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回顾与展望 1
第一章 当代化学工业的发展趋势 2
一 信息技术与化学工业 3
二 生物技术与化学工业 8
三 新型材料技术与化学工业 14
(一)功能高分子材料 15
(二)高性能复合材料 18
(三)高密度贮氢材料 19
(四)高温工程陶瓷材料 20
(五)超导材料 21
四 新能源技术与化学工业 22
(二)发展醇类替代能源 24
(一)煤炭气化 24
(三)合成油的开发 25
(四)发展页岩油生产,补充液体燃料的不足 26
(五)水煤浆的开发和试烧 27
第二章 我国的化学工业 29
一 我国化学工业的历史回顾 30
(一)旧中国的化学工业 30
(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化学工业 35
(三)第一千五年计划时期门化学工业 38
(四)大跃进和调整时期的化学工业 42
(五)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化学工业 46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化学工业 49
(七)化学工业的巨大变化 52
(一)硫酸工业 55
二 我国主要的化工行业 55
(二)纯碱工业 57
(三)氯碱工业 58
(四)无机盐工业 59
(五)化肥工业 60
(六)化学农药工业 61
(七)石油化工和有机原料工业 62
(八)染料工业 63
(九)涂料工业 64
(十)化学试剂工业 66
(十一)感光材料工业 67
(十二)磁性记录材料工业 68
(十三)医药工业 69
(十四)橡胶工业 70
(十五)合成橡胶工业 71
(十六)合成树脂和塑料工业 72
(十七)化工机械工业 73
(十八)化学矿山工业 74
第三章 我国化学工业的发展前景 76
一 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76
(一)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76
(二)化学工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89
(三)化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应超前发展 90
二 我国化学工业发展战略研究 92
(一)化学工业现状的基本估计 93
(二)深化改革,搞活企业,建立有效的宏观控制 96
(三)合理调整和改造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 98
(四)大力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 101
(五)进一步发展化工教育事业,加快智力开发积极培养人才 104
(六)不断发展对外技术交流和合作,加快对外开放进程 106
第二篇 辛勤耕耘的建设者 109
第四章 先驱者的功绩 110
一 拓荒奠基创化 110
(一)工业先导 功在中华 110
(二)制碱权威 化工巨匠 116
(三)永利基石 化工先驱 122
(四)味精先师 爱国志士 125
二 艰苦磨砺结硕果 133
(一)民族火柴业的巨子——叶澄衷 134
(二)研制香料的大王——李润田 135
(三)感光化学工业的先驱——曾所仪 136
三 化工科苑功千秋 138
(一)探索医药奥秘 终身奋斗不息 139
(二)荣鹰化学精兵 堪称教育强将 142
(三)抱定爱国之志 攻克科研难关 144
(四)进军胶化禁区 开拓化工新路 146
(五)献身人类事业 立志振兴中华 148
第五章 创业者的足迹 150
一 兴化工 赤子爱国着先鞭 150
(一)“一夜乡心五处同” 赤子归来兴化工 151
(二)为振国威 志士迎难而上 154
二 刨基业 群英奋斗谱新篇 160
(一)为化肥工业发展默默奉献 161
(二)创硫酸工业基础孜孜以求 165
(三)氯碱工业凝聚着创业者的智慧 166
(四)医药工业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168
(五)化学矿山工业铭刻着建设者的丰功 172
(六)塑料工业记录着自力更生的创业历程 174
(七)化学试剂倾注着耕耘者的心血 176
三 攀高峰 继往开来攻难关 179
(一)一穷二白堪奋斗 几多首创凭“填补” 179
(二)逢险逢奇攀登路 三回九转方领先 183
(三)苦乐尽为寻常事 身系伟业何言酬 187
(四)“重水”应将孙总谢 “强人”离去留芳名 191
第六章 新一代的风采 195
一 干四化 雏鹰展翅显风姿 195
(一)高原银装雪莲红 195
(二)神州沃土花烂漫 200
二 重实践 学子初试露锋芒 203
(一)在基层划起通往理想的长桨 204
(二)高温现场的主旋律 205
(三)砖瓦厂来了大学生 205
(四)事业不负有志人 208
(五)技术攻关显才华 211
三 搞改革 新星合奏凯旋歌 216
一曲“厂长颂” 216
二曲“女强人” 220
三曲“共青歌” 222
四曲“革新者” 223
五曲“状元赞” 224
最后献一曲 点点情波付大江 226
第三篇 呼唤与选择 229
(一)数量和结构 230
第七章 化工人才的需求 230
一 来自现实的思考——化工人才现状分析 230
(二)分布和来源 232
二 面对未来的呼唤——化工人才需求形势 234
(一)战略需求和紧迫感 234
(二)数量预测 238
(三)需求趋向 239
三 迎接时代的考验——化工人才素质要求 244
(一)煤的品质 酶的风格 246
(二)一代风范为我师 248
(三)职业道德 256
第八章 双向选择的抗战 259
一 高等学校毕业生分配制度改革的大趋势 259
(一)对“退生现象”的认识 260
(二)我国高校毕业生分配制度的发展和改革 263
二 双向选择是时代的需要 266
(一)改革与双向选择 266
(二)用人与双向选择 267
(三)教育与双向选择 268
(四)毕业生与双向选择 270
三 双向选择的机制 272
(一)双向选择的促进作用 273
(二)双向选择的制约作用 275
(三)双向选择的调节作用 276
(四)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对等关系 277
(五)双向选择的统一机制 278
四 迎接双向选择的挑战 280
(二)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 281
(一)要有足够的认识 281
(三)要有相应的准备 285
(四)主动适应 迎接挑战 287
第九章 适应社会的条件 290
一 具备基本的理论素养 290
(一)没有基本的理论素养,就不能全面、深刻地认识社会 291
(二)大学毕业生在多种社会思潮的相互影响下,必须在比较中确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地位 292
二 紧跟时代新步伐,实现观念现代化 294
(一)社会改革离不开人的观念变革 295
(二)掌握系统观念的时代特征,树立四个基本的观念群 296
三 善于调节情绪,达到心理适应 301
(一)失稳心态 303
(三)逆反心理 304
(二)焦虑心情 304
四 注意能力培养,加速社会化进程 306
(一)社会的发展对大学毕业生提出了新要求 306
(二)寻找自己最佳的能力结构 307
第四篇 蓬勃发展的化工院校 310
第十章 化工教育概况 311
一 我国的化工高等教育 313
(一)化工高等教育的发展 313
(二)专业设置与教学科研 316
(三)师资队伍的培养提高 327
二 我国的化工中等专业教育,化工技工教育和化工职工教育 327
(一)化工中等专业教育 327
(二)化工技工教育 331
(三)化工职工教育 332
第十一章 化工高等院校介绍 334
一 华东化工学院 334
二 北京化工学院 338
三 河北轻化工学院 343
四 沈阳化工学院 346
五 吉林化工学院 348
六 南京化工学院 351
七 江苏化工学院 355
八 青岛化工学院 358
九 郑州工学院 361
十 武汉化工学院 365
十一 四川轻化工学院 368
十二 南京化工动力专科学校 369
十三 连云港化学矿业专科学校 372
第十二章 全国部分高等院校化工(化学)系简介 375
第五篇 欣欣向荣的化工企业 382
第十三章 全国化学工业企业简介 383
一 北京 386
二 天津 396
三 河北 413
四 山西 427
五 内蒙古 441
六 辽宁 446
七 吉林 468
八 黑龙江 475
九 上海 479
十 江苏 493
十一 山东 520
十二 浙江 535
十三 福建 546
十四 安徽 550
十五 江西 559
十六 台湾(暂缺) 564
十七 河南 564
十八 湖北 578
十九 湖南 592
二十 广东 599
廿十一 广西 615
廿十二 四川 619
廿十三 贵州 632
廿十四 云南 636
廿十五 西藏(略) 641
廿十六 陕西 642
廿十七 甘肃 653
廿十八 青海 658
廿十九 宁夏 661
三十 新疆 665
附录一 全国化工事业单位名录 675
一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化工厅(局)名录 675
二 化学工业部直属事业单位名录 676
三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化工设计单位名录 680
四 全国务省、市、自治区化工科研单位名录 681
附录二 化学工业大事年表 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