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1
一、孔子新传 1
(一) 孔子的家世 1
(二) 孔子的生活经历 3
1. 少年、青年时期的孔子 3
2. 壮年时期首次赴齐进行政治活动 6
3. 由齐返鲁之后 8
4. 赴周室考察礼、乐 9
5. 归鲁再度赴齐 14
6. 由齐再返鲁 18
7. 从政、秉政于鲁 22
8. 周游列国 29
9. 晚年返鲁做政治顾问、整理古代文献、讲学论道 49
2. 学行一致,致力行道 59
1. 谦虚好学,至老不倦 59
(三) 孔子的生活态度 59
3. 待人接物,平易近人 60
4. 生活俭朴,量入为出,不妄取,妄予 60
(四) 孔子的居官态度 60
(五) 孔子的师生情谊与孔子生前的名望 61
二、孔子哲学思想精华 63
(一) 孔子世界观核心的唯物辩证成份 63
1. 在政治上 64
2. 在社会制度上 65
3. 在伦理道德上 66
4. 在教育上 66
(二) 孔子认识论的来源 67
(三) 孔子认识论的形成过程 69
(四) 孔子哲学思想的特征和逻辑思维 71
(五) 孔子的天道观 72
(六) 孔子的命运观 75
(七) 孔子的鬼神观 77
(八) 孔子的中庸之道 82
1. 在政治上 85
2. 在经济上 86
3. 在文化上 86
4. 在科学技术上 87
5. 在伦理道德上 87
6. 在教育上 88
(九) 孔子哲学思想的主要问题 90
三、孔子思想基本范畴及其概念 92
(一) 孔子思想的基本范畴 92
(二) 仁的基本概念 96
1. 仁的哲学基础 99
2. 仁的历史意义 100
3. 仁的主要内涵与外延 103
(三) 义的基本概念 109
1. 不自私、自利 111
2. 以助人为乐 112
3. 能舍己为人 113
(四) 礼的基本概念 113
1. 礼的原则 115
2. 礼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116
(五) 乐的基本概念 118
1. 乐的实质 119
2. 乐的内容和作用 120
(六) 道的基本概念 123
1. 道路、道理 123
2. 讲解、引导、领导、劝导 124
3. 主义 125
4. 世道 125
(七) 德的基本概念 125
1. 待人宽厚 126
2. 处事得当 127
3. 关怀老幼,周急济难 127
(八) 圣人、善人、成人、士、君子、小人基本概念 129
四、孔子政治思想精华 136
(一) 基本原理和基本理论 136
(二) 政治体制、法统与法权 146
1. 政治体制 146
2. 法统 149
3. 法权 152
(三) 立国纲领与大政方针 156
1. 立国纲领 156
2. 大政方针 157
(四) 内政、外交诸方面的基本政策、原则 159
1. 发展生产,节约费用 159
2. 轻徭薄赋,反对横征暴敛 161
3. 民族平等、亲睦相助 162
4. 国际间和平共处,扶颠持危,继绝举废 164
5. 军事“三重”原则 166
6. 认真选任人才 167
(五) 政治家的修养 168
1. 改造“士”的思想意识 169
2. 掌握为政知识,确立政治情操 170
3. 以身作则执行政策、法令 171
4. 确立“四毋”、“三所”、“二察”的工作态度和方法 172
5. 政治家风度,情操的高标准 173
(六) 孔子政治思想的主要问题及其流弊 175
五、孔子伦理道德思想精华 178
(一) 基本特征与历史社会意义 178
1. 基本特征 178
2. 历史社会根源 180
(二) 为谁服务的问题 183
(三) 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 185
1. 忠的意义 185
2. 恕的意义 186
3. 让的意义 186
4. 孝的意义 189
(四) 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 190
1. 个人道德 190
2. 公共道德 195
3. 职业道德 197
(五) 婚姻、男女问题 200
(六) 五项基本道德情操-- 203
六、孔子教育思想精华 209
(一) 指导思想与理论基础 209
(二) 教育主旨及其理论 212
(三) 基本方针与基本原则 215
1. 器重青年,奖掖青年 218
2. 因材施教,发展个性 220
3. 执中而教,纠偏正倚 221
(四) 教学的范围、特征和内容 222
(五) 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231
1. 教学的步骤 231
2. 教学的方式方法 234
(六) 治学的态度与方法 244
1. 青春立志学习 244
2. 分阶段总结学习收获 244
3. 治学的态度 245
4. 治学的方法 247
附录1:总结继承孔子思想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 253
附录2:关于中庸 266
附录3:广泛深入发掘孔子思想精华,为建设社会主义两个文明服务 270
本书主要参考书目 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