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国际共运史 1847-1987》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徐耀新,文晓明主编
  • 出 版 社: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8
  • ISBN:7214001713
  • 页数:538 页
图书介绍:暂缺《新编国际共运史:1847-1987》简介

目录序……………………………………………………校纪英导言一、国际共运史的研究对象、历史分期和主要内容 1

二、国际共运史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概况 10

第一篇 从第一个共产党到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第一章 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共产主义者同盟第一节 早期无产者的斗争和空想社会主义一、早期无产者的产生及其反对资产者的斗争 26

二、空想社会主义演进的几个阶段 28

三、空想社会主义的历史作用 31

第二节 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社会条件 34

二、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理论前提 38

三、马克思、恩格斯是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 42

第三节 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及其活动一、共产主义者同盟的建立 50

二、共产主义者同盟在1848年欧洲革命中的活动 64

三、共产主义者同盟的重组、解散和开创性历史地位 71

第二章 国际工人协会。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第一节 国际工人协会的前期活动。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一、国际工人协会的创立 79

二、国际前期对各国人民革命斗争的支持和推动 85

三、国际内部反对蒲鲁东主义和工联主义的斗争 87

四、德国社会民主工党的建立 94

第二节 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一、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的爆发 97

二、巴黎公社是建立无产阶级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102

三、国际工人协会与巴黎公社革命 108

第三节 国际内部反对巴枯宁主义的斗争。国际工人协会的解散一、巴枯宁主义的出现 114

二、马克思主义反对巴枯宁主义的历史过程 118

三、国际工人协会的解散及其历史经验 124

第三章 和平发展时期欧美社会主义政党的成长。“第二国际”第一节 欧美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和发展一、德国社会民主党的统一及其在“非常法”时期的斗争 128

二、西欧法、英等国社会主义政党的建立和活动 133

三、东欧、北美的第一批社会主义政党和团体 140

第二节 第二国际的创立及其前期活动一、第二国际的创立及其性质 144

二、第二国际的前期活动 147

三、社会主义运动冲出欧洲、北美 152

第三节 第二国际后期的反修、反帝斗争一、各国党左派反对伯恩施坦修正主义的斗争 156

二、第二国际后期的反帝斗争及其内部争论 162

三、第二国际的破产及其教训 165

第四章 俄国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斗争。共产党在六大洲的建立和世界革命高潮第一节 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和巩固一、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长。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新理论 169

二、1917年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及其伟大意义 176

三、1918—1920年保卫和巩固苏维埃政权的斗争 181

第二节 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运动的兴衰一、十月革命后世界革命高潮的共同特点 186

二、欧洲无产阶级革命的高潮及其失败 189

三、亚洲革命运动的兴起及其意义 195

第三节 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其前期活动。共产党在六大洲相继建立一、共产国际的成立及其纲领 199

二、共产国际帮助许多国家建党 204

三、共产国际关于建立工人阶级统一战线的策略方针 207

第二篇 社会主义从一国实现到多国胜利第五章 2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共产国际领导下的国际共运第一节 “新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实施。联共(布)党内斯大林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和布哈林的斗争一、从战时共产主义向新经济政策的过渡。列宁晚年建设社会主 212

二、联共(布)党内斯大林同托洛茨基、季诺维也夫反对派的斗争。斯大林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219

三、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斯大林和布哈林的争论 227

第二节 东方革命运动的高涨一、1924—1927年的中国大革命 236

二、日本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238

三、东方其它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反帝同盟的建立 244

第三节 共产国际的“左”倾化一、沿着“左”倾方向转折的共产国际策略 245

二、共产国际关于各党布尔什维克化方针 248

三、“第三时期理论”和策略 250

四、共产国际的反右倾斗争 255

第六章 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实现及问题。共产国际和各国党反对法西斯和反对侵略战争的斗争第一节 苏联一国社会主义的实现及问题一、国民经济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文化革命 258

二、新宪法的制定。错误的肃反运动 262

三、苏联社会主义体制的形成及其弊端 268

第二节 共产国际和各国党反对法西斯和侵略战争的新方针一、德、日、意等国共产党反对法西斯上台的斗争和教训 273

二、法国、西班牙等国共产党建立反法西斯人民阵线的实践 279

三、共产国际确立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新方针 282

四、西班牙的民族解放战争 286

五、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方针 289

第三节 苏联的对外政策及其对共产国际政策的影响一、苏联反对英、法、美祸水东引政策的斗争 291

二、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和共产国际政策的逆转 295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各国共产党的活动 299

第七章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社会主义国家体系的形成第一节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共产国际的解散一、苏德战争爆发后共产国际政策的转变 305

二、国际无产阶级对苏联卫国战争的支持。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 308

三、共产国际的解散及其教训 313

第二节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西欧共产党的斗争。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建设一、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的世界新格局 318

二、意共、法共和希共争取民主和社会主义的斗争 321

三、东欧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和建设 328

第三节 亚洲人民民主国家的建立一、蒙古走上非资本主义道路 335

二、越南民主共和国的成立 338

三、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的成立 340

四、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343

第三篇 从一个中心、一种模式到多元化和多模式第八章 南斯拉夫共产党抵制情报局和苏共干涉的斗争。50年代前期亚洲的革命运动和反帝斗争第一节 欧洲共产党情报局和南苏冲突一、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的成立和活动 351

二、南苏冲突的由来和实质 357

三、苏南联合声明。欧洲共产党情报局的解散及其教训 363

第二节 南斯拉夫走上社会主义自治道路一、南斯拉夫自治制度发端的历史环境 366

二、工人自治的确立及其理论根据 369

三、农业政策的调整 373

四、政治体制的初步改革 374

第三节 50年代前期亚洲的革命运动和反帝斗争一、朝中人民反抗美帝侵略的斗争 376

二、越南人民抗法战争的胜利 379

三、万隆会议——反帝斗争的盛会 381

四、东南亚共产党的革命活动 384

第九章 苏联模式弊端的暴露及其改革尝试。国际共运的动荡和分裂第一节 苏共二十大和波匈事件一、苏共二十大及其影响 388

二、波兰事件及其意义 393

三、匈牙利事件及其教训 397

第二节 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尝试一、苏共二十大后赫鲁晓夫的改革及问题 402

二、苏共二十大后东欧国家的改革与挫折 407

三、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探索和失误 411

第三节 中苏两党的论战和国际共运的分裂一、论战发生的原因及其过程 414

二、论战涉及的主要问题 420

三、论战的后果及其影响 424

第十章 社会主义改革深入发展。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纷繁多样第一节 苏联、东欧国家改革的深入和曲折一、南斯拉夫从工人自治发展到社会自治和联合劳动制 429

二、“布拉格之春”全面改革运动及其夭折 433

三、匈牙利新体制的全面实行和局部调整 436

四、波兰的新体制新战略及社会动乱 440

五、勃列日涅夫前期苏联的调整和稳定 442

六、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民主德国推行新体制 445

第二节 亚洲和古巴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一、中国“文化大革命”的后果和教训 448

二、古巴从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发展 450

三、朝鲜的“主体社会主义” 453

四、越南和老挝的抗美救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 454

五、蒙古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 457

六、柬埔寨共产党的英勇斗争和惨痛教训 458

第三节 亚非拉民族独立国家的革命运动和社会主义流派的兴起一、东南亚共产党斗争的曲折历程 461

二、中东、非洲和拉美的共产主义运动 463

三、亚非拉社会主义流派的兴起 465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改革的全面高涨。国际共运的多样化和新转机第一节 苏联霸权主义的发展和欧洲共产主义的兴起一、苏联霸权主义的恶性膨胀及其对国际共运的影响 469

二、欧洲共产主义的形成和发展 471

三、欧洲共产主义的基本主张和现状 475

第二节 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一、伟大的历史转折 481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就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展开 483

三、对外开放和“一国两制” 486

四、政治体制改革和精神文明建设 488

五、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 491

第三节 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与建设的新态势一、从安德罗波夫到戈尔巴乔夫的苏联改革理论和实践 493

二、南斯拉夫自治制度的调整和完善 497

三、匈牙利改革的进一步深入 500

四、波兰80年代的动乱、整顿和改革 503

五、保加利亚的全面改革 506

六、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国、罗马尼亚对改革的态度和阿尔巴尼亚国内的新变化 509

七、朝鲜、越南、老挝、蒙古和古巴的新情况 512

结束语 回顾和展望一、国际共运史的基本经验 517

二、国际共运的发展前景 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