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1
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政策学研究 1
编写说明 1
第一编 政策研究基本理论 1
第一章 政策与政策科学 1
一、政策的基本概念 1
(一)研究的范围 1
(二)政策的一般含义 4
(三)政策的要素 4
二、政策的起源与演变 5
(一)政策的原始形态和起源 5
(二)奴隶制社会的政策形态 6
(三)封建社会的政策形态 7
(四)资本主义社会的政策形态 9
(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策形态 10
三、政策学的基本内涵 11
(一)政策学的研究对象 12
(二)政策学的研究内容 13
(三)政策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 13
(四)政策学的特点 15
第二章 政策的本质、特征、地位与功能 17
一、政策的本质 17
(一)政策是阶级意志的体现 17
(二)政策是社会利益关系的调节器 18
(三)政策是实现社会目标的手段 21
(一)政策的基本特征 22
二、政策的特征 22
(二)政策的一般特点 24
三、政策的地位与功能 25
(一)政策的地位 25
(二)政策的功能 26
第三章 政策体系 28
一、政策体系的概念 28
二、政策体系的特征 29
(一)整体性 29
(二)相关性 29
(三)层次性 30
(四)稳定性 30
三、政策体系的结构 31
(五)有序性 31
(一)政策体系的纵向结构 32
(二)政策体系的横向结构 34
(三)政策体系的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35
第四章 政策的制定 37
一、政策制定的依据 37
(一)理论依据 37
(二)实际依据 38
(三)历史经验依据 39
二、政策制定的原则 40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40
(四)连续性原则 41
(三)系统原则 41
(二)利益原则 41
(五)可行性原则 42
(六)生产力原则 42
(七)试验原则 43
三、政策制定的程序 44
(一)提出问题 44
(二)确定目标 45
(三)设计方案 45
(四)论证方案 46
(五)选择方案 46
(六)政策决策 46
(一)政策执行的涵义 48
(二)政策执行的特点 48
一、政策执行的涵义、特点与意义 48
第五章 政策的执行 48
(三)政策执行的作用与意义 49
二、政策执行的原则 49
(一)目标与手段相统一 49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 50
(三)实事求是与开拓创新相统一 50
(四)及时果断与效益实现相统一 51
(五)领导与群众相统一 51
三、政策执行的准备阶段 52
(一)制定计划 52
(二)组织落实 52
(五)典型试验 53
(三)政策宣传 53
(四)物质准备 53
四、政策执行的实施阶段 54
(一)指挥 54
(二)协调 55
(三)监督 55
(四)控制 56
五、政策执行的总结阶段 56
(一)总结及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56
(二)总结的基本内容 57
(三)总结的主要途径或方法 57
一、政策评估的标准原理 59
(一)政策评估的一般标准 59
第六章 政策的评估 59
(二)政策评估的具体标准 60
二、政策评估的比较原理 62
(一)政策方案可比的条件 62
(二)政策方案比较的基本程序 64
三、政策评估的方法 65
(一)直接比较法 65
(二)综合比较法 65
(三)价值分析法 66
第七章 政策运动规律及其法律化 70
一、政策运动具有内在规律性 70
(一)社会发展规律决定政策运动规律 70
(一)政策运动规律的基本内涵 71
(二)政策运动过程中政策作用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71
二、政策自身运动规律 71
(二)政策效力规律 72
(三)政策利益规律 76
三、政策法律化 78
(一)政策与法的关系 78
(二)政策转化为立法的条件 79
(三)政策转化为立法的程序 79
第二编 政策研究方法论 81
第八章 政策研究方法概述 81
一、政策研究方法的特点 81
(一)协调性 82
(二)全面性 83
(一)理论基础 84
(三)定量性 84
二、政策研究方法的体系构成 84
(二)综合运用 85
(三)专业技术 86
(四)技术支持 87
三、政策研究的一般原则 87
(一)服务原则 87
(二)实践原则 88
(三)多元化原则 88
四、政策研究课题的选择与设计 89
(一)课题选择的意义与来源 89
(二)正确选题的基本原则 90
(三)研究计划的制订 92
第九章 信息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方法 94
一、信息资料搜集与整理的原则与内容 94
(一)原则 94
(二)一般内容 94
二、信息资料搜集的计划 94
三、信息资料搜集的常用方法 95
(一)全面调查 95
(二)重点调查 95
(三)抽样调查 96
(四)典型调查 97
四、信息资料的整理与分析 98
(一)信息资料整理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98
(二)信息资料分析的方法及程序 101
第十章 智囊方法 106
一、偶然联想链法 106
二、缺点列举法 106
三、希望列举法 107
四、焦点法 107
五、KJ法 107
六、情景分析法 108
(一)情景分析的定义 108
(二)情景分析的基本步骤 109
(三)情景分析中使用的其他方法 109
(四)情景分析与其他政策研究方法的比较 109
(三)集团头脑风暴法 110
(二)个人判断预测法 110
(一)概述 110
七、专家预测法(头脑风暴法) 110
八、德尔斐法 112
(一)德尔斐法的特点 112
(二)预测程序 112
(三)预测结果的表示 112
(四)预测结果讨论 113
(五)征询调查表的制订 113
(六)关于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检验 113
(七)德尔斐法的评价 113
九、广议法 113
十、举隅法 114
十一、舆论思考法 114
十四、集体商议法(COLLECTNE BARGAINING) 115
十二、圆桌仲议法(FISHBOWLING) 115
十三、说教干扰法(DIDACTIC INTERACTION) 115
十五、推理和谈判的决策(RATIONAL AND NEGO-TIATED DECISION MAKING) 116
十六、综摄法 116
十七、MBS法 117
十八、NBS法 117
第十一章 系统分析方法 118
一、系统分析的内涵 118
(一)整体分析 118
(二)结构分析 119
(三)层次分析 120
(一)目标 124
二、系统分析的要素 124
(四)相关分析 124
(五)环境分析 124
(二)模型 125
(三)可行方案 126
(四)费用 126
(五)效果 126
(六)评价标准 126
三、系统的模型化 127
四、系统的优化 129
(一)线性规划模型 129
(二)目标规划模型 131
(三)非线性规划模型 132
(四)动态规划模型 133
五、系统的评价 134
第十二章 预测方法 135
一、预测的基本原理和常用方法 135
(一)预测的基本原理 135
(二)预测的常用方法 136
二、预测方法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142
(一)预测的一般步骤 142
(二)常用预测方法应用实例 143
第十三章 决策方法 151
一、决策与科学决策 151
(一)决策的概念 151
(二)决策的分类 152
(三)经验决策与科学决策 153
二、决策的具体方法 156
(一)确定性决策分析方法 157
(二)风险性决策分析方法 157
(三)未确定性决策分析方法 162
第十四章 政策模拟方法 165
一、政策模拟的意义及其特点 165
二、政策模拟的常用方法 167
(一)计量经济学方法 167
(二)系统模拟方法 178
三、政策模拟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 180
(一)要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 180
(四)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硬件,发展软件,利用先进技术 181
(五)要逐步提高政策模拟人员的素质 181
(二)重视数据、资料的处理和积累 181
(三)不断完善和发展政策模拟模型及其体系,并使模型分析与判断相结合 181
第三编 政策研究基础学科 182
第十五章 系统科学与政策研究 182
一、系统科学的基本理论 182
(一)系统的概念及特征 182
(二)系统工程 184
(三)系统理论及其新发展 187
二、政策研究的系统方法论 189
(一)政策研究的系统内容 189
(二)政策研究的系统方法论(上)——政策系统分析方法 189
(三)政策研究的系统方法论(下)——一般定量分析技术 191
(四)政策研究人员运用系统方法进行政策分析应具备的知识和能力 193
三、系统方法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195
(一)系统方法应用干政策研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195
(二)系统方法在定性研究中的应用 195
(三)系统方法在定量研究中的应用 196
第十六章 经济学与政策研究 198
一、政府的经济职能 198
(一)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及政策 198
(二)社会主义国家政府的经济职能 199
二、初级阶段理论及方针政策 202
(一)中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02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建设的基本政策 203
(一)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 204
三、经济发展战略 204
(二)经济发展战略的一般内容 205
(三)制定经济发展战略的依据 205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发展战略 206
四、国民经济计划 206
(一)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206
(二)国民经济计划是经济发展战略的具体体现和实现环节 206
(三)国民经济计划体系 206
五、宏观经济政策 207
(一)宏观经济政策是计划机制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最佳实现形式 207
(二)宏观经济政策是一个有机的政策体系 207
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 208
(一)社会学的基本内涵 208
第十七章 社会学与政策研究 208
(二)社会学与政策研究的关系 209
二、社会问题及其与政策研究的关系 210
三、社会学方法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212
(一)观察法 213
(二)实验法 214
(三)社会态度测量法 215
(四)社会指标法 216
一、政治学与政策研究的相关性 218
(一)政治学的发展与政策研究的缘起 218
第十八章 政治学与政策研究 218
(二)政策研究是政治学总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19
(三)政策研究对政治学发展过程的影响 219
二、政治学基本理论与政策研究 220
(一)政治制度理论与政策研究 220
(二)政治系统理论与政策研究 220
(三)政治文化理论与政策研究 221
(四)政治杰出人物理论与政策研究 222
(五)政治团体理论与政策研究 222
(六)政治功能过程理论与政策研究 222
(七)政治沟通理论与政策研究 222
(二)程序性方法与政策研究 224
(一)学科性方法与政策研究 224
(三)工具性方法与政策研究 224
三、政治学研究方法与政策研究 224
政策研究 224
(八)政治发展和政治现代化理论与 224
第十九章 未来学与政策研究 225
一、现代政策研究与未来学的关系 225
二、未来学的不定性原理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227
三、未来学的限制性原理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229
四、未来学研究方法论及其在政策研究中的应用 230
第四编 政策研究层次论 232
第二十章 中央级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32
一、我国中央级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232
(一)民主革命时期中央级政策研究 232
(二)从新中国成立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中央级政策研究 234
(三)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央级政策研究 237
(四)中央级政策研究的展望 238
二、中央级政策研究的特点 239
(一)政策研究的实质是运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理论解决新时期面临的新问题 239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贯穿政策研究工作的一条红线 239
(三)政策的研究和制定要通观全局、统筹兼顾 240
(四)政策的条文规定,既要明确具体,又要避免一刀切 240
(五)党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大颁布的政策要保持一致性 240
(六)按照领导、群众和专家三结合的方式决定政策 240
三、中央级政策研究的范围 240
(一)围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研究怎样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241
(二)围绕着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专心致志地研究采取什么样的政策才能加快社会主义建设,怎样不断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241
(三)围绕着调动中央、地方、企业和广大劳动人民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研究如何深化经济体制、政治体制和其他领域的管理体制的改革,逐步建立新的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 241
(九)围绕建立和发展平等互助、团结合作、共同繁荣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探讨有关民族政策问题 242
(八)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围绕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探讨有利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政策 242
(七)围绕着更好地贯彻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原则,探讨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分配政策和分配制度,允许和支持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鼓励先富起来的帮助未富起来的,以利全体人民和各个地区逐步实现共同富 242
(六)围绕发展社会主义的有计划商品经济,探讨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具体形式,研究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途径 242
(四)加强对扩大对外开放的有关政策的研究,探讨发展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利用外资和引进先进技术的多种形式和有效途径,研究如何进一步办好经济特区和经济开放区,以及为扩大对外开放而采取的必要的特殊政策和灵活措施 242
(五)加强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实现形式和所有制结构的研究,探讨在坚持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能够发挥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积极作用的有关政策 242
(十)按照“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探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有关问题 243
(十一)积极开展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研究 243
(十二)加强对党的建设的有关政策的研究 243
四、中央级中长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43
(一)中长期规划的制定程序 243
(二)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的特点 244
(三)中长期政策研究与制定的方法 245
五、中央级短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45
六、中央级政策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46
(二)搞好实际调查,使政策符合客观实际发展的要求 246
(一)要把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制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 246
(三)怎样搞好短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46
(二)短期政策的主要特点 246
(一)中央级短期政策的主要形式 246
(三)要根据政治形势、阶级关系和实际情况的变化适时制定新的政策 247
(四)调动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247
(五)要把政策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247
(六)加强对各国政策的比较研究,以借它山之石 247
(七)坚持把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作为检验各项政策是否合理的唯一正确的标准 247
第二十一章 省区级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48
一、省区级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248
(一)省区级政策研究的历史 248
(二)省区级政策研究的现状 249
(三)省区级政策研究的展望 252
二、省区级政策研究的特点 253
(一)省区级政策研究要吃透“两头”,做好结合的文章 253
(二)省区级政策研究的直接目的是为领导决策服务 254
(三)信息反馈要及时准确 255
三、省区级政策研究的范围 255
(一)从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看研究的范围 255
(二)从研究的材料看研究的范围 256
(三)从研究部门的基本职能看研究范围 256
(四)从领导决策过程看研究范围 256
(五)从研究的方式看研究的范围 257
四、省区级中长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57
(一)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研究 257
(二)长远规划和五年计划的制定 260
五、省区级短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61
(一)短期政策的研究 261
(二)短期政策的制定 264
第二十二章 地市级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66
一、地市级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266
(一)地区行政公署政策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66
(二)市级政策研究的历史沿革与现状 267
(三)地市级政策研究展望 268
二、地市级政策研究的特点 268
(一)目的明确与切实可行的特点 268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特点 269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相统一的特点 269
(四)层次分明与互为相关的特点 270
(一)城市规划与发展战略研究 271
三、地市级政策研究的范围 271
(二)城市基础设施政策研究 272
(三)城市环境政策研究 272
(四)城市市场政策研究 272
(五)城市社会政策研究 273
(六)城市经济政策研究 273
四、地市级短期、中长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74
(一)地市科技发展政策研究 275
(二)地市人口发展政策研究 275
(三)地市教育发展政策研究 275
(六)地市级环境政策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276
(七)地市级农业政策研究 276
(五)地市能源政策研究与发展目标 276
(四)地市城市劳动力政策研究 276
(八)地市级畜牧业政策研究 277
(九)地市级国土政策研究 277
五、地市级政策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77
(一)加强党的领导 277
(二)领导要重视和善于使用“智囊”机构 278
(三)地市级政策研究工作应以解决政策问题、提出政策方案为目的 278
(四)提高地市级政策研究的质量,增强政策研究的科学性 278
第二十三章 县级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80
一、县级政策研究的历史、现状和展望 280
(一)县级政策研究的历史 280
(二)县级政策研究的现状 282
(三)县级政策研究的展望 283
二、县级政策研究的特点 283
(一)区域性与综合性 283
(二)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 283
(三)执行与创新相结合 284
三、县级政策研究的范围 284
(一)新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84
(二)政策的修改和补充 285
(三)需要停止执行的政策 285
(四)各项政策的相互关系 285
(三)县级中长期政策研究的内容 286
(二)研究制定中长期政策,必须熟悉县情 286
(一)县级中长期政策研究和制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286
四、县级中长期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86
五、县级短期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287
(一)发现和分析问题 287
(二)搞好政策选题的研究 287
六、县级政策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88
(一)搞好县级政策研究,首先需要 288
认清县情 288
(二)县级政策研究,要强调为县级政治经济建设服务 288
(三)其他注意问题 289
第二十四章 对外开放政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 291
一、对外开放政策研究的范围 291
(一)要研究当代世界新技术革命和各国经济发展的状况,提高对外开放政策的目的性 291
(三)要研究各国的对华战略,使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更具有针对性 292
(二)要研究世界经济政治格局的变化,实行全方位开放的政策 292
(四)要研究对外开放与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关系,把经济发展放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293
(五)要研究我国经济技术在国际上的比较优势和主要差距,突出重点,提高开放效益 293
(六)要研究如何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外资,改善投资环境 293
(七)要研究如何加强同国外的技术和知识交流,扩大软件和智力引进 294
(八)要研究如何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抵御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和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袭,加强廉政建设 294
二、特区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94
(一)特区对外商投资采取的优惠政策 294
(二)增强对内对外的幅射能力,发挥特区的“窗口”和“基地”作用 295
(三)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方面进行的试验 295
(三)经济技术开发区对外资的优惠政策 296
(四)沿海开放城市的技术改造政策 296
(一)扩大这些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力 296
(二)对到这些城市投资办厂的客商实行优惠政策 296
三、沿海开放城市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96
四、对外经济开放区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97
(一)围绕发展外向型经济,调整产业结构 297
(二)贯彻“贸工农”方针,发展创汇农业 297
(三)充分发挥乡镇企业在发展外向型经济中的作用 297
五、对外开放政策研究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297
(一)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国际化理论为指导 297
(二)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 297
(三)坚持调查研究和一切经过试验、不断完善的原则 297
(四)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297
一、民族政策研究与制定的历史与现状 299
第二十五章 民族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299
二、民族政策研究的特点和范围 303
(一)民族政策研究的特点 303
(二)民族政策研究的范围 305
三、研究与制定民族政策的依据 306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 306
(二)我国民族问题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总问题中的客观地位 306
(三)民族问题的长期性 306
(一)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民族理论与中国 民族问题的实际相结合 307
(二)把国家利益与少数民族地区利益紧密结合起来 307
(三)把促进各民族团结和促进各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结合起来 307
四、研究和制定民族政策的原则 307
(五)我国长期民族工作实践 307
(四)民族问题的复杂性 307
(四)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紧密结合起来 308
(五)坚持少数民族自力更生和国家帮助 308
相结合 308
(六)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因民族制宜,因民族地区制宜 308
五、研究和制定民族政策的方法与程序 308
(一)研究和制定民族政策的方法 308
(二)制定民族政策的一般程序 310
六、民族政策的有效实施 310
第五编 政策研究部门论 312
第二十六章 产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312
一、产业政策的特点、主要内容与作用 312
二、我国产业发展方针和产业政策的回顾 315
(一)建国30年产业发展方针的回顾 316
(二)80年代产业政策的产生和发展 318
三、我国首部产业政策的制定依据及其要点 320
(一)全面认识80年代我国产业结构变化的成绩和问题 320
(二)当前国家产业政策的要点 321
四、产业政策的制定与实施 323
(一)制定产业政策的指导思想 323
(二)制定产业政策的基本原则 323
(三)制定产业政策的主要程序和方法 324
(四)组织实施产业政策 325
第二十七章 货币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327
一、货币政策的概念、目标和手段 327
(一)货币政策概述 327
(二)货币政策目标 328
(三)货币政策手段 331
二、制定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 334
(一)影响货币政策制定的主要因素 334
(二)我国制定货币政策的基本原则 336
三、制定货币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339
(一)制定货币政策的主体 339
(二)制定货币政策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341
四、货币政策的有效实施 343
(一)货币政策的实施过程 343
(二)货币政策的实施手段 344
(三)货币政策有效实施的条件 345
(四)货币政策的调整 346
(一)财政政策、现代财政政策及其体系 349
一、财政政策的内涵 349
第二十八章 财政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349
(二)财政政策目标 350
(三)财政政策手段 352
(四)财政政策评估 353
二、财政政策的发展 357
(一)现代西方财政政策思想的演变 357
(二)我国财政政策的发展 358
三、财政政策的制定 360
(一)制定财政政策的原则 360
(二)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依据 363
(三)制定财政政策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364
(四)国家预算的编制方式 364
(二)财政政策实施的途径 365
四、我国财政政策的实施 365
(一)财政政策实施的组织机构 365
(三)财政政策实施的监督保障 366
第二十九章 投资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367
一、投资政策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 367
二、投资政策的特点 368
(一)投资政策的体系性 368
(二)投资政策的时序性 368
三、制定投资政策的基本原则 369
(一)投资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保持合理的投资总规模 369
(二)投资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产业结构之间的协调发展,即保持合理的投资结构 370
(三)投资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生产力的合理布局 372
(一)投资状况的综合考察 373
(四)投资政策的制定应有利于提高宏观经济效益,保持国民经济稳定、持续的发展 373
四、制定投资政策的程序和方法 373
(二)宏观经济预测 374
(三)确定投资重点 374
(四)投资布局对策的确定 375
(五)投资结构对策的确定 375
五、投资政策的实施和管理 376
(一)我国经济投资体制的现状 376
(二)投资规模、结构和布局的管理 377
(三)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立项管理 377
(四)固定资产投资资金的筹集 379
(五)投资预算的管理 380
(六)固定资产投资的拨、贷款管理 381
(七)固定资产投资的财务管理 382
第三十章 消费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384
一、消费政策的特点 384
(一)消费的一般特点及其分类 384
(二)社会主义消费政策的特点 386
二、制定消费政策的原则 387
(一)为什么要制定消费政策 387
(二)制定消费政策的主要原则和内容 389
三、制定消费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394
(一)制定消费政策的程序 394
(二)制定消费政策的方法 395
四、消费政策的有效实施 396
(一)消费政策有效实施的手段 396
(二)有效实施消费政策的核心 397
五、我国消费政策的评价 399
(一)“高积累、低消费”政策的效应分析 399
(二)我国消费政策执行过程中应注意的基本问题 400
第三十一章 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01
一、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特点 401
(一)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是由一定的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401
(二)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是调节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利益关系的重要手段 401
(三)国民收入分配政策是调节国家财力集中与分散的重要手段 406
(四)国民收入分配政策对保持国民经济协调稳定发展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407
二、制定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基本原则 410
(一)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特点 410
(二)兼顾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的利益,正确处理国民收入的分配关系 410
(三)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协调发展 411
(四)既要考虑必要性,又要照顾到各方面的承受能力 413
(五)必须考虑到与其他政策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综合配套 413
(六)以划清事权为前提,正确处理国家财力在中央和地方之间集中与分散的关系 413
三、国民收入分配政策的有效实施 414
(一)保持消费基金的合理增长 414
(二)确定合理的积累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415
(三)选择适合有计划商品经济发展的国家与企业之间的分配形式,并使之规范化 416
(四)实行国家预算的复式预算制度,加强财政管理的科学性 417
(五)在划清事权的基础上实行分税制,规范中央与地方的分配关系 417
(六)进一步强化金融对国民收入分配、调剂的参与程度,保持信贷收支平衡 418
(七)积极稳妥地推进价格改革,逐步理顺价格体系 418
(八)建立以国家计划为主要依据的经济综合调控体系 418
(一)市场政策与市场的概念 419
第三十二章 市场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19
一、市场政策的内涵 419
(二)市场政策的作用和意义 420
二、制定市场政策的基本原则和客观依据 421
(一)制定市场政策的基本原则 421
(二)制定市场政策的客观依据 422
三、市场局势分析 425
(一)市场局势分析的重要性 425
(二)市场局势分析应注意的问题 426
(三)市场预测 426
(一)确定市场政策目标 427
(二)选择市场政策制定模型 427
四、制定市场政策的程序 427
(三)市场政策方案的拟定 428
(四)草案分析和修改 428
(五)审批签发 429
五、市场政策的有效实施 429
(一)市场政策实施的特点 429
(二)实施中的困难 429
(三)实施中的影响因素 429
(四)市场政策的实施原则 430
(五)市场政策的实施过程 430
(六)市场政策执行情况的检查与监督 430
一、科学技术政策的特点 432
(一)科学技术政策的动态性 432
第三十三章 科学技术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32
(二)科学技术政策的系统性 434
二、制定科学技术政策的基本原则 436
(一)科学技术应当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并且把促进经济发展作为首要任务 436
(二)着重加强生产技术的研究,正确选择技术,形成合理的技术结构 437
(三)必须加强工农业生产第一线的技术开发和科研成果的推广工作 438
(四)保证基础研究在稳定的基础上逐步有所发展 438
(五)把学习、消化、吸收国外科学技术成就作为发展我国科学技术的要要途径 440
(六)科学技术由单纯军用向军民兼用转移 440
(七)实行专利制度 441
(八)加强科技法制建设 441
(九)加强科技国际合作 442
三、科学技术政策的制定 443
四、科学技术政策的有效实施 444
(一)推动传统产业技术进步政策的实施 444
(二)高技术产业发展政策的实施概况 446
(三)基础性研究工作政策的实施 447
(四)军工技术转移政策的实施 447
(五)专利政策的实施 447
(六)科技法制的实施 448
(七)国际科技合作政策的实施 448
第三十四章 人口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49
一、人口政策及其特点 449
(一)人口政策的含义 449
(二)人口政策的内容 450
(三)人口政策的特点 452
(一)影响人口政策的因素 453
二、制定人口政策的基本原则 453
(二)制定人口政策的一般原则 456
三、制定人口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458
(一)搜集数据资料 458
(二)预测各种人口的发展趋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后果 459
(三)找出影响人口发展的因素 460
(四)人口政策的制定 461
(五)人口政策的试点 461
四、人口政策的有效实施 461
(一)思想教育措施 462
(二)经济措施 462
(四)行政组织措施 463
(三)法律措施 463
(五)技术保障措施 464
第三十五章 劳动人事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65
一、劳动人事政策的特点 465
(一)具有鲜明的政治性 465
(二)内容丰富复杂 465
(三)关系到每个干部、职工的切身利益 466
(四)涉及面广,敏感性强 466
二、制定劳动人事政策的基本原则 466
(一)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 466
(二)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全局与局部、长远与近期的关系 466
(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467
(五)坚持改革 467
(三)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 467
三、制定劳动人事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468
(一)确定政策目标 468
(二)拟订初步方案 468
(三)方案评估 468
(四)修改备选方案 469
(五)领导拍板抉择 469
(六)通过试点完善政策 469
四、劳动人事政策的有效实施 469
(一)劳动人事政策实施的基本特点 470
(二)劳动人事政策实施的基本程序 470
(三)我国劳动人事政策实施的基本经验 472
(一)进出口商品政策 475
第三十六章 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75
一、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具体内容 475
(二)外汇政策 477
(三)国际投资政策 477
(四)技术贸易政策 478
(五)国别政策 479
(六)经济特区政策 479
二、制定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基本原则 479
(一)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总原则 480
(二)符合国际惯例的通行原则 481
(三)适合国情的具体原则 483
三、制定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485
(一)制定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机构和程序 485
一般方法 488
(二)制定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 488
四、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的有效实施 489
(一)实施政策的组织与机构 489
(二)具体政策的有效实施 491
(三)对外经济技术贸易政策实施中的 494
不断调整 494
第三十七章 文化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495
一、文化政策的特点 495
(一)目的性与有效性 495
(二)科学性与现实性 496
(三)稳定性与可变性 497
(四)原则性与灵活性 497
(一)必须坚持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性质、方向和发展目标相一致的原则 498
二、制定文化政策的基本原则 498
(二)必须坚持和体现文化事业的发展同我国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的原则 499
(三)必须坚持从文化建设和文化事业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的原则 500
(四)必须坚持政策系统的统一性和配套原则 502
三、制定文化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503
(一)提出问题,确定目标 503
(二)拟订政策方案 503
(三)论证方案,选择方案 504
(四)决策机关作出政策决策 504
(五)实施方案 505
四、文化政策实施 506
(一)通过文化行政主管部门实施政策 506
(五)借助财政或技术力量实施文化政策 507
(四)通过开展正确的文艺批评,保障文化政策的贯彻实施 507
(三)把文化政策实施同加强文化法制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507
(二)通过新闻媒介进行广泛宣传 507
第三十八章 教育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508
一、教育政策的特点 508
(一)教育政策的政治性 508
(二)教育政策的目的性与可行性 508
(三)教育政策的原则性与灵活性 508
(四)教育政策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509
(五)教育政策的权威性与实用性 509
二、制定教育政策的基本原则 509
(一)政治性或阶级性原则 509
(二)整体性原则 510
(三)相关性原则 510
(六)民主性原则 511
(四)独立性原则 511
(五)稳定性原则 511
三、制定教育政策的程序与方法 512
(一)政策目标的确定 512
(二)政策方案的拟定 513
(三)方案的论证 514
(四)实施的准备 514
四、教育政策的有效实施 515
(一)教育政策实施的对象、范围和要求 515
(二)教育政策实施的基本步骤和控制 515
(三)教育政策实施效果的检验和政策的完善 516
(三)市场需求是启动生产的发动机 517
(二)技术装备向智能化、高效率的机器体系的方向发展 517
一、现代工业的特点与工业政策研究 517
(一)生产向专业化、批量化和多品种的方向发展 517
第三十九章 工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517
(四)技术是市场竞争的焦点 518
(五)各个产业部门之间的依存度不断提高 518
(六)生产分工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518
二、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与我国工业政策对策 519
(一)工业化要以信息化为先导 519
(二)以信息化推动商品化 519
(三)以信息化推动生产社会化 520
(四)实现现代化必须实现信息化 520
(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原则 521
(一)专业化协作原则 521
三、制定工业政策的基本原则 521
(三)经济效益比较原则 522
(四)建立主导产业群,带动经济的发展 522
(五)把打破短线制约和发展替代进口产品作为近期产业发展的重点 522
(六)充分利用现有工业基础,加强现有企业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 522
四、工业政策的制定程序与有效实施 523
第四十章 农业政策的研究与制定 523
一、农业政策的特点与农业政策的研究和制定 523
(一)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523
(二)关键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523
(六)要促进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 524
(五)发展农业要有工业的强有力支持 524
(三)依靠科技、教育振兴农业 524
(四)发展农业必须增加物质投入 524
二、发展农业必须采取的基本政策 525
(一)继续深化农村改革 525
(二)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525
(三)增加投入,改变农业生产基本条件 526
三、大力推广农业科技成果 526
四、扶持乡镇企业健康发展 526
五、从实际出发,制定我国农村政策 527
第六编 国内外政策研究机构概述 532
第四十一章 我国政策研究机构概要 532
一、我国政策研究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532
(二)半行政性政策研究机构 533
二、我国政策研究机构的分类 533
(一)行政性政策研究机构 533
(三)学术性政策研究机构 534
(四)民间政策研究机构 534
三、我国政策研究机构中存在的问题 535
四、我国政策研究机构的中期发展对策 537
(一)加强对政策研究的宣传工作,提高政策研究工作的社会地位 537
(二)创造政策研究机构从事研究的条件,确保其相对独立地位 537
(三)改变行政性政策研究机构的工作内容,实现由“文秘型”、“兼顾型”到“智囊型”的转变 538
(四)实行完备的社会兼职制度 538
(二)建立完备的人才培养、储备机制 539
(一)加强政策研究机构的总体设计和协调,明确各类机构之间的合作和分工 539
(七)可以尝试性地建设一些民间政策研究机构,进行探索 539
五、我国政策研究机构的长期发展战略 539
政策研究功能 539
(六)强化学术性政策研究机构的 539
(五)充分利用半行政性政策研究机构的团体力量 539
(三)按照政策研究的客观规律改进内部机制和工作条件 540
(四)健全领导决策体制,逐步使政策研究制度化、正规化 541
六、我国政策研究机构举要 541
(一)国务院研究室 541
(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542
(三)中国社会科学院 543
(四)国家计划委员会经济研究中心 544
(五)国家信息中心和国家经济信息系统 549
(六)中国科学技术促进发展研究中心 551
(七)航空航天部710研究所 553
(八)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555
(九)中国人民大学软科学研究所 556
(十)中国人民大学行政管理学研究所 556
第四十二章 国外政策研究机构概要 558
一、西方国家政策研究机构的由来、发展和现状 558
(一)政策研究机构的萌生阶段 558
(二)政策研究机构的创始阶段 558
(三)政策研究机构的完善和发展阶段 559
二、西方国家政策研究机构的类型 560
(一)官方政策研究机构 560
(二)半官方政策研究机构 561
三、西方国家政策研究机构的组织状况、运行方式及活动特点 562
(一)组织状况和运行方式 562
(三)民间政策研究机构 562
(二)活动特点 563
(三)西方国家政策研究机构成效卓著的 563
原因 563
四、西方国家政策研究机构的功能 564
(一)政治辩护的功能 564
(二)参与决策的功能 565
(三)调查和提供最新信息的功能 565
(四)监督与协调功能 566
(五)预测功能 566
(六)宣传功能 566
(七)参与民主的功能 566
(一)美国的政策研究机构 567
五、西方国家政策研究机构的个案研究 567
(八)培养、储备和交流人才的功能 567
(二)日本、法国、加拿大和英国的政策研究机构 570
附录一 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有关政策 573
第一部分 党的建设政策 573
第二部分 党的经济政策 608
第三部分 党的外交政策 652
第四部分 党的军事政策 668
第五部分 党的科技政策 675
第六部分 党的宗教政策 678
附录二 国内外政策科学与政策研究 681
理论部分资料索引 681
第一部分 论文 681
第二部分 著作 6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