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实用领导方法与艺术》PDF下载

  • 购买积分:25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孙钱章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市: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96
  • ISBN:7503514582
  • 页数:997 页
图书介绍:

目录 1

序篇 国外领导方法与艺术发展的历史与现状 1

第一节 领导学及其分支 3

第一章 国外领导学概况 3

第二节 研究方法及其特点 4

三、以学术竞争为核心的比较方法 5

二、以学科交叉为主的协同方法 5

一、以经验事实为基础的归纳法 5

第三节 领导学的社会意义及其世界性影响 6

第一节 史前:非强制的原始民主领导 8

第二章 国外领导方法与艺术的历史演变 8

一、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的政治动员与玩弄权术 9

第二节 古代:专制统治的理论与实践 9

二、西欧中世纪时期的政治权术与专制 13

一、大变动时期的政治及权力结构特点 17

第三节 近代:反专制统治的理论与实践 17

二、大变动时期的统治与领导思想——分权与制衡 18

三、大变动时期的统治与领导艺术——民主与铁腕 20

一、20世纪是“领导工作成为一门科学”的时代 22

第四节 现代:民主领导和领导科学的兴起 22

二、当代领导活动发展的三大趋势 23

三、领导学的两个研究领域和两个发展方向 26

第一节 关于领导学的对象 28

第三章 国外领导学的基本范畴、方法与艺术 28

第二节 关于领导职能 29

一、一般的基本的领导方法 30

第三节 关于领导方法 30

二、局部的阶段性的领导方法 31

三、特殊的领导方法 33

第四节 关于领导艺术 34

第六节 关于领导权威 35

第五节 关于领导者素质 35

第七节 关于组织结构与组织运行 36

第八节 关于领导效能 37

一、实事求是和一分为二 38

第一节 科学的态度与方法 38

第四章 研究国外领导方法与艺术的意义 38

三、中国与外国领导思想与艺术的比较 39

二、国情与世情,比较与鉴别 39

一、具体方法的直接借鉴 40

第二节 多角度多层次的借鉴 40

二、消化创新的深层次借鉴 41

借鉴 42

三、来自前人又高于前人的高层次 42

一、唯心史观 43

第三节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3

二、马基雅维利主义 44

四、权力万能的权威主义 45

三、神秘主义 45

第四节 借鉴他人的借鉴 46

二、借鉴得失的一个典型案例析 47

一、世界史上成功与失败的借鉴 47

三、给我们的启示 48

第一篇 通向权力之路 51

引言 53

一、国家元首的任职期限 54

第一节 国家元首 54

第一章 形形色色的权力角色 54

二、专制君主 55

三、立宪君主 57

四、总统 58

五、领导集团 60

第二节 政党领袖 61

第三节 宗教领袖 63

一、国外企业领导体制的演变 64

第四节 董事会 64

二、董事会领导制度 65

第一节 权力斗争中的“准军事术” 68

第二章 权力斗争的特点、形式及其支撑力量 68

一、王权之争 69

第二节 权力斗争形式举隅 69

二、府院之争 70

三、党派之争 71

一、金钱:权力的魔杖 72

第三节 通向权力之路的可假之物 72

二、大众传媒:无形的力量 76

三、君权神授:权力异化的奇效 79

四、武力:权力的双刃剑 81

五、婚姻:权力的情感变异 83

六、机遇:偶然的女神 86

一、继承规则的产生 89

第一节 继承 89

第三章 通向权力顶峰的途径和方法 89

二、王位继承规则的几种形式 90

三、王位继承的非规则形式 91

四、王位继承中的决定因素 92

五、企业权力的继承 93

一、选举的历史演进 94

第二节 选举 94

二、选举机制运作规程 95

三、美国总统选举 96

一、任用的几种形式 98

第三节 任用和晋升 98

二、晋升的几种形式 99

一、政权突变的几种类型 100

第四节 政权突变 100

二、政权突变案例 102

第五节 革命 104

第一节 品德的魅力 107

第四章 国外领导者看重的几种素质 107

一、道德品质 108

三、几个案例 109

二、个性品格 109

第二节 知识的力量 110

第三节 雄辩的利剑 114

第四节 健康的后盾 118

第二篇 领导决策的方法与艺术 123

一、决策要素 125

第一节 决策要素和类型 125

第一章 决策要素、模式和评估 125

二、决策类型 127

一、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130

第二节 决策制定模式 130

二、西蒙的有限理性决策模式 132

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 134

四、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决策模式 137

一、决策评估的标准 138

第三节 决策的评估 138

二、决策评估的一般步骤 139

三、决策评估面临的困难 140

四、促进决策评估的途径 141

第一节 总统制国家的决策过程:美国 142

第二章 国家决策的制定过程 142

一、议会 143

二、总统和政府 145

三、法院 147

四、政党和利益集团 148

第二节 议会制国家的决策过程:英国 149

一、议会 150

二、首相和政府 151

四、政党和利益集团 153

三、法院 153

一、议会 155

第三节 半总统制国家的决策过程:法国 155

二、总统 157

三、总理和内阁 159

四、法院 160

五、政党和利益集团 161

一、州的决策职能 162

第一节 州政府的决策 162

第三章 州和地方政府的决策特点 162

二、州的决策体制 165

三、州的决策过程 168

二、市政决策的职能 170

一、市政决策的特征 170

第二节 市政府的决策 170

三、市政决策的体制 171

四、市政决策的过程 172

第三节 大公司的决策 173

一、公司决策的特征及职能 174

二、大公司决策的体制 175

三、大公司决策的过程 177

一、信息与决策 178

第一节 决策信息系统 178

第四章 决策信息系统与支持系统 178

二、决策信息的特性和来源 180

三、决策信息的生成 181

四、决策信息系统的建设 183

一、发展历史 185

第二节 决策支持系统 185

二、适用范围和功能特征 186

三、系统的结构 187

四、开发与应用 191

一、“三大”的兴起 193

第一节 国外智囊团的源起 193

第五章 决策智囊系统及其发展趋势 193

二、激烈的竞争 194

四、共同的困境 195

三、规划和预测 195

五、战争与和平 196

一、决策咨询 197

第二节 现代智囊团的社会功能 197

二、综合认识 199

三、信息集散 201

四、教育培训 202

五、输送人才 204

第三节 国外智囊团的类型 205

二、企业的外脑 206

一、官方的智囊团 206

三、企业的研究所 207

一、现代国外智囊团的特点 208

第四节 现代国外智囊团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208

四、全局性的咨询机构 208

二、未来发展趋势 212

二、活动趋于产业化 214

一、政府的扶持 214

第五节 成功的奥秘 214

制 215

六、灵活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用人机 215

三、“专”与“博”相结合 215

四、职能多样化 215

五、开放的工作作风和广泛的内外交流 215

二、集团头脑风暴法 216

一、个人判断决策法 216

第六章 领导决策技术与方法 216

第一节 专家决策法 216

第二节 德尔斐法 220

一、阶层结构设计 224

第三节 竞赛式决策制定法(AHP) 224

二、交叉比较 225

三、设定权数 226

四、权数综合化 227

五、判定整合性 228

七、AHP理论及方法 229

六、AHP中使用问卷的方法 229

八、AHP实施的注意事项 232

九、某市长的决策制定 233

十、国家结盟决策的制定 236

一、模拟决策方法的定义及意义 238

第四节 模拟决策法 238

二、模拟决策方法的优越性和缺点 239

三、实施模拟决策法的步骤 240

第五节 方案前提分析法 241

第六节 鱼缸法 242

二、分析 243

一、要素 243

第七节 决策树法 243

四、应用 245

三、步骤 245

第八节 QUID(决策定量分析法) 247

第三篇 领导运筹的方法与艺术 249

一、尼克松、威尔逊等人的主张 251

第一节 制定决策与实施决策 251

第一章 系统运筹的特点和意义 251

第二节 运筹方法的特点 252

四、华伦·丹尼斯的主张 252

二、德鲁克的主张 252

三、西蒙的主张 252

一、运筹的对象 253

二、运筹活动中应掌握的基本原理 255

三、运筹网络与网络协调方法 259

四、A·P小斯隆对通用汽车公司的领导运筹 261

六、“运筹得当,狗屎有价”——洛杉矶奥运会尤伯罗斯的成功运筹 263

五、发现运筹网络中的关键路线——高超的领导艺术 263

七、时间是稀有的不可再生的资源——领导者时间运筹的“分身术” 265

八、时间运筹的难点——是“交给别人,还是非躬亲不可” 266

一、亚里士多德发现的不等式:1+1≠2 268

第三节 运筹中的综合与控制 268

二、贝塔朗菲的功绩 269

三、实施决策的控制方法 270

四、最优结构才能获得最佳效益 272

第四节 运筹的优化与调整 273

一、运筹学的主要内容 274

二、运筹决策的程序 275

三、追踪决策与调整 277

第二章 决策目标的分解、分工及其艺术 280

二、走出错误领导的技巧——目标的导航作用 281

一、有效决策的起点——目标的确立 281

第一节 目标与目标分解 281

四、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目标分解 282

三、高射炮的责难——目标的衡器作用 282

一、从《圣经》开始的领导问题 283

第二节 目标分解与组织分工 283

二、目标分解和组织分工的实证 284

——挑战性目标 285

第三节 目标的选择 285

三、传统组织设计的尴尬和化整为零的突破 285

二、成败各半的押宝——挑战性目标实现的条件 286

一、“一定要打入美国市场”——丰田的执着 286

第四节 怎样使领导目标成为下属自己的目标 287

三、卓越步兵奖章的诱惑——挑战性目标与价值判断 287

二、走出目标参与的误区 288

一、请下属参与目标的制定 288

一、一分钟的真谛 289

第五节 一分钟目标 289

三、说与做传递的目标信息 289

三、“我弄不懂复杂的问题”——P·杜普里如是说 290

二、“两个以上的目标就等于没有目标” 290

一、从爱迪生实验室看组织效应 291

第六节 实现目标的手段——组织 291

三、素质互补——组织纵向结构的合理化 292

二、职能互补——组织横向结构的合理化 292

二、“还他们自由”——分权的精神境界 293

一、谁该抱怨——分工不分权的终结 293

第七节 组织运行的规范 293

第八节 执行情况的评价和反馈 294

三、权与责的平衡 294

三、从底特律的成品控制到日本的筛选控制 295

二、罗斯福一九三三“改旗易帜” 295

一、美国胜利缝纫机缘何滞销 295

四、砍掉椅子靠背,到各处走走 296

第一节 传统的执行与执行机构 297

第三章 执行机关的专门化及其执行的艺术 297

二、典型的家长式领导者:亨利·福特 298

一、“朕即国家、朕即法律” 298

一、约翰·洛克:分权的先驱 299

第二节 立法与行政的分离 299

三、伊朗门事件:里根险些成为尼克松第二 300

二、水门事件:国会迫使尼克松下台 300

第三节 统帅部与参谋部的分离 302

四、1995:美国国会与政府财政预算之争 302

一、法兰西之鹰的“翅膀” 303

二、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普鲁士参谋本部的建立及对世界的影响 304

三、“我只需要一样东西——权力” 305

第四节 老板与经理 306

四、恶魔导演的战争 306

二、艾柯卡是工人吗? 307

一、福特汽车公司盛衰启示录 307

三、火车相撞引发的领导体制的革命——两权分离的经理制的诞生 308

四、MBA:经理的摇篮 309

一、解开通用兴起之谜的钥匙:“分权事业部制” 310

第五节 斯隆的组织革命 310

二、“分权事业部”的强大生命力——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的三次组织机构变革 311

三、分权——法国统盛·普兰德公司长盛不衰之源 313

第四章 执行中的咨询机构和咨询的艺术 314

二、霍普金斯在罗斯福的政治生涯中扮演了什么角色 315

一、拿破仑需要柏尔特将军 315

第一节 领导者需要哪些助手 315

一、科学顾问进言:爱因斯坦的信 316

第二节 罗斯福下令研制原子弹的启示 316

囊 317

二、领导人的镜子:顾问、参谋、咨询和智 317

二、外部咨询:决策与咨询分工的真正标志 319

一、苏联为什么比美国先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319

第三节 要内部咨询,更要外部咨询 319

二、领导者:要让咨询顾问独立自主地工作 321

一、斯隆对德鲁克如是说 321

第四节:怎样获得不看自己眼色的咨询建议 321

三、咨询顾问:不要顾虑领导者的反应 322

第五节 怎样与咨询者相处 323

第六节 你的下属都是你的顾问 324

二、罗斯福与霍普金斯,一对搭挡:领导者要象对知心朋友一样与咨询者相处 324

一、希特勒“台风计划”的破产:领导者切忌粗暴、不信任和专断 324

二、下属的牢骚——对于高明的领导者也是一种咨询 325

一、罗斯福对助手说:“我请你研究一个问题,但要保守秘密。” 325

第一节 从日理万机到不问琐事 326

第五章 把握着力点的方法与艺术 326

二、好不潇洒:“不问琐事”有因 327

一、出力不讨好:“日理万机”探源 327

二、黑箱方法的应用 328

一、黑箱的输入与输出 328

第二节 只管两头不管中间 328

第三节 不问细节——法约尔的忠告 330

四、肯尼迪与古巴危机 330

三、“一分钟经理”成功揭秘 330

三、艾柯卡纲举目张,克莱斯勒起死回生 331

二、“不要瞎忙,问题只有三个” 331

一、“领导不要在细节上耗费精力” 331

四、里根的决策术 333

一、“注意专家是如何失败的” 334

第四节 怎样成为有效的领导者 334

二、玻尔无所作为,科贝尔成就斐然 335

三、巴纳德言之有理,鲍威尔深有体会 336

一、斯大林“明察秋毫”的神话 337

第五节 “精明”与“糊涂”的界限 337

二、罗斯福洞若观火,待机而动 339

第六节 走动式领导和委托式领导 340

一、“深入下去,到处走走看看” 341

二、层层全权委托的一战 343

一、“必须做到又很难做的事” 344

第七节 领导者的自我管理和外部约束 344

二、谁在这个位置上都必须这样做 345

第一节 模糊随机事件与领导艺术 346

第六章 处理模糊、随机事件的领导艺术 346

三、现代领导的理想境界 346

三、模糊现象种种,领导艺术异曲同工 347

二、模糊与精确——信息的捉弄 347

一、“布里丹效应”——难以抉择的模糊事件 347

二、可口可乐战胜百事可乐——权变计划 349

一、因事制宜——权变理论的灵魂 349

四、领导者不是操作能手而是“艺术”专家 349

第二节 权变理论与方法 349

第三节 西蒙“非程序化”理论与领导艺术 350

三、领导艺术是权变控制的艺术 350

二、“非程序化”决策理论的内容 351

一、西蒙的理论与贡献 351

三、艾森豪威尔的“D”日决策 352

——两个基本原则 353

四、“非程序化决策”的领导艺术 353

二、领导艺术以想象、情感、意志为核心——非理性更重要 354

一、知而后行——理性是基础 354

第四节 领导艺术中的理性与非理性因素 354

第五节 领导艺术与应变素质的高要求 355

三、朱可夫妙用探照灯突进柏林——理性与非理性的结合 355

二、社会学家在法国“走红”——领导者领导艺术的贫乏 356

一、电子专家任总经理的电子公司倒闭析因——什么是“内行”领导? 356

三、领导人的摇篮——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 357

四、高尚+“破坏今天”+“T”型知识结构:领导者特有的素质 358

二、危机管理体制脆弱,村山地位动摇 360

一、阪神地震,防震安全神话粉碎 360

第七章 突发事件与危机处理的艺术 360

第一节 日本地震,村山首相为何要辞职——领导者与突发事件和危机 360

一、对突发事件的阐释 361

第二节 百事可乐的“针头事件”——何为突发事件与危机 361

三、领导不力,阪神地震奏响村山辞职曲 361

四、阪神地震是突发事件吗 361

三、百事可乐的“针头事件” 362

二、突发事件的实质 362

二、临危立断挽救危局——军事危机 363

一、卡洛斯平息哗变——政治危机 363

四、突发事件——危机的先兆 363

第三节 政治危机、军事危机、商战危机、——危机种种 363

一、两难处境——丘吉尔的抉择 364

第四节 处理突发事件需要有高超的领导艺术 364

三、1万个电灯泡的赌注——商战危机 364

二、罗斯福应付珍珠港事件 365

四、处理突发事件的方法与艺术 366

三、防患于未然——尼克松慎重处理飞机事件 366

二、突发事件为何出乎意料? 367

一、例外管理与意料之中的常例 367

第五节 突发事件与常例——意料之中与意料之外 367

四、“要迅速查明原因”——处理突发事件的误区种种 368

三、突发事件=机遇 368

三、准确找到突发危机症结 369

二、吃几片退烧药只能消除“发烧”症状 369

第六节 缓解矛盾,变害为利——“安眠药事件” 369

一、致人死亡的“安眠药事件” 369

二、避免对西蒙二原则的误解和误用 370

一、心理因素——处理突发事件的基础 370

四、化害为利之术 370

第七节 处理突发事件的两个原则 370

三、梅杰的一场政治赌博——果断冒险 371

二、明知是虎穴,也要往里跳——领导者处理实发事件要敢于冒险 371

第八节 处理结果的风险性——里根的机智和副作用 371

一、为友解围的代价——里根的幽默 371

第九节 防止人为制造危机自食其果 372

三、阴谋败露,妙算失策——自食其果 373

二、制造危机必有城府——萨达姆制造海湾危机之企图 373

一、制造危机,政治家的权谋——萨达姆入侵科威特,挑起海湾危机 373

第一节 从白宫二度关门看冲突的必然性和普遍性 374

第八章 沟通与协调的方法和艺术 374

二、冲突的二重性:建设性冲突与破坏性冲突 375

一、冲突的概念 375

三、闻争则喜:斯隆与盛田昭夫的成功之道 376

二、三种冲突类型:“战斗”、“竞争”和“辩论” 378

一、冲突根源解说 378

第二节 冲突的理性分析与对策 378

三、处理组织冲突的对策 380

一、沟通的控制模式 382

第三节 冲突协调的基本途径——沟通 382

二、意义失真与沟通障碍 383

三、沟通的纵——横方向 385

四、沟通的十戒与十益 386

五、冲突与发泄——“安全阀”理论与方法 387

一、华盛顿如何调和左右手的冲突的 388

第四节 灵活而不迁就,原则而不刻板——引以为鉴的协调艺术举例 388

二、戴高乐为何决定法国退出北约 390

三、“铁娘子”与“撒切尔主义” 392

四、二战以后德国为何劳资关系融洽? 394

一、梅特涅的“均势外交”——夹缝中求生存的艺术 395

第五节 协调不成,另辟蹊径 395

二、尼克松与“中国牌” 396

三、“个人外交”——沟通的另一条蹊径 398

四、卓别林的“一字万金” 399

一、控制论与领导控制论 400

第一节 组织运行的有序与无序、稳定与震荡 400

第九章 反馈与控制的方法和艺术 400

二、控制的性质和特点 401

三、领导控制的难点 402

四、领导控制的基本原理 404

五、领导控制的基本方法 406

六、两种重要的领导控制的基本形式 408

一、控制是“在含混与矛盾的情况中进行”——控制目标弹性原理与组织运行的周期波动性 410

第二节 有效控制与失控 410

二、艾柯卡的“12人领导班子”——领导宽度与组织层次的控制弹性 411

三、大公司、少创意——领导控制中的精神弹性 415

四、拿破仑为何兵败滑铁卢?超稳定——领导控制的误区 417

一、“内阁成员是总统的天然敌人”——失控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418

第三节 失控及其后果 418

二、谁是“二战”的赢家——德、日从军事弱国成为经济强国的启示 419

三、为什么丘吉尔会在1945年下台?——绝对的控制来自下属 420

四、从“大和事件”到“巴林破产”——失控的极端形式:组织瓦解 422

一、控制从信息反馈开始:莲花在劫难逃 423

第四节 IBM成功收购莲花公司——反馈与控制的典范 423

二、前馈控制与反馈控制相结合:IBM志在必得 424

一、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的难点 425

第五节 诺曼底会战——自我控制与外部控制的杰作 425

三、交互网络传情,施控手段得体 425

二、兵不厌诈——反馈信息的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冲撞 426

一、“市场失败论”:政府控制和干预市场经济的理论基础 427

第六节 “日本株式会社”——日本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模式 427

三、审议会——日本特色的“官民协调”宏观控制组织形式 428

二、灵活多样的调控手段 428

二、发动机事件和斯隆革命 429

一、通用的管理史:集权与分权的平衡 429

第十章 组织运行机制及其优化方法 429

第一节 “两权分离”还是“三权分离” 429

四、斯隆没有回答的问题 431

三、非经济领域的决策与执行的分离 431

一、为什么韩国历届总统都没有好下场 432

第二节 组织的长治久安与动荡瓦解 432

二、德国破产企业为什么都不是真正的股份制公司 433

三、“在位时风光,去职后清算”是永无止境的历史重演吗 434

一、反馈原理和社会组织的反馈机制 435

第三节 组织的自我调整,自我约束和自我发展机制 435

二、现代决策科学化的关键——咨询独立与外部咨询 436

三、专制制度与现代民主制的分水岭——独立自主的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437

一、不把公司权力交给子女是资本家的“开明”吗 438

第四节 组织运行中的人治与法治 438

二、领导人更替有序与无序 439

一、现代企业制度产生的契机——社会化大生产 441

第五节 社会化大生产与现代企业制度 441

二、精巧的结构设计——现代企业运行机制的化身 442

三、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精神——组织运行机制的优化 443

一、叶卡特琳娜的法宝:树立民众需要的形象 444

第一节 形象设计对领导者的意义 444

第十一章 领导传媒形象设计与公关策划 444

四、福特自嘲,保护形象 445

三、肯尼迪巧造政治舆论,大搞形象表演 445

二、尼赫鲁品质优良,魅力四射 445

一、泾渭分明:德日两种不同的国家形象 446

第二节 领导形象:组织形象的化身 446

五、行事欠妥,尼克松名声扫地 446

二、林肯、戴高乐:树起时代的旗帜 447

四、新加坡状告美国传媒:国家形象高于一切 448

三、柯尼的教训:突发事件危及组织形象 448

一、言词语言:领导者公关的第一选择 449

第三节 树立形象:新奇的公关策划 449

二、领导者公关语言艺术的主要方法 450

三、态势语言:不容忽视的公关手段 451

四、提高素质:最重要的公关手段 452

五、异彩纷呈的公关技巧 453

二、沙漠之狐——隆美尔 456

一、日本“经济动物”的由来 456

第四节 公关只是手段——形象的真谛 456

三、被弹劾的总统——科洛尔 457

四、林肯诚实吗 458

一、拉宾有权也有威 459

第一节 权力与权威:并不等同 459

第十二章 领导权威与用权艺术 459

三、法约尔对两种权力的划分 460

二、铁血镇南韩,有权却无威 460

四、“霍桑实验”的启示 461

六、影响与响应:两大权力界定 462

五、非委任领袖:无权却有威 462

一、科特的四个来源的主张 463

第二节 权威来自何方 463

二、加尔加雷思的三个来源的主张 464

四、西蒙的权威理论 465

三、韦伯关于权威的理论 465

二、正确集权、分权、授权 466

一、有声命令与无声命令 466

第三节 用权艺术 466

第四节 “刺刀能做到一切”的用权误区 468

三、用权适度,用而不滥 468

三、滥用权力的又一表现:留恋权力 469

二、用权不足与用权过度 469

一、权力至上的权威主义 469

一、权力的二重性 470

第五节 用权与立威 470

四、希特勒“诚挚”悼念隆美尔——用权艺术与玩弄权术 470

二、树立权威的方法 471

一、夺取战略“制高点”的一场竞争——高科技竞争 472

第一节 高科技时代领导者面临的新课题 472

第十三章 迎接现代科技的挑战 472

二、世界变成了地球村——领导者面临的新课题 473

一、海湾战争中,萨达姆为何成为聋子、瞎子和哑巴 475

第二节 现实的镜子 475

三、世界粮食减产,而里根却决定减少耕地面积 476

二、电子心理战加速罗马尼亚剧变 476

四、经济与文化发达的法国为何也怕“美国的文化侵略” 477

一、“信息高速公路”——划时代的计划 478

第三节 “信息高速公路”对领导者的挑战 478

二、各国加大投入,谋求信息资源优势 479

三、一石激起千层浪——信息革命给现代领导带来的影响 481

四、Internet引发的问题 483

第四节 高科技时代领导者从观念到行为需要转变 484

一、席卷全球的警示:垄断信息、自我封闭成为不可能 485

三、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486

二、处理好集权与分权的矛盾 486

五、在美国男科学家比女模特更美——树立“科教兴国”意识 487

四、注重发动艺术,使决策达到目的 487

第四篇 领导用人的方法与艺术 489

一、“领导人不同于科学家、艺术家”——领导行为与目标联系的间接性 491

第一节 领导目标靠别人来实现 491

第一章 实现决策目标靠用人 491

——“人力资本论” 491

一、丹尼斯:“使人接受远景目标” 492

第二节 “动员支持”——普遍适用的原则 492

二、“战争靠武器来打,但赢得战争则靠人” 492

三、摩托罗拉总裁去职之后 492

二、战争中的“动员” 493

三、“动员”形式各显神通 494

一、传统的政治动员 495

第三节 普遍原则与特殊手段——“动员”手段种种 495

三、现代的激励“动员” 496

二、传统的欺骗性动员 496

四、激励中的胡萝卜与大棒 498

第二章 激发创造力,“使平凡的人干不平凡的事” 499

第四节 领导者的双重责任——“领导困境” 499

一、“要么创新,要么死亡” 500

第一节 “谁赢得智力谁就是胜利者” 500

一、吉尔福特:人有不同的创造力 501

第二节 “人是唯一能扩大”的资源——产出大于投入的秘密 501

二、枯萎的“苹果”——创新与保守 501

二、创造与风险 502

二、说“不”是你的权利 503

一、“人才有用不好用”吗? 503

第三节 人才与奴才——麦克阿瑟的困惑 503

三、家奴翻大浪——朴正熙被杀 504

第四节 巧用人才的招法 505

四、从奴才看领导——一个教授的悲哀 505

二、鼓励“冲突争辩”,不问是否“跟我合得来”——罗斯福的成功和肯尼迪的“一事无成” 506

一、用其长,容其短——林肯的觉悟:敢用有缺点的人 506

四、敢于重用年轻人——马岛战争中撒切尔夫人的用人艺术 507

三、敢用比自己强的人——你领导的不是“小人国” 507

五、要有自己的“猎才”者——法国密特朗的乔治、美国罗斯福的马歇尔 508

六、不“以我划线”,不计个人恩怨——马歇尔的“首功”和拿破仑的纳叛 509

八、重视个人素质,更重群体互补效应——贝弗里奇的结论 510

七、用人避亲,世界潮流——日本的本田宗一郎和美国沃森父子谁对谁错? 510

二、克莱斯勒的艾柯卡班子——强手背后有强手 511

一、成功者的背后必有强手——克利夫兰怎样当上美国总统 511

第五节 成在用人,败在用人——成功者的背后和拿破仑的足迹 511

三、拿破仑的沉浮 512

四、用人误区种种——彼得的忠告及其他 512

第一节 “经济人”与“社会人” 515

第三章 激励方法与手段 515

一、泰罗“经济人”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方法 516

与方法 517

二、梅奥“社会人”的人际关系理论 517

一、人类基本需要五层次 519

第二节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和优势需要 519

二、优势需要——金钱并非万能 520

二、需要与动机 521

一、需要运动过程的七个阶段 521

三、需要层次论的应用 521

第三节 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 521

一、领导连续模型 522

第四节 领导风格与方格图 522

三、需要与激励 522

四、需要与目标 522

三、领导四分图 523

二、领导模式 523

四、领导方格图 524

一、注意小节能点石成金 525

第五节 玛丽·凯的感情激励 525

二、每个人都是重要的 526

一、德鲁克的目标激励 527

第六节 行为激励天外天 527

三、对不合理的要求要说“不” 527

第四章 忧患意识与危机激励 529

二、激励方法天外有天——二战后产生的新的激励方法 529

三、只有居安思危,才能常胜不败 530

二、唤起下属的“危机感” 530

第一节 外国进口中国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30

一、松下的经验:善于自我否定 530

二、“我给你特别优惠,你买下产品”——日本爱华公司成功的秘诀 531

一、“怀抱炸弹”与“哀兵必胜” 531

第二节 日本推出“怀抱炸弹”的忧患意识 531

第三节 挫折、困难、失败,危机是阻力,还是动力? 532

三、成功的秘密 533

二、空难事件后的波音公司 533

一、“拉链大王”的神话 533

一、美国的“末日管理”浪潮 534

第四节 企业的忧患和危机激励种种 534

四、在困境中取胜 534

五、后发亦制人 534

一、罗斯福走出“孤立主义” 536

第五节 政治领导的危机激励 536

二、日本的“无缺点管理” 536

三、日本电影《岛国的沉没》 538

二、美国人为何要出版《日本世界第一》 538

二、暂居第二 539

一、揭自己的短 539

第六节 “自报家丑”的妙用 539

一、日本:“一头凶猛的经济野兽” 540

第一节 “日本能,为什么美国人不能?”——美国人的反思 540

第五章 注重软件的文化激励 540

二、日本的实干精神与美国的经验总结 542

一、托马斯·彼得斯和小罗伯特·沃特曼合著的《寻求优势——美国最成功公司的经验》 543

第二节 文化激励的新潮:“四重奏” 543

第三节 文化激励的“革命” 544

四、文化激励新潮理论:《公司文化》 544

二、《日本企业的管理艺术》 544

三、威廉·大内和他的《Z理论》 544

二、美、日领导方式比较——成功企业的“七个S” 545

一、文化激励的理论——Z理论 545

三、“寻求优势”——美国62家成功企业经验总结 547

第四节 振兴之路,就在本土——发挥自身文化优势 548

第五节 文化激励的新观念、新方法 549

三、反思之三:个人和集体相结合 549

一、反思之一:日本的模式适用美国吗? 549

二、反思之二:软硬兼施的经营哲学 549

二、利润不是唯一的——社会效益 550

一、从硬到软——软文化 550

第一节 美国最大的航空公司是怎样走出困境的 551

第六章 “员工持股”和产权激励 551

一、员工持股:对股份公司的再发明 552

第二节 最有效的激励是为自己劳动——从凯尔索的“员工持股”到政府的“员工股权计划” 552

一、员工持股:联合航空公司的灵丹妙药 552

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美国航空运输业发生连续“地震” 552

四、来自官方的强劲“东风” 553

三、为自己劳动 553

二、凯尔索受到的启发 553

二、政府的行为 554

一、诺思模型的基本命题 554

第三节 诺贝尔奖获得者诺思的基本命题——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是能提供有效刺激的产权制度 554

一、资本主义国家的种种方案 555

第四节 世界反响 555

二、前苏联、东欧等一些国家的尝试 556

一、产权多元化的途径 558

第五节 产权多元、利润共享、参与管理 558

三、管理的民主化:劳动者参与管理 559

二、分配的合理化趋向:利润共享 559

一、沟通劳资感情的妙招 560

第六节 从劳资对立到“命运共同体” 560

四、新型企业组织的成功典范 560

第七节 传统激励到产权激励——一场“经济革命” 561

三、员工持股与公司实绩之间的因果关系 561

二、客观推动力:员工股份制 561

第八节 “公司有一万个雇员,就有一万个主人”是否言过其实 562

二、弗格森的私有化方案 562

一、物质刺激新观念——仅有工薪奖金是不够的 562

二、强调“以人为中心”引发的现实思考 563

一、一部从苦难中诞生的成功杰作 563

一、把个人和他的表现分开,批评表现,称赞表现者 565

第一节 约束与激励同在 565

第七章 激励与约束的艺术 565

三、太阳可以比风更快地使人脱下衣服 567

二、一手擎玉,一手持剑的松下幸之助 567

一、先约束自己,才能约束别人 569

第二节 自我约束与异体约束 569

二、如何约束你的上司 571

一、设法送人一面镜子 572

第三节 批评有术 572

二、让别人保住面子 573

三、象征性手法 574

五、只一句话的批评 575

四、查姆斯的百万美元擦鞋 575

一、将按钮交给他们并不可怕 576

第四节 百分之一千因子——有效的激励 576

二、挑起竞争的欲望 577

四、喝采、奖励 578

三、一种奇特的激励方法 578

二、蛇又回来了,竟咬着两只青蛙 581

一、火鸡并发症 581

第五节 激励的误区 581

四、无共振激励 583

三、是蓄意谋害还是无心之过 583

一、一分钟表扬 584

第六节 一分钟表扬,一分钟批评 584

一、奖励“合理错误”——鸭头奖 586

第七节 对“有功就奖,有过就罚”的修正的新观念——有“错”也有奖 586

二、一分钟批评 586

二、创造性活动,失败多于成功,但没有创造就没有成功——宁可看法有错,不可没有看法 588

第一节 圣西门名言 589

第八章 科技移民——西方的人才战略 589

三、硅谷名言:“边干边学,边败边学”——领导的宽容 589

第二节 新的国际“百慕大” 590

一、美国争夺人才的方式 592

第三节 争夺人才的种种方式 592

二、日本争夺人才的方式 595

第四节 前苏联人才流失的教训 596

三、其他国家吸引人才的方式 596

二、韩国:委以高位重任 598

一、扼制人才外流刻不容缓 598

第五节 扼制人才外流 598

四、印度:内找原因,外效他人 599

三、新加坡:给予充分自主 599

第五篇 领导思维方法与艺术 601

一、柏拉图的理想国 603

第一节 天生我材:国外领导哲学的产生 603

第一章 哲学的反观:国外领导哲学及其发展 603

二、《圣经》故事与西方的管理科学 604

三、西方管理科学和领导哲学 605

二、情感分析及情感控制 607

一、价值优先及价值审查 607

第二节 何用之有:领导哲学的对象与功能 607

四、领导者人际关系 609

三、领导思维方式 609

第三节 不可忽视的客观性:领导对主客体世界的认识 610

二、人类社会趋向一体化 611

一、人类共有一个自然界 611

里根改换门庭当州长 612

第四节 硬币的两面:领导即主体与对象的关系 612

二、指导与监督 613

一、领导与协作 613

一、目标及其价值 614

第五节 从长计议:远期与近期目标的关系 614

二、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15

二、远期目标与近期目标 615

第六节 运转的机器与零部件: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615

一、先从实例说起 615

第二章 无以回避的“品头论足”与规范之网:领导行为中的价值伦理问题 616

一、领导活动的正负面价值 617

第一节 龙生龙,凤生凤:不同领导行为、领导方式的不同价值 617

第二节 框架在时空经纬之内:不同时空下的价值 618

二、独裁、折衷与放任自流 618

二、时间空间阻隔 619

一、黑格尔的名言 619

一、“斯芬克司之谜” 620

第三节 事与愿:领导意愿、目标与其后果的价值关系 620

二、从建教堂看愿望与事实的矛盾 621

一、缘何议论纷纷 622

第四节 了结“公婆之争”:评价领导行为的价值标准 622

二、让“需要”说话 623

第五节 从野心家亨希的言论看病态心理的伦理观 624

第六节 从尼克松关于政治家的议论看群体利益或局部利益的伦理观 626

第三章 另一种客体的引力:已有意识形式对领导行为的影响 628

二、理性主义与韦伯的科层制理论 629

第一节 理性为自然立法:西方理性主义的影响 629

一、泰罗制科学管理中的理性主义 629

第二节 人性、太人性:人道主义的影响 630

第三节 君权天赋:西方先验主义的影响 631

一、韦伯论宗教信仰 632

三、意识形态中的理性主义和自由主义 633

二、德国的军国主义 633

第四节 中央集权下的经济统治:西方国家主义的影响 634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 635

第四章 用事实说话:科学思维方法 635

第一节 就事论事:现代西方哲学中的实证方法 635

二、实证方法的具体内容 636

一、定性思维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法 637

第二节 量与质的统一:定性与定量方法 637

二、定量思维方法及其具体操作法 638

第三节 从实验取证,从推理求知:西方科学哲学中的假设演绎法 639

三、定性思维与定量思维的统一 639

二、假说的作用 640

一、假说及假说方法 640

三、运用假说方法的具体步骤和原则 641

一、波普尔论证伪与试错法 642

第四节 有则改之:波普尔的试错法 642

二、试错法的具体运作 643

一、博弈论和博弈方法 644

第五节 下好每一盘棋:诺伊曼的博弈方法 644

二、博弈方法的基本步骤 645

第五章 实际操作的指南:领导活动方法系统 647

二、控制方法 648

第一节 维纳的控制论 648

一、控制论和控制 648

三、控制方法的运用 649

一、信息论和信息 650

第二节 申农的信息论 650

二、信息方法 651

一、系统论和系统 652

第三节 贝塔朗菲的系统论 652

二、系统方法 653

第四节 积木游戏的启示:结构——功能方法 654

二、结构—功能方法 655

一、系统结构和功能 655

一、及时观念与时间方法 657

第五节 少花本钱多办事:时间、效率方法 657

二、效率和效益观念 659

一、“知识与智慧的价值” 660

第六节 “怎样”方为有效:信息社会中的价值工程方法 660

二、价值工程方法 661

一、发散性思维及其形式、特点 662

第六章 差别即真实:一般思维方法 662

第一节 举纲张目与提纲收网:发散收敛方法 662

二、收敛性思维及其特点 664

一、静态思维方法及其特点 665

三、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的 665

关系 665

第二节 变与不变之中:动态与静态思维方法 665

二、动态思维方法及其特点 667

三、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的关系 668

一、纵向思维及其特点 669

第三节 共时与历时的交合:纵向与横向思维方法 669

二、横向思维及其特点 670

三、纵向思维和横向思维的关系 671

一、后馈思维及其特点 672

第四节 走在前面与把握历史:超前与后馈思维方法 672

二、超前思维及其特点 673

三、后馈思维与超前思维的关系 675

一、从马岛之战和戴高乐的声明看谋略思维 676

第七章 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现代谋略思维方法 676

第一节 识君真面目:什么是谋略思维方法 676

第二节 由何而来:谋略思维方法的逻辑起点 677

二、谋略思维方法的构成和实质 677

一、谋略起点:竞争、对抗 678

二、竞争、对抗的特点 680

三、解决竞争和对抗的几种谋略思维方式 682

一、谋略思维的主体条件 683

第三节 千呼万唤始出来:谋略思维的条件、基本特征和功能 683

二、谋略思维的基本特征 685

三、谋略思维的功能 686

第一节 新画像:创造性思维的含义、特征和作用 688

第八章 火花闪烁之时:创造性思维方法 688

一、创造性思维的含义及特征 689

二、创造性思维的作用 690

一、非理性因素 691

第二节 源头活水:创造性思维的激发因素 691

二、经验因素 694

一、逻辑思维与创造 696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能力的表现形式 696

二、联想、想象与创造 697

三、直觉、灵感与创造 699

一、独立性原则 700

第四节 不能没有规矩:创造性思维的原则 700

二、求异性原则 701

四、实践性原则 702

三、跳跃性原则 702

1.相关法 703

第五节 找寻窍门: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703

2.正向思维法 704

4.转向法 705

3.反向思维法 705

5.放松法 706

第六篇 领导权力的监控系统与手段 707

一、自上而下的监督无力遏止日本首相丑闻迭出,更替频繁 709

第一章 传统监督与现代监督 709

第一节 传统监督的弊端 709

二、忽视外部监督导致“巴林事件”与“大和事件”的发生 710

二、没有彻底分权独立便没有现代监督 712

第二节 监督形式及其演变 712

一、传统监督是“政府垄断了的批评” 712

三、现代监督的特征及其形式 713

一、韩国总统府“入网”——信息公开是有效监督强化第的前提 715

第三节 有效监督的强化及其效力 715

二、普利策状告美国政府——监督独立必须是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权利主体地位平等 717

三、给克林顿总统“评级”——外部监督高于内部监督 718

四、高官无稳私与总统的“血泪史”——监督无禁区 719

一、美国“分权制衡制”的政府内部监督体制 720

第四节 某些方面的监督体制比较 720

二、内外监督相结合的德国政治体制 722

一、轮流坐庄,相互竞争 724

第二章 各种监督形式及方法 724

第一节 党派竞争与监督 724

二、党派的相互监督 725

一、立法机关对行政权的监督 726

第二节 立法机构和立法监督 726

二、正式监督的几种基本形式 727

一、国外行政体系类别 729

第三节 行政体系与管理监督制度 729

二、国外政府的组成与权能 730

三、国外公务员制度及监督体制 731

一、行政监察的地位与作用 734

第四节 行政监察制度 734

三、行政监察典型 735

二、行政监察的内容与方法 735

四、行政监察中的审计监督 737

一、司法监督的特点与形式 738

第五节 司法监督制度 738

二、司法监督制度 740

三、检察监督制度与审判监督制度 741

四、行政诉讼 743

五、行政诉讼的类型和裁决 744

一、新闻自由 745

第六节 新闻舆论的监督 745

三、新闻舆论监督的主要形式 746

二、国外新闻舆论体制 746

四、新闻舆论监督的作用 747

第七篇 国外著名人物论领导方法与艺术 751

柏拉图——统治的艺术就是把刚毅和智慧之士的德行结合起来 753

亚里士多德——领导者必须重视政治的美德和恶德 754

马基雅维利——政治家要具备狮子与狐狸的双重本领 757

培根——人君之至德在乎知人 758

洛克——政府的一切权力应该根据法律来行使 761

孟德斯鸠——为了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 763

卢梭——行政官的人数愈多,则政府愈弱 765

霍尔巴赫——治国的艺术是一切艺术中难度最大的艺术 767

彼得一世——治国之道莫过于坚决维护各项国家法律 769

拿破仑——狮子统率的绵羊军队总比绵羊统率的狮子军队强些 770

若米尼——全部战争的艺术就在于待机而动 771

克劳塞维茨——刚强的人是指即使在最激动的时刻也能保持镇静的人 773

俾斯麦——君主制和最好的君主也需要批评,以免由于主观而危害社会 775

华盛顿——凡事必须按制度进行,执行制度则凡事顺利 777

杰斐逊——敬重的基石是观点的诚实而非观点的正统 779

麦迪逊——任何权力都不可被滥用 781

林肯——最严厉的执法并不一定总是上策 782

西奥多·罗斯福——政治家的成功在于经常地响亮地道出每个人的心声 784

威尔逊——政府的全部艺术和实践不在于调动某些个人,而在于调动广大群众 785

富兰克林·罗斯福——政治是实现可能实现的事的艺术 787

尼克松——对领袖人物说来,要看他是否善于作出决策 789

德鲁克——正确的决策必须从正反不同的意见中方能得到 793

基辛格——伟大的领导者与一般领导者的区别,主要在于是否具有洞察力和勇气 795

艾柯卡——领导者的作风意味着要树立榜样 798

罗素——有权力的人的最终目标应当是促进社会的合作而不是相反 800

丘吉尔——可做时不做,等到要做时就难了 801

蒙哥马利——领导艺术的开端,似乎是一场赢得人心的战斗 802

玛格丽特·撒切尔——领导的实质就在于能否在必要时刻挺身而出并且就棘手的问题作出决定 804

戴高乐——沉默更能提高威信 805

莫内——对下级的要求主要是忠诚而不是唯命是从 807

德斯坦——成功的战略基于两大因素:开创良好的经济形势,与民众进行广泛的交流 809

密特朗——要领导政府就要有一个能安抚人、稳健的、非常熟悉政权每个细节的人 811

铁托——我总是留神不在发怒的时候作出决定 812

赫鲁晓夫——务必使集体领导的每一个人确有时间把问题考虑成熟 814

勃列日涅夫——责任小权力大,就可能出现行政专断、主观主义和轻率决定 815

葛罗米柯——外交官最容易犯的错误还是在本应暂不露声色的情况下勿忙表态 817

戈尔巴乔夫——没有任何力量能与公众舆论的威力相匹敌,问题在于我们是否真正了解民意 819

叶利钦——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不是简单的,对一切过分简单的决定后来都要付出高昂的代价 821

瓦文萨——对一个问题能想出不同的解决办法,往往是非常重要的 823

三木武夫——不是为目的而不择手段,而是要经常选择正确的方法 825

福田纠夫——政治不应该把重点放在每天都要发生的具体事情上 827

中曾根康弘——没有远见的政治是不可能起到领导作用的 828

松下幸之助——领导者最重要的是能做到宽严并济 830

盛田昭夫——你在部属前所要表现的是让人心悦诚服地追随你 833

胡志明——群众只敬重那些有品德的人 834

李光耀——领导的艺术就是要做到能随机应变 836

“圣雄”甘地——没有谦恭的服务,就是自私和自大 837

真纳——失败一词非我所知 840

纳赛尔——为了保证实现一些目标而牺牲或推迟另一些目标是一种比较好的做法 842

萨达特——我经常考虑采取几种途径来实现同一目标 844

霍梅尼——我们需要这样一个统治者,他能亲自砍掉自己儿子的手,如果他偷窃的话 846

侯赛因——那些热衷权力的人为了获得权力可以不惜任何代价,我并不与他们为伍 847

第八篇 国外领导案例鉴析 851

机智灵活的外交家汉谟拉比 853

萨尔贡统一两河流域 853

汉谟拉比依法治国 854

大流士加强中央集权 855

英明君主所罗门 855

贝利撒留智破“反间计” 856

贝利撒留巧技吓退强敌 857

特米斯托克利设计克强敌 858

特米斯托克利高瞻远瞩建海军 858

阿育王休养生息造福人民 859

费边以屈求伸 860

恺撒广收民心称霸罗马 861

费边击破“围魏救赵”术 861

恺撒注重侦察有备而战 862

恺撒宽容政敌 862

克娄巴特拉以色渔权 863

恺撒治军重奖轻罚 863

英诺森三世提出“太阳、月亮理论”维护教权 865

英诺森三世全方位强化教权建设 866

马尔班二世危言耸听煽动十字军东征 867

“人文主义教皇第一人”——尼古拉五世 868

保护古典作品和文物的教皇——利奥十世 869

穆罕默德二世奇谋越天险 870

积极热衷于资本主义金融活动的教皇 870

伊丽莎白一世知人善任 871

伊丽莎白动人演说激士气 872

克伦威尔博取选民好感 873

德雷克扬长避短克强敌 873

彼得大帝虚心求学 874

克伦威尔靠严厉取胜 874

叶卡特琳娜决然易教 875

彼得大帝力推新风 875

彼得大帝重惩叛军 875

罗伯斯庇尔操纵舆论废除国王 876

叶卡特琳娜扶植亲信 876

拿破仑转移矛头攻占埃及 877

拿破仑演讲鼓士气 877

拿破仑促使政教和解 878

亚历山大一世先软后硬制胜拿破仑 879

库图佐夫诱敌深入后发制人 879

塔列朗维也纳斗智 880

俾斯麦巧用对手矛盾统一德国 881

亚历山大二世自上而下改革农奴制 882

华盛顿率先垂范以法治国 883

莫谢希酬敌保独立 883

穆罕默德·阿里智除马木路克集团 883

老亚当斯任人唯贤不避亲 884

华盛顿善作政治带头人 884

富兰克林徒步街头与法国结盟 885

杰斐逊善于协调强化领导 886

质朴的政治领袖杰斐逊 886

林肯以理服人劝说有方 887

林肯洗“民意浴” 887

林肯不断寻找他的“格兰特”将军 888

林肯公众演说堪当典范 888

林肯不屈不挠拼搏进取 889

林肯鼓励创新不墨守陈规 889

林肯坦然面对不公正的批评 890

西奥多·罗斯福手不释卷读书不厌 891

西华德买“西华德冰箱” 891

威尔逊被党争束缚手脚 892

西奥多·罗斯福远见卓识保护自然资源 892

胡佛乱夸海口终受嘲讽 893

富兰克林·罗斯福“新政”挽危机 894

富兰克林·罗斯福用实践代替语言 895

富兰克林·罗斯福敢用有争议的人 895

富兰克林·罗斯福“炉边谈话”受欢迎 896

富兰克林·罗斯福借妙论推出租借法 896

布什——不仅要说而且要听,这是一种领导的本领 897

马歇尔将军的用人之道 897

华莱士越职行事遭罢免 897

马歇尔心平气和解决思想问题 898

马歇尔重用艾森豪威尔 898

艾森豪威尔抗命支持戴高乐 899

艾森豪威尔的欺骗战术 899

艾森豪威尔的用人之道 900

麦克阿瑟和马歇尔的关怀力量 901

巴顿勇于承认错误以人格赢得人心 901

麦克阿瑟的诈术 902

麦克阿瑟讲话有魅力 902

肯尼迪利用电视塑造形象 903

麦克阿瑟的超脱 903

肯尼迪壮志满怀发展经济 904

肯尼迪主动认罪渡难关 904

肯尼迪隔而不打解危机 905

肯尼迪铁面无情挫败钢铁工业巨头 905

约翰逊竞选总统的电视广告术 906

肯尼迪智斗约翰逊 907

约翰逊“伟大社会”计划向贫困宣战 907

尼克松从失败中奋起 908

尼克松电视“报帐” 908

尼克松因“水门”丑闻下台 909

尼克松缓解困境的惊人之举 909

基辛格外交善运筹 910

黑格飞黄腾达有术 911

基辛格多管齐下体面结束越战 911

里根左右逢源理财有方 912

里根的为政之道 913

里根得陇望蜀当选总统 913

布什外交伐谋一箭三雕 914

布什不知常识受嘲讽 914

里根信口开河损形象 914

布什老谋深算施骗术 915

美国众议院议长詹姆斯·赖特知法犯法被迫辞职 916

布什低姿态讲实效 916

克林顿巧胜布什入主白宫 917

德雷克靠整体综合优势成功 918

洛克菲勒倡导工业联合 918

安德里亚斯朝中有人 919

雷·克罗克锯掉经理椅背的管理艺术 919

艾柯卡从挫折中奋起 920

福特二世妒贤嫉能招损失 920

张伯伦自食其果 921

丘吉尔自我解嘲 922

丘吉尔果敢倒戈 922

丘吉尔牺牲考文垂 923

丘吉尔深谋远虑 923

丘吉尔捐弃前嫌 923

蒙哥马利善于治军 924

蒙哥马利巧使“替身计” 925

蒙哥马利体恤部属 925

希思宽容忍让保持团结 926

希思冷酷无情驱逐鲍威尔 926

蒙哥马利的“传单炮弹” 926

希思临挫不乱显英雄本色 927

希思胜利的航程 927

撒切尔夫人一鸣惊人 928

撒切尔夫人言简意赅得赞誉 928

威尔逊跳出园囿独辟蹊径 928

撒切尔夫人重形象打广告赢得大选 929

撒切尔夫人继续发言 929

撒切尔夫人从容对责难 929

撒切尔夫人顽强不屈宁进勿退的外交风格 930

撒切尔夫人大刀阔斧进行经济改革 931

撒切尔夫人的疲劳战术 931

撒切尔夫人以牙还牙力挫赫塞尔廷 932

撒切尔夫人临危决策出兵马岛 932

梅杰迂回出击解决欧洲问题 933

英国首相梅杰尽显风流 933

撒切尔夫人的“感情投资” 933

戴高乐独具民族精神维护法国大国地位 934

戴高乐的自主外交精神与策略 935

戴高乐勤政廉政 936

密特朗以退为进赢得大选 937

密特朗内外夹攻夺取社会党大权 937

戴高乐一丝不苟塑形象 937

施特雷泽曼以柔克刚复兴德国 938

希特勒煽动群众的伎俩 939

希特勒治党之奸术 939

兴登堡纵容希特勒留后患 940

希特勒的“反间计” 941

希特勒利用矛盾解决后顾之忧 941

艾哈德与德国的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942

阿登纳与联邦德国的西方政策 944

勃兰特与德国的新东方政策 945

施密特高瞻远瞩与东德缓和 946

施密特铁腕首相坚决打击恐怖主义 947

施密特抵制美国倡议欧洲货币体系 948

施密特坚持不懈获得“双重决议” 948

西德石荷州州长乌韦·巴舍尔为连任州长不择手段而自杀身亡 949

科尔知人善任 949

帕尔梅民主执政 950

庇隆东山再起 951

庇隆取悦劳工 951

巴西总统科洛尔贪污和渎职遭弹劾 952

哈桑临危不乱 952

赫鲁晓夫搬倒贝利亚 953

委内瑞拉总统佩雷斯贪污遭弹劾 953

赫鲁晓夫谋取党政大权 954

赫鲁晓夫靠“正常程序”取胜 955

赫鲁晓夫回避锋芒巧答代表提问 955

赫鲁晓夫随机妙戏尼克松 956

盖莱克脱离国情引发新的社会危机 957

葛罗米柯的谈判术 957

戈尔巴乔夫“加速战略”的失败 958

克瓦希涅夫斯基竞选总统取胜之术 961

山本五十六豪赌珍珠港 962

伊藤博文学习西方开拓进取 962

吉田茂巧赠题字化解党内矛盾 963

田中角荣对付学潮冲锋陷阵 964

田中角荣英语演说博得掌声 964

田中角荣抵制“进讲” 964

田中角荣敢于让步解决日美经济悬案 965

田中角荣染指飞机交易辞职受审 967

竹下登攀附邀宠终成首相 968

朴正熙重职责反阿谀 969

朴正熙顺民意反腐败安民心 969

全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