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1
一、〔长腔长板〕的形成 1
二、吸收、溶化和创造的腔板 3
三、发展唱腔运用的手法 4
四、唱腔和表演形式的创新 5
第二章 长腔类唱腔 6
一、长腔中板 7
二、慢中板 32
三、慢板 38
四、紧中板 45
五、紧板 48
六、快板 52
七、一字板 58
八、散板 60
九、紧打慢唱 65
十、快板慢唱 69
十一、三角板 77
十二、联珠三角板 86
十三、赋子板 91
十四、霍板 101
十五、快流水 104
十六、十字板 106
十七、反十字板 117
第三章 〔长腔长板〕的组织结构 128
一、起腔 129
(一)短起腔 130
(二)长起腔 132
(三)散起腔 139
(四)起腔的板眼 144
(五)副起腔 149
(一)平腔唱词位置的基本形态 156
二、平腔 156
(二)平腔的落音 157
(三)平腔的腔词 158
三、落腔 161
(一)落腔唱词位置的基本形态 161
(二)落腔的落音 162
(三)落腔的形式 165
四、〔长腔长板〕的连接形式 186
(一)用起落腔 187
(二)用落平腔 188
(三)用平起腔 190
(四)用送甩腔 191
(五)〔长腔长板〕基本组织结构与缀腔关系 193
五、〔长腔长板〕的板眼与唱腔的关系 195
(一)沪剧唱腔的板眼种类 195
(二)唱腔中的“脱板” 196
(三)纠正唱腔中的“脱板”的方法 200
(四)安排唱句板眼的规律 204
(五)如何掌握唱腔的板眼与速度 207
(六)如何唱准唱腔中的特殊节奏 210
第四章 簧腔类唱腔 218
一、阴阳血 221
(一)〔阴阳血〕的组织结构 221
1.起腔和落腔 221
2.平腔 223
3.过门 224
4.唱词句式 225
(二)〔阴阳血〕与〔长腔长板〕平腔的揉合 226
(三)〔阴阳血〕的变化板式 232
二、阳血 235
三、反阴阳 238
(一)〔反阴阳〕的特点 238
(二)〔反阴阳〕夹〔阳血〕 254
(三)〔反阴阳〕发展的板式 257
(四)运用〔反阴阳〕演唱的男女声对唱 260
四、流水板 264
五、绣腔 274
六、迷魂调 282
七、数板 289
八、汪汪调 292
九、宣卷调 295
十、剪刀口 301
十一、大陆板 304
十二、玲玲调 310
十三、拨子调 313
第五章 小调类唱腔 318
一、阳当 319
二、夜夜游 330
三、寄生草 353
四、过关调 363
五、进花园 367
六、春调 372
七、四大景 376
八、月月红 381
九、紫竹调 383
十、吴江歌 388
十一、久闻调 394
十二、道情调 401
十三、四季相思 406
十四、柳青娘 410
十五、九连环 413
十六、采花调 422
十七、银绞丝 424
十八、比海棠调 428
十九、莲花落 430
二十、道十郎 433
二十一、浦书调 435
二十二、山歌 439
二十三、花鼓调 443
第六章 缀腔类唱腔 445
一、叫头 446
二、哭头 448
三、凤凰头 452
四、迂回调 455
五、三送 461
六、懒画眉 465
七、俞调 466
八、四四调 468
九、煎药汤调 469
十、煞板 471
十一、惜别调 475
十二、病落腔 476
十三、伊?调 477
附录:唱段选编 480
一、三国开篇 筱文滨演唱 480
二、西厢开篇 许帼华演唱 489
三、看龙舟--选自《庵堂相会》 石筱英 邵滨荪演唱 513
四、繁漪受苦非一天--选自《雷雨》 丁是娥 王盘声演唱 533
五、补衣裳--选自《为奴隶的母亲》 杨飞飞演唱 545
六、读遗书--选自《年青的一代》 袁滨忠演唱 551
七、悔悟--选自《年青的一代》 袁滨忠演唱 555
八、话别--选自《苗家儿女》 徐俊 吕贤丽演唱 558
九、悲凉世界--选自《大雷雨》 诸惠琴 沈仁伟演唱 568
十、金丝鸟--选自《一个明星的遭遇》 茅善玉演唱 576
十一、秋夜里--选自《姐妹俩》 茅善玉演唱 578
十二、年轻姑娘爱春天--选自《蝴蝶夫人》 陈甦萍演唱 582
十三、苏明读信--选自《逃犯》 孙徐春演唱 586
十四、春季里--选自《啼笑姻缘》 马莉莉 陆敬业演唱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