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史研究荟萃 1949-1987》PDF下载

  • 购买积分:16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翟作君,邬正洪主编
  • 出 版 社: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56170416X
  • 页数:546 页
图书介绍:

总论 1

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必然性问题 1

一、马克思、恩格斯是否提出了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1

二、怎样理解列宁关于经济不发达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理论 3

三、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否违背“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 4

四、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未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7

五、经济不发达国家首先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 8

六、经济不发达国家为什么在社会主义道路上会出现种种挫折 9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1

一、马克思、恩格斯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11

二、列宁、斯大林对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论述 12

三、当前我国理论界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特征的认识 13

四、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 13

怎样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15

二、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表现 16

一、衡量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基本标准 16

三、正确认识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科学方法 17

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理论研究 20

一、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0

二、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的性质 22

三、关于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全面改革 2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研究的几个问题 24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24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含义 26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征 28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 30

五、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划分标准 30

六、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方法论问题 31

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 34

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提法的探讨 34

一、提法的历史演变 34

二、几种提法的比较研究 35

三、对《决议》提法的认识 36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几个问题的争议 38

一、关于政权性质转变的不同见解 38

二、关于革命性质的转变 40

三、关于社会性质的争议 43

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条件、特点及经验 49

一、转变的历史条件 49

二、转变的特点 52

三、转变的经验 53

我党领导人关于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理论 55

一、毛泽东关于“转变”问题的论述 55

二、刘少奇关于“转变”问题的论述 57

三、周恩来关于“转变”问题的论述 58

建国初期国民经济恢复的几个问题 59

一、经济战线上的“淮海战役” 59

二、关于粮棉统购统销政策 61

三、党领导国民经济恢复的成功经验 62

建国初期国际关系中的几个问题 64

一、美国分裂中苏的战略 64

二、美国对台湾的政策 66

三、苏联对华政策的转折 69

建国初期的整党整风 71

一、这次整党整风的收获及经验 71

二、建国初期毛泽东、刘少奇建党思想 73

重评刘少奇“天津讲话” 74

一、关于“天津讲话”的背景 74

二、“天津讲话”的主要精神不是剥削有功 75

三、如何理解“剥削有功”的含义 76

四、关于“确立新民主主义社会秩序”问题 77

七届三中全会 79

一、全会对革命转变理论的新发展 79

二、全会关于战略策略思想的内容和作用 79

三、全会的历史意义 80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 81

一、土地改革的过程 81

二、土地改革的特点 82

三、土地改革的意义 84

关于没收官僚资本的问题 85

抗美援朝 86

一、出兵参战的伟大决策 86

二、毛泽东军事思想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运用和发展 88

三、抗美援朝战争中政治工作的基本经验 90

四、关于彭德怀在抗美援朝中的几个问题 91

“三反”、“五反”运动 94

一、“三反”、“五反”运动的性质 94

二、“三反”、“五反”运动的意义 95

三、怎样看待“三反”运动中的偏差 95

四、“五反”运动中的统一战线问题 96

五、毛泽东在领导“三反”斗争中提出的重要思想和总结的主要经验 97

和平解放西藏 98

一、西藏实现和平解放的主客观因素 99

二、帝国主义势力对我党解放西藏的态度 100

三、和平解放西藏办法协议的主要内容 101

四、向西藏进军 101

五、实现达赖与班禅的团结 102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研究 103

一、对马克思列宁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理解 103

二、我国“过渡时期”的界限与特点 104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经过 105

四、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质 106

五、党和毛泽东对马列主义“过渡时期”理论的贡献 106

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体研究 108

一、社会主义改造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108

二、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109

三、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 110

四、对社会主改造的评价 111

五、社会主义改造后期产生缺点偏差的原因 112

六、要研究社会主义改造的全过程 113

关于马、恩、列、斯、毛农业合作制思想的研究 114

一、对马克思、恩格斯合作制思想的不同理解 114

二、关于列宁合作制思想的几个问题 115

三、对斯大林农业集体化思想和实践的评价 117

四、关于毛泽东农业合作化思想的研究 118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若干理论和方针政策的研究 122

一、“先合作化、后机械化”思想的提出和含义 122

二、对“趁热打铁”方针的质疑 123

三、合作化运动的“阶级政策”和“原则”的不同表述 123

农业合作化进展情况 125

一、《关于农业生产互组合作的决议(草案)》的由来 125

二、浙江“全力巩固,坚决收缩”的方针 126

三、合作化后期的缺点、偏差 127

四、一九五五年夏季以后合作化不断加快的原因 128

五、关于初级社、高级社几个问题的争论 129

邓子恢与农业合作化 132

一、对我国农民及农业合作化的独到见解 132

二、坚持慎重稳进、反对急躁冒进 133

三、积极倡导农业生产责任制 135

四、探索社会主义农业合作的经济体制 136

农业合作化的几个问题 137

一、合作化时期的富裕中农问题 137

二、农业合作化时期的生产责任制 139

三、中苏农业合作化比较研究 140

我党对马列主义赎买理论的运用和发展 143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赎买思想 143

二、列宁的赎买思想 144

三、我国赎买实践的特点 144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46

一、调整工商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作用 146

三、关于对一部分原工商业者使用和处理不当的问题 147

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期出现的问题及党中央采取的补救措施 147

四、关于我国民族资产阶级何时消灭的问题 148

五、刘少奇、李维汉、陈云等领导人的贡献 149

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52

一、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阶段和形式 152

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经验教训 153

三、朱德发展手工业思想的研究 154

四、刘少奇对供销合作社理论的贡献 154

高饶事件 155

一、高饶事件出现的原因 155

二、高饶反党分裂活动的基本特点 156

三、党在反对高饶斗争中提出的执政党建设的原则 157

意识形态领域的几个问题 158

一、关于电影《武训传》的批判 158

二、关于《红楼梦》研究中唯心主义观点的批判 161

三、胡风问题 163

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 166

一、建国初期知识分子队伍的基本状况和阶级属性 166

二、全国知识分子问题会议 168

关于新中国外交的三个问题 170

一、新中国外交的独特风格 170

二、周恩来对新中国外交的开创性贡献 172

三、建国初期的“一边倒”政策 174

建国头七年陈云的经济思想 176

一、关于财政经济管理的思想 177

二、关于改造私有制的思想 177

三、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想 178

一九五六年经济建设中的反冒进 179

一、一九五六年急躁冒进产生的原因及其表现 179

二、对反冒进的评价 180

三、批“反冒进”及其严重后果 181

一、《论十大关系》的发表 182

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 182

二、历史地位问题 183

三、关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问题 183

四、新时期对《论十大关系》理论的发展 185

关于中国共产党“八大”的几个问题 187

一、“八大”《政治报告》的准备 187

二、“八大”的经济体制改革思想 188

三、刘少奇对“八大”的贡献 189

四、“八大”路线未能坚持下去的原因 189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192

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起点和评价 192

一、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起点 192

二、十年历史的主线和评价 192

三、对错误和曲折要作具体分析 193

四、党的工作指导方针的变化 195

一、探索的历史过程 197

毛泽东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197

二、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基本思想 199

三、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思想 200

四、对经济体制政革的贡献 202

刘少奇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04

一、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规律 204

二、正确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社会和人民内部矛盾 205

三、实行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 206

四、重视人民民主制度的建设 207

周恩来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08

一、全面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 209

二、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专政 209

三、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规律 210

四、开拓和发展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文化事业 211

陈云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12

一、建设规模要同国力相适应 212

二、坚持综合平衡,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国民经济 213

三、关于经济体制改革 214

四、关于决策的科学化 215

邓小平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16

一、关于整顿工业企业 216

二、关于恢复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217

朱德对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贡献 219

一、提倡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 219

二、重视改善人民生活,主张让农富民富裕起来 219

三、关于农业多种经营和责任制 219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几个问题 220

一、关于《正处》的主题思想 221

二、对《正处》的基本评价 223

三、《正处》中的正确思想未能贯彻的原因 224

四、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正处》理论的坚持和发展 225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讨论 226

一、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26

二、关于我国社会现阶段的主要矛盾 229

关于“团结——批评——团结”的公式 231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233

一、“双百”方针的提出 233

二、对“百家”划分为“两家”的看法 235

三、“双百”方针未能坚持的原因 236

四、实行“双百”方针的经验教训 237

五、坚持“双百”方针必须注意的问题 238

—九五七年的反右派斗争 240

一、导致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的原因 240

二、反右派斗争扩大化的严重后果 240

三、关于章、罗同盟的问题 241

四、对反右派斗争的评价 241

对一九五七年历史的评价 243

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45

一、对总路线的评价 245

二、总路线的实质 246

四、总路线同“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关系 247

三、总路线同“八大”路线的关系 247

五、总路线在实践中产生错误的原因 248

关于“大跃进”运动的几个问题 249

一、“大跃进”运动形成的原因 249

二、关于一九五九年和一九六○年的“大跃进”问题 251

三、对“大跃进”运动的评价 252

四、“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 253

关于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几个问题 255

一、对人民公社的评价 255

二、纠正人民公社化运动中错误的若干问题 256

三、关于“政社合一”问题 257

四、《关于人民公社若干问题的决议》的评价 258

关于我国的教育方针问题 260

一、教育方针的提出 260

二、对教育方针的评价 261

二、对“教育大革命”的评价 264

一、“教育大革命”的主要内容 264

—九五八年的“教育大革命” 264

第一次郑州会议到庐山会议前期纠正错误的工作 266

庐山会议与全国反右倾运动 269

一、关于庐山会议后期的转向 269

二、对张闻天发言的评价 271

三、《关手撤销黄克诚同志中央书记处书记职务的决定》是党的八届八中全会通过的 272

四、全国反右倾运动 272

一、关于彭德怀写给毛泽东的信 274

庐山会议与彭德怀 274

二、所谓“军事俱乐部”问题 276

三、所谓“里通外国”问题 276

四、所谓彭德怀反对毛主席和毛泽东思想问题 277

五、关于“八万言书” 277

六、关于毛泽东向彭德怀承认错误的问题 278

六十年代前期意识形态领域出现的“左”的偏差 279

一、对知识分子看法的转折 280

二、“左”的偏差在文艺界的主要表现 280

三、“左”的偏差在学术界的主要表现 283

四、出现“左”的偏差的主要原因和经验教训 285

六十年代初的国民经济调整 286

一、“八字方针”的提出 286

二、调整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 288

三、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评价及经验教训 289

四、刘少奇、陈云在调整工作中的贡献 290

关于六十年代调整期间两次会议的评价 293

一、党的八届九中全会的历史地位 293

二、关于一九六二年五月中央工作会议的评价 293

六十年代我国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294

一、生产责任制出现的原因 294

二、生产责任制与农业合作化的关系 295

三、六十年代初期我国农业生产责任制的特点 296

四、安徽省一九六一年的“责任田”问题 297

五、党中央对家庭承包责任制的探索过程 298

一、大会召开前的形势 300

党的“七千人大会” 300

二、大会中的“两个高潮” 301

三、历史作用 301

四、局限性及其原因 302

党的八届十中全会 304

一、对八届十中全会的评价 304

二、“左”倾阶级斗争理论发展的原因 305

三、八届十中全会上批判的所谓“三风” 306

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307

一、社教运动的发展过程 307

二、社教运动的“左”倾表现 308

三、对社教运动三个文件的评价 309

有关《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和《二月提纲》的几个问题 311

一、《海瑞罢官》剧本的产生 311

二、姚文元批判《海瑞罢官》文章产生的经过和目的 311

三、江青、张春桥等利用姚文大做文章 312

四、从对《海瑞罢官》的批判发展成为对《二月提纲》的批判 313

五、一些报纸转载《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日期 314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时期 31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历史特点 316

“文化大革命”发生的原因 318

“文化大革命”的性质 320

一、“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 320

二、“文革”不是反革命 322

三、“文革”是一场特殊的内乱 322

《五·一六通知》和中央文革小组 324

一、对五月政治局扩大会议的评价 324

二、《五·一六通知》的产生及其错误 325

三、关于中央文革小组问题 326

“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328

一、“继续革命”理论的正式提出及含义 328

二、“继续革命”理论与“文革”前阶级斗争扩大化理论的关系 329

三、“继续革命”理论逐渐被彻底否定 330

四、“继续革命”理论的主要错误 330

五、“继续革命”理论的主要危害 331

工作组问题 333

一、毛泽东对工作组看法改变的原因 333

二、工作组的作用 334

三、对派出工作组的评价 335

四、七月二十九日万人大会的实际情况 336

党的八届十一中全会 337

一、会议的不正常情况 337

二、《炮打司令部》大字报的发表情况和失误 338

三、对《十六条》的评价 339

四、对全会的评价 340

五、教训 341

关于“走资派”的问题 342

二、“走资派”概念的错误 343

一、“走资派”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343

三、毛泽东为消除斗争“走资派”而造成的恶果所作的一些努力 345

《五·七指示》 346

一、《五·七指示》的地位 346

二、《五·七指示》的内容评析 347

三、《五·七指示》构想形成的主要原因及过程 348

四、研究《五·七指示》的意义 350

红卫兵运动 351

一、红卫兵运动产生的原因 351

二、红卫兵运动的历史过程 352

三、对红卫兵运动的评价 353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 354

一、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历史过程 354

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具有政治运动的特点 355

四、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带来的的影响和后果 356

三、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演变为政治运动的原因 356

五、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评价 357

关于刘少奇冤案形成的几个问题 359

一、毛泽东与刘少奇在政治原则上的分歧 359

二、对刘少奇批判的四个阶段 362

三、江青、康生一伙对刘少奇的栽赃陷害 363

四、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的一些不正常情况 364

五、毛泽东领导上的错误同林彪、江青一伙诬陷迫害的区别 365

所谓刘少奇的修正主义路线问题 367

上海“一月风暴” 371

一、“一月风暴”的起点 371

二、《告上海全市人民书》和《紧急通告》是谁搞的 371

三、一月夺权与工矿开展“文化大革命”的关系 372

四、毛泽东对全国全面夺权口号的正式提出 373

五、一月夺权对全国的影响 374

六、一月夺权的性质分析 375

一、二月抗争的起因 376

二月抗争 376

二、二月抗争的主要问题 377

三、毛泽东与二月抗争 378

四、二月抗争的意义 380

五、两个事实的辨误 380

“三支两军” 381

一、对《决议》中关于“三支两军”评价的理解 381

二、关于“一碗水端平”的口号 384

中国共产党的“九大” 385

一、“九大”的特点 385

二、对“九大”的评价 385

“九大”后的整党 388

一、这次整党的历史特点 388

二、这次整党的严重教训 388

一、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在全会上争斗的原因 390

二、关于全会上收回的华北组几号简报问题 390

中国共产党的九届二中全会 390

三、关于同林彪集团斗争的性质 391

关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几个问题 392

一、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392

二、林彪当上“接班人”的问题 393

三、林彪“第一号令”问题 394

四、对林彪及其反革命集团成员的评价问题 395

一、对经济建设冒进的调整 396

关于“9.13事件”后纠“左”问题 396

二、对批判极左思潮的评价 397

三、批林整风中公布的关于林彪集团的三批材料问题 398

“批林批孔”运动 399

一、“批林批孔”运动的发动 399

二、“四人帮”利用“批林批孔”运动所进行的篡权活动 400

三、“批林批孔”运动应该否定 401

中国共产党“十大”研究中的两个问题 402

一、“十大”延续“九大”“左”倾错误的主要原因 402

二、对“十大”的评价 403

一、整顿前的形势特点 404

关于一九七五年的全面整顿 404

二、邓小平关于全面整顿的思想 405

三、整顿取得显著成效的原因 406

四、对一九七五年全面整顿的评价 408

“评《水浒》”运动 409

一、“评《水浒》”运动的起因和对毛泽东评《水浒》谈话的评价 409

二、“四人帮”发起“评《水浒》”运动的目的 410

“四五”运动 411

一、“四五”运动发些的原因 411

二、天安门事件性质错定的原因 412

三、天安门事件与党的领导 413

四、关于“四五”运动的评价 413

五、“四五”运动的经验教训 415

关于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几个问题 417

一、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形成 417

二、江青反革命集团的政治纲领 418

三、江青反革命集团世界观的核心 419

四、江青反革命集团“古为帮用”的影射史学 421

五、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帮派武装 423

关于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综合研究 425

一、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关系 425

二、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异同点 425

三、关于林彪、江青反革命路线的性质问题 426

如何看待毛泽东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错误 428

一、关于“文革”错误的责任问题 428

二、毛泽东的错误同林彪、江青的罪行的区别 428

三、毛泽东为什么会犯严重的“左”倾错误 429

四、正确看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和一生的贡献 429

关于“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个人崇拜问题 430

一、毛泽东接受个人崇拜的过程 430

二、毛泽东在个人崇拜问题上转向的原因 431

三、“文革”期间个人崇拜的特点 432

五、在个人崇拜问题上应吸取的教训 433

四、如何看待毛泽东在个人崇拜问题上的错误 433

一、“文革”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 436

“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经济问题 436

二、“文革”对国民经济的巨大破坏作用 437

三、“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取得一定进展的原因 438

四、十年内乱中经济工作的深刻教训 439

“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周恩来 441

一、周恩来对“文革”的理解和认识 441

二、周思来对党内外老干部的保护 442

三、周思来在“文革”期间的历史作用 444

四、周思来特有的斗争方式 444

五、正确评价周恩来 445

所谓“伍豪启事”问题 447

一、“伍豪”笔名的由来 447

二、“伍豪启事”的来龙去脉 448

三、“文革”期间围绕“伍豪启事”问题展开的斗争 448

一、毛泽东对“文革”结束时间的估计 449

关于“文化大革命”的长期持续及其原因 449

二、“文革”持续十年之久的原因 450

“文化大革命”与群众运动 452

一、“文革”不是真正的革命群众运动 452

二、关于“文革”中的群众组织 454

三、“文革”采取“群众运动”形式的原因 455

四、党在群众运动问题上的经验教训 456

“文化大革命”与反官僚主义是两回事 458

有关彻底否定“文革”的两个哲学理论问题 460

一、彻底否定“文革”与一分为二 460

二、彻底否定“文革”与辩证的否定观 462

“文化大革命”的经验教训 465

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的新时期 467

造成两年利徘徊中前进的原因 467

对华国锋的评价 468

一、华国锋担任领袖的历史背景 468

二、华国锋的功过评价 469

对中国共产党“十一大”的评价 470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472

一、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由来和发展 472

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实质 473

三、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历史意义 474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475

一、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的历史必然性 475

二、三中全会的历史功绩 476

三、三中全会的伟大意义 478

四、三中全会与遵义会议 478

对《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研究 480

一、对《决议》的评价 480

二、《决议》体现的科学方法 481

中国共产党“十二大”的历史地位 483

一、关于责任制的形式 485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485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特点 486

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488

关于调整国民经济的第二个“八字方针” 490

一、两次国民经济调整比较 490

二、对新“八字方针”内容相互关系的理解 492

三、贯彻新“八字方针”取得的成就 493

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几个问题 495

一、新时期统一战线的对象 495

二、新时期统一战线的性质 495

三、新时期统一战线的特点 497

四、新时期统一战线的作用 498

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派合作 499

一、多党派合作的必要性 499

二、多党派合作的形式 501

三、多党派合作的特点 502

一、知识分子的阶级属性 504

关于新时期知识分子问题的研究 504

二、知识分子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505

三、知识分子问题上出现偏差的原因 506

关于“一国两制”的设想 507

一、“一国两制”设想的形成过程 508

二、“一国两制”设想的依据 509

三、“一国两制”设想的意义 510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毛泽东建党学说的新发展 511

一、新时期党的建设的纲领和根本任务 511

二、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512

三、实现干部队伍“四化”的方针 514

四、坚持和健全党的民主集中制 514

五、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重大问题 515

六、正确进行党内斗争 517

新时期阶级斗争的几个问题 519

一、关于阶级斗争的形态问题 519

二、关于阶级斗争的特点和规律性问题 520

三、关于人民内部是否存在阶级斗争的问题 521

四、关于一定范围内阶级斗争还将长期存在的原因问题 522

新时期党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525

一、关于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问题 525

二、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的必要性 528

三、新时期党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 529

对第三次历史性伟大转变的研究 533

一、历史性伟大转变的实现 533

二、历史性伟大转变实现的主要标志 534

三、历史性伟大转变的艰巨任务 535

四、历史性伟大转变实现的基本经验 536

五、历史性伟大转变实现的启示 537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理论研究 538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提出的依据和意义 538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时间问题 540

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含义和内容 540

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与认识国情问题 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