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胸部的骨性与肌性标志 1
概述 1
二、胸部体表定位的假想线 2
第一章 胸壁 4
第一节 胸廓 4
一、胸骨 4
(一)胸骨的形态和分部 4
(二)胸骨的先天异常 4
(三)胸肋连接 5
二、脊柱胸段 5
三、肋与肋软骨 5
(一)肋的数目与区分 5
1.典型肋的形态 6
2.非典型肋的形态 6
(二)肋的形态 6
(三)肋软骨及其连接 7
(四)肋骨膜与肋软骨膜 7
(五)肋和肋软骨的血液供应 7
(六)肋骨与椎骨的连接 8
(七)肋骨的先天异常 8
四、胸廓整体观 9
(一)胸廓的形态和形态差异 9
(二)锁骨下肌 9
(二)胸廓的活动 11
第二节 胸壁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11
一、胸前内侧区 11
二、侧胸区 12
(一)胸前外侧区 12
(二)背阔-胸大肌区 13
三、胸肩区 15
四、肩胛背区 16
第三节 乳房 17
一、乳房的形态、范围 17
(一)形态 18
(二)范围 18
二、乳房的构筑 19
(一)乳腺 19
(二)间质 20
三、乳房病理性回缩的解剖基础 21
(一)先天性乳头回缩 21
(二)炎症性乳头回缩 21
(三)与乳癌有关的回缩 21
1.皮肤凹陷 21
(1)胸肩峰动脉 22
(4)胸背动脉 22
(3)直接乳房支 22
(2)胸外侧动脉 22
四、乳房的血管 22
2.腋动脉的分支 22
1.胸廓内动脉穿支 22
(一)动脉 22
3.皮肤桔皮样变 22
2.乳头回缩 22
3.肋间动脉前穿支 23
(二)静脉 23
1.浅静脉 23
2.深静脉 23
(1)胸廓内静脉穿支 23
(一)淋巴管 24
六、乳房的淋巴 24
1.乳房皮肤的淋巴管 24
三、内容及其配布 24
(3)肋间静脉 24
(二)脊神经 24
(2)腋静脉属支 24
(一)交感神经 24
五、乳房的神经 24
2.乳腺实质的淋巴管 25
(二)淋巴流向 25
1.引流至腋窝淋巴结 25
2.引流至胸骨旁淋巴结 26
3.引流至对侧乳房 26
4.引流至膈下淋巴结 26
5.引流至肋间后淋巴结 26
七、乳房的先天性异常 26
第四节 胸壁浅层肌和肌(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27
一、胸大肌 27
(一)胸大肌的形态 27
(二)胸大肌的作用 28
(三)胸大肌的血管和神经 28
1.胸大肌锁骨部肌(皮)瓣的血管神经 28
二、胸小肌和锁骨下肌 29
(一)胸小肌 29
3.胸大肌腹部肌(皮)瓣的血管神经 29
2.胸大肌胸肋部肌(皮)瓣的血管神经 29
(三)锁胸筋膜 30
三、前锯肌 30
四、斜方肌 31
五、背阔肌 32
六、胸壁浅层肌的常见变异 33
第五节 胸壁深层软组织 33
一、肋间隙软组织 33
(一)肋间肌与肋间膜 33
(二)肋间血管 34
(三)肋间神经 35
(四)肋间隙诸结构的位置关系 36
二、胸廓内血管 36
(一)胸壁的淋巴结群 37
2.肋间淋巴结 37
1.胸骨旁淋巴结 37
三、胸壁的淋巴 37
第六节 膈 38
(二)胸壁的淋巴引流 38
四、胸内筋膜 38
(二)中心腱 39
2.食管裂孔 39
1.腔静脉孔 39
(三)膈的孔道 39
3.腰部 39
2.肋部 39
1.胸骨部 39
(一)肌性部 39
一、膈的形态 39
3.主动脉裂孔 40
4.膈的其他孔道 41
二、膈的神经支配 41
三、膈的血液供应和淋巴引流 42
四、膈的作用 43
五、膈的发育和先天异常 43
一、切口的选择 44
二、常用切口举例 44
(一)肋骨切除 44
第七节 胸部常用切口的解剖学基础 44
(二)后外侧胸切口、前外侧胸切口与外侧胸切口 45
(三)胸骨正中切口 46
(四)横断胸骨双侧胸切口 46
(五)腋入路 46
(六)剑突下入路 46
(七)胸腹联合切口 46
第二章 肺和胸膜 47
第一节 肺的形态和位置 47
一、肺的外形 47
二、肺门和肺根 48
三、肺叶和肺裂 49
四、肺的位置和体表投影 50
第二节 肺的支气管和血管 51
(一)气管和气管杈 52
(二)主支气管和肺叶支气管 52
(三)肺段支气管 52
一、支气管树 52
(四)气管与支气管腔 54
二、肺血管 58
(一)肺动脉 58
(二)肺静脉 58
(四)支气管血管 59
(三)肺动、静脉的心包内段 59
三、肺内支气管和肺动、静脉的位置关系 60
第三节 肺的淋巴和神经 63
一、肺的淋巴 63
(一)肺的淋巴管 63
(二)肺的淋巴结群 64
(三)肺的淋巴流向 64
二、肺的神经 65
第五节 肺的发育和先天异常 66
第四节 肺的功能 66
二、肺的非呼吸功能 66
一、肺的呼吸功能 66
一、肺的发育 67
(一)假腺期(胎龄5~17周) 67
(二)小管期(胎龄13~25周) 67
(三)终末囊泡期(胎龄24周~出生) 67
(四)肺泡期(胎儿后期~出生后8岁左右) 67
二、肺的先天异常 67
第六节 胸腔和胸膜腔 68
一、胸腔 68
二、胸膜 68
(一)脏胸膜 68
(二)壁胸膜 68
(三)壁胸膜转折线及其位置 69
(四)胸膜的血管、神经和淋巴 70
(三)胸膜腔的发生和异常 71
(一)胸膜腔的构成与胸膜隐窝 71
(二)胸膜腔的功能及临床重要性 71
三、胸膜腔 71
第三章 心和心包的形态结构 73
第一节 心脏的形态结构 73
一、心脏的外形和大小 73
二、心脏的位置和毗邻 74
三、心脏的支架 75
(二)心室肌 76
(一)心房肌 76
四、心肌 76
五、心腔内部结构 77
(一)右心房 77
(二)右心室 78
(三)左心房 79
(四)左心室 79
六、心脏的间隔 81
(三)瓣膜段 82
(二)室间隔 82
(一)房间隔 82
第二节 心脏的传导系统 83
一、传导系的分部、构造和功能 83
(一)心传导系的分部 83
1.窦房结 83
2.心房内的传导束 83
3.房室交界区 84
4.心室内的传导束 84
5.副传导束 84
(二)心传导系细胞的构造和功能特点 84
二、窦房结 85
(一)窦房结的形态和位置 85
(二)窦房结的构造 85
(三)窦房结的功能特点 86
三、心房内的传导束 86
2.房间束 87
(二)心房内传导束的构造 87
1.结间束 87
(一)心房内传导束的形态 87
(三)房内束的功能特点 88
四、房室交界区 88
(一)房室交界区的形态 88
1.房室结 89
2.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 90
3.房室束 90
(二)房室交界区的功能 90
1.传导作用 90
2.左束支系统 91
(3)左束支分支的分布 91
(1)左束支主干 91
(2)左束支的分叉型式 91
(一)心室内传导束的形态 91
五、心室内的传导束 91
2.起搏作用 91
1.房室束 91
3.右束支系统 93
(1)右束支主干 93
(2)右束支的分支和分布 93
4.Purkinje纤维网 93
六、副传导束 94
(一)与心传导系不连的副束--房室副束 94
(2)心肌内网 94
(二)心室内传导系的功能 94
(1)内膜下Purkinje纤维网 94
(二)与心传导系相连的副束 96
1.结室副束和束室副束 96
2.房结旁路束和房希旁路束 96
2.室间隔缺损时的心传导系 97
(3)二室三腔心(完全性房间隔缺损) 97
(1)膜性室间隔缺损 97
1.房间隔缺损时的心传导系 97
七、先天性心脏畸形时的心传导系 97
(1)继发孔缺损 97
(一)常见先天性心脏畸形时的心传导系 97
(2)原发孔缺损和共同房室口 97
(2)肌性室间隔缺损 98
3.法乐四联症时的心传导系 98
(二)房室传导系的胚胎发生与心脏畸形时的关系 98
八、心传导系的血液供应 99
(一)窦房结的血液供应 99
(二)房室交界区的血液供应 99
1.房室结动脉 99
2.左房后动脉 100
3.房间隔前动脉 101
(三)左、右束支的血液供应 102
九、心传导系的神经 104
(一)窦房结 104
(二)房室结和房室束 104
(三)束支和Purkinje纤维 104
第三节 心脏的血管和淋巴 104
一、冠状动脉 104
(一)左冠状动脉 105
1.前降支 105
(2)右室后支 106
2.后降支 106
(1)右室前支 106
1.右室支 106
3.右房支 106
(1)右房前支 106
(2)右房中间动脉 106
(3)左房支 106
(2)左室后支 106
(1)左室前支 106
2.旋支 106
(3)室中隔前动脉 106
(2)右室前支 106
(1)左室前支 106
(二)右冠状动脉 106
2.冠状动脉分支之间的吻合 107
(2)升主动脉壁的吻合网 107
(1)肺动脉壁动脉的吻合网 107
3.冠状动脉与心脏外血管的吻合 107
2.房室结动脉 107
1.冠状动脉直接与心腔相通 107
(四)冠状动脉的侧支循环 107
1.窦房结动脉 107
(三)窦房结动脉及房室结动脉 107
(3)右房后支 107
(3)心包的吻合网 108
二、冠状静脉 109
(一)心大静脉 109
(四)冠状窦 110
(三)心小静脉 110
(二)心中静脉 110
(一)冠状血管的发生 111
(二)冠状动脉的先天畸形 111
四、心脏的淋巴 111
三、冠状血管的发生与先天畸形 111
第四节 心脏的神经 112
一、心脏神经的种类 112
(一)副交感神经 112
(二)交感神经 113
(三)传入神经 113
1.左冠状丛 114
2.右冠状丛 114
二、心丛 114
(二)心深丛 114
(一)心浅丛 114
三、心内神经分布 115
四、功能 116
第五节 心包 116
一、心包的位置和毗邻 116
1.动脉 117
二、心包的固定装置 117
(一)心包的血管 117
三、心包的血管、神经及淋巴 117
2.静脉 118
(二)心包的神经 118
(三)心包的淋巴 118
四、心包的功能 118
五、心包的异常 118
(一)心包变异 118
(二)心包囊肿 119
(三)心包憩息 119
六、心包腔 119
(一)心包斜窦 119
(二)心包横窦 119
(三)心包腔内的大血管 121
(四)心包液 121
第四章 正常心脏的发育 122
一、原始心管的形成 123
第一节 心脏及邻近大血管的早期发育 123
二、心脏的外形改变 124
第二节 心房和近心大静脉的发育 125
一、静脉窦及相关静脉的发育 125
二、静脉瓣的形成 126
三、心房的发育与分隔 127
四、肺静脉的形成 128
第三节 房室管的分隔与房室瓣的形成 129
一、心内膜垫与房室管的分隔 129
二、房室瓣的形成 130
第四节 心室的发育与分隔 131
一、左、右心室的发育 132
二、流出道的形成 132
三、室间孔的演化与闭合 134
第五节 邻近心脏大动脉的发育 137
一、半月瓣的形成 137
二、主动脉和肺动脉主干的形成 138
第五章 心脏异常发育 139
第一节 尸体解剖中常见的心脏异常 139
一、心脏异常发育的发病率 139
二、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 139
(一)单纯异位类 139
(二)有肺、体循环短路类 139
1.房间隔缺损 139
2.室间隔缺损 139
3.动脉导管未闭 139
10.人心静脉畸形 140
11.心脏异位 140
9.心内膜垫发育畸形(表现为瓣膜异常) 140
(一)房间隔缺损 140
三、先天性心脏病主要类型的发病率 140
7.大动脉错位 140
6.永存主动脉干(有发绀类之三) 140
5.主动脉狭窄类(有发绀类之二) 140
4.肺动脉狭窄类(有发绀类之一) 140
8.主动脉弓缺如 140
(二)室间隔缺损 141
(三)动脉导管未闭 141
(四)肺动脉狭窄 141
(五)主动脉狭窄 142
(六)永存动脉干 142
(七)大动脉错位 142
2.先天性三尖瓣狭窄或闭锁 143
3.Ebstein心脏畸形 143
(八)主动脉弓缺如 143
(九)心内膜垫发育异常 143
1.半月瓣的异常 143
4.先天性二尖瓣闭锁 144
5.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144
(十)入心静脉畸形 144
1.腔静脉畸形 144
2.肺静脉畸形 144
第二节 心脏位置异常 145
一、心段位置表示法 145
二、心脏位置异常 147
三、全心异位 149
(一)中央型 151
二、房间隔缺损 151
一、心耳位置异常 151
第三节 心房异常 151
(二)下腔型 153
(三)上腔型 153
(四)混合型 153
(五)后位型 153
第四节 心内膜垫缺损 155
一、完全型心内膜缺损 157
三、部分型心内膜缺损 158
二、过渡型心内膜缺损 158
1.干下型室间隔缺损 159
3.嵴内型室间隔缺损 159
2.嵴上型室间隔缺损 159
(一)室间隔圆锥部缺损 159
一、单纯室间隔缺损 159
第五节 室间隔异常 159
(二)室间隔膜周缺损 160
1.单纯位于膜部的室间隔缺损 160
3.膜周小梁型室间隔缺损 160
4.膜周入口型室间隔缺损 160
2.膜周漏斗型室间隔缺损 160
(三)室间隔肉梁化部缺损 161
二、室间隔膜部廇 162
第六节 动脉干及动脉圆锥异常 162
一、主动脉窦瘤 162
(一)肺动脉狭窄 163
二、法乐四联症 165
第六章 心脏诊断及物理治疗解剖学基础 166
(二)室间隔缺损 167
(三)主动脉骑跨 168
(四)右心室肥厚 169
(二)局部纤维块型 170
(一)隔膜或纤维环型 170
三、主动脉瓣下狭窄 170
第七节 半月瓣异常 171
一、半月瓣数目异常 171
(一)二瓣畸形 171
(三)肌肥厚型 171
(四)管状 171
(二)四瓣畸形 172
(三)单瓣畸形 172
二、半月瓣狭窄 172
三、半月瓣关闭不全 173
第八节 靠近心脏的大血管异常 174
一、肺静脉异位回流 174
(一)肺动脉起源异常 176
(二)迷走肺动脉 176
二、肺动脉畸形 176
三、主动脉瓣上狭窄 177
(一)膜状狭窄 177
(二)局限狭窄 177
(三)广泛狭窄 177
四、主动脉-肺动脉间隔缺损 177
(三)副肺动脉 177
五、共同动脉干 178
六、大动脉转位 178
第九节 心脏发育异常原理简介 183
一、遗传因素 183
(六)其它 184
(五)放射线照射 184
(一)感染 184
(三)饮食的影响 184
(四)缺氧 184
二、环境因素 184
(二)药物的影响 184
第二节 心脏听诊的解剖学基础 186
第一节 心脏的体表投影 186
二、七听诊区 187
(三)左房区 187
(二)右室区 187
(一)左室区 187
(四)右房区 187
(四)肺动脉瓣听诊区 187
(三)主动脉瓣听诊区 187
(二)三尖瓣听诊区 187
(一)二尖瓣听诊区 187
一、四听诊区 187
(五)主动脉区 188
(六)肺动脉区 188
(七)降主动脉区 188
第三节 心脏X线摄影 188
一、X线检查的应用 189
(一)X线照片及透视 189
(二)心脏计波摄影 189
(三)心脏或大血管内注入造影剂 189
(四)借助X线透视进行心导管检查 189
(五)借助X线检查对一些心脏病进行治疗 189
二、典型X线平片照相 189
(一)后前位 190
(二)右前科位(第一斜位) 190
(三)左前斜位(第二斜位) 191
(四)左侧位 193
三、心脏大血管的正常变异 193
(一)生长发育 193
(二)性别 193
(三)体型与胸廓类型 193
1.垂位心 193
2.横位心 194
3.斜位心 194
(四)呼吸与横膈的高度 194
(五)体位影响 194
(六)心动周期和心率的影响 194
四、房室增大的X线表现 194
(二)右心室及肺动脉 198
(一)上下腔静脉及右心房 198
五、正常心及大血管内腔解剖结构造影图像 198
(三)肺静脉及左心房 199
(四)左心室及主动脉 199
第四节 冠状动脉造影解剖学基础 200
一、左冠状动脉 200
(一)前降支 200
1.室中隔支 200
2.左室支 200
3.右室支 200
(二)旋支 201
二、右冠状动脉 202
第五节 心电图的解剖学基础 203
(五)后降支 203
(四)房室结支 203
(二)心房支 203
(一)右圆锥支 203
(三)心室支 203
第六节 超声心动图的解剖学基础 206
一、心脏纵轴切面 206
二、心室的短轴观 208
(一)心室中部短轴观(乳头肌水平) 208
(二)大血管根部短轴观 208
三、心腔四腔观 209
第七节 心导管术的解剖学基础 210
一、右心导管术 210
(一)上肢静脉 210
(二)下肢静脉 212
(三)颈静脉 212
(二)股动脉 214
二、左心导管术 214
(一)肱动脉 214
(四)脐静脉 214
第八节 经头静脉心内膜埋植心脏起搏器技术解剖学基础 215
一、头静脉末段的解剖 215
二、右心腔电极安置 217
(一)右心室内膜电极的安置 217
(二)右心房电极的安置 217
(三)心耳部电极埋植 217
(四)冠状静脉窦埋植 217
三、起搏器埋植 218
第九节 主动脉内气囊反搏 218
第十节 心脏CT解剖学 220
一、周界和位置 223
二、区分 223
第七章 纵隔 223
第一节 纵隔的位置、区分和内容 223
(一)上纵隔 224
(二)前纵隔 224
(三)中纵隔 224
(四)后纵隔 224
四、间隙 225
五、纵隔侧面观 225
六、纵隔的X线解剖 226
第二节 胸腺 227
一、胸腺的形状 227
二、位置与毗邻 227
三、胸腺的组织结构 228
四、胸腺的发育和年龄变化 229
六、胸腺的功能 230
五、胸腺的血管和神经 230
第三节 纵隔的大血管干 231
一、主动脉及其分支 231
(一)升主动脉 231
1.毗邻 231
2.分支 232
(二)主动脉弓 232
1.毗邻 233
2.X线象 233
3.分支 233
4.主动脉弓及其三大分支的发育与变异 234
(1)右主动脉弓 234
(2)双主动脉弓 235
(3)主动脉弓分支的变异 235
(三)胸主动脉 236
1.毗邻 237
2.分支 237
二、肺动脉和动脉韧带(导管) 238
(一)肺动脉 238
(二)动脉韧带(导管) 238
三、上腔静脉及其属支 239
(一)上腔静脉 239
(二)头臂静脉 239
(三)奇静脉系统 240
1.奇静脉系统的组成 240
2.奇静脉系统的发生及类型 241
3.奇静脉系统的起源 242
4.奇静脉 242
一、气管胸段 243
第四节 气管胸段与主支气管 243
5.奇静脉系统的吻合 243
二、左、右主支气管 244
三、气管胸段和左、右主支气管的表面解剖 245
四、气管胸段和左、右主支气管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经 245
(一)血管 245
1.动脉 245
2.静脉 245
(二)淋巴管 245
(三)神经 245
第五节 食管 246
一、食管的形态和分部 246
二、食管胸部的行程和毗邻 247
(一)食管与纵隔胸膜的关系 248
三、食管的构造 249
(一)管壁 249
3.左心房压迹 249
1.外膜 249
2.肌层 249
1.主动脉压迹 249
2.左主支气管压迹 249
(四)食管胸部的X线象 249
(三)食管与左主支气管和左心房的关系 249
(二)食管与主动脉的关系 249
3.粘膜下层 250
4.粘膜层 250
(二)管腔 250
(三)食管括约肌 250
1.食管上端括约肌 250
2.食管胃接合部 251
(1)胃食管前庭 252
(2)食管壶腹 252
(3)胃食管前庭的功能 252
(一)食管的动脉 253
四、食管的血管 253
(4)其它因素 253
1.食管胸部上段(气管杈以上)的动脉 254
2.食管胸部下段(气管杈至膈)的动脉 254
3.分布与吻合 255
(二)食管的静脉 255
五、食管的淋巴 256
(一)食管的器官内淋巴管 256
(二)食管胸部的淋巴流向 256
1.食管胸部上段的集合淋巴管 256
2.食管胸部下段的集合淋巴管 256
六、食管的神经 257
(一)迷走神经的行程和分支 257
(二)交感神经的来源和分布 257
(二)先天性食管异常 258
(一)食管的发生过程 258
七、食管的发育及先天异常 258
第六节 纵隔的神经 260
一、膈神经的行程和毗邻 260
二、迷走神经 260
(一)迷走神经的起始、行程和毗邻 260
(二)迷走神经在胸部的分支 262
1.喉返神经 263
2.支气管前支和后支 263
3.食管支 263
4.心包支 263
(三)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有关解剖学 263
三、胸部交感神经 264
(一)胸部交感神经的组成 264
3.内脏最下神经 265
(三)胸交感干内的纤维成分 265
1.内脏大神经 265
2.内脏小神经 265
(二)胸交感节的分支 265
(四)交感神经切除术的解剖基础 266
第七节 纵隔的淋巴结群和胸导管 266
一、纵隔的淋巴结群 266
(一)纵隔前淋巴结群 267
1.左群 267
2.右群 267
(二)气管支气管淋巴结群 267
1.肺淋巴结 267
二、胸导管 268
(四)心包前、外侧和肺韧带淋巴结群 268
(三)纵隔后淋巴结群 268
4.气管支气管上淋巴结 268
5.气管旁淋巴结 268
3.气管支气管下淋巴结 268
2.支气管肺淋巴结 268
(一)胸导管在胸部的行程、毗邻和属支 269
(二)胸导管的发生和变异 270
1.正常型胸导管 270
2.双干型胸导管 270
3.分叉型胸导管 270
4.右位型胸导管 271
5.左位型胸导管 271
(三)胸导管损伤 271
第八章 脊柱 273
1.椎体 274
(一)颈椎共同特点 274
二、颈椎 274
一、典型脊椎骨的构造 274
第一节 脊柱骨的形态 274
2.关节突 275
3.横突 276
4.棘突 276
5.椎间孔(管) 277
6.椎孔 277
(二)不同颈椎的特点 277
1.寰椎 277
2.枢椎 278
3.第7颈椎 278
三、胸椎 278
(一)椎体 278
四、腰椎 280
(五)椎孔 280
(一)椎体 280
(三)棘突 280
(二)横突 280
(四)关节突 280
(二)椎弓板 282
(三)椎弓根 282
(四)关节突 283
(五)横突 283
(六)棘突 284
五、骶骨 284
六、尾骨 287
七、脊柱表面解剖及骨性标志 288
第二节 椎管 288
一、颈段椎管 289
二、胸段椎管 292
(一)中央椎管 293
三、腰段椎管 293
(二)腰神经通道 295
1.盘黄间隙 295
2.侧隐窝 296
3.上关节突旁沟 296
4.椎弓根下沟 296
5.椎间管 296
四、骶段椎管 299
第三节 脊柱的发育和畸形变异 300
一、脊柱的发育 300
(一)椎骨的骨化过程 300
(二)颈椎的发生 302
(三)骶骨的发生 303
1.脊柱骨数目的变化 304
(一)脊柱骨常见的变异 304
(四)椎骨发育障碍引起的疾患 304
二、脊柱骨的畸形变异 304
2.半椎体 305
3.椎弓崩解与脊柱滑脱 305
(1)椎弓崩解与脊椎滑脱的病因 306
(2)脊柱滑脱的临床表现 308
(3)脊柱滑脱的X线解剖 308
4.脊柱裂及脊膜膨出 310
(二)颈椎的畸形变异 311
1.寰枕融合 311
2.齿突畸形 312
(1)齿突缺如 312
(2)齿突骨 312
(3)齿突发育不良 312
3.颈椎半椎体 312
6.颈椎滑脱 313
4.颈椎先天性融合 313
5.颈椎椎弓不连 313
7.颈肋 314
8.椎体冠状裂 314
(三)腰骶椎的畸形变异 315
1.腰椎骶化及骶椎腰化 315
2.关节突形状、大小及方向的改变 315
3.棘突异常 316
4.腰椎横突骨桥形成 316
5.腰骶椎不发育 316
6.移行椎 316
7.骶椎裂 316
(一)前纵韧带 317
一、脊柱周围的韧带 317
9.骶管前硬脊膜膨出 317
8.骶骨关节突不对称 317
第四节 脊柱的连结 317
(二)后纵韧带 318
(三)黄韧带 318
(四)棘上韧带 320
(五)棘间韧带 321
(六)横突间韧带 321
二、椎间盘 321
(一)椎间盘的形态与构造 321
1.软骨板 321
2.纤维环 322
3.髓核 322
(二)椎间盘的厚度 323
(五)椎间盘的神经支配 324
(六)椎间盘的功能及生理特点 324
(三)椎间盘的生长与发育 324
(四)椎间盘的血液供应 324
(七)椎间盘病变的解剖基础 326
1.椎间盘突出 326
2.椎间盘钙化 328
3.椎间盘退行性变 329
4.颈椎病 329
三、椎间关节(关节突间关节) 330
四、脊柱其它关节 332
(一)寰枕关节 332
(二)寰枢关节 332
(4)覆膜 333
(2)寰枢前膜 333
(3)寰枢后膜 333
(1)关节囊 333
1.维持寰枢关节稳定的结构 333
(5)寰椎十字韧带 334
(6)齿突尖韧带 334
(7)翼状韧带 334
2.寰枢韧带复合 334
3.寰枢关节的运动 334
4.寰枢关节的异常 334
(三)钩椎关节 334
(四)胸腰榫穴关节 335
(五)腰骶关节 335
(六)骶尾关节 337
2.肋横突关节 338
1.肋头关节 338
(一)肋椎关节 338
五、与脊柱相连的胸廓连结及下肢带关节 338
(七)尾骨间关节 338
(二)骶髂关节 339
1.骶髂关节的构成 339
2.维持关节稳定的组织 340
(1)骶髂骨间韧带 340
(2)骶髂背侧韧带 340
(3)骶髂腹侧韧带 340
(4)骶结节韧带 340
(5)骶棘韧带 340
3.骶髂关节的血液供应 341
4.骶髂关节的神经支配 341
5.骶髂关节的功能 341
(三)副骶髂关节 342
六、脊柱的运动 342
6.骶髂关节病变的解剖基础 342
第五节 脊柱的肌肉和筋膜 345
一、直接作用于脊柱的肌群 345
(一)椎旁肌 345
1.腰背部浅层肌 345
(1)斜方肌 345
(2)背阔肌 346
(3)肩胛提肌 346
(4)菱形肌 346
(5)上后锯肌和下后锯肌 346
2.腰背部深层肌 346
(1)夹肌 347
(2)竖脊肌 347
(6)横突间肌和棘间肌 348
(5)回旋肌 348
(4)多裂肌 348
(3)半棘肌 348
(二)椎骨侧方肌肉 349
1.腰大肌 349
2.腰方肌 350
二、间接作用于脊柱的肌群 350
(一)胸肌 350
(二)腹肌 350
三、胸腰筋膜 350
第六节 脊柱曲度 351
一、脊柱生理曲度的形成 351
二、维持脊柱生理曲度的因素 352
三、脊柱曲度的生理意义 352
2.肌肉与脊柱侧凸形成的关系 353
(3)麻痹性脊柱侧凸 353
(2)先天性脊柱侧凸 353
1.脊柱侧凸的类型 353
(一)脊柱侧凸 353
四、脊柱的曲度异常及其临床重要性 353
(1)原发性脊柱侧凸 353
(1)腹肌 354
(2)腰大肌 354
(3)腰方肌 354
(4)肋间肌 354
(5)肩部肌肉 354
(6)浅层纵行伸脊柱肌 354
(7)深层斜行脊柱肌 354
(二)颈椎曲度与颈椎病 354
(三)胸腰椎曲度与慢性腰背痛 355
第七节 脊柱X线解剖 355
二、腰段脊柱X线解剖 357
(一)腰椎动态摄影 357
(一)颈椎动态摄影 357
(二)颈椎X线测量 357
一、颈段脊柱X线解剖 357
(二)腰椎X线平片检查 358
(三)腰椎X线特殊造影 358
第八节 脊柱解剖结构与生物力学 358
一、运动节段 359
二、脊柱曲度的生物力学 361
三、脊柱周围肌肉和韧带的生物力学 362
四、腰骶部的生物力学 362
第九章 背部和椎管内的结构 365
第一节 背部的神经分布 365
一 皮肤和肌肉神经的节段性 365
一、背部肌肉和皮肤的动脉 366
第二节 背部的血液供应 366
二、背部肌肉与皮肤神经的来源与分布 366
二、椎骨的动脉 367
(一)颈椎的动脉 367
(二)胸椎的动脉 369
(三)腰椎的动脉 369
(四)骶尾骨的动脉 370
三、椎骨的静脉 370
四、脊柱(管)的静脉及其回流 371
第三节 脊髓和脊神经根 372
一、脊髓的位置、形态和构造 372
(一)位置和外形 372
(二)内部构造 374
(三)脊髓的节段及其与椎骨的关系 375
(一)硬脊膜、硬膜外腔和硬膜下腔 376
二、脊髓的被膜和其间的腔隙 376
(二)脊髓蛛网膜和蛛网膜下腔 377
(三)软脊膜 377
三、脊神经根 378
(一)脊神经根的组成 378
(二)脊神经根的大小和方向 379
(三)脊神经根行程及其与邻近结构的关系 379
四、脊髓的血液供应 380
(一)脊髓的动脉 380
(二)脊髓的静脉 382
(三)脊髓的血管畸形 382
五、脊髓的发育和畸形 383
(一)脊髓的发育 383
(二)脊髓的畸形 383
参考文献 384
附 胸部断面图 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