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页 1
前论 1
一、学、庸、语、孟,四书并行 2
(一)贬孟与尊孟论争的理学总结--《读余隐之尊孟辩》 2
(二)尊崇《大学》,奉为“初学入德之门”《大学》的多种不同本子 7
(三)尊崇《中庸》,奉为“孔门传授心法” 10
(四)“四子,六经之阶梯”,树立《四书》在初学教育的统治地位 18
二、《四书集注》的编著 21
(一)用毕生精力编著《四书集注》,把它纳入理学的轨道 21
(二)经过“四十余年理会”的《论语集注》(编著一例) 26
(三)对《四书集注》的自我标榜,“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 32
本论一 36
一、天理论 38
(一)所谓“天理” 38
(二)天理与封建道德、封建礼乐刑政 42
(三)关于“理一分殊” 46
(四)关于“化育流行” 52
(五)“理”与“天” 59
二、性论 63
(一)人性与物性 63
(二)“天命之性”与“气质之性” 66
(三)习染 天理与人欲的对立 72
(四)心、性、情、欲与天命 77
三、格物致知论 80
(一)所谓“物”与“心” 81
(二)“即物穷理”与“致吾之知” 88
(三)关于“一旦豁然贯通” 92
(四)感觉与思维 知与行 94
(一)反动统治阶级的“家齐于上而教成于下” 99
本论二 99
一、政治论 99
(二)封建主义的“耕织图” 101
(三)镇压与欺骗两手“教民”实质是愚民 104
二、教育论 109
(一)“学以明伦”的教育目的 109
(二)成人 圣人之德与贤人之学 111
(三)所谓“圣贤气象” 113
(四)关于“下学上达” 115
(五)学习的方式:自修与讲习 118
(六)教学方法 121
三、道统论 124
(一)道统与道学 124
(二)对待“异端”的严与恕 128
本论三 132
一、所谓“万理归于一理” 133
二、人身与心性 佛性与根性 142
三、关于“净染” 148
四、朱熹认识论的华严宗印迹 156
附论一 161
一、《四书集注》的学风旨趣 161
二、《四书集注》产生的历史条件 164
附论二 168
一、《四书性理字义》反映的宇宙论性论认识论 168
二、隶首不能算其数的四书类著作 193
附论三 196
一、《四书集注》的后世影响 196
二、鲁迅对理学家的鞭挞 197
后记 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