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PDF下载

  • 购买积分:14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陈家骥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0
  • ISBN:7504807516
  • 页数:435 页
图书介绍:

导论篇 1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节 农民 1

农村与城市 2

农民与农村居民 7

农村劳动力与农民 11

第二节 农民的分化 12

一般分化 13

内部分化 14

外部分化 16

一般流动 18

第三节 农民的流动 18

结构性流动 19

区域性流动 19

第二章 劳动力的社会性质 20

第一节 劳动力商品论 20

社会分工与劳动力商品 21

劳动力商品与劳动力所有制 24

劳动力商品与社会经济制度 26

劳动力商品与按劳分配 31

第二节 农村劳动力的生产与消费的条件 35

技术基础与社会分工 35

劳动力商品与商品经济 39

农村改革与劳动力所有制 41

经济制度与经济形式 43

第三节 农村劳动力的社会性质 50

劳动力的一般性和特殊性 50

农村劳动力的一般性 50

农村劳动力社会性质的特殊性 53

历史篇 58

第三章 旧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 58

第一节 分化流动的特点 58

大规模的迁徙移动 59

小规模的职业分化 60

世代农民的缓慢进步 63

第二节 分化、流动缓慢的原因 65

低下生产力的约束 66

封建生产关系的枷锁 69

自然经济结构的禁锢 71

第四章 新中国农民的分化与流动 73

第一节 农民分化流动的特点 73

低速度的分化 75

低速度不稳定的流动 77

单一渠道的流向 80

第二节 分化流动的障碍因素 83

人口的高速度增长 84

城乡隔离的就业政策 85

单一的农业结构 89

畸形的经济结构 91

大量的农业剩余劳动力 97

第三节 分化流动缓慢的社会后果 97

落后的农村经济 100

低效的国民经济 102

剩余篇 104

第五章 农业劳动力的剩余及其特征 104

第一节 剩余的原因 104

人口膨胀的压力 106

技术进步的影响 110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112

农村产业结构的单一化 113

城市就业的小容量 115

劳动力素质的制约 117

第二节 剩余劳动力的特征 119

存在的过渡性 120

形式的潜在性 121

分布的不平衡性 123

第三节 剩余劳动力的计算 125

劳动推算法 126

作物用工定额测算法 126

最佳劳均耕地计算法 127

剩余度计算法 127

农业劳动剩余时间折算法 127

边际效益计算法 128

第六章 分化与流动的环境条件 130

第一节 国民经济的成长 130

条件篇 130

第二节 就业弹性的提高 137

第三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增长 143

第四节 协调的利益格局 147

第五节 软化约束因子 152

第六节 外部条件的建造 157

健全社会主义市场体系 157

促进城市经济的扩展 162

发展基础设施 164

途径篇 166

第七章 分化流动的途径 166

第一节 内部转移 166

第二节 向城市分流 168

第三节 乡镇企业的吸收 171

第四节 小城镇的容纳 172

小城镇的地位和作用 172

小城镇的类型 177

小城镇的容纳潜力 180

第五节 第三产业的吸收 180

第六节 区域间的流动 182

资源吸引型流动 183

技术推进型流动 183

第七节 国际转移 184

特色篇 190

第八章 分化流动的特点 190

第一层次转移 191

第一节 分层次转移 191

第二层次转移 192

第三层次转移 193

第四层次转移 195

第二节 离土不离乡的转移 196

第三节 亦工亦农兼业经营 199

第四节 家庭企业专业经营 203

第五节 宏观指导 205

第九章 分化流动的经济形式 208

第一节 多种所有制形式 208

第二节 经济形式的新格局 212

第三节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地位和作用 215

国营经济 216

集体经济 216

合作经济 217

个体经济 217

私营经济 218

第四节 多种所有制形式的转移功能 219

类型篇 224

第十章 分化流动的地方特色 224

第一节 地区类型及相关因素 224

标准与类型 224

相关因素 225

结构差异 239

第二节 流向、流量和流速 239

形式差异 241

规模和速度差异 242

流向差异 245

功利篇 249

第十一章 社会功利 249

第一节 治穷致富之路 250

增加社会财富 250

提高劳动生产率 252

缩小城乡差别 255

改变消费结构 258

第二节 改善生态之路 260

缓和资源压力 262

提高治污能力 264

第三节 社会变迁趋势 266

农村社会变迁 267

精神文明建设 275

展望篇 278

第十二章 预测的前提 278

第一节 经济结构的考察 279

第二节 农村产业结构变革的考察 280

快速的经济发展 281

趋向合理的产业结构 281

提高中的经济效益 283

温饱型的农民生活 283

国民经济支柱的农业 283

第三节 二○○○年展望 286

第四节 途径与速度选择 290

第十三章 就业结构 295

第一节 规律与模式 296

第二节 政策选择 299

第三节 制约因素 301

农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 301

国民经济的总体承受能力 301

第四节 相关因素 304

劳动力增量预测 304

城乡人口分布趋势 305

农业劳动力需求趋势 306

农业与非农业劳动力变化趋势 306

第五节 方案比较 308

第十四章 设计模式 313

第一节 就业的实质 313

第二节 供给与需求预测 317

劳动力可供量 319

农业劳动力需求量 321

非农业劳动力需求量 323

第三节 控制模型 326

状态变量与状态方程 326

控制变量与约束方程 326

目标函数的确立 328

第四节 预测结果分析 331

农村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 332

农村经济水平 332

农民收入水平 333

结论 337

对策篇 339

第十五章 基本对策 339

第一节 确定商品化战略目标 339

第二节 选择地区发展模式 342

不同类型地区模式 342

不同发展模式比较 349

第三节 引导流动转移方向 351

第四节 追求适度规模效益 355

战略意义 359

第五节 提高劳动力素质 359

开发农民智力 361

第六节 组织引导与市场调节 364

组织引导与市场调节 364

网络与职能 365

第七节 开放劳动力市场 367

国内劳动力市场 368

国际劳动力市场 372

强化管理与服务 374

附录一 378

农业机械化与劳动力转移的研究 378

附录二 411

发展乡镇企业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关系 411

后记 4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