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十大名著导读》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杨寿堪等编著
  • 出 版 社: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7
  • ISBN:7303041230
  • 页数:420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范畴的世界--柏拉图《巴曼尼得斯篇》 1

第一章 谜中之谜 1

一、该书在柏拉图思想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1

二、对话的主角和主题 2

第二章 对早期相论的批判 3

一、“少年苏格拉底”的相论及其问题 3

二、“巴曼尼得斯”的诘难 5

三、哲学研究的方法 7

第三章 新相论 9

一、从肯定角度论“一”的性质 9

二、从肯定角度论“其它的”性质 21

三、从否定角度论“一”的性质 24

四、从否定角度论“其它的”性质 27

一、拯救现象 30

第四章 拯救现象 30

二、对话体例 31

三、范畴论思想 32

第二篇 第一哲学的学说--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 38

第一章 哲学的地位和意义 38

一、哲学是智慧之学 38

二、哲学是认识真理 41

三、科学分为三类 42

第二章 第一哲学研究的问题 43

一、研究事物形成原因是属于哪一门科学的任务 43

二、研究本体是属于同一学科或不同学科 44

三、种与属是事物本体还是事物要素 45

四、有没有脱离个体而独立存在的抽象事物 46

五、有没有生灭的事物 46

六、本体是个别还是一般 47

一、第一哲学是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 48

第三章 第一哲学研究的对象 48

二、第一哲学是研究不证自明的公理 49

第四章 第一哲学的主要范畴 51

一、范畴的分类 52

二、范畴在认识中的意义 53

三、对若干范畴的解释 53

第五章 关于本体 57

一、质料不是本体 58

二、“一般”不是本体 59

三、“一”和“存在”不是本体 59

四、本质是本体 60

五、最后的本体是理性、神 63

第六章 关于质料与形式 64

一、质料与形式的关系 65

二、形式和具体事物的关系 66

三、质料、形式的不同层次 67

第七章 关于潜能与现实 68

一、什么是潜能 68

二、潜能与现实的关系 69

三、潜能与现实的先后问题 69

四、运动是潜能向现实的过渡 70

第八章 对柏拉图学派的批判 71

一、对理念论的批判 72

二、对数论的批判 74

第三篇 理性的沉思--笛卡尔《形而上学的沉思》 80

第一章 怀疑什么 80

一、怀疑的对象 80

二、怀疑的方法 81

一、沉思提要 85

二、感觉与真实 85

第二章 人的精神之特征 85

三、人的精神本性 87

四、真理与错误 89

第三章 关于上帝 90

一、上帝存在的确定 90

二、上帝的观念 92

第四章 灵魂与肉体 95

一、物质存在及本质 95

二、灵魂与肉体的区别 96

第五章 反驳与答辩 100

一、神学家的反驳和沉思者的答辩 100

二、哲学家的反驳和沉思者的答辨 106

第六章《沉思》后的震动 113

一、批判与创新 113

二、后人的评说 117

第四篇 未来形而上学“导论”--康德《纯粹理性批判》 123

第一章 未来形而上学 123

一、《纯粹理性批判》是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123

二、向往未来而上学是人类理性的自然意向 125

第二章 知识论 126

一、科学知识成立的条件 126

二、先天综合判断 128

第三章 时空论 131

一、数学的先天综合判断成立的条件 131

二、空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与先验阐明 133

三、时间的形而上学阐明与先验阐明 135

第四章 范畴论 136

一、先验逻辑与形式逻辑的区别 136

二、发现知性范畴的“线索” 137

三、知性范畴的先验演绎 141

第五章 原理论 143

一、图型说 144

二、知性的最高原理 145

第六章 先验幻象 147

一、区别现象与本体的根据 147

二、先验幻象的实质 148

三、先验幻象诞生地的理性 149

四、纯粹理性的理念 151

第七章 纯粹理性的辩证推论 152

一、纯粹理性的“错误推论” 152

二、纯粹理性的“二律背反” 153

三、纯粹理性的“理想” 156

第八章 纯粹理性的设计 158

一、纯粹理性的锻炼 159

二、纯粹理性的法规 160

三、纯粹理性的建筑术 161

四、纯粹理性的历史 162

第五篇 思辨哲学体系的“灵魂”--黑格尔《小逻辑》 167

第一章 哲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167

一、哲学的对象不同于具体科学 167

二、哲学与现实的关系 168

三、哲学与经验科学的关系 169

四、哲学本身与哲学史上各种派别的关系 170

第二章 逻辑学定义、思维特点和思维形式 171

一、逻辑学的研究对象 171

二、思维的四个特点 173

三、逻辑思维的三种形式 174

第三章 思维对客观性的三种态度 178

一、旧形而上学 178

二、经验主义和批判哲学 179

三、直觉主义 184

一、纯有、无、变 185

第四章 存在论的范畴 185

二、质、量、度 187

第五章 纯粹反思的规定 193

一、同一 194

二、差别 195

三、对立 195

四、矛盾 196

五、根据 197

第六章 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199

一、形式与内容 199

二、全体与部分 200

三、内与外 201

第七章 自身反思与他物反思的统一 202

一、可能性与现实性 202

二、偶然性与必然性 203

三、必然与自由 205

四、实体与偶性 206

五、原因与结果 207

六、相互作用 208

第八章 主观概念 209

一、概念 211

二、判断 212

三、推论 213

第九章 目的性、认识与方法 215

一、目的与手段 216

二、认识与实践 217

三、分析与综合 219

第六篇 理性主义的“叛逆”--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225

第一章 世界是我的表象 225

一、该命题的含义 225

二、表象、主体与客体 228

第二章 世界的本质是意志 232

一、意志的本质特征 232

二、意志客体化的级别 234

三、意志与现象的关系 235

第三章 直观高于理性 237

一、直观为什么高于理性 237

二、理性的长处 240

第四章 艺术是理念的反映 241

一、理念的含义 241

二、艺术是理念的反映 242

三、艺术是天才的任务 243

四、艺术的各种形态与客体的对应 247

第五章 生命的本质是痛苦 251

一、为死亡而悲伤是愚蠢的 252

二、人生就是痛苦和不幸 253

三、意志的自我否定 256

第七篇 一位现代哲人眼中的世界--维特根斯坦《逻辑哲学论》 261

第一章 《逻辑哲学论》的成书过程 261

一、维特根斯坦走上哲学之途的原因 261

二、哲学研究过程中碰到的难题 261

三、《逻辑哲学论》的写作 262

四、《逻辑哲学论》一书的中心思想及篇章结构 263

第二章 《逻辑哲学论》的基本观点 266

一、事实本体论 266

二、世界图象论 271

三、逻辑思想论 272

四、思想命题论 280

五、真值函项论 287

六、一般形式论 298

第三章 《逻辑哲学论》对当代哲学的影响 303

一、哲学思想的“自然辐射” 304

二、各种版本不胫而走 304

第八篇 走向事物本身--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 308

第一章 本质与直观 308

一、本质直观概念 309

二、反驳与辩护 312

第二章 现象学还原 314

一、排除自然态度 315

二、描述纯粹意识 316

三、还原方法及其意义 322

第三章 意向性分析 324

一、走向描述的本质科学 324

二、反思、纯粹自我和意向性 328

三、意向作用和意向对象 332

第四章 意识理性批判 339

一、意向对象与“对象” 339

二、理性现象学及其应用 341

第九篇 此在的澄明--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 348

第一章 存在(Sein)问题的提出 348

一、重提存在问题的必要性 348

二、现象学的方法 351

第二章 此在(Dasein)的生存论 353

一、此在的优先地位 353

二、此在的生存论与人类学的区别 356

第三章 此在在世之中 357

一、世界之为世界的观念 357

二、此在融身于世界之中 358

三、此在的世界是共同世界 360

一、此在在本质上就是烦 361

第四章 此在的存在即烦 361

二、烦忙与烦神 362

第五章 此在的展开状态 364

一、现身与情绪 365

二、领会与筹划 365

三、言谈与语言 367

第六章 此在非本真的在和本真的在 368

一、此在的沉沦与异化 368

二、此在畏与死 370

三、此在的良知与呼唤 373

第七章 此在的真理 375

一、对传统真理观的批判 375

二、真理是对存在者存在的揭示 377

三、真理的存在方式和前提 379

第八章 此在的时间性 380

一、对传统时间观的批判 381

二、此在的时间性 382

第十篇 理解何以可能--加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388

第一章 艺术经验里真理问题的展现 388

一、审美领域的先验论 388

二、作为本体论诠释学入门的游戏 393

三、美学的诠释学结论 394

第二章 真理问题扩大到精神科学里的理解问题 396

一、诠释学对认识论问题的克服 396

二、诠释学的理解原则 400

三、诠释学的基本问题 404

第三章 以语言为主线的诠释学存有论转向 407

一、语言是诠释学经验的媒介 407

二、语言是诠释学存有论的视域 409

三、诠释学存有论的普遍性 412

后记 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