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唯物史观本质论--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 1
第一节 唯物史观前史 2
一、英雄史观:神话中的英雄 2
二、道德史观:古希腊的人文精神 4
三、神本史观:上帝之城的信仰 9
四、人本史观:人的第一次回归 13
五、理性史观:理性的觉醒到理性的独裁 21
六、人本史观:人的第二次回归 44
七、唯物史观产生的诸种条件 48
第二节 唯物史观本质概述 51
一、社会实践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的地位、作用与意义 53
二、主体选择性与客体制约性的辩证统一 63
第二章 人的本质论--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对立 89
第一节 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人的本质形成、发展观上的对立 90
一、人本主义历史观的人的本质形成与发展观 90
二、唯物史观的人的本质形成与发展观 96
第二节 两种人的本质观在具体内涵上的对立 103
一、人本史观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主要失足之处 104
二、人本史观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失足的诸种根源 109
三、唯物史观在人的本质问题上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110
第三节 两种人的本质观在结构上的对立 118
一、人的本质是单重结构还是双重结构之分歧 119
二、古典人本史观最高代表--费尔巴哈的单重结构论 122
三、现代人本史观的单重结构论 125
四、唯物史观的双重结构论 126
第四节 两种人的本质观在方法上的对立 134
一、怎样抽象“人的本质”? 135
二、如何认识人与实践、人与社会的关系? 139
三、以什么来阐明“人”与历史的关系? 147
四、两种人的本质观是现代两种人权观的重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原则 150
第三章 社会结构论--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社会结构问题上的对立 153
第一节 社会结构的物质性 154
一、社会结构的客观性 154
二、人在社会结构中的地位 164
第二节 社会结构的要素、层次 174
一、唯物史观社会结构要素、层次 174
二、人本史观社会结构要素、层次 182
第四章 社会动力论--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社会动力问题上的对立 202
第一节 两种历史观在社会动力本原问题上的对立 203
一、人本史观的精神力量决定论 203
二、唯物史观对人本史观精神决定论的否定 217
一、人本史观的个人创造历史论 233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233
二、唯物史观对个人创造历史论的否定 236
第五章 社会规律论--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社会规律问题上的对立 247
第一节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问题 247
一、古典人本主义对历史必然性的基本观点 249
二、现代人本主义对历史必然性的基本观点 260
三、历史唯物主义在历史必然性问题上的变革 274
第二节 历史规律与人的活动的关系问题 281
一、社会规律与社会主体 282
二、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与主体性 294
第六章 社会控制论--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社会控制问题上的对立 308
第一节 唯物史观的社会控制理论 309
一、唯物史观的社会控制概念 309
二、社会控制的类型 314
三、社会控制的主体系统 316
四、社会控制的内容与手段 318
五、社会控制的“度” 349
第二节 两种历史观在社会控制问题上的主要对立与分歧 361
一、社会需不需要控制? 361
二、用什么对社会实行控制? 365
第七章 社会方法论--唯物史观与人本史观在社会方法问题上的对立 377
一、科学认识方法与价值认识方法的辩证统一:社会历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法论原则 379
第一节 科学认识方法与价值认识方法的割裂及其辩证统一 379
二、人本史观对科学认识方法与价值认识方法辩证统一关系的割裂 381
三、唯物史观实现了科学认识方法与价值认识方法的辩证统一 399
第二节 理性认识方法与非理性认识方法的对立及其辩证统一 412
一、人本史观体现出的理性认识方法与非理性认识方法的对立倾向 413
二、唯物史观实现了理性认识方法与非理性认识方法的辩证统一 429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唯物史观的本质与中国的社会主义 432
第一节 毛泽东选择了社会主义 432
一、选择的底蕴 432
二、探索的成功 439
三、探索的失误 444
第二节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幅度区 445
一、幅度区的客观性 446
二、幅度区的内在根据 449
三、幅度区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455
第三节 邓小平发展了社会主义理论 460
一、对毛泽东选择的社会主义的“扬弃” 461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464
三、最富于独创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481
跋 493
主要参考书目 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