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的提起 1
(一)“三国”故事在中国 2
(二)“三国”故事在国外 5
(三)日本企业界研究《三国演义》和《三国志》形成热潮 9
二、我们的基本态度 14
(一)我们所感兴趣的是“三国”智谋中与现代管理有关的内容 14
(二)我们所不感兴趣的是以讲“三国”智谋代替对现代管理理论和经验的学习 16
(三)关于“老不看《三国》”的说法——不在看不看而在怎么看 22
(一)要谈“三国”智谋与现代管理,就应先了解现代管理的涵义 25
三、现代管理诸要素 25
(二)谈“三国”智谋与现代管理,应掌握或明确现代管理诸要素 28
(三)我们不妨从实际出发对各家之言来一个兼收并蓄 33
四、关于环境和形势 41
(一)全部“三国”故事都发生于特定的历史环境和根据当时的形势而展开 41
(二)对环境和形势的不同估量常导致大不相同的后果 44
(三)对环境和形势的了解、适应、利用和改变 47
五、关于管理目标 51
(一)从“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说到目标的存在及其重要性 52
(二)通过“三国”故事看实现目标的困难性 55
(三)刘备为关羽报仇而倾全力去征讨东吴是根本目标的转移 59
六、关于管理预测 63
(一)进行预测是人类智慧的表现和运用 63
(二)预测事关大局、大计,影响决策、对策和出路、退路 66
(三)从预测能力和水平可以看出是否“棋高一着” 69
七、关于管理计划 73
(一)诸葛亮善于用计也就包括善于计划 73
(二)“万事齐备,只欠东风”指的是赤壁之战火攻计划中的关键在要有“东风” 77
(三)从破周瑜对刘备所施的“美人计”等事例,谈计划的依据、执行和留有回旋余地 80
(一)“计”、“谋”、“智”在《三国演义》中几乎是同义语 85
八、关于管理谋略 85
(二)认为计划和谋略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应该说是适宜的 88
(三)谋略是经实践检验的聪明才智及其综合表现 91
九、关于管理决策 95
(一)从诸葛亮说服孙权进行赤壁之战等事例,看决策的前提和后果 96
(二)袁绍“谋而无断”和“断而不当”的事例,说明在决策工作中“谋”和“断”的重要性 99
(三)从诸葛亮对“木牛流马”留一手,看决策贵有预见性 102
十、关于管理组织 107
(一)“三国”故事中的静态组织多虚有其表或名存而实亡 107
(二)组织与实权:董卓、曹操弄权使“真命天子”也奈何他们不得 110
(三)“三国”故事中的动态组织工作难度不小,令人惊叹 113
十一、关于人事和人才 118
(一)在“三国”智谋中,人的因素受到高度重视 118
(二)不可低估年轻人的作用:“三国”故事中的主要角色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 122
(三)从刘备对庞统和曹操对张松的态度,警惕在人才问题上的偏见 125
十二、关于人员培训 131
(一)乌合之众与精兵强将之间对比鲜明、战果迥异 131
(二)人才辈出或人才零落直接联系着重视培训与否 134
(三)人员培训中的学历和能力、文凭和水平 137
(一)从“三国”形成及其兴衰的历史过程,看领导工作的重要性 141
十三、关于领导工作 141
(二)知人善任是领导者的基本的和重要的职责:整个“三国”故事充满了这方面的例证 146
(三)从“三国”各方领导者的表现,看领导者的素质和作风 150
十四、关于管理中的授权 157
(一)授权与争权、分权、夺权、揽权、越权等有原则区别 157
(二)从张飞军机大务自家参酌不管杂事看授权 160
(三)关于授权不当和应授权而未授权的问题 163
十五、关于管理中的执行 167
(一)执行是朝向目标实现计划和决策而非盲目行动 167
(二)执行切忌自行其是、阳奉阴违、按兵不动和行动迟缓 170
(三)执行情况和执行方法关系事业成败 173
十六、关于协调工作 177
(一)“三国”故事中所反映出的内部不协调是有效管理中的大忌 177
(二)合作共事应当协调一致:周瑜妒才想杀为同盟出力的诸葛亮颇欠明智 181
(三)赏罚不公不利于团结甚至造成大患的事在“三国”故事中不乏其例 186
十七、关于监督和控制 191
(一)管理中的监督和控制应有明确的目的和合理的标准,不可失之过苛 192
(二)事前监督、事后监督与现场监督的例子在“三国”智谋中都有 196
(三)诸葛亮有可贵的自我监督和控制精神 201
(一)刘、关、张要“共图大事”,没有起码的资财便无法行动 206
十八、关于财务工作 206
(二)对财富的巧取豪夺和贿赂公行是政治腐败的标志 209
(三)“江南之民,无不仰颂”和“两川之民,忻乐太平”与财务工作 212
十九、关于后勤工作 216
(一)后勤工作十分具体,不宜疏忽须常备不懈 216
(二)在“三国”故事中战争频仍,军需以粮食问题最为突出 219
(三)打“后勤仗”在“三国”智谋中相当普遍、频繁和重要 223
二十、关于规章制度 228
(一)规章制度与权力:诸葛亮初次用兵只有向刘备讨得剑印,关、张才能听令 228
(二)在“三国”时代人治主义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规章制度的“弹性”有时太大 232
(三)在“三国”时代,对于法规的相对稳定性已有要求 237
(一)管理不可忽视人的因素,而人的精神状态会影响其实际行动 241
二十一、关于管理道德 241
(二)精神状态面面观:“三国”故事中不同人物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和不同问题上有不同的精神状态 245
(三)从“三国”智谋中的思想工作,看思想工作在管理中的重要性 248
二十二、关于心理分析 253
(一)董卓称帝心切,李肃、王允顺其所好终于除之 253
(二)“三国”智谋中的斗智在很大程度上斗的是心理分析 256
(三)诸葛亮和司马懿战胜对手都有善于运用心理分析的因素 259
二十三、关于管理信息 263
(一)信息的重要性和信息分析:张飞虚张声势吓退曹兵后拆桥之举给曹军提供了“无兵而怯”的信息 263
(二)“三国”智谋中涉及的信息种类很多 267
(三)“贤人渐退,小人日进”意味着缩小了信息来源和阻塞了信息沟通的正常渠道 272
二十四、关于管理中的沟通 275
(一)华佗的《青囊书》失传即一种重要医药信息沟通的永远中止或断绝 275
(二)“数犯曹操之忌”的杨修只因沟通太过而终遭杀身之祸 278
(三)“关云长败走麦城”并非信息沟通不足,主要是质量问题 281
二十五、关于管理咨询 285
(一)“荆州城公子三求计”是刘琦为保性命请求紧急咨询 285
(二)“诸葛亮舌战群儒”很像专题研讨、论证、辩论会 288
(三)环绕陆逊“书生拜大将”的问题看人事咨询 291
(一)社会声誉、社会形象的重要意义:王允杀蔡邕而“失人望”和曹操不杀祢衡“恐失人望”即与蔡、祢的社会声誉有关 295
二十六、关于管理中的公共关系 295
(二)努力争取有关方面的合作、支持,是发展良好的“公共关系”的宗旨 299
(三)从“三国”智谋看“公共关系”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 302
二十七、关于服务对象 307
(一)董卓不惜“小民”、横施残暴,注定不得人心 307
(二)曹操从屠戮百姓到重视“民望”的转变 310
(三)黄权对刘备的评价是“远得人心,近得民望” 313
二十八、关于宣传工作 317
(一)“赵子龙计取桂阳”既由于已先声夺人又名不虚传和有实力作后盾 317
(二)《三国演义》利用民歌、童谣于宣传工作 320
(三)“能言之士”与“三寸不烂之舌”在《三国演义》中受重视和重用 323
二十九、关于办公室管理 327
(一)封建时代提出“清君侧”,表明了办公厅、室(指挥部或司令部)建设和管理的重要性 327
(二)吕布身边有为曹操效力的“亲信”,是一个关于办公厅、室(指挥部或司令部)人员的忠诚问题 330
(三)从汉末“致乱之由”及其他事例看领导者的作风对办公厅、室(指挥部或司令部)工作的影响 334
三十、关于管理改革 339
(一)改革与不改革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而是客观形势的需要 339
(二)主动改与被迫改:争取主动还是后发制人取决于主客观形势 343
(三)在改与不改的问题上,“三国”故事中的矛盾现象是既保守又“改革” 346
三十一、关于管理创新 350
(一)黄巾起义旨在开创“太平”盛世的新局面 350
(二)张飞的性格中有创新精神但受刘备的制约 353
(三)董卓“废嫡立庶”是别有用心而非创新 355
三十二、关于管理效率 359
(一)从“孟达必死于司马懿之手”看效率及其计算方法 359
(二)诸葛亮答应周瑜三天内交十万支箭是智力出效率 362
(三)蒋干到东吴作说客反被周瑜将计就计是正负效率的转变 364
三十三、关于各项标准 367
(一)从《三国演义》中的各项标准看罗贯中的思想倾向 367
(二)“三国”时代的社会面貌和复杂、尖锐的政治斗争 369
(三)《三国演义》描写战争实况大体符合军事科学原则 372
(一)关于荆州的争夺是《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大案例 375
三十四、关于管理方法 375
(二)诸葛亮识破魏将郑文诈降用的是推理方法 378
(三)司马懿兵少路远击败公孙渊在能设奇用智 380
三十五、关于管理知识 384
(一)诸葛亮舌战群儒若无渊博的知识不能取胜 384
(二)曹操赤壁兵败沿途所发议论皆中证明智者所见略同 386
(三)司马懿承认诸葛亮智在己先,故在打交道时特别谨慎 389
三十六、关于管理实效 392
(一)满朝公卿因无计杀董卓皆哭而曹操独笑是曹操着眼于实效 392
(二)“陈琳文事虽佳,其如袁绍武略之不足何”,一语道出了实效与实力的关系 395
(三)后主濒临亡国而用改年号的办法来讨“吉利”是不讲实效的自我愚弄或讽刺 398
三十七、关于管理研究 403
(一)研究的必要性:“三国”各方每遇大事无不认真研究 403
(二)研究必须有针对性,不能为研究而研究 406
(三)研究形势、计谋、对策,在“三国”故事中已成为决策人的习惯 410
三十八、关于工作总结 414
(一)《三国演义》常用“后人有诗”形式概括某些史实 414
(二)关于刘备建议如何处置吕布,“后人”有不同议论 417
(三)《三国演义》中的檄文、表章等有专题总结性内容 419
(一)从关羽斩华雄事看曹操应急能力高于二袁 422
三十九、关于管理中的应急 422
(二)李肃巧答董卓所提疑问亦属一种应急能力 425
(三)刘备随机应变借闻雷掩饰失惊使曹操不疑 427
四十、关于“商战” 430
(一)无论干什么都要看“天时、地利”,尤其是“人和” 430
(二)从“儒将”、“儒医”之类说到“儒商” 433
(三)“商场”与“战场”不能完全等同 435
后记 438
附录一:日本企业界研究《三国演义》 441
附录二:日本规定管理人员必读三本中国古典名著 443
附录三:本书著者近期著编出版书目 4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