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编 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而奋斗 3
第一章 周恩来和五四运动 3
一 领导天津学生运动,表现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精神 3
二 倡导科学与民主,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 8
三 带头走与工农民众相结合的革命道路 11
第二章 周恩来从革命民主主义者向马克思主义者的转变 16
一 在五四运动中,周恩来的思想开始了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16
二 旅欧勤工俭学,周恩来实现了伟大的思想飞跃 19
三 对周恩来实现思想飞跃的原因分析 23
第三章 大革命时期周恩来的思想发展 26
一 坚持无产阶级在国共合作中的领导权 26
二 支持蓬勃兴起的工农革命运动 31
三 重视武装斗争,首倡革命军队的政治工作 36
第四章 周恩来对 左 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 42
一 对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的批判 42
二 对瞿秋白、李立三 左 倾机会主义的批判 47
第五章 周恩来与党的白区工作 54
一 白区工作是党领导革命的一条重要战线 54
二 从客观实际出发,确定党在白区的工作方法、斗争方式和组织形式 56
三 扎根群众、关心群众,引导群众进行经济、政治甚至武装斗争 58
四 正确处理公开斗争和秘密斗争等关系,学会开展群众工作的艺术 60
第六章 周恩来对华北抗战的贡献 63
一 坚持抗战第一原则,协调八路军与国民党军队共同抗敌 63
二 坚持武装民众方针,发展华北游击战争 70
三 坚持统一战线政策,努力建立敌后抗日民主政权 75
第七章 周恩来与抗战初期的统一战线 83
一 周恩来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倡导和推动者之一 83
二 周恩来是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建立军事和政治合作的主要代表 90
三 周恩来对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理论的贡献 96
第八章 周恩来与长江局 104
一 应该充分肯定长江局的历史功绩 104
二 周恩来是长江局的灵魂,在总体上代表的是正确路线 111
三 王明对周恩来和长江局的影响,以及周恩来和长江局的失误 120
第九章 周恩来与新四军 128
一 参与组建新四军 128
二 皖南行--确定新四军发展方针与调解叶(挺)与项(英)矛盾 135
三 在打退第二次反共高潮前后,参与决策维护与声援新四军的斗争 146
四 谋划新四军五师的中原突围 155
第十章 周恩来与重庆--同京谈判 162
一 谈判--一种特殊的统一战线形式 163
二 不是战场,酷似战场,甚至胜似战场 170
三 谈判斗争的高超艺术 179
四 谈判的基本经验 192
第十一章 周恩来在解放战争中 202
一 在转战陕北中的作用 203
二 参与大决战的战略决策 212
三 领导第二战场的斗争 219
四 筹建新中国 227
第十二章 周恩来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44
一 对党的建设经验的总结 244
二 对武装斗争经验的总结 250
三 对统一战线经验的总结 253
下编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而献身 261
第十三章 周恩来对建设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 261
一 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思想 261
二 社会主义改造的思想 263
三 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266
四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 269
五 社会主义的外交思想和风格 272
第十四章 周恩来关于经济建设和改革的深邃思想 275
一 发展社会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性任务 275
二 个体所有制是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的重要补充 277
三 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方法应该灵活多样、方便群众 278
第十五章 周恩来出访亚欧十一国 281
一 出访亚欧各国的历史背景 281
二 访问越南和柬埔寨 285
三 访问印度、缅甸和巴基斯坦 289
四 访问苏联、波兰和匈牙利 300
五 访问阿富汗、尼泊尔和锡兰 311
第十六章 周恩来的反冒进与毛泽东的反反冒进 316
一 1956年周恩来力主反冒进 317
二 1958年毛泽东严厉批评反冒进 324
三 对反冒进与反反冒进的历史反思 339
第十七章 周恩来在难以超越的 大跃进 年代 344
一 参加十三陵劳动和到南方观察 345
二 参加北戴河会议和动员全民大炼钢铁 349
三 参加第一次郑州会议以后的纠 左 351
四 参加1959年庐山会议 357
五 在八届八中全会上 364
第十八章 周恩来在海峡两岸、喜马拉雅山两边和中苏两党冲突的日子里 368
一 支援西亚人民、金门炮战和反美斗争 368
二 处理西藏反动势力的叛乱事件 379
三 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努力缓和中印边界冲突 383
四 以勇敢、坚定、友善、和解的态度参加中印首脑会谈 392
五 重访亚洲诸国,增进睦邻友好 397
六 尽力避免中苏关系恶化,坚毅地承受苏联施加的巨大压力 398
第十九章 周恩来与 文化大革命 407
一 历史、政治、性格对周恩来在 文化大革命 中角色的确定 408
二 周恩来力挽狂澜于既倒 418
三 如履薄冰的艰辛斗争 428
四 对周恩来在 文化大革命 中的作用的辩证分析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