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农业科技史》PDF下载

  • 购买积分:18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郭文韬,曹隆恭主编
  • 出 版 社: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 出版年份:1989
  • ISBN:780026128X
  • 页数:644 页
图书介绍:本书探讨的是1840年至1949年这一历史时期我国农业科技的发展历史。内容包括∶耕作栽培、选种育种、土壤肥料、农田水利、农机具、园艺、畜牧、兽医、蚕桑、渔业等各个方面的科技发展历史。

第一章 近代农业科技概论 1

第一节 近代农业科技的社会背景 1

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然经济的解体 1

二、太平天国革命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发展 2

前言 3

三、甲午战争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经济的加深以及“西学东渐”的开始 3

四、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掠夺和压榨下,中国农业经济的进一步衰退 5

五、抗战期间我国的三类地区及其农业科技 6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农业科技 7

一、传统农业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8

(一)耕作栽培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8

(二)传统选种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9

(三)传统积肥施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9

(四)传统治碱改土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10

(五)传统治虫防病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10

(六)传统农田水利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11

(七)传统农业机具的继承和发展 11

(九)传统畜牧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12

(八)传统园艺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12

(十)传统兽医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13

(十一)传统蚕桑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13

二、近代农业科技的引进 14

(一)近代选种育种新法的引进 14

(二)近代土壤肥料科技的引进 15

(三)近代病虫防治方法的引进 15

(四)近代农业机具的引进 16

(五)近代农田水利技术的引进 16

(六)近代畜牧科技的引进 17

(七)近代改良蚕种方法的引进 17

第三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农业科技 18

一、精耕细作传统同近代科技的结合 18

(一)多熟种植的新发展 19

(二)合理轮耕的新发展 19

(三)实验科学的新发展 19

(一)水稻良种的选育 20

二、用近代科学方法选种育种 20

(二)小麦良种的选育 21

(三)棉花良种的选育 22

三、土壤肥料科技的新发展 23

(一)有机肥料与化学肥料的结合 23

(二)肥料积制技术的新发展 24

(三)化学肥料的试验研究 25

(四)土壤研究的新进展 25

四、科学治虫的奠基 26

(一)主要的害虫研究机构 26

(二)重要害虫的调查与考察 27

(三)主要害虫生活史及防治方法的研究 27

(四)几次较大规模的科学治虫活动 28

五、植物病害的研究与防治 28

(一)主要病害的研究工作 28

(二)主要病害的防治工作 29

六、农田水利的变迁与新技术的应用 29

七、近代农业机具的推广使用 30

八、园艺科技的进步 31

(一)蔬菜科技的进步 31

(二)果树科技的发展 31

九、畜牧科技的发展 32

(一)畜种改良的进展 33

(二)饲养管理的研究 34

(三)繁殖育种的研究 34

十、兽医科技的发展 34

(一)兽医生物药品的研制 34

(二)兽医新技术的推广 35

十一、改良蚕种的推广 36

十二、渔业科技的进步 36

(一)机轮渔业的发展 37

(二)藻类养殖的引进 37

(三)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的进展 38

第四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农业科技 38

(一)推行耕作改制的简况 39

一、国统区的农业科技 39

(二)西南各省的良种选育和推广 40

(三)土壤肥料科技的发展 41

(四)病虫防治工作的进展 43

(五)兴修农田水利的概况 45

(六)农具的改良和推广 45

(七)战时的园艺科研和推广 46

(八)畜牧科技的进展 47

(一)提倡精耕细作,提高单位产量 48

(九)机轮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48

二、解放区的农业科技 48

(二)重视选种育种,推广优良品种 49

(三)注意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49

(四)大力积肥造肥,增施粪肥 50

(五)积极防治病虫,减少损失 50

(六)兴修农田水利、发展灌溉 51

(八)蔬菜栽培技术的进步 52

(七)农具的改良和推广 52

(九)畜牧科技的发展 53

(十)兽医科技的进步 54

三、敌占区的农业科技 55

(一)耕作技术的研究 55

(二)品种改良和推广 56

(三)土壤肥料的研究 57

(四)害虫防治的研究和推广 58

(五)病害防治的研究和推广 58

(六)农业机具的引进 59

(七)园艺科技的研究和推广 59

(八)畜牧科研和推广 60

第五节 近代农业科技史给我们的启示 61

一、农业生产的连续性和农业科技的历史继承性 61

二、近代农业科技在传统农业科技的母腹中产生的必然性 62

三、传统农业科技同近代农业科技相结合贯穿近代史的全过程 62

(一)黄河中下游的种植制度 64

一、种植制度的情况 64

第二章 近代的耕作栽培 64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耕作制度 64

(二)长江中下游的种植制度 66

(三)珠江流域的种植制度 68

二、土壤耕作制度的情况 68

(一)北方旱地的土壤耕作制度 68

(二)南方水田的土壤耕作制度 71

第二节 晚清时期传统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74

一、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74

(一)黄河流域和东北地区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74

(二)长江流域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76

(三)珠江流域传统种植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78

二、传统土壤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80

(一)北方旱地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80

(二)南方水田耕作制度的继承和发展 81

一、民国前期的多熟种植 82

(一)黄河流域的多熟种植和东北地区的合理轮作 82

第三节 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传统耕作制度与近代农业科技的结合 82

(二)长江流域的多熟种植 85

(三)珠流流域的多熟种植 87

二、民国前期的土壤耕作制度 88

(一)东北地区轮耕制度的新发展 89

(二)南方水田土壤耕作制度的新进展 90

三、精耕细作传统与近代农业科技相结合 92

(一)双季稻方面的科学试验 92

(四)耕作深度试验 93

(三)小麦蚕豆间作试验 93

(二)棉麦两熟的科学实验 93

(五)畦作试验 94

(六)麦田排水试验 94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耕作改制 94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耕作改制 95

(一)推广冬耕利用冬闲田 96

(二)推广双季稻和保育再生稻 96

(三)推行间作套种,改进栽培方法 102

(四)免耕法和砂田法的继承和发展 105

二、抗日根据地的耕作栽培 109

(一)提倡精耕细作,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110

(二)推广植棉技术,增加棉花生产 111

(三)推广种洋芋,增加粮食产量 112

三、日伪时期对东北地区耕作技术的研究 113

(一)关于合理轮作的增产效果 115

(二)关于耕翻深度和耕翻时间的试验结果 115

(三)关于垄作和平作问题的试验结果 116

(国)关于改革东北地区耕作制度的意见 116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选种育种 118

第三章 近代的选种育种 118

一、传统选种方法的继承和发展 119

二、近代选种育种新法的引进 124

(一)陆地棉的引种和驯化 125

(二)水稻引种和育种试验 126

(三)小麦与其他作物的育种试验 129

(一)研究机构与试验规模 130

一、水稻良种的选育 130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选种育种 130

(四)烤烟的传入与试种 130

(二)水稻育种方法的改进与育种技术的提高 137

二、小麦良种的选育 142

(一)农业院校选育及其推广的小麦良种 142

(二)农事试验机关选育及其推广的小麦良种 145

(三)开展小麦杂交育种 148

三、棉花的选种育种及其推广 149

(一)棉花的纯系育种与区域试验 149

(二)斯字棉的推广 151

(三)德字棉的推广 152

四、其他作物的改良 153

(一)多种作物的试验研究 153

(二)烟草的改良与推广 154

(三)甘蔗品种改良 156

一、国统区的选种育种 159

(一)西南各省水稻良种选育的迅速发展 159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良种选育 159

(二)西南各省小麦良种选育的迅速发展 163

(三)陆地棉的进一步推广 166

(四)进一步开展多种作物的改良和推广 169

二、解放区的作物良种选育与推广 173

(一)陕甘宁边区的良种选育及其推广 173

(二)晋察冀边区的品种改良 176

(一)水稻品种的改良推广 177

三、敌占区的品种改良和推广 177

(二)开展小麦育种研究 178

(三)棉花的品种改良 179

(四)麻类品种的试验研究 179

第四章 近代的土壤肥料 180

第一节 清末民初的土壤肥料工作 180

一、传统积肥施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180

(一)肥料积制技术的提高 181

(二)施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182

三、治碱改土经验的继承和发展 186

二、化学肥料的由来及其在我国的试用 186

(二)刮盐起碱 187

(一)深耕深翻 187

(三)铺垫客土 189

(四)深沟种植 190

(五)修筑台地 190

(六)压砂盖草 191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土壤肥料工作的新进展 192

一、肥料科技的新发展 192

四、用近代科学方法研究土壤的开端 192

(一)积肥造肥技术的提高 193

(二)化肥施用数量增加,施用范围扩大 195

(三)开展化肥的试验研究 197

(四)提出“三为主”的施肥方针 199

(五)肥料三要素与施肥的研究 200

二、土壤科技的发展 202

(一)广泛开展土壤的调查研究 202

(二)土壤分类工作的进展 204

(三)盐碱地的垦殖和利用 206

(四)参加国际土壤学会第三次大会 207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土壤肥料工作的发展 207

一、国统区土壤肥料科技的发展 208

(一)肥料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08

(二)土壤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12

二、解放区土壤肥料工作的发展 218

(一)改良土壤,培肥地力 218

(二)积肥造肥,增施粪肥 219

三、敌占区的土壤肥料工作状况 220

(一)日伪时期东北土壤肥力的研究 220

(二)有机肥的研究和化肥的施用 223

第五章 近代的病虫防治 226

第一节 近代的害虫防治 226

一、晚清时期传统防治的继承和发展 226

(一)对治蝗规律的认识和系统防除的新发展 227

(二)桑树害虫防治技术的新进展 229

(三)一般害虫的综合防治 230

二、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科学治虫的奠基 233

(一)病虫害研究机构的设置 233

(二)重要虫害的调查与考察 236

(三)主要害虫生活史及防治的研究 237

(四)生物防治的研究 240

(五)药剂和药械的研究 242

(六)科学治虫的推广 243

三、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科学治虫的进展 247

(一)国统区的害虫的研究与防治 247

(二)解放区的害虫防治 254

(三)日伪时期东北地区的害虫防治 256

第二节 近代的病害防治 259

一、晚清时期病害防治的发轫 259

(一)“五谷病”的提出 259

(二)稻麦病害的防治 259

(三)硫酸铜石灰液的应用 260

(一)植物病理学知识的传播 261

二、民国前期植物病害的研究与防治 261

(二)植病研究机构的设立 262

(三)主要病害的研究工作 262

(四)病害防治的初步实施 267

三、民国后期的病害防治 268

(一)国民党统治区的病害研究与防治 268

(二)抗日民主根据地的病害防治 276

(三)日伪时期东北地区的病害防治 277

(四)华北敌占区的病害防治 284

第六章 近代的农田水利 288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农田水利 288

一、南方海塘的修筑及山间泉水的利用 288

(一)浙西海塘的修建 289

(二)江南海塘的拦水、挑水坝工 290

(三)修筑海塘促进围垦 292

(四)修筑宝山、太仓、常熟的海塘 294

(五)山间泉水利用的发展 295

(一)黄河流域各灌区的农田水利建设 296

二、北方的农田水利建设 296

(二)天津屯田水利的发展 298

(三)北方井灌的发展与山间泉水的利用 304

三、开始采用水利新技术 305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农田水利 306

一、续修黄河流域灌区的渠道 307

(一)续修河套灌区的渠道 307

(二)关中泾惠渠的兴建 308

(四)宁夏灌区缩小 309

(三)沁河流域的水利遭到破坏 309

(五)北方井灌与山泉利用的发展 310

(六)河防工程开始采用水利新技术 311

二、长江水利建设中新技术的应用 312

(一)长江的水文观测和近代测量 312

(二)修建堤防工程与闸坝工程 313

(三)腐败的水政与严重的灾害 315

三、苏区的水利建设与抗洪斗争 319

(一)中央苏区的水利建设 319

(二)洪湖苏区的抗洪斗争与水利建设 322

四、兴办电力灌田 324

(一)创办电力灌溉 325

(二)电力灌溉的发展 326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农田水利 328

一、国统区的农田水利 328

(一)长江流域新建及竣工的水利工程 328

(二)黄河流域改建和兴建的水利工程 329

(三)珠江流域农田水利建设的蓬勃发展 331

二、解放区大力兴修农田水利 335

(一)兴建著名的排庄水利工程 335

(二)利用流水灌溉--筑拦河坝 336

(三)利用井水灌溉 336

(四)修水漫地 337

(五)修埝地(修梯田) 337

三、日本帝国主义掠夺资源的治河计划 338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传统农具 340

一、整地农具 340

第七章 近代的农业机具 340

二、栽种农具 343

三、中耕农具 343

四、灌溉农具 344

五、收获农具 349

六、谷物加工农具 349

第二节 晚清时期的农具改良 350

一、近代农业机具的引进 353

二、农业机具的仿制与改良 357

第三节 民国初期至抗战前夕的农业机具 358

一、民族机器制造业的发展 360

二、近代农业机具的推广使用 361

(一)拖拉机的引进与耕作机械的使用 361

(二)灌溉机械的推广使用 362

(三)农产加工机械的推广使用 365

三、农具改良 367

四、农机制造业的发展 368

五、苏区的犁牛合作社 370

六、日伪时期农业机械的引进 371

第四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机具 372

一、农具研究、生产机构的变迁 372

二、战时农具的改良推广 374

(一)常用农具的生产推广 374

(二)纺纱机械的改良推广 376

(三)植保器械的改良推广 377

三、战后农具研究示范工作 378

(一)战争对耕畜农具的破坏 378

(二)农业机具的研究示范 380

(三)农业机械制造业的衰落 381

(四)抗日根据地的农具研究和生产 384

第五节 历史的经验和有益的启迪 385

一、传统农具的历史地位 385

二、正确认识农具在农业生产中的地位,探讨我国农业机械化的道路 386

第八章 近代的园艺科技 391

第一节 传统园艺科技的延续和发展 391

(一)蔬菜科技 392

一、晚清传统园艺科技的延续和发展 392

(二)果树科技 394

二、清末近代园艺科技的引进 396

(一)社会各界对近代农业科技的认识 396

(二)近代园艺科技论著的翻译出版 398

(三)派出留学生和延聘外国园艺专家 400

一、北洋时期的园艺科技 403

(一)园艺教育的兴起 403

第二节 传统园艺科技与近代园艺科技的结合 403

(二)园艺试验机构的兴建 404

(三)园艺科技的进步 406

(四)近代园艺科技与传统园艺的结合 412

二、国民政府时期的园艺科技 416

(一)园艺教育与科研的发展 416

(二)科研机构的增建与园艺学会的成立 418

(三)园艺科技的新进展 419

(四)园艺推广事业的展开 425

(一)园艺教育与科研活动 427

第三节 战时园艺科技的曲折发展 427

一、国统区的园艺科技 427

(二)战时的园艺推广 430

二、抗日根据地的园艺科技 432

(一)园艺教育与科研活动 432

(二)蔬菜栽培技术的推广 434

(三)引进繁育蔬菜新品种 436

三、日伪占领区的园艺科技 437

(一)日伪时期东北地区的园艺科技 437

(二)日伪时期华北地区的园艺科技 440

第九章 近代的畜牧科技 443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传统畜牧科技的继承和发展 443

一、家畜相术的继承和发展 443

(一)水牛相术的继承和发展 443

(二)相猪术的继承和发展 444

二、畜禽良种的继承和发展 445

(一)马的良种 445

(三)相鸡术的继承和发展 445

(二)牛的良种 446

(三)羊的良种 447

(四)猪的良种 448

(五)鸡的良种 449

(六)鸭的良种 450

(一)家畜繁育的“均齐制度” 451

(二)羊的高繁殖 451

三、家畜繁育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451

(三)猪的多胎高产 452

(四)家禽孵化技术的发展 452

(五)家禽的远缘杂交 452

四、家畜饲养管理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453

(一)因畜制宜的饲养管理技术 453

(二)因时制宜的饲养管理技术 454

(三)因时制宜的放牧法 455

(一)马的“出青”和“回青” 456

(二)栈牛和栈羊 456

五、畜禽育肥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456

(三)猪的肥育术 457

(四)鸡的肥育术 457

(五)鸭的肥育术 457

六、引进近代畜牧科技的开端 458

(一)创办农学堂,培养畜牧人才 458

(二)翻译和介绍外国畜牧科技 459

(三)引进牧草和畜禽良种 460

(四)初步开展畜牧科学实验 461

(五)创办近代畜牧企业 461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畜牧科技 462

一、近代畜牧科技的进一步引进和传播 462

(一)翻译出版国外畜牧科技著作 462

(二)向国外选派畜牧留学生 462

(三)引进畜牧科技实物成果 464

二、畜牧科研事业的发展 464

(二)畜牧改良的进展 465

(一)畜牧科研机构的建立 465

(三)饲养管理的研究 473

(四)繁殖育种的研究 477

三、新型畜牧教育的发展 479

四、新型畜牧企业的创建 480

第三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畜牧科技 481

一、国统区的畜牧科技 481

(一)畜牧机构 481

(二)畜种改良 482

(三)科学研究 485

(四)科技推广 490

二、解放区的畜牧科技 490

(一)重视保护牲畜,加强卫生防疫 491

(二)注重畜牧教育,普及畜牧知识 492

(三)推进牧草生产,开展家畜改良 492

(四)开展畜牧科研,搞好饲养管理 493

三、敌占区的畜牧科技 494

(一)畜牧机构 494

(二)畜种改良 495

(三)畜牧科研 499

第十章 近代的兽医科技 503

第一节 晚清时期中兽医的继承和发展 503

一、中兽医防治理论和实践的创新 504

(一)对家畜传染病的新认识 504

(二)防治家畜传染病的新方法 505

二、治疗家畜普通病的新技术 506

(一)家畜直肠给药法的创始 506

(二)肛门暂时缝合术的应用 506

(三)家畜寄生虫病的防治 507

(四)肉品卫生的讲究 507

三、西兽医的引进 508

(一)西兽医教育的创办 508

一、兽医研究机构的设立 509

(一)中央农业实验所畜牧兽医组(系) 509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兽医科技 509

(二)西兽医技术的引入 509

(二)各省的家畜保育所 510

二、兽医生物药品的研制 511

(一)青岛商品检验局血清制造所 511

(二)上海商品检验局牛瘟血清制造所 512

(三)广东省农林局血清制造所 512

三、兽医新技术的推广 512

(一)家畜传染病的普查 512

(二)动物检疫的开展 513

(三)注射生物药品,防治家畜传染病 514

四、兽医教育的兴办 517

(一)军事兽医教育 517

(二)普通兽医教育 519

(一)兽医机构的变迁及其新建 520

一、国统区的兽医科技 520

第二节 抗日战争至解放前夕的兽医科技 520

(二)兽医生物药品的制造与推广 524

(三)兽医防疫新技术的实施及其问题 525

(四)兽医科研的简况 527

(五)兽医教育的概况 527

二、解放区的兽医科技 532

(一)建立家畜防疫机构和制定防疫法规 532

(二)研制生物药品,开展兽疫防治 533

(三)提出明确的防疫指导思想,倡导中西兽医结合 534

(四)重视兽医教育,培养兽医人才 535

三、敌占区的兽医科技 536

(一)兽医机构和防疫法规 536

(二)兴办兽医养成所,培养兽医人才 537

(三)开展疫情调查和防疫注射 537

一、从蚕桑的衰落到提倡蚕桑 539

第十一章 近代的蚕桑科技(附养蜂) 539

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的蚕桑生产 539

二、引种湖桑和刊刻蚕书 541

三、提倡蚕桑的失败及其原因 543

四、晚清时期栽桑技术的进步 545

(一)繁殖桑秧的嫁接方法 545

(二)栽桑强调深耕和土壤改良 546

(三)加速培育桑园 547

第二节 清末至民国的蚕桑科技 548

一、蚕桑改良机构的设置 548

二、引用近代科学,改进我国蚕种 551

(一)制造纯系的改良蚕种 551

(二)一代杂交种和人工孵化秋蚕种 552

(三)广东改良蚕种的生产和推广 552

三、推广改良蚕种和举办育蚕指导所 553

四、民国前期蚕业的兴衰 555

五、挽救蚕业危机所采取的措施 556

六、抗战期间后方蚕桑业的发展 559

一、柞蚕业的兴起 560

二、东北的柞蚕业及其科技 560

第三节 近代我国柞蚕的改进 560

三、山东的柞蚕业及其科技 561

第四节 近代我国养蜂业的发展 562

一、新法养蜂的兴起 562

(四)皖、鲁、冀、豫制造改良蚕种 563

二、从国外引入蜂群的失败 563

三、近代养蜂新法的传播 564

第二十章 近代渔业科技 566

第一节 鸦片战争至清末的渔业科技(1840--1911) 566

一、传统水产捕捞技术继承发扬和捕捞新技术的引进 567

(一)传统捕捞技术的继承和发扬 567

(二)机轮渔船的引进和新式渔业的肇始 574

二、传统水产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扬 575

(一)鱼类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575

(二)传统贝类养殖技术的继承和发展 581

三、传统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的继承和发展 583

(一)天然冰保鲜的继承和发展 583

(二)传统水产品加工技术的提高 584

四、水产教育的创始 587

(一)机轮单拖渔业的发展 588

一、机轮渔业的发展 588

第二节 民国初年至抗战前夕的渔业科技(1912--1936) 588

(二)机轮双拖渔业的发展 590

二、藻类养殖的引进 591

三、水产品保鲜和加工的发展 593

(一)机制冰和冷藏库保鲜 593

(二)罐头的制造 593

(一)河北省立水产专科学校 595

(二)江苏省立水产学校 595

四、水产教育的发展 595

(三)浙江省立水产学校 596

(四)集美水产航海学校 596

五、水产科学试验的开展 597

(一)山东省立水产试验场 598

(二)广东省立水产试验场 598

(三)江苏省立渔业试验场 599

(四)浙江省立水产试验场 599

一、机轮渔业的进一步发展 601

(一)机轮拖网渔业及其技术革新 601

第三节 抗战时期至建国前夕的渔业科技(1937--1949) 601

(二)机轮围网捕鱼试验 603

二、水产品保鲜和加工技术的提高 603

(一)水产品保鲜 603

(二)鱼肝油加工 604

三、水产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605

四、水产科学试验的继续进行 606

五、水产期刊的创办 608

一、清末的农业机构 609

第十三章 近代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 609

第一节 晚清时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 609

二、清末的农业教育 612

三、清末的农业推广 615

第二节 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 616

一、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机构 616

二、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教育 617

三、北洋政府时期的农业推广 619

一、民国前期的农业机构 620

第三节 民国前期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 620

二、民国前期的农业教育 623

三、民国前期的农业推广 624

第四节 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机构、农业教育和农业推广 626

一、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机构 626

二、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教育 628

三、抗日战争时期至解放前夕的农业推广 629

第十四章 略论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的辩证法(代结论) 633

第一节 新法和旧法的辩证法 633

二、农业转化中的质量互变规律 635

第二节 农业转化的辩证法 635

一、农业转化中的对立统一规律 635

三、农业转化中的否定之否定规律 637

第三节 农业革命的辩证法 638

一、人类产业发展的四大周期给予我们的启示 638

二、人类农业发展的三个时代告诉我们些什么 639

三、新的农业革命及其技术内容 641

后记 6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