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论与方法论》PDF下载

  • 购买积分:17 如何计算积分?
  • 作  者:季子林等主编
  • 出 版 社:天津: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
  • 出版年份:1991
  • ISBN:7543302705
  • 页数:593 页
图书介绍:

第一篇 科学论 1

第一章 自然科学的对象、性质与特点 1

第一节 科学与自然科学 2

一、“科学”的基本含义 2

二、科学概念的丰富内涵 5

三、科学概念的现代理解 7

四、自然科学的定义 10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对象 12

一、自然科学对象的多样性 12

二、自然科学对象的物质统一性 14

三、自然科学对象的具体性 16

四、自然科学现实对象的历史性 18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与特点 19

一、自然科学的基本性质 19

二、自然科学作为科学的一般特征 22

三、自然科学的特点 26

四、正确认识自然科学性质特点的意义 30

第二章 自然科学的体系结构 32

第一节 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结构 32

一、事实与科学事实 33

二、科学概念和范畴 34

三、科学假说、公设、原理 36

四、科学定律与理论 37

五、特殊方法与应用范例 39

六、自然科学学科的内部结构模式 40

第二节 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分类与类型 41

一、自然科学学科的历史发展 42

二、自然科学的学科分类 45

三、现代自然科学的学科类型 47

一、自然科学知识的层次划分 53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 53

二、自然科学三大层次的特点 56

三、自然科学的层次结构模式 61

四、研究自然科学层次结构的意义 62

第三章 自然科学研究的性质、特点与分类 64

第一节 科学劳动与科研劳动 64

一、科学劳动及其构成 65

二、科研劳动的定义 67

第二节 科研劳动的性质 70

一、以脑力支出为主的复杂劳动 70

二、特殊的信息生产活动 71

第三节 科研劳动的特点 74

一、创造性 75

二、探索性 77

三、高风险性 79

第四节 科学研究的分类与结构 81

一、科研分类的必要性 81

二、科研分类的方法 83

三、不同科研类型的特点 85

四、优化科研结构,促进科技事业协调发展 87

第四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运动学规律 90

一、科学的计量指标 91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指数增长规律 91

二、科学指数增长规律的发现 93

三、科学发展指数增长规律的适用范围以及对它的修正 96

第二节 带头学科及其规律性 100

一、带头学科及其特征 100

二、带头学科的出现及其交替的规律性 102

三、研究带头学科的启发意义 110

第三节 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111

一、历史上的世界科学活动中心及其转移现象 111

二、对世界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统计研究 112

三、科学活动中心转移现象的启发意义 116

第五章 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论 117

第一节 何谓自然科学发展的动力 118

一、作为知识和知识体系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 118

二、作为认识和探索活动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 120

三、作为社会现象或社会事业的自然科学的发展动力 122

第二节 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多样性 124

一、自然科学发展的心理动力 125

二、自然科学发展的系统动力 129

三、自然科学发展的社会动力 131

一、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宏观层次结构 132

第三节 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层次结构 132

第一节 自然科学对人类精神文明的促进功能 133

二、自然科学发展动力的微观层次结构 134

第六章 社会因素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138

第一节 社会经济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 139

一、社会经济因素影响自然科学发展的一般原理和基本途径 139

二、物质生产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机制 141

三、社会经济形式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50

第二节 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52

一、自然科学从来都离不开哲学的支配 152

二、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155

三、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不断为自然科学的发展开辟前进道路 158

四、哲学对自然科学发展起作用的方式 159

第三节 道德观念对自然科学的影响 160

一、道德影响自然科学的一般途径 160

二、社会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62

三、科学道德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64

四、科学家应树立良好的道德风尚 168

第四节 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及其作用 169

一、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的形成与特点 169

二、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的构成 173

三、社会的整体科学能力对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176

第七章 自然科学的社会功能 182

一、自然科学是人类摆脱愚昧、破除迷信的强大思想武器 184

二、自然科学是丰富哲学概括,促进哲学变革、发展辩证唯物主义的重要基础 186

三、自然科学是人们深化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认识,帮助人们向自然界必然王国争取自由的一种武装 189

四、自然科学是促进思想解放、传播科学精神、改善人类精神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 192

第二节 自然科学对物质文明的推动功能 193

一、自然科学影响物质生产的基本原理 194

二、自然科学在物质生产中起作用的基本途径 198

一、自然科学整体化及其演化 209

第八章 自然科学的发展趋势 209

第一节 自然科学的整体化 209

二、自然科学整体化的表现形式 211

三、自然科学整体化提出的要求 213

第二节 自然科学的数学化 216

一、自然科学数学化的背景 216

二、自然科学数学化的表现形式 219

第二篇 技术论 220

第九章 技术及其本质、形态与特点 220

三、自然科学数学化中应注意的问题 221

第三节 自然科学的社会化 222

一、自然科学社会化的背景 222

二、自然科学社会化的表现形式 224

三、技术的定义 225

三、自然科学社会化的新要求 227

第一节 技术概念的基本含义及其历史变化 230

一、技术的基本含义 231

二、技术含义的历史变化 232

第二节 技术的本质与表现形态 238

一、技术的本质 238

二、技术的表现形态 241

第三节 技术的特点 246

一、广义技术的基本特征 246

二、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252

第十章 技术的分类与体系结构 256

第一节 广义技术的总体分类 256

一、自然技术 257

二、社会技术 257

三、思维技术 259

第二节 自然技术的分类系统 261

一、自然技术的分类 261

二、生产技术的分类 265

第三节 技术体系及其结构 268

一、技术体系的基本特征 268

二、技术之间的联系方式 270

三、构造技术体系的基本原则 272

第十一章 技术对经济与社会的影响 274

第一节 技术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274

一、技术是提高经济活动水平的关键因素 275

二、技术是促进经济结构变革的动因 277

三、技术进步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 280

一、技术的发展为三大差别的缩小创造了前提 282

第二节 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 282

二、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家庭结构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284

三、技术的发展改变着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和活动的现实空间 286

四、技术的发展引起阶级关系的变化,并最终导致社会形态的变革 287

第十二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因素 290

第一节 理论环境因素 290

一、自然科学是技术的发明和改进的理论依据 291

二、自然科学是技术发明的性质和成败的决定因素 292

三、自然科学革命是技术革命的理论前导 294

一、技术需求是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因 296

第二节 社会环境因素 296

二、社会经济是技术发展的物质前提 298

三、科技教育是技术发展的潜在基础 301

第三节 地理环境因素 303

一、地理环境因素的基本内容 303

二、地理环境因素对技术发展的影响 304

三、自然环境的保护与现代技术的发展 308

第四节 内部矛盾因素 309

一、内部矛盾因素的基本内容 309

二、内部矛盾因素对技术发展的作用 311

三、内部矛盾与外部环境的辩证统一 314

第十三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途径 316

第一节 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 316

一、要素更新 316

二、结构优化 317

三、要素更新与结构优化的统一 320

第二节 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 321

一、纵向深化 321

二、横向转移 323

三、纵向深化与横向转移的统一 325

第三节 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 327

一、局部改进 328

二、原理突破 330

三、局部改进与原理突破的统一 331

第十四章 技术发展的基本趋势 333

第一节 机械化、自动化、智能化 333

一、机械化 334

二、自动化 337

三、智能化 340

第二节 高密集、高组织、高技术 342

一、高密集 342

二、高组织 344

三、高技术 346

第三节 科学化、社会化、协调化 348

一、科学化 349

二、社会化 351

三、协调化 353

第三篇 自然科学方法论 356

第十五章 科学问题与科研选题 356

第一节 科学问题 356

一、科学问题及其一般结构 357

二、科学问题的基本类型 361

三、科学问题的基本来源 363

第二节 科研选题 365

一、科研选题及其意义 365

二、科研选题的基本原则 368

第十六章 科学观察与科学实现 371

第一节 科学观察 371

一、科学观察及其类型 372

二、科学观察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75

三、科学观察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376

一、科学实验及其特点 379

第二节 科学实验 379

二、科学实验的基本类型 382

三、科学实验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85

二、机遇在科学认识中的作用 385

第三节 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中的机遇 387

一、机遇及其类型 387

三、捕捉机遇应具备的条件 389

第十七章 逻辑方法与创造性思维 390

第一节 科学抽象和理想化方法 391

一、科学抽象及其作用 391

二、理想化方法及其形式 392

第一节 逻辑方法 394

一、科学概念及其运动 394

二、归纳与演绎 396

三、分析与综合 400

第三节 创造性思维 403

一、直觉 403

二、灵感 405

三、想象 407

一、数学及其特点 410

第一节 数学方法概述 410

第十八章 数学方法 410

二、数学方法在化学中的应用 413

二、数学方法及其作用 414

第二节 数学方法在各门学科中的广泛应用 416

一、数学方法在天文学、物理学中的应用 416

三、数学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420

四、数学方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 424

第三节 数学方法应用的特点和机制 426

一、数学方法应用的特点 426

二、数学方法应用的机制 428

第十九章 科学假说 430

第一节 科学假说的概述 430

一、科学假说的基本特征 430

二、科学假说的重要作用 433

三、科学假说的产生机制 437

第二节 科学假说的形成 439

一、科学假说的形成过程 439

二、科学假说的形成途径 441

三、科学假说的形成原则 446

第三节 科学假说的验证 449

一、科学假说的验证途径 450

二、科学假说的验证方法 451

三、科学假说的验证原则 454

第二十章 科学理论 457

第一节 科学理论的创立 457

一、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条件 457

二、科学假说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形式 460

第二节 科学理论的类型 464

一、定性理论与定量理论 464

二、片面理论与全面理论 465

四、近似理论与准确理论 466

三、浅层理论与深层理论 466

五、低层理论与高层理论 467

六、错误理论与正确理论 468

第三节 科学理论的深化 468

一、本质属性的量化与精确 469

二、本质方面的补充与综合 470

三、本质层次的突破与深入 471

四、本质内容的修正与准确 471

五、本质范围的限定与扩展 472

六、本质含义的更正与重述 473

第四篇 技术方法论 476

第二十一章 技术需求与技术预测 476

第一节 技术需求 476

一、技术需求的基本类型 477

二、技术需求的调查方式 479

三、技术需求的调查原则 482

第二节 技术预测 483

一、技术预测的基本类型 484

二、技术预测的常用方法 486

三、成功预测的可靠途径 491

第二十二章 技术项目与技术目标 493

第一节 技术项目 493

一、技术项目的基本类型 493

二、技术项目的选择程序 495

三、技术项目的评价方式 500

第二节 技术目标 501

一、技术目标的基本内容 501

二、技术目标的结构层次 503

三、技术目标的评价和论证 505

第一节 技术方案的构思 507

一、技术方案的重要作用 507

第二十三章 技术方案的构思与评选 507

二、技术方案的构思方法 509

三、技术方案的构思程序 514

第二节 技术方案的评选 517

一、技术方案的评价内容 517

二、技术方案的评价方式 520

三、技术方案的合理决择 521

第一节 技术模型的试验 524

一、技术模型试验的基本特点 524

第二十四章 技术模型的试验与设计 524

二、技术模型试验的一般程序 526

三、技术模型试验的常见类型 528

第二节 技术模型的设计 531

一、技术模型设计的主要特点 532

二、技术模型设计的一般程序 534

三、技术模型设计的基本方法 537

第二十五章 技术产品的鉴定与推广 543

第一节 技术产品的鉴定 543

一、技术产品的基本类型 543

二、技术产品的鉴定方式 545

三、技术产品的鉴定原则 547

第二节 技术产品的推广 549

一、技术产品的推广条件 549

二、技术产品的推广途径 551

三、技术产品的推广原则 553

第二十六章 系统科学方法 556

第一节 系统与系统方法 557

一、系统及其基本类型 557

二、系统的基本特征 561

三、系统方法及其基本原则 565

第二节 控制与控制方法 568

一、控制论的产生和发展 569

二、控制与控制系统 570

三、控制方法 574

第三节 信息与信息方法 580

一、信息论的产生和发展 581

二、信息及其基本属性 582

三、信息方法及其基本特点 585

第四节 系统科学方法的新发展 586

一、系统演化的基本趋向 586

二、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机理 588

三、系统从有序到无序的转变 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