、谭嗣同以佛为主融合儒佛的主张 234
五、梁启超否定孔教为宗教和对佛教的高度赞扬 237
第八章 经济近代化的种种设想 242
一、告别农业文明,迈向工业文明的呼吁 244
二、建设近代交通与近代农业 250
三、提倡自由主义的经济政策 254
四、论“尚奢”与开源 257
五、论“商战” 264
第九章 为寻求救亡和变革的动力而呼唤“心力” 270
一、论“唯心派造人物”,提倡自强其心 271
二、对佛学与心学的极度推崇 275
三、论自心造世界 277
四、“心力”种种 281
五、对“心力”的种种期望 286
第十章 又一种忧患,大同思想 291
一、对西方资本主义的矛盾态度 292
二、现阶段纲领与未来蓝图 297
三、救世主义与人道主义 300
四、大同社会的性质 303
五、大同思想的积极影响及其空想性 308
结语:戊戌思潮的积极影响与不足 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