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源流 1
第一节 湖北医药的渊源 1
一、湖北卫生医药的起源——原始社会 2
二、医药知识的积累——奴隶社会 10
三、医药学的形成——封建社会早期 14
第二节 湖北医药的发展 21
一、汉、晋、南北朝时代 21
二、隋、唐、宋、元时代 27
三、明、清时期 33
第二章 人物 52
第一节 医坛英杰 52
一、伤寒大家——庞安时 52
二、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67
三、儿科医家——万全 81
四、善治痰火病的梁学孟 90
五、本草学家刘若金 99
崇阳县 113
六、汉阳叶氏家族对医药学的贡献 114
七、杨守敬及其对医籍刊刻整理的贡献 121
第二节 医林人物 129
一、武汉市 129
武昌 130
汉口 133
武昌县 135
汉阳县 137
黄陂县 139
二、黄石市 140
大冶县 140
黄冈县(含新洲县) 141
四、黄冈地区 141
三、鄂州市 141
红安县(黄安县) 145
英山县 150
麻城市(麻城县) 151
罗田县 154
浠水县 155
蕲春县 157
武穴市(广济县) 160
黄梅县 162
五、孝感地区 163
汉川县 163
孝感市(孝感县) 167
安陆市(安陆县) 168
云梦县 169
广水市(应山县) 170
应城市(应城县) 171
六、咸宁地区 171
咸宁市(咸宁县) 171
嘉鱼县 172
通山县 173
蒲圻市(蒲圻县) 173
通城县 173
阳新县 174
七、荆州地区 176
沙市市 176
江陵县 177
公安县 180
石首市(石首县) 180
监利县 182
仙桃市(沔阳州) 184
天门市(天门县) 190
潜江市(潜江县) 191
钟祥县 193
京山县 197
荆门市 198
八、襄樊市(原襄阳地区) 198
随州市 198
襄阳县 199
枣阳市(枣阳县) 202
保康县 203
老河口市(光化县) 203
谷城县 203
郧县 204
南漳县 204
九、郧阳地区 204
房县 205
丹江口市 205
竹溪县 205
十、宜昌地区 206
当阳市(当阳县) 206
五峰县 206
兴山县 206
宜昌市(宜昌县) 207
长阳县 207
远安县 208
枝城市(宜都县) 208
枝江县 209
十一、恩施地区 209
恩施市 209
利川市 210
宣恩县 210
来凤县 211
十二、其他 211
武昌县 217
第三章 医籍 217
一、武汉市 217
黄陂县 223
汉阳县 223
二、黄冈地区 225
罗田县 225
蕲春县 234
黄梅县 242
黄冈县 243
英山县 243
武穴市(广济县) 243
麻城市(麻城县) 245
浠水县 247
三、咸宁地区 250
咸宁市(咸宁县) 250
蒲圻市(蒲圻县) 251
阳新县 251
四、孝感地区 252
孝感市(孝感县) 252
安陆市(安陆县) 253
汉川县 253
云梦县 255
应城市(应城县) 256
五、荆州地区 256
江陵县 256
沙市市 256
公安县 261
仙桃市(沔阳州) 261
天门市(天门县) 261
潜江市(潜江县) 263
监利县 264
钟祥县 266
石首市(石首县) 268
京山县 269
六、襄阳地区 270
襄阳县 270
随州市(随县) 272
枣阳市(枣阳县) 272
老河口市(光化县) 273
七、郧阳地区 273
郧县 273
郧西县 273
八、宜昌地区 273
宜昌市(宜昌县) 274
枝城市(宜都县) 274
枝江县 274
九、恩施地区 275
长阳县 275
恩施市 275
当阳市(当阳县) 275
远安县 275
第四章 药材 277
第一节 湖北地理环境及其中药材概述 278
第二节 全省各地通产的中药材 278
一、植物类 278
二、动物类 280
第三节 各地(州)、市、县(区)出产的中药材 280
一、鄂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 280
二、郧阳地区 285
三、宜昌地区 289
四、荆州地区 293
五、咸宁地区 298
六、黄冈地区 300
七、孝感地区 304
八、襄樊市(原襄阳地区) 307
九、武汉市 310
十、黄石市 311
十一、神农架林区 311
附录1 历年疫病流行情况 313
附录2 人名索引 319
附录3 书名索引 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