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的对象 1
一、对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讲的“生产方式”的理解 1
二、生产力范畴的性质 8
三、《资本论》的对象是否包括生产力? 9
《资本论》的结构与体系 17
一、关于《资本论》总结构体系的问题 17
(一)《资本论》体系的中心 17
(二)《资本论》体系分卷的依据 19
(三)《资本论》各卷的对象 20
(四)《资本论》卷次的关联及体系的完整性 22
(五)《资本论》体系与“三分法”结构的区别 24
二、《资本论》各卷内部结构概要 24
(一)第一卷结构概要 24
(二)第二卷结构概要 26
(三)第三卷结构概要 28
(四)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结构概要 30
三、关于应用《资本论》体系研究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问题 31
(一)目前是否有条件探讨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体系 31
(二)《资本论》的骨骼对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是否适用 32
(三)从《资本论》的对象看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研究对象 33
(四)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应从分析什么开始? 34
(五)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的分卷(分篇)法 36
(六)关于各种经济范畴、规律的沿用与新发现的问题 37
《资本论》的方法 39
一、唯物辩证法 39
(一)作为方法论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 39
(二)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 44
(三)三个基本规律在《资本论》中的展开 46
(四)辩证方法的具体内容及其与逻辑分析方法的关系 49
(五)关于唯物辩证法的某些具体方法 53
(一)关于矛盾分析方法的一般性评述 55
二、矛盾分析方法 55
(二)矛盾分析的起点 58
(三)《资本论》第一卷的矛盾分析方法 60
(四)《资本论》第二、三卷的矛盾分析方法 64
三、科学抽象法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 66
(一)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同研究分析方法以及叙述或综合方法的关系 66
(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同辩证法的关系 70
(三)从具体到抽象和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关系 74
(四)怎样理解马克思所说“从实在和具体开始”的方法是“错误的” 76
(五)整个《资本论》的逻辑程序是不是“由抽象上升到具体”? 82
四、历史的方法和逻辑的方法 85
商品 88
一、商品的概念 88
二、商品产生和存在的原因 100
三、商品二因素 118
(一)商品二因素与商品二重性能否等同 119
(二)商品的使用价值 120
(三)商品的价值 125
四、劳动的二重性 138
(一)具体劳动 139
(二)抽象劳动 140
五、商品拜物教 148
六、商品的消亡 152
(一)商品经济是否会消亡? 152
(二)商品消亡的经济条件 154
(三)商品消亡过程的特征 156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与价值决定 159
一、1958年前后讨论的情况 159
二、从1962年开始讨论的问题 164
(一)社会必要劳动范畴 165
(二)价值决定与两种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以及它与供求的关系 169
(三)对马克思说的“已经在数量上确定的社会需要”的理解 190
(四)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 197
(五)其他 209
价值规律 215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 215
(一)价值决定的规律和价值规律是否同一规律? 215
(二)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规律还是商品交换的规律? 218
(三)价值规律和时间节约规律是否同一个规律? 222
(四)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规律还是社会生产的普遍规律? 224
(五)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229
二、价值规律的作用 230
(二)价值规律是否在任何社会条件下都对生产起调节作用? 231
(一)什么是价值规律的“作用”? 231
(三)价值规律的作用能否限制? 236
货币 239
一、货币的本质 239
(一)货币的本质是什么,能否改变? 239
(二)货币有无阶级性? 248
(三)货币是特殊商品还是一般商品? 251
二、货币流通规律 257
(一)决定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的因素包括些什么? 258
(二)如何理解“减去同一货币交替地时而充当流通手段、时而充当支付手段的流通次数”? 266
(一)纸币流通规律的内涵 272
三、纸币流通规律 272
(二)纸币流通规律的作用 279
(三)纸币流通规律与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281
四、纸币和黄金的关系 283
资本和剩余价值 294
一、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94
二、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300
(一)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涵义及其相互关系 300
(二)因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属于何种剩余价值? 302
(三)在工作日缩短的情况下,绝对剩余价值是否存在? 310
(一)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是历史范畴还是一般范畴? 311
三、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311
(二)社会主义社会里,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的表现形式 321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334
一、生产力的概念、要素 334
(一)生产力的概念 334
(二)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337
(三)生产力还包括哪些要素? 344
(四)教育与生产力 352
二、生产力的性质、发展动力和运动规律 353
(一)生产力的性质 353
(二)生产力发展的动力 360
(三)生产力的运动规律 367
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371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371
(二)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74
(三)对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性质这一原理的理解 381
(四)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的什么性质? 385
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388
一、生产劳动的概念 388
(一)对从生产力的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定义的理解 389
(二)对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考察的生产劳动定义的理解 391
二、生产劳动与非生产劳动的历史适应性质 394
三、如何区分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 396
工资 403
一、劳动力的买卖以及资产阶级权利 403
(一)劳动力的买卖是不是等价交换? 403
(二)如何理解等价交换原则 405
(三)劳动力买卖与资产阶级权利的关系 406
(四)资产阶级权利的核心和本质特征? 408
二、《资本论》第一卷中工资篇的地位 411
三、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 416
(一)资本主义工资的实质是什么? 416
(二)劳动力价值的决定、构成、水平及其变化的趋势 419
(一)应该怎样分析工资形式 422
四、资本主义工资形式和社会主义工资形式 422
(二)资本主义工资形式与社会主义工资形式的区别和联系 424
(三)计时工资与计件工资的区别(关系) 425
(四)如何认识计件工资的性质和作用 426
五、工资的国民差异 428
(一)对于“工资的国民差异”这一章所研究的问题的不同理解 428
(二)马克思分析工资的国民差异所运用的方法和比较各国国民工资差异的方法 429
(三)关于“货币的相对价值”的不同理解 430
(四)关于“工资的国民差异”这一章的重要意义 431
(一)区分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尺度 433
资本积累 433
一、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的关系 433
(二)如何理解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起点和基础 435
(三)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含扩大再生产 436
二、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437
三、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的差额增大怎样成为决定积累规模的因素? 444
四、关于资本的有机构成的问题 446
(一)资本有机构成的概念 446
(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资本有机构成变化的趋势 448
五、资本集中 451
六、资本集中与资本积聚 453
人口问题 455
一、各社会是否存在共有的人口规律? 455
二、对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评价 467
(一)五十年代争论的情况 467
(二)传统的完全否定马尔萨斯人口论的观点和近年来的争论 470
三、社会主义社会到底有没有“人口过剩”? 489
(一)解放初期的一场争论 489
(二)马寅初关于“人口过剩”问题的论点及其被批判 498
(三)“人口过剩”问题争论的再兴起 503
无产阶级贫困化问题 508
一、是否应把无产阶级贫困化划分为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 509
二、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 514
(一)是否存在相对贫困化规律? 514
(二)相对贫困化的含义 515
(三)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在国民收入中所占份额的统计方法 516
三、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 518
(一)绝对贫困化的含义 518
(二)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是有时出现还是经常存在? 528
(三)是否存在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规律? 531
(四)无产阶级绝对贫困化的表现形式 536
四、无产阶级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的关系 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