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第一部分 犯罪 1
第一章 犯罪分类 1
第二章 犯罪类别 2
第三章 其他类别 4
第四章 第二层次之恶——犯罪的惊恐性 6
第五章 第一层次之恶——决定惊恐程度的情节 7
第六章 犯罪目的对惊恐的影响 8
第七章 罪犯的身份及其对惊恐的影响 10
第八章 动机对惊恐程度的影响 11
第九章 预防犯罪的难易及其对惊恐的影响 14
第十章 秘密的技巧程度对惊恐的影响 15
第十一章 罪犯性格对惊恐的影响 15
第十二章 无惊恐的案件 20
第十三章 惊恐不比危险更大的案件 21
笫十四章公正的根据 22
第一章 主题 26
第二部分 对犯罪之恶的政治补救 26
第二章 预防犯罪的直接方法 27
第三章 持续犯罪的情况 29
第四章 对持续犯罪的遏制 31
第五章 戒严法评述 32
第六章 补偿的性质 33
第七章 补偿必要性成立的根据 34
第八章 补偿的类型 35
第九章 补偿额 36
第十章 补偿的确定性 36
第十一章 金钱补偿 38
第十二章 实物返还 39
第十三章 宣誓补偿 42
第十四章 名誉补偿 44
第十五章 对侵犯名誉犯罪的矫正 52
第十六章 报复性补偿 55
第十七章 替代补偿或第三人补偿 56
第十八章 公费辅助补偿 61
第三部分 刑罚 66
第一章 不应适用之刑 66
第二章 罪刑相称 68
第三章 关于刑罚之限定性 70
第四章 错误之刑或滥用之刑 71
第五章 要求保证好行为 74
第六章 刑罚之选择 77
第七章 刑罚之类型 81
第八章 刑罚的不同公正性 83
第九章 普通刑罚之考察 85
第十章 赦免权 91
第四部分 预防犯罪的间接方法 94
第一章 施恶能力之剥夺 97
第二章 禁止获得可能形成犯意的知识 100
第三章 抑制犯意的间接方法 104
第四章 引导人们热衷于有益的公共娱乐以改变危险的欲望 105
第五章 在无害或者在危害尽可能小的限度内满足本能欲望 111
第六章 避免怂恿犯罪 121
第七章 随着诱惑的增加而相应地扩大责任 123
第八章 减弱对诱惑的感受性 124
第九章 强化刑罚效果在人们内心的感应 126
第十章 便于了解犯罪事实 128
第十一章 赋予众人预防犯罪之利从而更好地预防犯罪 139
第十二章 便于识别和发现个人的手段 140
第十三章 增大逃跑的难度 142
第十四章 减少起诉和惩罚的不确定性 143
第十五章 为防止主要犯罪而禁止次要犯罪 146
第十六章 仁善文化 149
第十七章 利用荣誉心或公众制裁 154
第十八章 利用宗教之动力 155
第十九章 利用训示的力量 163
第二十章 利用教育的力量 165
第二十一章 预防滥用职权的基本措施 168
第二十二章 减少犯罪不良效果的手段——基本结果及结论 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