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泽民总书记在庆祝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十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一九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1
前言 1
上编 开拓的历程 4
第一章 在改革开放中建立和发展 4
第一节 酝酿和筹办 4
一、决策的过程 4
江泽民总书记在厦门经济特区建设十周年庆祝会上的讲话(一九九一年十二月十八日) 5
二、制订公布有关经济特区的管理条例,划定特区区域 7
三、举办特区方针政策初步系统化 8
第二节 开创新业建基础 11
一、集中力量建设基础设施 11
二、外引内联,兴办工业生产项目 13
三、兴办商业、旅游等服务行业,活跃市场 14
四、适应开发建设的需要,初步改革经济体制 14
第三节 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17
一、外向型经济发展目标的进一步明确 17
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及其基本框架的树立 21
第四节 建立海南经济特区 26
第五节 提高水平,迎接九十年代新发展 28
第二章 基础设施建设开创新路 33
第一节 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和成就 33
一、特区建设要求基础设施先行 33
二、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 34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就 37
第二节 多方筹资,负债开发 38
一、使用国家银行贷款 38
二、实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39
三、吸收利用外资 40
第三节 加强规划管理,讲求综合效益 42
一、认真制定建设规划 43
二、分期分片开发 44
三、加强施工管理 44
四、实施商品化经营 45
第四节 引进竞争机制,实行招标承包 46
第五节 几点思考 48
第三章 吸收外商投资不断发展 50
第一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 50
一、起步阶段 54
第二节 吸收外商投资的发展进程 54
二、初创局面阶段 55
三、持续增长和逐步提高阶段 56
第三节 外商投资构成不断改善 61
一、外资的来源及其变化 61
二、外资投入方式及其演变 62
三、外资投向及其变动 64
一、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促进了特区经济的发展 66
第四节 吸收外商投资对特区经济的发展作用 66
二、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引进了大量先进适用的技术设备 67
三、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培养了一大批人才 67
四、通过吸收外资,创办出口工业企业,促进了特区外贸的发展 68
五、通过吸收外资,举办外商投资企业,增加了特区的就业机会,提高了特区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 69
第五节 几点思考 69
一、不断改善硬环境,努力优化软环境,是吸收外商投资的首要条件 69
二、灵活采用多种方式,内联外引,是大规模吸收外商投资的有效途径 70
三、加强产业政策导向,重点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外向型经济,是特区吸收外资的重要指导方针 71
四、保障外商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加强管理监督,是提高综合经济效益的关键 72
第一节 在国家政策支持下迅速拓展 74
第四章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 74
一、开创起步 75
二、逐步增长 76
三、初具规模 76
第二节 外贸出口结构的变化 78
一、出口产品从农副产品为主转向工业制成品为主 78
二、自产产品比重上升 79
三、创汇大户不断涌现 80
四、外销市场向多元化发展 81
五、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品出口占有重要地位 82
一、积极发展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83
第三节 几点思考 83
二、深化外贸体制改革 84
三、努力完善外贸服务体系 86
四、联合内地共同开拓国际市场 87
第五章 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90
第一节 改革是经济特区的重要课题 90
一、特区建设呼唤改革 90
二、特区进行改革具有相对优越的条件 91
三、国家对特区进行改革的要求 92
四、特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 92
一、实行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的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所有制结构 94
第二节 经济特区改革的基本内容 94
二、改革投资管理体制和基建管理体制,推进特区建设 96
三、改革劳动、人事、工资制度和社会保险制度,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96
四、改革企业经营管理体制,使企业成为独立的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 99
五、培育市场体系,为企业创造良好的生产经营环境 101
六、建立有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107
第三节 几点思考 110
一、关于特区改革的特性 110
三、关于特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关键 112
二、关于特区改革的进程 112
四、关于特区改革对全国的意义 113
第六章 涉外经济法制初步确立 115
第一节 特区涉外经济立法体系的形成和基础内容 115
一、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国务院制定颁布的有关法律、法规 116
二、省级立法机关和政府制定的适用于经济特区的涉外经济法规和规章 121
三、中国政府参加的有关国际公约和中国与有关国家(地区)签定的双边或多边经济协定 123
第二节 涉外经济司法和法律服务 124
一、为外商提供法律服务 124
二、涉外诉讼和仲裁服务 127
一、逐步健全和完善特区经济法制 131
第三节 进一步完善特区经济法制环境 131
三、加强涉外经济法规的执行和监督 132
二、特区涉外经济法制建设要借鉴国际有关法规 132
四、增强法制观念,普及法律知识 133
第七章 经济实力迅速增长 134
第一节 十年巨变 134
一、工农业生产高速发展 135
二、第三产业兴旺发达 136
三、经济实力持续增强 136
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137
一、发展进程 139
第二节 高速增长的工业 139
二、主要特点 140
第三节 欣欣向荣的第三产业 142
一、房地产业 143
二、商业和饮食服务业 144
三、金融业 146
四、旅游业 147
第四节 向现代化发展的农业 149
一、从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化农业 149
二、出口创汇持续增长 150
三、深度开发大有希望 151
第五节 几点思考 152
一、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 152
二、外引内联,优化生产要素组合 154
三、推动科技进步,优化产业结构和技术结构 154
四、从全国着眼,突出自身特色 155
第八章 精神文明建设喜见成效 157
第一节 十分重要的课题 157
一、坚持深入进行四项基本原则的思想政治教育 160
第二节 喜见成效的实践 160
二、加强和改进企业的思想政治工作 162
三、开展生动活泼的职业道德教育 164
四、发展教育科技事业 164
五、完善文化市场管理 166
六、严厉打击违法犯罪活动 167
七、狠抓廉政建设 168
八、树立和弘扬特区精神 169
第三节 对特区精神文明建设的再认识 170
一、特区的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 170
二、“两个文明”建设要同时抓紧,同步进行 171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 172
四、各级领导身体力行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环节 173
第九章 依托全国,服务全国 175
第一节 全国支援特区建设 175
一、国家政策的扶植 175
二、生产要素的提供 177
三、理论研究的推动 178
第二节 特区为全国服务 179
一、传递国际经济信息 179
三、转让先进技术 180
二、沟通内地与国际市场的联系 180
四、协助内地进口紧缺生产资料 181
五、培训人才 181
六、为国家和内地生财 182
第三节 方兴未艾的特区与内地的经济联合 182
一、随着特区的发展而逐步扩大 182
二、以平等互利、优势互补为基础 184
三、以进入国际市场为目标 185
四、催育着一批企业集团 186
一、特区是观察研究当代世界经济的窗口 187
第四节 经济特区十年发展的总体考察 187
二、特区是对外开放的先行 188
三、特区是开展对外经济贸易的新基地 189
四、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 189
五、特区是中国现行改革开放政策的集中展示 190
下编 各具特色的五个经济特区 196
第十章 深圳经济特区(上) 196
第一节 深圳市的概况 196
一、地貌概貌 196
二、历史沿革 197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 199
第二节 深圳特区的建立 199
一、在深圳举办特区的有利条件 199
三、深圳经济特区的区划 200
第三节 深圳特区的发展 201
一、草创奠基阶段 201
二、发展成型阶段 206
第四节 卓著的成果 212
一、初步建成具有良好投资环境的新兴城市 212
二、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212
四、一个新的外贸商埠在中国南方崛起 214
三、吸收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成就突出 214
五、第三产业蓬勃兴旺 215
六、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事业欣欣向荣 216
第十一章 深圳经济特区(下) 221
第一节 坚持外引内联,以工业为主,工贸结合,发展外向型经济 221
一、积极筹措资金,建设比较完善的基础设施 221
二、外引内联,发展以“轻、小、精、新”产品为特色的新型工业 222
三、以工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其他产业的振兴 223
四、逐步实行国际化经营 224
第二节 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并存,发挥联结内外的枢纽作用 225
一、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 226
二、社会主义集体所有制 226
三、个体和私营经济 227
四、外商投资企业 227
第三节 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充分发挥市场的调节作用 229
一、改革计划体制 229
二、改革价格体制 230
三、改革财政金融体制 230
六、改革外贸、外汇管理体制 231
五、改革企业管理体制 231
四、改革流通体制 231
七、改革房地产管理体制 232
八、改革劳动用工制度 232
九、改革分配制度 233
十、改革干部人事制度 233
十一、改革行政管理体制 234
第四节 建立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机制,增强经济建设后劲 236
一、用好银行贷款,以钱生钱,“滚动”发展 236
三、开源节流,增加有效积累,提高经济效益 237
二、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广辟财源 237
第五节 坚持“两手抓”,实现“两个文明”建设同步发展 238
一、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抓 239
二、坚持深入开展政治思想工作,加强党的建设 240
三、倡导“开拓、创新、团结、奉献”的特区精神 241
四、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242
五、加强法制建设和廉政建设 243
第六节 九十年代的发展前景 244
第一节 珠海市概况 249
一、自然环境 249
第十二章 珠海经济特区 249
二、历史沿革 251
第二节 珠海特区的建立 253
第三节 探索前进的历程 255
一、起步初创(一九八○--一九八三年) 255
二、建立以工业为主的经济格局(一九八四--一九八六年) 258
三、向外向型经济发展(一九八七--一九九○年) 262
第四节 对发展实践的思考 266
一、社会生产力大发展 266
二、以旅游业为重点的第三产业繁荣兴旺 267
四、建成独具特色的园林式商埠城市 268
三、经济实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268
第十三章 汕头经济特区 274
第一节 潮汕地区概况和汕头特区的创建 274
一、潮汕概况 274
二、汕头特区的创立 277
第二节 艰苦奋进的历程 277
一、从建设龙湖工业区扎实起步 277
二、致力建设综合性经济特区 280
三、在治理整顿中更上一层楼 283
一、振兴了潮汕地区的传统工业 288
第三节 获得的成就和显示的作用 288
二、促进了潮汕农业的深度开发 289
三、发挥了通向国际市场的桥梁作用 290
四、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出贡献 291
五、增强对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和吸引力 291
第四节 思考与展望 292
一、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稳步前进,力创巨业 292
二、扬长避短,以“软”补“硬” 293
三、背靠腹地,瞄准国外,甘心服务,发挥窗口作用 295
四、思想政治工作紧密结合经济工作进行 296
第一节 厦门市概况 300
第十四章 厦门经济特区 300
第二节 厦门特区的建立 303
一、酝酿 304
二、筹建 305
第三节 持续拓展的十年 307
一、初创起步 307
二、基本格局形成 310
三、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 315
一、创造了较好的投资环境 318
第四节 老港口城市焕发青春 318
二、国民经济迅速发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319
三、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格局基本形成 320
四、旅游业蓬勃兴旺 322
五、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 322
六、初步发挥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作用 323
第五节 在促进海峡两岸交往中迈出新步伐 324
二、进一步发展外向型经济 325
三、充分发挥对台工作优势,在扩大海峡两岸交往中起积极推进作用 325
一、调整特区发展布局 325
四、加强基础建设建设,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 326
五、增强内外辐射功能,进一步发挥窗口和基地作用 326
六、加大改革的力度 326
第十五章 海南经济特区 329
第一节 南国明珠 329
一、优越的地理环境 329
二、丰富的自然资源 330
三、悠久的历史 335
一、改革开放把海南开发建设提上重要日程 337
第二节 举办海南经济特区 337
二、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方针的实施 338
三、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 340
四、国家赋予海南特区的主要政策 341
第三节 扎实的起步 343
一、建立适应特区发展的新体制 343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346
三、狠抓投资软环境建设 348
一、蓬勃兴起的横向经济联合 351
第四节 迈向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轨道 351
二、发展中的利用外资工作 352
三、日益活跃的对外贸易 353
四、成片开发与开发区建设起步 354
第五节 大有希望的发展前景 357
一、办经济特区以来的初步总结 357
二、九十年代发展展望 360
后记 365
附录一 沿海开放城市的经济技术开发区 367
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 380
秦皇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382
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 383
烟台经济技术开发区 385
青岛经济技术开发区 387
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 388
南通经济技术开发区 389
上海闵行经济技术开发区 391
上海虹桥经济技术开发区 392
上海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 394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 395
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97
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 398
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 400
附录二 上海浦东新区 401
附录三 有关经济特区文件、法规目录 405
附录四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经济特区文件 413
附录五 有关经济特区工作机构负责人员名单(一九七九--一九九○年) 582
附录六 参观访问经济特区的外国贵宾(一九八一--一九九○年) 593
彩色插图目录 604
人名索引 611
英文目录 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