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第一节 哲学和哲学的基本问题 1
一、什么是哲学 1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 2
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4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5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和发展 5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7
第三节 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和方法 9
一、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目的 9
二、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 11
第二章 物质和意识 13
第一节 世界的物质性 13
一、世界是物质的 13
二、物质是运动的 17
三、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21
四、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 24
第二节 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 25
一、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 25
二、意识是人脑对物质的反映 28
三、意识对物质的反作用 31
第三节 一切从实际出发 33
第三章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 36
第一节 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无限发展 36
一、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 36
二、物质世界的无限发展 38
第二节 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 40
一、联系的观点和孤立的观点的对立 40
二、发展的观点和静止的观点的对立 41
三、承认还是否认矛盾,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斗争的焦点 43
第三节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45
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串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 46
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本质和运动发展的根本动力 46
三、对立统一规律提供的矛盾分析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47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49
第一节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49
一、矛盾的同一性 49
二、矛盾的斗争性 52
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54
第二节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55
一、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5
二、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 57
三、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 59
第三节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61
一、矛盾的普遍性 62
二、矛盾的特殊性 64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71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76
第十节 质、量、度 76
一、质 76
二、量 78
三、度 79
第二节 量变和质变 81
一、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的两种状态 81
二、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82
三、质量互变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87
四、坚持事物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 89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91
第一节 辩证的否定 91
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 91
二、辩证的否定是发展和联系的环节 94
三、坚持辩证的否定,对事物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 96
第二节 否定之否定 97
一、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实质 97
二、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101
三、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 103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若干范畴 107
第一节 原因和结果 107
一、什么是原因和结果 107
二、原因和结果的辩证关系 109
三、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增强工作的针对性和预见性 111
第二节 必然性和偶然性 111
一、什么是必然性和偶然性 112
二、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关系 112
三、根据必然规律办事,同时充分估计各种偶然因素 114
一、什么是可能性和现实性 115
第三节 可能性和现实性 115
二、可能性和现实性的辩证关系 117
三、全面分析各种可能性,努力实现最好的可能性 118
第四节 内容和形式 119
一、什么是内容和形式 119
二、内容和形式的辩证关系 120
三、按照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办事 122
第五节 本质和现象 123
一、什么是本质和现象 124
二、本质和现象的辩证关系 124
三、透过现象认识本质 126
一、实践的特点和形式 128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128
第一节 实践在认识中的地位和作用 128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30
三、承认还是否认实践是区分新旧哲学认识论的根本标志 133
第二节 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136
一、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136
二、理性认识到实践 140
三、实践、认识的多次反复和无限发展 142
四、认识发展规律和党的群众路线 146
第三节 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47
一、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结论 147
二、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党的思想路线的重要哲学基础 148
三、坚持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150
第九章 真理 152
第一节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152
一、真理的客观性 152
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56
第二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160
一、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实践 160
二、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162
三、实践标准与理论指导、逻辑证明 163
一、真理和谬误 164
第三节 坚持真理,修正错误 164
二、改造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 168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历史观 171
第一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2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72
二、历史唯物主义正确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173
第二节 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伟大变革 176
一、马克思主义以前的社会历史观都是唯心主义的 177
二、历史唯物主义创立的伟大意义 179
一、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184
第一节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84
第十一章 社会基本矛盾 184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189
第二节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193
一、社会形态是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93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196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199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之间的辩证关系 199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00
三、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202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07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情况 208
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215
第十二章 阶级 国家 革命 220
第一节 阶级和阶级斗争 220
一、阶级的起源、实质和消灭 220
二、阶级斗争的作用和阶级分析的方法 224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阶级和阶级斗争 227
第二节 国家 230
一、国家的起源、实质和消亡 230
二、国家的类型、形式和职能 232
三、无产阶级专政是新型的国家 234
一、社会革命的根源、条件和作用 236
第三节 社会革命 236
二、社会革命的类型和形式 238
第四节 战争和军队 241
一、战争的起源和实质 241
二、军队的地位和作用 244
三、社会主义国家的军队是无产阶级专政的柱石 247
第十三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249
第一节 社会意识的一般特点 249
一、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249
二、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251
一、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255
第二节 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 255
二、道德 256
三、科学 259
四、艺术 260
五、宗教 262
第三节 发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做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 264
一、抵制剥削阶级思想的侵蚀的斗争是长期的、复杂的,思想政治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 265
二、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反对和抵制精神污染 266
三、把握意识形态自身的发展特点,使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 268
一、在对待人民群众历史作用问题上两种对立的历史观 271
第一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 271
第十四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1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272
三、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不同的 275
第二节 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276
一、个人活动对历史发展的作用 276
二、杰出人物的产生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278
三、无产阶级领袖的巨大历史作用 280
第三节 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283
一、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 283
二、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路线 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