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言 1
前言页 1
第二章 中国大革命的性质与造因 5
第一节 中国大革命的性质和任务 5
第二节 中国大革命的社会经济基础 9
(一) 帝国主义的侵略及其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 9
一 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 9
二 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回溯 10
三 帝国主义侵略之下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出现 16
四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征 17
五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与帝国主义的矛盾 20
二 买办阶级的出现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1
(二) 封建势力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冲突 21
一 外国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的关系 21
三 军阀战争对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 23
四 封建势力与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冲突 23
(三) 农民的贫困及其与封建地主的矛盾 25
一 中国农村经济的危机 25
二 中国的土地关系 27
三 中国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与土地关系 30
四 帝国主义势力侵入中国对于农民的影响 32
五 中国农村资本主义发展的倾向 34
(四) 中国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民权革命 39
一 中国无产阶级的形成 39
六 中国农民争取土地斗争的意义 39
二 中国无产阶级的生活状况 42
三 中国无产阶级发展的特征 45
四 中国无产阶级对于中国资产阶级民权革命的作用 48
(五) 各种社会基础的总结 50
第三章 中国大革命的预演 52
第一节 戊戌变法与义和团暴动 52
第二节 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 63
第三节 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 69
第四节 香港海员罢工与二七流血 71
第五节 国民党改组与镇压商团反革命事件 84
第六节 促成国民会议运动 93
(一) 五卅前夜的罢工浪潮 99
第四章 中国大革命的经过 99
第一节 五卅运动开辟了中国大革命高潮 99
(二) 铁路代表会与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 104
(三) 五卅准备时期中国农民运动发展的形势 107
(四) 五卅屠杀前福州青岛之惨杀事件 108
(五) 五月三十日南京路开始大屠杀及上海民众之反抗运动 110
(六) 紧接五卅上海事变后之各地屠杀及反抗运动 121
(七) 五卅事变的历史意义 131
第二节 由五卅事变到北京惨杀 134
(一) 五卅事变后中国反帝国主义运动的新形势 134
(二) 帝国主义新式的进攻与群众的革命斗争 136
(三) 反奉战争与北京政治示威运动 143
(四) 日本出兵与北京三·一八惨案 146
第三节 三月二十号事变与广东北伐 153
(一) 东江胜利后之广东 153
(二) 国民党第二次大会 155
(三) 三月二十号事变 156
(四) 反革命战线的破裂与罢工及一般革命运动的发展 160
(五) 国民党五月中央全会与广东北伐 175
第四节 由广东北伐到汉口九江租界之夺取 177
(一) 北伐军占领长沙武汉 177
(二) 省港罢工的结束与上海罢工运动的继续发展 182
(三) 万县惨案与反英运动 194
(四) 北伐战争与两湖工农运动的发展 199
(五) 一三惨案与汉口九江租界之夺取 200
第五节 上海三次暴动与蒋介石叛变 208
(一) 第一次暴动 208
(二) 第二次暴动 210
(三) 第三次暴动 216
(四) 上海四·一二与广东四·一五惨变 226
第六节 土地革命与武汉反动时期 229
(一) 蒋介石与民族资产阶级叛变前后的武汉 229
(二) 土地革命与武汉政府 231
(三) 马夜事变与国共分家 233
(四) 宁汉妥协--武汉政府反动之结果 234
第七节 八一南昌革命与秋收农民暴动 236
(一) 叶贺南征与八一南昌暴动 236
(二) 各省秋收农民暴动 238
第八节 广州暴动 241
(一) 广州暴动前之中国一般状况及广东情势 241
(二) 广州暴动的决定和准备 248
(三) 十二月十一日的发动 252
(四) 苏维埃政权的成立 255
(五) 广州苏维埃政府的政策 257
(六) 广州暴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 259
(七) 广州暴动的政治结果及其历史意义 262
第五章 中国大革命中的各社会阶级 267
第一节 中国地主买办阶级与帝国主义 267
第二节 中国大革命中的民族资产阶级 271
第三节 中国大革命中的小资产阶级 278
第四节 中国大革命中的农民 282
第五节 中国大革命中的无产阶级 287
第六章 大革命中的中国共产党 293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关系问题 293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于中国革命性质及动力的估计 312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与工人运动 324
第四节 中国共产党与土地革命 329
第五节 中国共产党与参加革命政府问题 339
第六节 中国共产党与革命武装问题 348
第七节 党的生活与对国际的关系问题 353
第八节 反机会主义斗争与盲动主义 355
第七章 结论 3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