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交换手册》PDF下载

  • 购买积分:13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美)皮尔斯(Pearce,J.)著;陈力山译
  • 出 版 社: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7
  • ISBN:15045·总3337有5497
  • 页数:388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第一章 引言 1

1.1 概论 1

1.2 交换网的组成 2

1.2.1 交换机系统 2

1.2.2 用户终端 2

1.2.3 交换系统 3

1.2.4 传输 5

1.2.5 用户小交换机(PBX) 5

1.2.6 由话务员提供的各种服务 6

1.3 编号制度 7

1.3.1 拨号位数 7

1.3.2 呼叫装置 7

1.3.3 编号制度的解释 7

1.4 有线通信 8

1.5 满足公用电话服务要求 8

1.5.1 交换系统的共用性 8

1.5.2 交换系统的使用 9

1.5.3 设计方案的适用性 18

1.6.3 应用领域 19

1.6.2 一般的要求 19

1.6.1 概述 19

1.6 系统文件 19

1.6.4 SDL的基础结构 20

1.6.5 符号 21

1.6.6 词汇 26

第二章 系统的组织 27

2.1 引言 27

2.2 国内网路的组织 27

2.2.1 贝尔系统的网路等级制度 28

2.2.2 国内网路的典型分级制度 29

2.2.3 网路的扩展 29

2.3 国际长途通话接续 30

2.4传输方案 31

2.4.1 传输网 31

2.4.2 基本传输模式 34

2.5 编号制度 35

2.5.1 编号制度的构成基础 35

2.5.2 编号制度的运用 39

2.5.3 发号位数 42

2.6 服务类别 42

2.6.1 服务类别的识别 43

2.6.2 服务类别的种类 43

2.7.1 信号的解释 45

2.7 信号 45

2.7.2 网路中信息的传递 47

2.7.3 信号方式 48

2.7.4 信号系统 49

2.8 管理和维护方案 49

2.8.1 维护 50

2.8.2 管理工作 52

第三章 交换系统的结构 58

3.1 系统基本结构 58

3.1.3 控制部件 59

3.1.2 接口 59

3.1.1 传输 59

3.2 接口的需求 60

3.2.1 用户话机的接口 61

3.2.2 交换中心的用户线接口 62

3.2.3 中继线的接口 64

3.2.4 交换中心的中继接口 65

3.3 交换矩阵 67

3.3.1 金属传输路径 68

3.3.2 时分传输路径 72

3.4.1 第一级控制 75

3.4 系统控制 75

3.4.2 第二级控制 76

3.4.3 第三级控制 76

3.4.4 存储器的组织 76

3.4.5 控制功能 77

第四章 基本信号 92

4.1 概述 92

4.1.1 直流信号 92

4.1.2 交流信号 92

4.1.3 数字信号 93

4.1.4 信号发送路径 94

4.1.5 信号通过多路复用传输系统 95

4.2 用户线信号 96

4.2.1 发自话机的信号 96

4.2.2 发向话机的信号 101

4.2.3 发自和到达用户自动小交换机的信号 108

4.2.4 发自和到达投币话机的信号 109

4.3 记发器信号 110

4.3.1 接收器和发送器的操作 110

4.3.2 信号类型 112

4.4 线路信号 114

4.4.1 直流信号 114

4.4.2 线路信号模式 118

4.5 控制信号 119

4.5.1 呼叫处理信号 119

4.5.2 运行和管理信号 119

4.6 信号类别比较 121

第五章 基本技术 122

5.1 引言 122

5.2 工程技术 122

5.2.1 电磁技术 122

5.2.2 电磁技术的应用 124

5.2.3 光电技术 127

5.2.4 集成电路 130

5.3 空分矩阵 132

5.3.1 交叉接点 132

5.3.2 交换矩阵的结构 132

5.3.3 单级交换矩阵 133

5.3.4 交换网络 134

5.3.5 交换矩阵 139

5.3.6 交换系统结构 141

5.4 时分多路复用 146

5.4.1 脉幅调制(PAM) 146

5.4.2 脉码调制(PCM) 147

5.4.3 时分交换矩阵 150

5.4.4 数字交换系统的结构 153

5.5 通过交换网络的传输 153

5.5.1 损耗的分配 154

5.5.2 市内电话交换机的要求 156

5.5.3 模拟到数字的转换 158

5.6 组装方式 158

5.6.1 各种器件 158

5.6.2 印刷电路板 159

5.6.3 盒槽 159

5.6.4 机架、框架或隔框 160

5.6.5 组装原理 161

5.7 交换系统的话务分配 162

5.7.1 发端话务 163

5.7.2 终接话务 163

5.7.3 经转话务 163

5.7.4 话务量的测量 163

5.7.5 电话交换机的容量计算 165

5.7.6 话务承载装置和功能单元的联接 172

5.8 配线架 173

5.8.1 总配线架(MDF) 173

5.8.5 接地 174

5.8.4 保安器 174

5.8.3 综合配线架(CDF) 174

5.8.2 中间配线架(IDF) 174

5.8.6 配线架的机械设计 175

5.9 冗余 175

5.9.1 冗余设备的配备 175

5.9.2 多重控制部件 176

5.10 设备数量的计算 176

5.10.1 发端记发器的数量 177

5.10.2 入局记发器的数量 178

5.10.3 发送器的数量 179

5.10.5 数字式信号音发生器的设置 180

5.10.4 模拟信号音发生器的数量 180

5.10.6 计费用正电源的设置 181

5.10.7 铃流设备的设置(综述) 184

第六章 传输应用 186

6.1 引言 186

6.2 话机的接口 187

6.2.1 实线的特性 187

6.2.2 用户线加感 188

6.2.3 市话交换机的用户接口 188

6.3 和模拟中继线交接 189

6.4 比特流的交接 189

6.5.3 公用设备 190

6.5.2 信道单元 190

6.5 数字传输系统—模拟到模拟 190

6.5.1 中继接口 190

6.5.4 终端匹配单元和局间发送设备 192

6.5.5 切换单元 192

6.5.6 再生设备 192

6.6 数字传输系统—数字到数字 192

6.7 数字传输用于现有路由的优点 192

6.8 时分传输系统原理 194

6.8.1 PCM传输系统的比较 194

6.8.2 T1传输系统的格式 195

6.8.3 CEPT传输系统的格式 196

6.8.4 信号位格式 198

6.8.5 PCM信号原理 199

6.8.6 多路复用系统 201

6.9 直接数字交接 202

6.9.1 T1传输系统的同步方法 202

6.9.2 CEPT传输系统的同步方法 205

6.9.3 交换系统接口 207

6.9.4 模—数和数—模转换 210

7.2 接口设置 212

第七章 接口 212

7.1 引言 212

7.3 用户线终端设备类型 213

7.3.1 用户线特性 214

7.3.2 用户线路特性分类 217

7.3.3 标准化的用户接口 217

7.3.4 用户线路类型 224

7.3.5 话机 235

7.3.6 投币话机 237

7.4 中继接口 243

7.4.1 模拟接口 243

7 4.2 信号系统接口 245

7 4.3 所有各类中继接口的公共特性 246

第八章 存储程序控制 250

8.3 存储程序技术应用于电话交换系统 251

8.3.1 固化程序 251

8.3.2 存储程序 251

8.2 存储程序控制 251

8.4 系统中的程序 253

8.4.1 程序设计语言 253

8.4.2 程序设计语言基础 254

8.5 软件设计原理 255

8.5.1 程序结构 256

8.5.2 模块群 256

8.5.3 模块 257

8.6 程序的执行 257

8.7 处理机 258

8.7.1 计算机和电话系统中的处理机 258

8.7.2 存储程序控制操作 259

8.1 引言 260

8.8 系统操作的安全可靠性 261

8.9 处理机用于非电话交换工作 262

8.10 存储程序对某些系统功能的应用 264

8.10.1 用户线锁定功能 264

8.10.2 用户线负载控制 264

8.11 路径映象图 265

8.12 对硬件的依赖性 266

8.13 编路设施 266

第九章 随路信号方式 268

9.1 引言 268

9.2 CCITT一号信号系统 268

9.2.1 接收器要求 268

9.2.3 作用范围 269

9.2.2 发送器要求 269

9.3 CCITT二号信号系统 270

9.4 CCITT三号信号系统 270

9.4.1 接收器要求 270

9.4.2 发送器要求 270

9.4.3 作用范围 271

9.5 CCITT四号信号系统 272

9.5.1 接收器要求 272

9.5.2 发送器要求 272

9.5.3 作用范围 273

9.6 CCITT五号信号系统 274

9.6.1 接收器要求 276

9.6.2 发送器要求 276

9.6.3 作用范围 277

9.6.4 通过电缆使用话音插空技术发送信号 277

9.7 信号的共性 278

9.7.1 与AT T的R1信号的共性 278

9.7.2 三号、四号、五号信号系统共有的信号 279

9.7.3 线路信号比较 279

9.8 五号(乙)信号系统 281

9.9.3 CCITTR1信号系统的记发器信号 282

9.9.2 R1的PCM型线路信号 282

9.9.1 R1的模拟型线路信号 282

9.9 CCITT地区性标准信号系统R1 282

9.10 CCITT地区性标准信号系统R2 285

9.10.1 互控信号方式 286

9.10.2 R2系统的线路信号 287

9.10.3 记发器信号 288

9.10.4 控制记发器所处的位置 292

9.10.5 信号的含义 293

9.10.6 R2信号系统的优点 295

9.10.7 接收器要求 ( 295

9.10.8 发送器要求 296

10.2 CCITT六号信号系统 297

第十章 分离信道信号方式 297

10.1 引言 297

10.2.1 在公共信道上传送信号 298

10.2.2 线路信号 299

10.2.3 话路导通检验 299

10.2.4 信号单元的组成 300

10.2.5 六号信号系统的名称缩写 301

10.2.6 信号单元格式(一单元消息) 303

10.2.7 信号格式(多单元消息) 306

10.2.8 典型呼叫 309

10.2.9 其它信号单元 314

10.2.10 模拟信号链接收器特性 317

10.2.11 模拟信号链发送器特性 317

10.3 公共信道局间信号(CCIS) 318

10.3.1 消息序列 318

10.3.2 信号单元格式比较 319

10.3.3 编码比较 322

10.4 CCITT七号信号系统 325

10.4.4 系统组织 326

10.4.3 可交长度消息 326

10.4.2 字节信息 326

10.4.1 使用分组交换技术 326

10.4.5 消息格式 327

10.4.6 信号信息字段的使用 328

10.4.7 其它格式 329

10.5 信号系统的发展 329

第十一章 维护 331

11.1 引言 331

11.2 一般维护要求 331

11.2.3 撤出在用设备 332

11.2.4 排除故障 332

11.2.2 维护人员的配备要求 332

11.2.1 局内维护 332

11.2.5 维护设施 333

11.2.6 冗余设备的配置 333

11.3 线路测试 333

11.3.1 测试面板 334

11.3.2 局内测量台 334

11.3.3 用户线的测试通路 336

1 1.3.4 中继线的测试通路 337

11.4 网络的综合测试 338

11.5 测试线及维护通信电路 338

11.6 局内维护通信电路 339

11.7 一般的维护特性 340

11.8 可靠性 340

11.8.1 瘫痪时间 341

11.8.2 故障引起的呼叫损失 341

11.8.3 用户障碍报告 341

11.8.4 典型的要求 341

11.9 人文因素 342

11.10 材料 342

11.11 安全性 343

11.12 告警和监视要求 343

11.13.2 多个“永明”的告警 344

11.13.1 用户线永明的记录和读出 344

11.13 摘机超时限的呼叫 344

11.13.3 入中继线“永明” 345

第十二章 管理 346

12.1 引言 346

12.1.1 话务工程 346

12.1.2 交换机和网络 346

12.1.3 操作服务 346

12.1.4 应用领域 347

12.2 交换局的数据 347

1 2.2.1 使用申请 347

12.2.4 话务量 349

12.2.2 新局筹划 349

12.2.3 数据的安全性 349

12.3 服务质量 350

12.4 服务分析 350

12.5 主配线架(MDF) 351

12.6 拨号音的延迟时间 351

12.7 网络管理 352

12.7.1 超负荷的原因 352

12.7.2 控制方法 352

12.8 服务 355

12.8.1 常用呼叫性能 356

12.8.2 管理部门的特殊服务 362

第十三章 系统评价 369

13.1 引言 369

13.2 系统评价 370

13.2.1 系统结构 371

13.3 话务负荷能力 375

13.3.1 每个接口的话务量 376

13.3.2 每个控制部件的话务量 377

13.3.3 话务量分布 378

13.3.4 系统的最终容量 378

13.4.2 计费功能 381

13.4 系统的一般要求 381

13.4.1 为电话用户服务的功能 381

13.4.3 话务员功能 382

13.4.4 系统的操作管理和维护功能 382

13.4.5 外加特性 382

13.5 交换与传输的结合 383

13.5.1 交换与传输分离 383

13.5.2 估价的基础 384

13.6 系统应用评价 386

参考文献 3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