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1
序 邓晓芒 1
第四节 疏离时期 5
第七章 具体观念的接受 17
上编 王国维接受叔本华美学研究 25
第一章 王国维接受叔本华概论 25
第一节 接受预备期 27
结语 28
第二节 崇信时期 30
第三节 怀疑与潜运时期 39
第二章 《红楼梦评论》研究 57
第一节 搁置本体论根据 59
第二节 替换美学核心——理念 63
第三节 由天启到体悟 66
第四节 误读与贡献 68
第三章 形式之美论 76
第一节 形式论渊源 77
第二节 形式的特别用法 80
第三节 古雅说 84
第四节 形式论评略 88
第四章 境界说研究 91
第一节 叔本华的纯粹直观和理念 93
第二节 写实与理想 94
第三节 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 98
第四节 境界本质——再现理念显示意志 103
第五节 隔与不隔 105
第六节 赤子之心 108
第七节 无题与有题 110
第八节 三种境界之“境界”析义 111
第九节 境界说的生成与发展 112
第十节 境界说得失略论 116
第十一节 境界说研究述略 118
第五章 朱光潜接受克罗齐概论 125
中编 朱先潜接受克罗齐美学研究 125
第一节 潮流中选择 126
第二节 批评中深入 133
第三节 压力下疏离 144
第六章 思维方式的接受 151
第一节 概念的存同去异 152
第二节 经验与价值融合 160
第三节 唯理倾向 164
第一节 美在何处 171
第二节 直觉 175
第三节 传达的性质 178
第四节 艺术分类 181
第五节 艺术价值评判 182
第六节 形式论 184
第七节 艺术的整一性 187
第八节 艺术与诗的起源 189
第八章 诗境论研究 193
第一节 诗境论构成及来源 194
第二节 诗境生成的心理学解释 201
第三节 诗境倾侧及其根据 203
第四节 以诗境论评中西诗论 208
第五节 以诗境论看中国诗歌史 212
第六节 诗境论评略 216
第一节 诗一人一世 223
第九章 两组接受背景比较 223
下编 两组接受的比较研究 223
第二节 王国维接受叔本华背景研究 226
第三节 朱光潜与王国维接受背景之异同 235
第十章 接受方式比较 244
第一节 总体结构特征 244
第二节 过程特征 247
第三节 接受中的转化 249
第四节 传统的影响 251
第一节 叔、克、王、朱四氏关系大要 259
第十一章 接受观念比较研究 259
第二节 直观与直觉 262
第三节 模仿论与表现论 269
第四节 意、境与情、景 273
第五节 朱光潜对王国维的评论 277
参考文献简目 288
索引 292
后记 298
出版后记 300