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选者序 高瑞泉 1
文豪 1
风俗 5
厌世心与自觉心 10
民彝与政治 18
《晨钟》之使命--青春中华之创造 40
介绍哲人托尔斯泰 46
介绍哲人尼杰 48
倍根之偶像说 50
青春 51
宪法与思想自由 62
孔子与宪法 69
真理 71
真理(二) 72
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 73
政论家与政治家(一) 75
政论家与政治家(二) 78
立宪国民之修养 81
俄国革命之远因近因 84
动的生活与静的生活 94
真理之权威 96
中心势力创造论 100
辟伪调和 103
暴力与政治 117
“今” 129
新的!旧的! 133
强力与自由政治(答高元君) 137
调和之法则 144
东西文明根本之异点 150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164
庶民的胜利 168
Bolshevism的胜利 171
联治主义与世界组织 177
新旧思潮之激战 182
现代青年活动的方向 185
危险思想与言论自由 190
阶级竞争与互助 193
再论问题与主义 196
“少年中国”的“少年运动” 203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207
由经济上解释中国近代思想变动的原因 245
史观 253
“今”与“古”(一) 257
孟德斯鸠的历史思想 270
韦柯及其历史思想 289
马克思的历史哲学与理恺尔的历史哲学 294
唯物史观在现代史学上的价值 307
唯物史观在现代社会学上的价值 314
社会主义与社会运动 318
自由与秩序 379
由平民政治到工人政治 381
“今”与“古”(二) 387
宗教与自由平等博爱 392
平民政治与工人政治 395
平民主义 401
演化与进步 422
史学与哲学 423
研究历史的任务 435
史学要论 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